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查理有个绰号“铁锤”,铁锤?没错,铁是铁锤的铁,锤是铁锤的锤。这个绰号和铁匠没什么关系,和钉马掌更不搭界,你可以理解成它是一把雷神之锤。
铁锤查理(Charles the Hammer)的叫法正是从这场“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也称作普瓦提埃战役)中得来的。
【图尔战役】
铁锤查理将决战的战场选在普瓦提埃和图尔之间,普瓦提埃以北20公里处,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倾斜度很大的斜坡,查理对如何应付重骑兵已经胸有成竹。
732年10月初,*军终于接近图尔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支严阵以待的法兰克军,他们盔甲外面套着狼皮和熊皮,手持长剑、斧子、标枪和匕首,各个精神抖擞,一看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法兰克军布阵于密林之中、斜坡之上,旗帜随风呼啦啦乱摆,似乎在**军,好像在说,你们过来呀,你们过来呀。
再看看*军,他们没料到10月的欧洲会如此之冷,寒风吹在脸上、身上像小刀剌的一样,还穿着夏衣的士兵被冻得瑟瑟发抖,直打摆子。
阿卜杜勒远远看见敌军,葱茏的林木使他根本摸不清法兰克军到底有多少人,五万?十万?或者更多?
他不敢轻易进攻,一招手把传令兵叫来:“别让其他部队抢劫了,赶快过来会合,打跑查理,拿下图尔城,里面有的是财宝和美女。”传令兵骑快马飞奔而去。
阿卜杜勒让全军待命,静观其变,等待敌人率先发起进攻,毕竟骑兵在密林中会影响发挥,而且冲上斜坡会减缓冲击力,作为一名不错的统帅,阿卜杜勒非常明白这一点。
铁锤查理的军队是清一色步兵,在坡下的开阔地带肯定会吃亏,他下令部队排成密集的方阵,静静的等着,等着敌人冲上斜坡,在密林中消灭那些骑马、骑骆驼的家伙。同时,他也派了传令兵让其他部队加紧前进,迅速过来会合。
铁锤查理行动起来做到了“疾如风”,排兵布阵做到了“徐如林”,面对“侵略如火”的*人,他依然做到了“不动如山”。
铁锤查理将在图尔战役正式鸣锣以后,向我们完美诠释《孙子兵法&;#8226;军争》中的另外两句经典名言“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敌不动,我亦不动,双方对峙着,对峙着。就这样,六天过去了,双方仅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小冲突。
寒风无情地吹着,*士兵不停地向双手哈着气,不停地打着摆子,只穿了一身单衣,能不冷吗?
到了第七天,也就是732年10月10日,阿卜杜勒再也忍不住了,他的士兵在寒风中都挣扎一个星期了,再不痛痛快快打一仗,士气会丧失殆尽,况且冬天眼看就要来了。
其他各路*军已经陆续赶到,是该发起总攻了。
阿卜杜勒对图尔城势在必得,认为法兰克人再牛,也抵挡不住他的八万骑兵。他把弯刀一举,麾下的重骑兵、轻骑兵汹涌而出,奔着法兰克军冲了过去。
法兰克的其他各路人马也已经抵达会战地点。铁锤查理手下仅有不到三万人马,那些久经沙场的重装步兵是他打赢这场仗的唯一希望,那些民兵基本没什么用,除了给军队打打杂外,只能用来骚扰敌人。
铁锤查理是法兰克军中唯一一个骑马的,他站在方阵的后面,亲兵卫队环于四周。
*骑兵纵马冲上斜坡,杀入森林。铁锤查理的战术奏效了,骑兵的冲击力经过斜坡时已经被抵消很多,他们手中粗大的长矛、厚重的大盾和身上的重甲成了他们的负担,没了冲击力,拿着长矛怎么比划呢?这些曾给他们带来无数胜利的重装武器如今却成了催命符…… 。。
14 篡位!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日尔曼武士的胜利】
密集的方阵挡住了敌人,身披锁子甲、头戴硬盔的法兰克重装步兵开始反击,用手中的战斧和长剑结结实实地插进入侵者的胸膛。法兰克军呐喊着,挥动着手中的各种武器,密林里不断传出人仰马翻的声音。
尽管方阵很好地起到防御作用,敌人毕竟太多,有几次*骑兵冲破法兰克军的阵线,杀到铁锤查理跟前,但是危机都被铁锤查理的亲兵卫队化解,冲入阵中的骑兵最终也不过落了个尸滚尘沙的结果。
法兰克重装步兵也有不少伤亡,他们却毫不退却,仍然坚守阵地。
保卫家园,保卫后方的妻儿老小,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卫国战争和侵略战争的最大不同。
法兰克军士气高昂,一个紧挨着一个,既像一座震撼不动的堡垒,又像一座百凿不破的冰山,将铁锤查理紧紧裹在中间,保护起来。
这样的拉锯战一直进行着,阿卜杜勒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战场的变化。突然,远处飞来一骑,连滚带爬地从马上掉下来一名士兵,跪在他的坐骑前。阿卜杜勒吓了一跳,只见那名士兵灰头土脸,样子好惨啊。
阿卜杜勒连忙问出了啥事儿,士兵哭咧咧地说法兰克人偷袭了营地。
阿卜杜勒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心道,倘若营地丢失,我辛辛苦苦搞来的战利品和粮草不是全没了吗?没了粮草怎么办?难道让八万多人喝西北风啊?
