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负重擎天-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句话把福生庄人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和观点亮得明明白白。
  福生庄像什么,也有几句话概括:
  一像加油站,任何人来这里会得到充实。
  二像引力磁场,任何人的行为会得到升华。
  三像大学校,能学到任何课堂上没有的知识。
  四像温暖的家,任何人在这里会得到关爱。
  一条铁法则,是所有人遵循的安全底线:再大的事大不过安全,再急的事急不过抢险。
  一个口号是大伙共唱的歌曲:福生庄不违章,违章就不是福生庄。
  福生庄工区人把许多安全管理的理念提炼到了极致,他们把实践中得出的体会,凝练成琅琅上口的谚语,使职工耳熟能详,出口成章。
  这是福生庄人才智的具体体现。
  如果把福生庄浓缩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务实、稳健、阳光、守信、执著、可靠的。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亲人,那将十分骄傲;
  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朋友,那将十分受益;
  如果你有这样一位爱人,那将十分幸福。
  福生庄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他的魅力所在就如一位成熟而含蓄的男士,没有过多的谈吐,只是默默地做事,遇到困难不会气馁,受到追捧不张扬,宠辱不惊,坦然自若。
  在我脑海里出现那些面孔和名字,每个人都有一段经历,关于人生,关于铁路,关于安全。这些故事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故事一样,平凡普通,讲出来也许平淡无奇。
  小王若有所思后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我从部队转业来到福生庄的第一天起,就彻底失望了,这地方艰苦自不必说,寂寞啊,寂寞得让人心里发虚。我几乎天天盼着休息,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星期天,工长说这个月要过轨检车不休息,我那个气啊,简直无法形容。后来有人在呼和浩特给我介绍了个女朋友,见过第一面后,我两个多月没回家。有一天她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意思,见了面后就再没有音讯,太小瞧人了。我一听是误会了,赶紧解释,人家扔下一句话,你明天回来再面谈,回不来免谈。
  我焦急地跟工长请假。
  能不能再坚持三二天?
  屎到屁门,火烧眉了!
  准一天假快去快回。
  当时我挺感激工长,真想好好给他磕个头。可没想到,夜里抢修断轨,干了一宿,一直干到早上九点多,火车汽车都误了。
  我欲哭无泪,便在心里发誓,说什么也要离开这个地方。
  晚上工长拎着一瓶酒到我的宿舍。给我倒了一杯,工长倒了半缸。
  工长喝了一大口,自顾自地开讲。咱们工区有一个老巡道工,过了二十七年的单身生活,每年只有几天的探亲假。到秋天他请假回家,和老伴孩子一块收割庄稼,二十七年没在家多呆过一天,这二十七年里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对待家里的事他“三不在”:一是爱人生孩子他不在;二是儿子娶媳妇他不在;三是母亲去世他不在……
  说完,工长把半缸酒一饮而尽,推门走了。
  工长的那一番话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比起那位老职工咱算什么呀,那位老职工身上有的东西,正是我所缺少的。
  我把酒一口喝完,给女朋友回电话,只说了一句话:工作挺忙,暂时回不去。
  小王深深地吸口气说:“我也许达不到老职工那样高的精神境界,但老职工的牺牲精神令我感动……”
  小王的故事,在福生庄养路工区不算稀奇,这里哪个职工身上没有一段工作与感情的矛盾,关键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心态是那么平和,把感情、家庭和工作的纠葛打理得那么通畅。
  心在此,梦在此,魂在此。这也许就是福生庄的魅力。
  平静、安谧、祥和,团结、紧张、有条不紊。
  我站在怒放的杏树下感慨许多,这是一个繁忙的工区,在这优雅而和谐的环境中,你的心灵能不平静吗?你的思想境界能不升华吗?
  时光荏苒。
  福生庄把光荣的传统继承下来,新工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便是走进荣誉室,从传统教育开篇,认识福生庄,感受福生庄,体会福生庄,因而激发一个愿望,为福生庄做点什么,给福生庄留下什么?
