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霸事笔记之2 宋册-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才出现的人物。不过,有一个可能的事情,宋襄公的内阁里应该有和他们相关的“华某”,掌管的是国内的事物,因为华氏家族的人在宋国后期的政治中有非常多的人物出现。
乐祁:这个人大约是在宋襄公死后八十多年做了司城,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宋襄公时期,同样是公元前620年的记载:“乐豫为司马”。乐豫是宋戴公的玄孙,是宋襄公的亲戚,所以,乐氏家族也应该有人在宋襄公的内阁中任职。
宋襄公即位后手底下的人其实“潜力”都是非常大的,为宋国后期繁殖了不少人才,但是,对于当时的宋襄公,真正能起到大作用的谋士也只不过是二、三个而已,许多东西都是凭他自己一个人干,足可见宋襄公的能力。
自我霸主形象的塑造
学习经验
内阁组成之后,接下来,他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向齐桓公学习经验,学习霸主是怎么做事,怎么驾御去驰骋天下,一旦宋国这辆车有足够的油可以开了,他就要坐上去当司机。所以,他就想要先学“开车”。
以前,宋襄公只是从他父亲口中听说一些霸主齐桓公怎么做事,做些什么事,但彼此没有接触过,只有理论,没有经验。现在他马上就跑到齐桓公的麾下,像他父亲一样为齐桓公卖力,但我们前面说了他不是去当打手,他是有抱负的,他是去偷学经验,因为是偷学所以没有人知道,包括管仲到死还一直看好他,宋襄公掩饰的很深,他从来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透漏给别人,就没有什么蛛丝马迹,只是到他死的时候,在临终前说了一句肺腑之言。
而这个时候他是一个认认真真的学徒,开始的时候,学习的心情很急切。公元前650年齐国和许国*北戎没有叫上宋襄公,宋襄公就急了,可是,哪有刚刚即位不到一年就叫人出来打仗的霸主,宋襄公把父亲的尸体撇在一边来参加盟会,齐桓公都过意不去,齐国的政策一向都是避免劳烦诸侯。
紧接着,第二年夏天,周王室发生叔带叛乱的事情,齐国也没有叫宋襄公,这么大的事件本来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人家不叫你,你不可能自己跑去,所以,宋襄公只能听说齐桓公派管仲去解决侵犯周王室的戎族,又派隰朋去解决晋国因为插手周王室事件而招惹的戎族。《左传》记载:“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隰音同席。
宋襄公这个时候当然是羡慕死了,这种救难的举动就是体现霸主威风的时刻,就好象超人在危难时刻出现那样伟大,这就是宋襄公梦寐以求的英雄主义。第二年,公元前647年,当接到齐桓公发出的关于处理周王室叛乱的盟会通知,宋襄公就飞快地跑去,排在齐桓公后面的第一个,《左传》记载:“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当然主要是因为宋襄公的爵位是“公”才排在第二位,并不是先到先排的原因。
这次的盟会让宋襄公感到很兴奋,会议上商讨了两件事情,一是“淮夷病杞”,杞音同起。就是河南杞县一带的杞国经常遭受淮河附近的蛮夷骚扰,二就是戎族侵犯周王室这件事情,这里面的戎族不是一个部落,有许多部落,所以,很难搞定,谈了这个部落,那个部落又有不同的意见。虽然,基本谈妥,但这些人是“土匪”“强盗”能否守信,所以,扔有很大的后顾之忧。这是宋襄公就任宋国国君以来第一次参加商讨天下事宜。
首先处理的是“戎难“的事情,因为目前戎族对周王室的危险仍未解决,于是,会议决定派兵驻守洛阳。公元前647年,“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年轻的宋襄公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光听故事的年轻人第一次参加了现实中的战争,很兴奋、很认真、很勇敢,可惜的是,这只是一次防务,并没有实质的交战。因为戎族看到诸侯们的军事实力,没有再敢轻举妄动,做个乖乖的“土匪”窝在山里。虽然这次没有真正的实战,但是机会总是有的。
这个时候的宋襄公是有些失望的,但对他的情绪没有太大的影响,他还是积极投身于接下去处理“淮夷病杞”的事情。
