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钱-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知道凡是神话,都有现实基础。比如这个把虫子血涂在钱上的神话,就有现实的根据。因为这时候的钱,已经是一枚一枚的铜板了。上面有文字和花纹,凸凹不平,往上涂血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要是贝币就不行,过水不沾。古人就是再聪明,在贝币时代绝想不出这样的神话来。
  铜质钱虽然大部分都是铜板,但形状很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在某一个地区,以其中的一种为主,与其他的种类交错使用。
  布币    在铜币中这一种出现得最早,西周就开始使用,不过很粗糙,也就是金融学上所说的“原始布”。这个“布”,就是铲子,古代把铲子叫“鎛”,后来转音为布。还有另一种铲子前面说过了,就是“钱”。
  到了春秋战国,这个形状像铲子的钱,变得非常精致了,上面还真的有个装木柄的库,这叫“空首布”。发展到后来,形状变得抽象一点了,全是扁平的了,这叫“平首布”。
  刀币    这种钱的形状,就像个切菜刀。那时候渔猎和手工业发达地区,有一种小刀叫“削”,刀币完全就是“削”的样子。那时候齐国的国力强盛,铸造的“齐刀”最为精致。
  圜钱    圜(huan)钱也叫“圆钱”,这个钱型来自纺车上的轮,样子基本上与后世的铜钱一样了。圆形的,中间是圆孔,后来演变为方孔。钱的边缘,原来是秃的,后来有凸起的边儿。
  这些钱上面都有字,有的是国名,有的是产地名。
  此外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质货币,样子最为奇特,这就是——
  蚁鼻钱    这钱的体积非常小,只有西瓜子或者衬衫纽扣那么大。样子呢,实际上就是微型的铜贝币。
  为什么人家的铜钱样子都变了,楚国的单单不变?这时因为,楚国离海南近,贝币来得容易,还在广泛通行,因此铜币必须做成贝的样子,才有权威性。不过楚国的造币部门也很聪明,把铜币造得小小的,节省成本啊!
  这种小钱,上面也有字,是“阴文”,也就是凹进去的字。花里胡哨的,像人脸,因此俗称“鬼脸钱”。
  另外,其中有一种上面写着篆文“各六朱”,写得像个蚂蚁,又像人脸上两个大鼻孔,因此称为“蚁鼻钱”。
  那时候楚国的疆域非常大,最大时占有现在的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几乎是半个中国了。所以它的蚁鼻钱发行得就多,分布得也广,今天还能经常从地下挖到。
  楚国真是个浪漫之国,不单是楚辞写得好,连钱币也做得这么漂亮。所以我老早就有个想法:楚国没有统一华夏,那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遗憾啊!
  “黄金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把东周之初到秦灭六国的500年,写得波澜壮阔。

第二篇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4)
春秋战国时代,也确实如他所写,群雄辈出,思想活跃,人性和人的能量充分释放,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如果说,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春秋战国就是咱们的“黄金时代”。
  而且黄金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登场,也是在这个时代。
  ——名副其实,怎么论都是!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黄金铸币的,就是浪漫的楚国人。
  楚国是南方大国,从西周时候算起,到它被秦国灭亡,一共雄踞南方800年。它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消失,起码咱们现在还有个民族节日,就是发源于楚国的——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不过如今四川巴中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有点闹不清端午节跟中秋节有啥区别了。这也不奇怪,年代实在太久远了。
  楚国地大物博,盛产黄金,所以由它来开创“黄金时代”,是理所当然。
  楚国的金币成色相当足,为93%到99%。形状有的是金饼,有的是一整块金版,可以切割,估计就跟巧克力似的,用一块就掰下来一块。
  金币上一般都有方形印记,写的是“郢爰”两个字。郢(ying)是楚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爰(yuan)”是重量单位。因此,现代金融学界就把这种金币叫“楚爰金”。
  在《战国策》里,曾多次提到过黄金,说是“多少多少金”,或者“多少多少斤”,这俩概念是一样的,都是指一斤黄金(有时也指黄铜,读古书时要仔细分辨)。不过古时候一斤没现在多,大概有五两的样子吧。
  楚国的黄金矿藏很多,不亚于现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没挖完。在楚国亡国1100多年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到楚国旧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镇,还能看见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写的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写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时候,就是现在,也还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县有个“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捡到金屑。据说这里原来就是楚国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来到了春秋战国,金子就比“宝贝”更牛了,后来凡是好时代都叫“黄金时代”。
  不过要注意的是,金属货币特别是黄金,虽然流通的历史远比贝币流通的时间长,但是贝币流通时,正是汉字形成期,因此汉字里带“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财产”、“财经”有关,而带“金”字旁的,多数只跟冶炼、武器和金属有关,跟财产反而没多大关系。
  这就叫文化传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围内,究竟是哪个国家最先铸造金币的呢?
