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人不常在一起,买多了东西,买好的东西,一次消费不完,就要留到下次再说。万一中间时间,有人回到小城,肯定要使用大家买到的东西。一人使用,其他人就有意见。嘴上不说,心里恼火。德志不知道尹懋到小城后的第一站是哪里,但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承担一定的费用,为了保护初来乍到的尹懋,还是节省一点才好。
饭后,德志洗碗,余哥和尹懋都非常会做饭,炒菜技术一流,根本没有德志插手的份儿,德志当小工,择菜和洗菜他能做,也愿意去做。但是,如果长期下去,三人最终还是不能在一起。这里不仅是经济负担的问题,更是合久必分的道理。
没想到,尹懋去的第一站就是虎坡村。这是领导刘小姐的安排,她在尹懋上任之前,已经在办公室向其面授机宜,第一要务就是去虎坡察看德志的工作,对于余哥,机构领导是倾向于他的,不用看,就知道余哥做的很好,挺优秀!倒是对于德志,根本没有放心过。这次去看,肯定要先去虎坡村。
第二天,德志带着尹懋坐上车,准备去虎坡村。德志没有与县民委打招呼,说来了新的同事,目的很明显,马上要结束小城的项目。调尹懋来小城,是为下一个项目打基础。先熟悉一下小城的情况,等完全适应后,再开展新的项目。
新项目,就要到别的县市去,小城县民委领导如果想挽留也是不可能的,暂且不论民宗局领导是否会挽留。据德志观察,他们也没有挽留的意思。这两年,小城移民新政策,很多官方的帮扶机构都有着对口的单位,这些费用已经超过人们的想象。对于dashing基金会的援助资金,他们根本不感兴趣,太少了,懒得去动脑筋。政府的随便一拨款,就远远超过了基金会的援助金额。万局长就是因为嫌钱少,才对刘小姐不太感兴趣,让刘小姐兴高采烈地回来,却心灰意冷地回家。
车到了虎坡,德志马上做饭,实际上德志不会做饭,为了表达对同事的关心,尹懋是第一次到虎坡的客人,总不能让客人做饭吧。尹懋没有反对。德志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青菜,家里还有一些米面,考虑尹懋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不喜欢面食,就煮米饭,然后弄了些青菜回来。
水利项目还没结束,还没有自来水到户,德志用水还需要到山上去提。隔壁女邻居家修了一口水池,在她家山上的树林子里。德志每次都要到那里去提水。从那里到德志的住处去来需要20分钟。
德志在开始提水的时候,觉得很辛苦。在没水的地方做水利项目,等水利项目结束了,通了自来水,又要走。这真是给别人带来福气,自己却无暇享用。
提水回来,胳膊酸疼,在家根本不需要提水,打开水龙头,只要水厂照常运行,就有水来。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比较好的,出行容易生活便利,到了大山深处,一切都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德志已经习惯了,再多的怨言,也不要埋怨。为了目标,忍耐到底!
德志洗完菜,然后打开煤气单灶,尽自己的能力炒了两个菜,米饭也蒸好了,两人算是凑合一顿饭。饭后,德志洗碗,尹懋要去,被德志拦住,这样,尹懋初到,饭前饭后,都不用他动手,只是动动嘴罢了。
洗碗结束,德志问:“尹大哥有什么安排?”
尹懋说:“我是客,你是主,你来安排,我跟着就是了。”
德志说:“我们先谈一下村里的情况,然后去村里走走,看看吧。”
尹懋说:“好吧!这样做很好。”
德志说:“村里分两大块,这边姓宫的多,那边姓贾的多。两家势力相差不下,自古都有矛盾。自古不是一个村。撤小村并大村的时候,合为一个村。现在村支书姓宫,村主任姓贾。水源在贾家,水池在宫家。贾家有水,宫家没水。水源池在贾家,水管要经过贾家山林土地。宫家缺水,愿意投工投劳,将水引到宫家。但是,水利系统覆盖了两大家,情形比较复杂。许多历史问题都想借着这次水利项目得到解决。现在水池已经完工,水源池也完工,接下来要接通水管,让水管安装到受益农户的家里。”
尹懋点了点头,说:“比较复杂。不过,慢慢来,说多了我也记不住。”
正在此时,宫支书来了,他站在门口,问:“是谁来了?”
德志说:“是我同事。”
宫支书说:“欢迎,欢迎,姚先生来了一个作伴儿的,这下子先生有说话的了。”
德志说:“是啊。宫支书,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尹先生。”
第112章 来访虎坡
宫支书伸出手来,拉了拉尹懋的手,说:“您辛苦了!到我们这里来,不习惯吧?”他很少干农活,只爱喝酒,抽烟,家里的活儿基本上被它妻子包了,他主外,安心搞工作,他妻子主内,做饭、洗衣、种地还有带孙子。他有两个儿子,老大结婚生子,老二在外当兵,最近在读军校。
德志说:“我们想到贾家坡看一下水源,你有时间吗?”