  战争年代的孙丑二留下了“不畏牺牲,爱路如命”的献身精神。
  老班长藏守孝留下了“力有一百斤,不使九十九”的拼命精神。
  索进桢留下了“道钉一根筋,钉住就不松”的坚韧精神。
  巡道工闫凤有留下了“眼到心先到,思想不溜号”的认真精神。
  梁培根留下了‘宁可掉块肉,不能亏铁路’的忘我精神。
  石常栓留下了‘老牛不用催,勤恳自奋蹄’的勤勉精神。
  土专家孟志诚留下了“技术精不精,拨改曲线看水平”的求知精神。
  铁道部劳模巡道工张义明留下了“瞧病先号脉,走在道心外,精神要集中,两耳竖起来”的专注精神。
  技术尖子李道荣留下了“技术精不精,作业看道行,功夫深不深,找细见分明”的严谨精神。
  郑云典留下了“自己不走样,大家都跟上,继承老传统,干出新气象”地追求精神。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这些才智超然的人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概括出一种精神,其背后的意义,需要一本凝重的大书来述说。面对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感情物化,人的精神支撑日渐衰弱的时刻,福生庄工区的精神无疑是寒霜腊梅,高山雪莲,绝壁灵芝,它的出现,不啻是一记响雷。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
  ……
  

就在线路边(1)
在工区里采访时,进程不是很理想,想从他们嘴里“挖”东西太难了,在线路上生龙活虎机智灵活的老爷们儿,一说自己的事儿很不好意思,总是憨笑着说干的就是这活,没什么可说的。但我知道,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故事,只不过是他们不讲罢了。根据他们的推荐,我去找副工长丁英。找到丁英的时候,他正伏在桌上下象棋,对手没有,他一个人对弈。我站在他身边看了好久,他才发现我。互让一番之后,我坐定。听了我的一番诉说之后。他说这帮弟兄们一贯是“言行不一”,谁让规章里没有讲故事这一条呢。我俩都笑。他问我要哪方面的故事。我说真实的,典型的,精彩的,能打动人的。
  他手握着两个棋子,轻轻地磕着,“典型的,精彩的,能打动人的……。”他戴了付眼镜,镜片不薄,侧面看圈也不少。思忖一会儿,他开始给我讲述。他讲话的语速较慢,讲述很细,很有感情,也有色彩。讲着讲着他脱掉鞋盘腿坐在床上,全然没有注意到鞋里散发出的那缕淡淡的“墨香”。他语言组织能力很强,讲的事情几乎不用整理加工就是一个个很感人故事。怪不得工区的工友们一致推荐我到他这儿来。
  他给我讲述了现任卓资山线路车间副主任郑云典故事。在工区里和工人们的交谈中,我多次听到郑云典的名字。但一直没有见到他本人。几次与他擦肩而过。但我还是多多少少知道了点他的信息:父亲郑福年,福生庄养路工区退休职工。弟弟郑云飞,福生庄养路工区巡道工,可以说这是个典范,父子、兄弟同工。郑云典本人曾任福生庄第二十九任工长。从1981年接班后来到福生庄工区一直到2005年提拔为车间副主任才离开,在这儿干了25年。
  早些年,段里从其他工区调来一位工长。这位工长来到福生庄养路工区放下行李后就直奔线路上,当他放目远眺看到曲曲弯弯的大小曲线时,心凉了一半。作为一个工务人,他知道铁道的曲线多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自己的所有时间都要交待在这条连接东西的京包线的虎口要道上,他对自己没了信心。叹了口气,返回工区,背上行李就走。前前后后他在福生庄待了不到半天。郑云典在这里干了二十五年。
  半天按时间算也就只有四个小时,四小时与二十五年相比是个什么概念?要说他本人,我可以归结为三条。第一,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工区里的大小机械只要过了郑云典的手,他就得研究得*不离十。一些小器具坏了,比如说是电动扳手、电动镐什么的根本用不着找修理工,他自己鼓捣着就修好了。工区里买的拉杆扳手不结实,用不上劲,拧不紧拉杆上的螺丝,他就琢磨着自己做了一个,到现在上线路时还在用。
  第二,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任工长的时候,线路上钢轨接头病害时常发生,车辆走在钢轨上对接头部分冲击较大。这段线路每天通过的列车将近一百八十列,隆隆的列车驶过之后,钢轨接头部分的石砟在车轮的冲击下颠空了。每天上线路干活,接头的病害让我们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郑云典琢磨了好长时间,列车一过他就蹲在接头处观察。经过一段时候的细察,他发现车辆对钢轨接头的冲击直接作用在枕木上,枕木与石砟间没有隔离的物件,枕木往下沉的力全部分散到了石砟上,车辆走到钢轨接头处一搓一带,石砟就颠开了,我们管这种现象叫“空吊”。为了解决“空吊”给线路造成的损害,他就想能不能让枕木和石砟间隔离,试了几种办法后,他觉得,往钢轨接头枕木下面垫胶垫效果最理想。第一次他垫块小胶垫,结果没几天,小胶垫被上压下挤得没了形状。他开始往里放大胶垫,一块不行两块,在线路数据允许的范围内,他一点点地摸索、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地整治了接头病害。仅这一项发明,就让线路的质量提高了一大步。 。。

就在线路边(2)
还有一件事儿,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的事儿。
  2005年元月的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天气寒冷,凌晨三点多钟的时候我和副工长胡满才被一阵急促的敲门惊醒。郑云典在窗外喊着:“快起来,有断轨,备车,拿工具。”
  凌晨的三点钟。这个时候是一天里温度最低的时候,钢轨最容易折断。福生庄车站行车设备显示红光带,一列货物列车被阻断轨前。
  这天恰巧是个休息日,工区的人全都回家了,只剩下值班的工长郑云典、胡满才以及司机王利民和我。
  当汽车轧着厚厚的积雪驰到离故障线路还有一公里的时候,汽车颠了一下,突然熄火了。王利民重新发动汽车,车呼呼地喘着粗气不肯前进半步。我们探头一看,汽车陷到了雪窝里了。
  下了车,我们大吃一惊,雪窝的位置是河里一个冰窟窿,汽车的重量让这个冰窟窿周围的冰全碎了,河水渗了出来,把汽车轱辘包围的严严实实,一转动冰花四溅。汽车开不出来了。
  往前看,能隐隐地看到被阻列车的车头射出的灯光。我们从车上卸下急救工具,扛上趟着水就跑。湿鞋一沾雪就冻成了冰疙瘩。被水浸湿的棉裤瞬间冻得硬梆梆的。
  一条夹板将近二十公斤,再加上急救器和枕木墩子,我们连扛带抱,天黑路滑,郑云典一个跟头摔到线路上,工具掉了一地,他顾不上疼痛,摸黑捡起工具踉踉跄跄地往故障地点骨碌。胡满才也摔了个跟头,手里的零件散了一地。时间不允许我们趴在雪地里一点点地找,我们就那么在雪地里摸黑划拉,能划拉多少算多少。戴着手套根本什么也捡不起来,我们就把手套摘了。结果手套也丢了。跑到故障轨前。我们也顾不得冷。借着火车的灯光,也就是十来分钟的功夫就将断轨做了急救处置。线路处理好了,列车轰隆隆地开过去了。
  列车一开过去,四周一下又黑压压的,寒冷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冷也不能回工区,因为还要看着线路上急救器的状态,后续还有列车,夜里是没法换钢轨的。
  站在漆黑的旷野里,郑云典问我:“冷不?”
