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詹天佑-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树林还是那么葱郁。白色的青瓦飞檐屋偶尔在这个山窝,那个山凹,这一簇那一簇,不时地从山村里传来一些狗的叫声和鸡鸣声,一些穿着厚厚棉衣、戴着厚沿帽的村民在路上行过,一些穿着新衣的童男童女在村边追逐嘻戏。有些村边长着莽莽苍苍的古樟树、红豆杉、楠木、古香枫,道路弯弯曲曲,随着山岭的起伏往前延伸。清冷天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太阳挂在半天上,冬天的暖阳使人感觉非常舒服。有时候还能看到村民牵着黄牛或水牛在村口塘边饮水。村边的梯田一层一层,枯黄的稻桩一行一行清晰可见,田头这一堆那一堆堆着金黄的稻草。也能看到一些青绿的油菜田,这可能算是冬天村野里的生机了。詹天佑在广州、上海和美国都没有见过这样的风景。他大声对坐在前面轿子里的父亲喊道:“老窦,看到这里的情景,我想起了一首古诗。”

  詹兴藩说:“你还记得古诗吗?那都是你细个时候读过的。”

  詹天佑说:“我们在花旗国时也读古诗,读得好的话,肄业局的教习还会奖给我们银子呢。”

  “你获过奖吗?”

  “当然得过。”

  “你现在想起了什么古诗?”

  詹天佑大声朗诵起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詹兴藩说:“这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有雪的话,这首诗用在眼前真是太贴切了。”

  “虽然无雪,但意境相近啊。”

  “天佑啊,我真为你高兴,读了那么多花旗国的书,还这么熟悉中华古诗。”

  “其实汉文与西洋书并不矛盾,学得好的话,两都可以相互促进啊。”

  “这就好。你终不至于洋墨水喝多了,忘了老祖宗的学问。”

  轿夫们听不懂这两父子用粤语的交谈,拼命地往前赶路。

  行走了近两天,终于到了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也就是詹氏族谱中所说的庐源。

  浙源之得名是因为婺源一带群山环抱,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婺源的大多数河流都是流往鄱阳湖的,但这里的一条水源却流往浙江,所以称为浙源,庐坑村就是婺源詹氏初祖詹初于陈朝时定居于此处的开山之地。庐坑景色秀美,小溪绕村而过,五老梅峰、琥珀山、摩尖山三山环抱,村中多清代徽派建筑,有忠勇亭、风云亭、庐岭旧隐、太史第、詹姓一世祖墓等。

  詹兴藩的二位长兄早已去世,接待他们的是詹兴藩的侄子们,说是侄子,有些人年龄比詹兴藩还大。詹兴潘告诉大家,他们是专门为感谢祖恩,来祭告詹天佑获得五品军功之事的。族长们都来了,问长问短,由于语言上沟通不畅,当地族人的方言詹氏父子基本听不懂,就由村里的秀才作翻译,不时地闹了不少笑话,这是詹天佑第一次深入到山乡村野,他能感受到族人们的质朴与善良。

  过年照样是热闹的,大年三十晚上,来了不少族人,陪着詹天佑父子守岁。大家天南海北谈着,谈论着生活在广州的詹氏族人情况,也谈到詹天佑作为官学生留学美的事情。

  正月初一全村人都集中到祖堂拜祖,锣鼓敲得震天响,放了九眼土铳。拜祖的程序是,全村男丁集中到祠堂,由当家的族长敲过第一通锣,大家面向祠堂的天井集体下跪,连拜三下,这叫拜天地。

  接着族长把族谱端出来,恭敬地摆在祖堂上祖先的牌位前,敲第二通锣,大家转身,向着祖先牌位和族谱跪拜,连拜三下,这叫拜祖先。

  接下来,族长再敲第三通锣,族中年轻人要向年长的长辈拜年,不用跪拜,但一定要弯腰。詹兴藩与詹天佑由族人引导着向那些陌生的辈份高的长辈们一个一个拜年。拜完之后,一位族长向詹兴藩的大侄子耳语了几句,大侄子告诉詹兴藩:“族长说,请天佑换了官服来祭告列祖。”