  一般公认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这个古国早就灭亡了,要不是咱们太爱黄金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爱琴海边上。
  吕底亚国是一富国,首都萨第斯宏伟壮观,富得流油,堪称远古“第一牛”都城。这个古国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开始铸金币,可是咱们的楚国,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铸金币的。因此谁是“金币老大”?还不一定呢。
  这,有待你们大伙去考察吧。
  秦始皇究竟是谁的代表?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春秋战国时代,钱币的形制“百花齐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极大的不便,就是币制太复杂了。
  你们看,光是铜币,就有四大类,有的两三种在同一个地区平行使用,互相间就要有个兑换率。

第二篇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5)
不同国家的的钱币,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兑换。
  这时候除了唱主角的铜币之外,同时流通的,还有珍珠、玉器、贝币、金币、银饼、锡块,它们和铜币之间,都要有严格的兑换率。
  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少量银币。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古城村,就发现过18枚银质的布币。虽然出土银币的案例极少,但说明那时候已有银币。
  同时布匹也作为实物货币在继续流通,诗经《卫风?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布匹去买东西。而且各国的布匹多宽多长为一匹,都不统一。
  这样一套复杂的兑换率体系,恐怕仅仅长一个脑袋都记不住!
  那时候的国君,甚至也有在货币兑换上做文章的。魏国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就发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贸币”,比国内发行的铜币分量要轻,专门用于“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这种特殊的外贸货币,不仅重量比面值要轻,而且含铜量也低。
  大梁那时候是商业中心,商誉很好,不怕各国商人不来做贸易。魏国在进口商品时用外贸币支付,货币成色不足,就等于压低了人家的价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这样混乱的货币状况,再加上关税壁垒、战争频繁,那时候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赔个底朝上!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来解决。
  最后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现在一般都把他的动机解释为代表“地主阶级”,想建立大一统帝国,以促进生产力。其实,他不消灭六国,“地主阶级”也照样从事农业生产,而最急于打破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说是商人阶层。
  早在春秋时,商人就已经很有政治影响力了。《左传》上说,晋国的商人“能用金玉装饰车辆,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能向诸侯行贿”——官商勾结,早已有之!
  越国的范蠡在弃官经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乖乖,三次赚到了一千斤金子!当时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往来于齐鲁之间经商,所到之处,国君都和他行平起平坐之礼——可见有钱就是大爷。
  那时候的群众,也就是所谓的“小人”,经商的更是遍地都是,连孔子都肯定了他们脑袋瓜聪明,说“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喻”,是通晓之意,他是说:“人民群众真懂得赚钱哪!”到后来,不知怎么的,人们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贬义的话了。
  这样大的一股群众力量在推动,500年间水滴石穿,最后终于接近了目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谁来统一只是历史选择的问题。
  请问,是谁把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护送回秦国去登王位的,是谁辅佐年幼的秦始皇坐稳了国君宝座的?是谁在秦始皇扫灭六国过程中出了大力的?是大商人吕不韦!
  ——这是偶然的吗?
  

第三篇 铜钱是我们尊敬的“孔方兄”(1)
伟人一刀砍掉了所有的“外汇”
  中国有两个开国皇帝,长相上可能有点对不住观众,一个是朱元璋,一个就是这横扫六国的秦始皇。要按《史记》的描述对他画张像,那简直比通缉犯还难看,司马迁说他是塌鼻子、细条眼睛、鸡胸,说话还带“豺声”(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眼睛不说了,爹妈给的。要说这塌鼻子、鸡胸、嗓音沙哑,还真有一定可能。
  现在有人分析,他从小就患了软骨症和气管炎,所以鼻子和胸挺不起来,说话齁娄气喘。
  当然也有可能他太刻薄寡恩了,后人这是糟蹋他。
  不过,不管他长啥样,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大中华,这功劳是否定不了的。况且伟人为什么就非得是“伟丈夫”(帅男人)?