宫支书说:“没有,我要去通知五保户去领钱。”
德志心知肚明,知道宫支书不会去,他嘴上一套,心里另有一本帐。
德志看看尹懋,他有些沉不住气,急着要走。德志对他说:“我们走吧,去看看,顺着这小路走,就能到那儿。”
顺着公路网下走,再沿着小路,开始上山。公路边上有一户农家,没有院墙,也没有大门,顺着院场边儿,朝山坡上走。
他们先走的一段路,位于宫家梁子的地盘,走了约20分钟,就进入贾家坡。宫家梁子住的大多数姓宫,同样,贾家坡住的大多数姓贾,杂姓也有,可惜没什么势力。在德志路过的一户人家,姓王,从林区搬来落户的,就矮人一截儿,山林没有,土地没有,连走路都还要借道,是人家出钱修的,走人家的路,需要和人家协商。
这户人家势单力薄,在村里只有夹着尾巴做人了。三峡库区有很多移民到平原的,有些偷偷又回到家乡,在平地住不惯,宁愿冒着没有户口的危险,回到原住地,习惯了山山水水和空气,以及乡里乡亲的亲情和人味儿,对于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才行。
德志看到了村民所说的学校。只有四间平方,没有瓦片,是现浇混泥土的屋面,窗户上已经没了玻璃,还有几块破碎的玻璃,挂在木框上,呲牙咧嘴地向人示威。操场上长满了野草,有一块小方块的平台,还看得出是升旗的地方,可惜没有了旗杆,只有一个曾埋设旗杆的窝儿。
教室里没有桌椅,只有掉漆的黑板。教室里堆放的是杂草和苞谷杆子,这所希望小学,花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不少银子,村干部用公款吃遍周围农户的腊肉,弄了所学校,现在竟然满目疮痍、万分凄凉,这个场景,德志相信肯定不是“青基会”所希望看到的。
说起这件事,尹懋唏嘘不已,感叹大山深处也有“黑心人”。德志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罪恶!”尹懋竖起大拇指,说:“很对!”
尹懋说:“德志,你怎么对路不熟,是不是等我来了才到村组里?”
德志说:“哪里哪里!我一般从大路走,很少走小路。这条小路,我走过一两次,不太熟。为了你,因你才来,登山少,怕走不好,走不远。”
尹懋冷笑了几声,说:“哦,是吗?那太感谢你了。”
德志心想,坏了,这人是领导特意派来的,目的很明显,是想监督检查德志在村里的工作,但说的很好听,说什么来学习,来取经,来归州,为了开展新项目,打基础,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检查德志,看他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以后,说话要小心,别不经过大脑,什么都说,你对他推心置腹,说不定将来就把这话当成攻击的武器,让人死无葬身之地。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看来是真的。
尹懋提出休息一会儿,德志没意见,谁让尹懋年纪要大一些呢。在黄土地上,看到有些青石露在外面,被雨水冲刷之后,看起来很干净。尹懋就找块石头坐下来,德志也找到了一块,坐下来喘气,擦擦汗,说些闲话。远处传来青蛙的叫声,贾家坡有水,南方人又爱吃米饭,就开辟出了水田,可以用来种些水稻。
山坡上的梯田,种上水稻,富有层次,一级一级的,立体感很强。如果会画画,画下来肯定很美。德志从小喜欢看小人书,但是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过画画。对此美景,只有记在脑海中了。有一部胶卷相机,因为照了之后,又要拿到照相馆去洗出来,嫌麻烦。再就是,尹懋在旁边,德志如果拍照了一下景物,尹懋说不定要告密状。思来想去,德志忍住没有把相机拿出来。
二人休息一会儿后,继续爬坡。当看到一条村里的较宽一点的土路时,德志对尹懋说:“这就是村里的大路了,我常从大路走,不费力,就是时间要用的多一些。”尹懋点了点头。
路边上下,住了一些农户,比较集中,水管从房子后面的山坡上经过,德志说:“现在还没有开挖水管管槽,因庄稼还没收割,如果这时候硬要开挖,条件尚不成熟。毁坏人家的青苗,是要赔偿的。我们的预算里,没有赔款这笔资金。只有做他们思想工作,让村民支持了。”
德志接着说:“中间这些农户不是受益户,他们自己做的有简易的水池,这次不受益,也是一个隐患在内。因为,宫家梁子的农户需要吃水,水管必须从他们这里经过。”
尹懋说:“就是资金太有限了,没有预算帮他们解决吃水困难,他们既然不受益,恐怕就不会支持水利项目,不好埋设水管,不会让宫家梁子的农户吃到自来水了。”
德志说:“没错。我也担心这个问题。搞不好,这个项目会失败。”
尹懋说:“争取吧,往好的地方努力。”
他们来到水源池,看到这里有三口水窖,但是只有一口水窖上方水,另两口水窖没有水,虽是盛夏,但就是没有活水流出来。很是奇怪。有水的水窖,水已经满溢出来,流到旁边的沟里,沟旁边水草茂盛,有一条黑蛇从沟里爬过去,迅速钻进旁边的土豆秧子里。
德志介绍说:“这水窖是乡水利站修建的。乡党委书记是这个村出去的人,他的父母还在宫家梁子居住,吃水困难。他们把这里的水引到宫支书家后面山坡上的水池里,通过水管,将水引到各家各户,其中就有贾书记的父母家。”
尹懋说:“那么说,宫家梁子也有姓贾的?”