  詹天佑回到寄住的族长家中,换上官服、官帽,来到祠堂。看到詹天佑一身官服打扮,村民们个个都瞪着大眼看着,搞得詹天佑自己很不好意思。这时,一个族中后生抱来一捆早就准备好的编炮,放在天井处,从神龛里取了一支正在燃烧的香,点燃了编炮,一时间响声震天。族长敲了一通铜锣,高声宣布:“现在由来自粤省的兴藩父子祭告列祖列宗。”

  族人端来一个大木盘,里面放了一个猪头,有米饭、水果、糖糕等。

  族长先点香跪拜三叩首,然后是詹兴藩,最后是詹天佑。村中一位秀才朗读祭文:

  敬告列祖列宗,今有四十世孙天佑,三代移居粤省,今日回乡祭告:蒙列祖恩荫,天佑童蒙即被挑选为大清国第一期赴花旗国肄业官学生,毕业于花旗国耶鲁大书院,又回大清国以一等第一名毕业于福州船政马尾学堂,受皇太后、皇上恩典,授予五品军功。现任职为广东实学馆洋文教习,特来祭告。祖上恩德,福泽后人,源远流长。尚飨!

  全场一片安静。秀才一读完这篇事先拟好的祭文,上前向詹天佑拱手道贺,詹天佑分不清辈分大小,见年长者一律作辑还礼。

  中午,全村席开二十桌,是由詹兴藩的两个长房兄长的家人张罗的,当然,银子还得由詹天佑出,算是大大热闹了一番。

  第二天,是正月初二,庐坑村下起了一场大雪,五老梅峰、琥珀山、摩尖山上白雪皑皑,雪景中的山村别有一番景致。詹天佑在美国的康捏狄格州是见过大雪的,但望着庐坑村周边银妆素裹的群山,觉得这里的雪景与西海汶的雪景还是有很大不同,有些树枝上还结着冰凌,松枝上的雪团一整块一整块飘落,如一卷一卷的棉花,如果说西海汶海滨雪景气势壮观的话,这山乡的雪景却多了一些妩媚。詹兴藩从来没有见过下雪,因为广州是没有雪天的,他与詹天佑走在村前的雪地里,听着脚下踏雪的吱吱声,也感到很有一番情趣。

  正月初三这一天,詹天佑正与族长谈着什么,突然有人喊:“不好了,不好了,九阿公家里着火了,大家快来救火啊!”

  原来村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位孤老因为烤衣服不小心,引起了茅屋大火,消息传开,村中的男丁都从家里拿来桶盘,打破村前溪里的封冰,一盘水一桶水地提着灭火,詹天佑在福建水师服役过,他得知村里没有灭火设备时,脱了袄袍,提了两个大水桶到溪里提水,与村民们一起灭火。火虽然被浇灭了,但九阿公的茅屋被烧了一大半,老人怔怔地看着还在冒烟的茅屋发呆。

  族长把他安顿到祠堂的厢房里,并反复叮嘱他要注意,詹天佑从口袋里随手拿出几块银元放在九阿公手中,叫他买些衣被,并回到住处,把自己的袄袍披在了九阿公身上,九阿公拿了银元,但死活不肯要他的袄袍。族长也对詹天佑说,那样不合适,一个族人拿了一件棉衣过来,九阿公欣然穿上。