原来,就在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时,铁锤查理派出的突袭队抵达*人的营地外。那些守营的*士兵像没事儿一样,数日征战,终于可以找个机会偷个懒了,烤烤火,取取暖,生活多美好。
就在他们得意的时候,突袭队杀进营地,但见手起刀落,*士兵人头滚滚,死尸满地。*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蒙灯转向,他们也没弄清楚敌人来了多少就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也。
突袭队放火焚烧帐篷,释放奴隶,夺走财宝,搞得*营地鸡飞狗跳。
阿卜杜勒赶紧命令一些部队停止进攻,让他们回营地增援,就是这道命令让*军彻底输掉了这场战役。
正在进攻的骑兵看见一些战友纵马往回飞奔,还以为那些家伙正在逃跑。别人都逃命,自己也别犯傻,留着脑袋还得吃饭呢,他们也跟着呼啦啦往下撤。牵一发而动全身,*军全线崩溃。
铁锤查理趁机挥动手中兵器,法兰克士兵一拥而上,随后掩杀,从背后把那些跑得慢的*人由马上拉下来,一斧头砍断了肋巴骨。还有的士兵干脆把战斧和标枪投掷出去,再看*人像下饺子一样滚落马鞍桥,死于非命。
阿卜杜勒傻了,骑在马上大喊道,谁让你们撤退的,给我回来,我很生气。他的声音早就被奔腾的马蹄声淹没,谁还听他的。
法兰克士兵很快杀到原来*军的阵地上,把还在那里傻喊的阿卜杜勒包围起来,“再让你生气。”一个士兵跳起来一刀插进他的前胸。阿卜杜勒两眼一翻,仰面倒在地上,口吐鲜血,当场毙命。
铁锤查理未敢穷追,收拢军队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布成方阵,防止敌军反扑,一直在原地等到天黑。
次日,*军没再进攻,铁锤查理怕有埋伏,认为敌人想诱他到开阔地带决战。他派探马前去侦查,*军营地早已杳无人踪,除了帐篷啥都没了,他们已于夜里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撤退,返回伊比利亚半岛。
图尔战役中,法兰克军斩首一万有余,自己只损失一千五百人,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记于Arabs; Franks; and the Battle of Tours; 732)
阿卜杜勒算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在这场战役中,他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俗话说“兵贵神速”,他轻敌、贪图小利,没马上挥军北上,这给了铁锤查理足够的时间动员军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没派探马,对手的动向一无所知,这些失误都是灾难性的。
入侵者逃跑了,法兰克人胜利了,基督教胜利了。
这次大捷阻止了*人对西欧内陆的进攻,救西欧文明于水火之中。
想像一下,如果铁锤查理失败了,西欧就再也没有可以抵抗穆斯林的力量。整个世界只有唐朝和拜占庭有实力面对强大的*人,西欧的*化更是不堪设想。
感谢铁锤查理,感谢法兰克王国。
【铁锤查理是曹操】
图尔战役的失败终于让*人明白法兰克人并不仅仅是“菇毛饮血”的民族,但这并没有让*人长长的口水更短一些,只是让他们长大的嘴巴变小了,放缓了对西欧的攻势。
欧多死后,铁锤查理想趁机吞并欧多的领地。他来到阿基坦地区,企图让当地贵族宣誓效忠于他。
当地贵族牙根儿不买他的账,在他们看来,你查理只不过是个篡夺大权的宫相,顶多算个管家,根本不配领导我们。他们一致推举欧多之子胡诺尔德(Hunold)当新领导。
铁锤查理勃然大怒,正当他准备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贵族时,*人攻入他盟友的领地普罗旺斯。铁锤查理无奈,暂且承认了胡诺尔德的地位,先把他安抚住。
胡诺尔德起初也拒绝承认铁锤查理的权威,但是他的领地所处的位置实在太差劲,南方的*人有事儿没事儿就到这里打打秋风。迫于压力,他只得向铁锤查理低头。从此,胡诺尔德和铁锤查理联合起来,应付*人的不断进攻。
铁锤查理认为必须将敌人阻止在伊比利亚半岛,不让他们在高卢占据任何立足点。于是,他频频主动出击,并在阿尔勒(法国南部城市)击败*军。
经过不懈努力,他的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人被逼退至高卢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Narbonne)以南。
*人虽然又多次入侵,但是他们始终无法逾越法兰克王国这道铜墙铁壁。在王国的东部,铁锤查理战胜了弗里斯兰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和阿拉曼人,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世人眼里,铁锤查理是个奸相,是曹操,但是如果没有他,法兰克王国恐怕早就是*人的囊中之物矣。
737年,法兰克懒王驾崩,铁锤查理不立新君,国王的位置一直空缺,他实际成为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但是他没有篡位,他要像曹操一样把开国之功让予儿子。
741年10月23日,名噪一时的欧洲英雄铁锤查理谢世,享年六十五岁。
弥留之际他把王国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丕平三世(Pepin III),卡洛曼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加洛林王朝】
在哥俩的通力合作下,墨洛温王朝的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Childeric III;743—751年在位)被拥立上台,王朝的大贵族也被清除殆尽。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千古难变的真理。没人可斗了,哥俩互相斗起来。古代父子相争、手足相残的事举不胜举,无数英雄豪杰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这不足为怪。