德志说:“是的。我们要求政府从村里撤项,否则不进村实施项目。当时考虑的是,政府做事跟我们机构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比政府要好一些才行。如果他们不撤项,我们又夹杂在他们一起,让老百姓糊涂,也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工作了。也没办法向捐款人交差。”
此时,德志的电话响了,他一接听,话筒里说:“请问您是不是dashing基金会的姚先生?”德志说:“是。”
他接着说:“我想和你见面,不知道是否方便。”
德志说:“你有什么事吗?”
他说:“我现在到村里了,在宫支书家里,你等一等,我请他来跟您说。”
宫支书在话筒里说:“姚先生,麻烦您来我家一趟,有重要的事。”
德志现在还离不开宫支书,群众选出的管委会名存实亡,贾明珠就像烂泥巴,根本糊不上墙的。不去,项目还没有结束,说不过去的,为了群众利益,为了让村民吃上自来水,只能去了再说。
德志地尹懋说:“尹大哥,我觉得还是去看看才好。你说呢?”
尹懋说:“好啊!看是什么事,顺便再看看水池修建的怎么样了。”
德志说:“那好吧,我们走吧。”
他们到宫支书家,在路上走了约半小时,贾家坡的和山上更高的住户都要走这条路。一条路将宫家梁子和贾家坡联系起来,要不是这样,这个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各家各户联系起来了。
路上下的都是住户,住户之上下,是耕地和山林。陡峭危险之处,是山林;地势平缓一些的,基本都被开垦为耕地,寸土寸金,连石头周边都种了星星点点的庄稼。真是见缝插针!
到了宫支书家,堂只见屋里坐着白胖的先生,穿着还比较讲究,看样子是商人或者是政客,很重视外表的穿着和打扮,德志都怀疑他用了面膜,要不,他看起来已经50多了,看起来却像30多岁的样子。
“白面”见了他们二位,马上站起来,宫支书做介绍,他说:“这是从仙桃来的宁磊宁先生。他来和二位谈一谈水管的事。”
德志说:“这属于采购谈判,需要管委会负责采购的成员参加。”
宫支书说:“好,我这就安排。”他说着,就拨通了贾明珠和宫华发的电话。没过多大一会儿,贾宫二人急匆匆赶来,一进门就问:“什么重要的事,宫书记?”
宫支书说:“现在水池已经做好了,接下来要安装水管了,但是水管还没买,今天,宁老板从远方赶来,就是想和你们谈谈这个事。”
贾明珠扭头想走,他说:“我说是啥事呢,原来是这事,我知道了,你们看中了就买,我没意见,没事的话,我先走了啊,我老婆还在坡上,等我去做事。”
宫支书说:“先别急着走。我说完了你再走吧。”
宫支书说:“按照管委会的采购制度,买水管必须要有成员中负责采购的人专门采购,你们是负责采购的,是最好的人选。买的水管数量又多,不是小事。20万元的水利项目,起码有一半以上是购买水管。这是大事,不能忽略。水管弄不好,就不可能通水,大家辛辛苦苦一场,白费力了。在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大家做出牺牲的。”
贾明珠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谈谈吧。”
第113章 官商买卖
贾明珠是个傀儡,就像末代皇帝一样,被日本人驾驭,表演给满洲国国民看,不过,贾明珠表演给虎坡的村民看。这叫虚假的民主,被宫支书操控的管委会名存实亡,德志所在的基金会一撤走,管委会立马瘫痪。
贾明珠说:“你的水管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样品?”
宫华发也跟着说:“是啊,是什么样的?”
宁老板从他的公文包里,摸出两截水管样品,说:“这是样品,一个直径是25毫米的,另一个直径是32毫米的。”
贾明珠接过来样品,看了看,递给宫华发,宫华发瞪着眼珠子看了好一会儿,也没看明白什么,又给了尹懋,尹懋以前开过商店,说:“这是一般的,什么价位?”
宁磊说:“先看货,价钱好说。”
贾明珠说:“你不说价,我们怎么能比较呢?”
宁磊说:“不贵,不贵,这种白色的管子,每吨6000元,无论大小。”
尹懋笑了笑,说:“原来是这样!”
贾明珠说:“这位是谁?”
宫支书说:“这是和姚先生一起的,都是一个单位的。姓尹,可以称呼他为尹先生。”
贾明珠连忙伸出他的手给尹懋,嘴里说着:“欢迎来我村做客,尹先生!”
德志补充道:“尹先生不是来这里做客的,是来帮助我工作的。”
尹懋连忙辩解说:“不不不,我是来学习的。还有,以后就称呼我‘小尹’吧。”
宁磊说:“尹先生,看来您是内行。这么说吧,我见了明白人不说蠢话。我与县委书记的弟弟是同学,听说基金会在小城做水利项目,真是大好消息,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让老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