  接连几天,族中还办了几件嫁女娶媳妇的事,大家都请了詹天佑父子,詹天佑给每一家办喜事的族人都送上一份礼物,以示祝贺。

  几天后,天晴了几日,雪也开始融化了,詹天佑告诉父亲,差不多到实学馆开学的时候,于是一一辞别两个长房的亲人和族中长辈,顺着原路返回广州。

  回到广州后,詹天佑总是忘不了庐坑的乡亲,忘不了那些纯朴热情的脸,特别是老惦记着九阿公,想到村里没有灭火设备,一旦遇火,用手提水灭火,虽然大家人多心齐,但人的动作总是赶不过火的势头,而且过年放编炮、点土铳都容易引起火灾,从土木工程技术的角度看,村里那些砖木结构房屋很容易被烧毁。所以在这年夏天,长房有人来广州做生意并探望他时,他特地买了一台掀式水龙灭火车,这是当时广州最先进的灭火消防设备,请其带回庐坑老家,赠给乡亲们,以备不测。族人们也特别珍惜这台灭火车,将其作为族产,一直保存下来。

锦绣南疆(1)
广东实学馆不久被张之洞将改名为广东博学馆。改名后的广东博学馆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技术的教育,增开了测绘一课,詹天佑在耶鲁大学是学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测绘是他擅长的一门功课,因而在承担英文教习的同时,主动承担了测绘课的教学。他把美国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做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先是在黄埔一带,带着学生实地测绘地形,结果发现官方现有的一些地形图标示的数据不准确,海防炮台的位置也有错误,于是向张之洞上书,指出当前官方广州周边海防地图错误之处。这引起了张之洞极大重视。张之洞特地于1886年放暑假前请他到总督衙门,对他说:“眷诚啊,你的来函真的很有见地,我想啊,你既然精通测绘,能否带几个学生到海上实习,实地将广东海防进行一次全面测绘,以图精准,方便防务。”

  詹天佑说:“多谢总督大人。不过,在下只是根据黄埔周边的情况谈了一些意见,要真是测绘整个广东省的海防地形,恐怕要到海疆实地测绘,颇费时日。”

  张之洞说:“准确的海防地形图绘制是千秋万代的事,费时费日我知道,关键是要精准。这样吧,我安排一艘中型海轮,你选三五个对测绘有兴趣和基础的博学馆学生,协助你,哪怕是花数月时间,测绘一套精准的广东沿海海图来。你意下如何?”

  詹天佑思考了一会儿说:“这样也好,既能测绘精准海图为海防之用,又能培养学员实地操作测绘之技能。”

  张之洞说:“就这么定了,你到博学馆交待一下,利用假期,带上几位学员,将整个广东海防线全面测绘一下,如假期时日不够,下学期开学晚一些也没关系,你去与学堂总教习协调好。”

  詹天佑调用了博学馆的一艘中型教练舰,除了舰船的驾驶人员外,选了十位学员随舰参与测绘实习。他们从黄埔长洲岛向珠江下游航行,带着原来的广东海防图、望远镜、测量仪和绘图设备。

  舰船开出长洲岛不远,詹天佑让驾驶开慢一些,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江北连绵的群山,有几个学员围到他身边。学员们随着詹天佑的视线望去,只见不远处在一片古榕树的掩映下,有一座庙宇,有一些香火的烟雾飘飘缈缈在空中盘旋,庙前的水面上还有一些路过的民船在燃放编炮。詹天佑说:“你们看,那里是南海神庙,是老百姓祭祀南海神洪圣大王的地方。此处,原是广州的外港,在唐宋时期,进出广州的商船都会经过此处,船员进庙拜神后再出海。”

  一个叫李福生的学员说:“听说那里面有一个达奚司空神,是古印度船员的化身。”

  詹天佑说:“是啊,在古时候,有很多外国船进出广州,他们都是来做生意的,中外和平贸易,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广州定居了下来呢。”

  一个叫金不换的学员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番鬼佬却带着兵船来我国,动不动就打仗?”

  詹天佑说:“这叫此一时彼一时。古时候我们中华文明发达,万国来朝,可是近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大清国太古老了,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了解不够啊。所以张大人要创办博学馆,让你们多学点新知识新技能。”

  李福生说:“何不我们也去那里烧柱香,祈求南海神保佑我们这次海上测绘成功?”