处理“淮夷病杞”的事情是第二年开春,开土动工一般都是选择在春天,“‘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齐桓公的意思是把杞国迁移到离淮河附近的蛮夷远一点的地方,这样既避免了蛮夷的骚扰,也可以不用跑那么远去救援。早年对“强盗”北狄侵犯邢国也是这么做的,把邢国迁移到黄河南面,靠齐国近一些,但那时候的邢国的确离中原的中心太远了,而且北狄实力很强。可是,现在杞国就在宋国旁边,而且淮夷实力也不是很强,也不嚣张,齐国却选择迁移的退让方法,这使宋襄公对齐桓公的伟大崇拜有所削减,因为这种“软”行为不应该是一个称霸天下的霸主所为。
而真正使宋襄公失望的是在接下去的一年,公元前645年,本来这一次可以有一场实战可以打,这是宋襄公希望的事情,学习霸主怎么在疆场上驰骋。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偶像的毁灭
偶像的毁灭
事端是“楚人伐徐”,楚国位于湖南、湖北,徐国位于江苏徐州一带,也就是淮河下中游北岸,彼此搁着一条淮河,而且相距有些远,那么楚国为什么要伐徐国呢?首先第一个原因是左丘明先生说的“徐即诸夏故也”,徐国属于中原诸侯,凡是中原的诸侯国,楚国都要吃掉。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年齐国*楚国的期间,徐国曾经从侧翼偷袭了楚国的帮凶舒国,使楚国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而且徐国是最南面和齐国关系较好的一个国家,也是楚国的一个隐患。
宋襄公以为这个时候可以大打一场,因为刚好三月份,齐国在杜丘举行八国的盟会,“寻葵丘之盟”,就是继续继承公元前651年的同盟友好条约,是齐桓公受周襄公封赏“尚方宝剑”的那一年。乘着那么多诸侯在,原以为齐桓公会率领大军前去与楚国大战,解徐国之围,但是,齐桓公的决策是让大臣率领一些军队前往救援,以观虚实而战,感觉就是很怕楚国。《左传》记载:“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诸侯们则率领大军驻扎在匡这个地方远远地听消息,楚国并没有理睬这一群大臣率领的小军队,从而对救援徐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胆怯,这是宋襄公的第一感觉,他和他父亲宋桓公一样都是硬汉子的性格,不喜欢顾左顾右的做事方法。齐桓公这么做,在他看来一点威风也没有,也没有什么义气,这么多人还怕一个楚国不成。怎么会这样?伟大的齐桓公,威风的霸主怎么是这样做事?现场的参与和体验没有他听到的故事那么精彩和威风,于是,年轻的宋襄公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他认识到的不是现实比故事乏味、复杂、胆怯,也不是他被故事骗了,而是他觉得齐桓公老了,不行了。从偶像齐桓公的崇拜里清醒过来,但他对自己的崇拜却更加的深沉。原先是故事骗了他,现在他自己开始骗自己——那个伟大是存在的。
宋襄公从而萌发了一个更加深远的信念:超越齐桓公,做一个更加伟大的霸主。这是偶像贬值之后产生的心理影响,软弱的人会觉得彻底失望,好胜的人会奋起反抗。宋襄公就是后者,他被故事骗了,但他的内心不敢承认,于是,他自己骗自己,憧憬着伟大,这种心理随着年月更加地折磨着他。他要超越齐桓公,做一个更加伟大的霸主。所以,后来他在与楚国交战的时候,希望真正打败楚国,因为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一次真实地打败楚国,面对楚国总是采取逃避的办法,这就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线,他要超越,后来包括晋文公也是一样,而且成功了。
对现在的伟大的霸主齐桓公失去崇拜感的宋襄公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国,齐桓公老了,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也是他的世界。公元前645年,夏,当左丘明先生再次批评鲁国的史官没有记载当年日食准确的时间的时候,宋襄公觉得应该自己干了。
所以,在紧接着的“伐厉以救徐”的军事行动,宋襄公就没有参加,这点更证明他对齐桓公的崇拜削弱。“秋,七 ,齐师、曹师伐厉”。他的父亲宋桓公在齐桓公开始称霸中原以来从来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联合军事行动,而曾经放下父亲葬礼来参加齐桓公的盟会的宋襄公这次居然缺席了。
“厉”是楚国的附属国,齐桓公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宋襄公更加确信齐桓公真的老了,不行了。以齐国的实力加上中原的诸侯完全可以打败楚国,却不敢正面交锋,用这种老套的伎俩,太落伍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