  我上牙打着下牙说:“冷!”
  那种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冷。寒冷顺着冻成了冰坨的脚向身体里钻着,腮帮子冻得硬梆梆的,张不开嘴。风不时地卷着雪粒子呼呼怪叫,四周的大山寂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在更深处的黑暗里似乎潜藏着某种恐惧,随时都会跑出来。郑云典摸着黑搂了一些枯草,堆起来,说:“点着,点着就好了。”
  我们用已经冻僵的手翻遍了全身,谁也没带打火机。天哪!那怕只有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行啊!
  讲到这儿,他扭过脸,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我看见他眼角有一滴泪珠。
  我们唯一希望在汽车上,可汽车陷在冰河里。王利明说:“我跑一趟吧,找找看。”
  郑云典拦住他:“这么冷的天,回去还得趟河,算了。”这时对讲机呼叫说又要过车。郑云典让王利明防护,老胡、我和他再次上线路。那天晚上的车真多,我们没有停的时候,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一夜上就我们四个人在线路上。一到接车的间隙,郑云典就说:“跑一跑,身上还热乎点,不动非得冻死在这儿不可。”
  我们沿着路基来回小跑着,依靠着自身产生的热量与大自然抗衡着。我们可以回去,我们也可以找个借口封锁了线路,等待抢修的队伍。但我们却没有那样做,在这个能冻死人的夜里,在生命和责任的选择中,我们守在线路边,用我们的责任感来验证着人类的智慧和良心。

就在线路边(3)
……
  那一夜,福生庄车站的值班人员一直在对讲机里喊:“郑工长、丁英,你们跟我们说会儿话,说会儿话。”他们知道,这个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夜晚对坚守在大山里线路上的我们工务人员意味着什么。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把象棋子放在棋盘上。
  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种牺牲,一种超越了责任用生命来做抵押的牺牲。在这大山深处,车站同志们与我们工区工人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弟。他们也不想让工区的弟兄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抢救线路,但他们却无权让一条铁路线就此瘫痪,他们除了诅咒这个寒夜别无他法。
  当远远看到火车头的光束向车站慢慢移动过来时,接车的助理值班员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着:“通了,线路修通了。”待列车通过车站后,他兴奋地跑回运转室,却惊讶发现值班员正泪流满面地对着对讲机喊:“郑工长,胡满才,说两句话,让我知道你们还活着。”伴着风的呼啸声对讲机传来我们微弱的声音:“有车的时候,提前告诉我们,我们就在线路边上。”
  凌晨的三点多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十点,我们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漫长也是最刻骨铭心的一个夜晚。从汽车陷进冰窟窿,郑云典站在冰水里让我从车上往下递工具起,一直到抢修线路,我们一刻也没停着。要知道郑云典的裤子一直湿到腰间,在数九寒天里穿着冰裤子站在大野外,我想我不说,你也知道是个什么滋味,更何况他的右腿曾经骨折过,平时变天都要痛,不要说这时候了。但郑云典就是一声也不吭。
  那一宿再困我们也不敢闭眼,王利明说他眼前总晃动一团火苗,老想脱了湿鞋烤一烤……我们谁也不敢睡觉,一睡,必死无疑。火车一来,才能见到一点光亮。当我们目送列车慢行通过时,机车忽然一声长鸣,悠长的笛声久久地在我们身边回荡。我知道,那是对我们致以的最神圣的敬意。在那天晚上通过的二十几趟列车,有不少司机在通过这段线路的时候,站立着给我们敬礼……那一刻的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他说不下去了,泪水顺着他的鼻翼长流,他用手抹了一把,“唉!”长出了一口气后,看着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