  詹天佑说:“没有时间了,我们在这船头拜拜就可以了。”于是双手合拾,向着南海神庙拜了三拜,其他学员也跟着他拜了。

  金不换问詹天佑:“詹教习,我们以往的洋文教习说,西洋人不信神不信鬼,只信奉上帝,是这么回事吗?”

  詹天佑说:“是不是苏锐钊教习告诉你们的?”

  金不换说:“是的。其他教习也说过。”

  詹天佑说:“确实是这样。西洋人既不信神也不信鬼,他们信奉上帝。”

  李福生说:“詹教习在花旗国那么多年,你认为到底有没有鬼神或上帝?”

  詹天佑说:“其实神也好,鬼也好;上帝也好,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我是大清国的人,我当然信大清国的神啦。”

  金不换说:“难怪你刚才拜神拜得那么象模象样?”

  詹天佑说:“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只要是我们的社会要求我们的,我们都要做得象模象样,否则的话,别人还不把我当作红毛子?”他边说自己先笑了,其他学员也跟着笑。

  舰船继续往前开行,詹天佑带了几个学员站在甲板上,架着测量仪,对着旧海图,一处一处测绘。

  行到虎门江面,测绘完后,詹天佑让驾驶把舰船开到岸边,对学员们说:“当年林则徐在此处销烟,点燃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后来鸦片战争爆发时,这里也是大清国水师抗敌的重镇。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大家上岸看看吧。”

  詹天佑带着学员们上岸,那里有一些水师兵勇守着,詹天佑把两广总督府发的通行公文给岸上的兵勇看了,兵勇见詹天佑是五品军功的教习,都非常客气、礼貌。

  詹天佑表情凝重地行走在要塞之间,抚摸着那些伤痕累累的炮台,鸦片战争失败的情感之痛在詹天佑和学员们的心中都有一种难于承受之重。望着辽阔的江面,对面是番禺南沙的大角山,如果周围没有人的话,詹天佑真想仰天长啸一声,关天培冒着炮火指挥战争的情形在他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被想象着。他看看脚下这块土地,茂盛的野草之间,不时地冒出一块块碑刻来,有时候他蹲下身子仔细读着,那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一桩桩感人的故事,让他心中无法平静。这时,金不换大声说:“詹教习,这里一块碑很奇怪,画了一匹马,唉,这马好有生气耶!”

  詹天佑和几个学员都走了过去,他蹲下身子,只见一块碑的中间画了一匹昂首跃步的骏马,一足提起,抬头挺胸,很有生气,他用手撩开了石碑上沿的杂草,只见碑文上方刻着《节马图》三个字,碑文非常清晰,碑文上写着:

  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1842)四月马卒香港。

  接着是一首《节马行》的诗:

  君不见

  太白经天海出血,将星坠地天厩折。

  搀枪一起海氛生,人兮物兮成大节。

  岭南虎海为天关,天设险阻门重环。

  沙角首当第一隘,英夷突犯先功攀。

  乃公死守不肯下,大帅畏令避三舍。

  跋前踬后可奈何,公子精忠贯华夏。

  岂知有马心如公,汗血霜蹄曾立功。

  胡沙百战骋神骏,雄姿壮志同群空。

  主人云亡竟被执,泪眼盈盈垂涕泣。

  恨不行空驾烈魂,追随神武天门入。

  逆夷牵向香港中,悲嘶首北难朝东。

  抚摩叫跑跨摇堕,侧目疾视仇讎同。

  贞操耻贪夷人粟,只受吾华芻一束。

  忍饥忍痛骨如柴,山下采薇犹自辱。

  古来骐骥传名驹,如斯节烈前古无。

  良马之性犹人性,乌锥赤兔难齐驱。

  可知天朝忠义洽,马犹不肯为夷胁。

  何况斯民沐化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