这场为了独占整个国家的决战以丕平三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卡洛曼失魂落魄,归隐修道院。
丕平三世其貌不扬,个头不高,多少有些络腮胡子,被称作“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尽管不是帅哥,矮子丕平却足智多谋,是个政治高手。
担任宫相以后,矮子丕平继续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把懒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独揽国家大政。当然,只要别耽误懒王自娱自乐,随便你怎么玩弄,他都没有怨言。
尽管实权在握,宫相这个位置已经盛不下矮子丕平日益膨胀的欲望,他的下一步棋就是如何平稳地接管国王之位,堂堂正正地统治法兰克王国。
自克洛维皈依以来,天主教成为法兰克的国教,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教皇的首肯,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矮子丕平派使者询问教皇匝加利亚(Pope Zachary):“国王不问政事,我虽然百般劝谏,却丝毫不起作用,如何是好?”
教皇很明白他的意思,便答道:“为法兰克操劳者便是它的主人。”
矮子丕平暗自高兴,这句话正中他的下怀。有人会问,这么容易就把教皇搞定了?
其实,困于意大利北方伦巴第人的不断入侵,教皇如风中残叶,随时都有凋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拜占庭在意大利半岛上势力薄弱,根本靠不住,矮子丕平的出现真如天上跳下个大馅饼,教皇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呢?二人一拍即和,狼狈为奸,墨洛温王朝算倒了血霉。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把教皇的“决定”公之于众,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能不同意嘛,那些反对他的人早被扫进垃圾堆了。
贵族们欢呼着把他放在盾牌上,高高举起。末代懒王被迫剃掉头发,扔进修道院,搞宗教研究去了。
751年,按旧约中的仪式,美因茨红衣大主教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顶帽子,墨洛温王朝结束,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751—876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舞台。
按规定,只需得到本国红衣大主教的加冕,国王就算有名份,如果能让教皇亲自加冕,矮子丕平这个篡位者的合法性就更能得到认可,别人谁也别想说三道四。
就在矮子丕平想好事的时候,机会来了。
伦巴第人攻陷拉文纳,垂死挣扎的教皇实在撑不住了,意大利告急。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Pope Stephen II)冒着风雪,舍命翻越阿尔卑斯山,向矮子丕平求救。
斯蒂芬亲自把红衣大主教做的那套法事又重新做了一遍,矮子丕平高兴了,终于让教皇亲自给戴了帽子,看谁还敢不听寡人的话。
矮子丕平并没意识到,这一举动意味着君权需要得到神权的承认才能有效,这为后来神权、君权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埋下祸根。
【丕平献土】
作为教皇亲自加冕的条件,矮子丕平与教皇结成同盟,将伦巴第国王生擒活拿。
作为戴帽子的回报,拉文纳至罗马的“五城区”大片领土被划归教皇管辖,教皇国(Papal States;752—1870年)诞生了。这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政教合一的教皇国从此存在了1100年有余。
这个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它被基督教世界颂扬了千年之久。
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因水肿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矮子丕平的文治武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期间,法兰克军的足迹踏遍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两次搞定萨克森人的叛乱,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也被他*,还赶跑了纳尔榜和塞普提曼尼亚的*人。经过九年征伐,阿基坦地区也被基本控制。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他一手缔造了教皇国。
自此,教皇在中世纪时期的地位迅猛提升,成为影响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阿维尼翁之囚”事件都和教皇国有关,后来意大利统一的步伐也因它的阻止而进展缓慢,这些后文再表。
矮子丕平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开国之君,更是被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一,他留下一个实力雄厚的王国,为儿子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坚实基础。
【君士坦丁献土】
丕平献土以后,教皇有了新靠山——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国家——教皇国。
实惠算是拿到手了,但是老百姓们一旦说起来,会说教皇国的领土是从蛮族国王手里得到的,毕竟基督教原来是罗马帝国的国教,现在教会竟然和灭亡罗马帝国的蛮族勾搭连环,好说不好听,说不定还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