  秦王嬴政39岁那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成了千古第一帝。紧接下来,他干了几件事,当今凡有初中文化的人,都能数叨出来,就是车同轨,书同文,坑书生,修长城,外加统一度量衡。
  其实还有一条不大被人提,那就是至关重要的统一货币。
  那年头的商人乃至普通人家,估计谁手里都有五六种“外汇”。咱们现在要是去一趟越南旅游,换一次越南盾就能把自己给换懵了,何况五六种!
  现在,塌鼻子的快刀来了,把你们这乱麻全一刀切了。从嬴政自号始皇帝那一年起,所有“外汇”、什么刀币、铲子币的——废止,所有珠宝龟贝乱七八糟的——废止,都不许拿来买东西了。
  大秦帝国的的疆域上,只有两种货币可以通行,一是“上币”,就是黄金;二是“下币”,就是铜钱。铜钱还必须是大秦中央统一生产的,上写“半两”俩字,重量也正好是半两。
  这种秦朝的铜钱,后人就叫它“秦半两”。
  过去百花齐放是太乱了,都说不清货币是什么本位制了,可能乌龟壳也能做本位。现在,就是“金…铜本位制”,干净利索!
  秦法严苛,弄不好就剁鼻子砍头,这号令一出,那些外汇、宝贝,立马就成了古玩,搁在家里自我欣赏吧。
  这个“秦半两”的推广,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统一了币形。
  秦的铜钱是圆钱,外圆内方,从此“钱”的形状就固定了,一直流行了2000年,到民国初年才被禁用。
  这个带方孔的圆形铜钱,还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尼、缅甸,他们的货币,都跟了“秦半两”的风。
  有人要问了,铜钱的中间为什么要有一个方孔?为什么不像现代的硬币不带孔?
  呵呵,这是个技术问题了。古代在铸造铜钱时,铸好了以后要打磨毛边,为了方便加工,就把半成品的铜钱穿在一根筷子上,打磨时它就不会乱转了。这就是方孔的作用。
  后来有人做文章,把铜钱戏称为“孔方兄”。从此,孔方兄也就成了钱的另一个别号。
  孔方兄虽然出世比孔圣人晚,但它常常向孔圣人挑战。由于咱们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所以,孔夫子常不敌孔方兄。到了现在就更是,孔方兄天下无敌,孔夫子只能靠于丹教授一个人发扬光大了。
  只有一个地方不大听话,那就是云南。以滇池为中心的那一片地方,从春秋晚期起,就使用贝币,祖祖辈辈用习惯了,秦半两也没影响到那里。一直到元代都开始发行钞币了,对云南也只能网开一面。到了明朝,政府强行在云南铸币,还是没人理。直到明末清初,贝币才慢慢退出流通领域。

第三篇 铜钱是我们尊敬的“孔方兄”(2)
贝币到后来其实很不值钱了,明末一两银子,能顶500串贝币,但你挡不住云南同胞就愿意用它。
  也有相反的例子,据考古学界研究发现,华夏民族的贝币造币总厂——海南,恰恰就从来没流通过贝币。那个地方,从一开始有货币,就是孔方兄,大概是汉武帝那时候运过来的。
  也就是说,在远古的海南,贝壳就是贝壳,一钱不值,只有运到中原以后才有价值。这就相当于现在纸张和纸币的区别。
  当时的海南人,很有些郁闷吧,守着满海滩的贝币,跟守着一堆废纸一样,只能出淤泥而不染了。
  古代中国第一次发行的债券信誉不良
  秦始皇统一海内,商人最高兴了。从此壁垒打破,畅行无阻,四海一家,用一种钱,长一个脑袋就能记住汇率了。
  可是他们没高兴多久。秦始皇虽然客观上代表了商人阶层的利益,但政治家的野心有时候谁也不代表,只代表他自己。灭六国后,本应让百姓休生养息,可他还在那里踩油门,而且踩到了极限。
  他做皇帝才11年,你看他折腾的:内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外伐匈奴、征百越,每次大行动,都要耗费浩大民力。尤其在咸阳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共征发民伕70万人。还有当时服兵役的,在200万人以上,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人都被拉去服劳役了,商人还跟谁做买卖去?
  再说,就算再大的财主,也禁不住这么扔钱啊!
  从后世出土的“秦半两”看,轻重不一,显然后期的铜钱已经不够分量了,偷偷在贬值。秦朝法律是最严的,说半两就是半两,可是连国家都不能坚守承诺了,偷偷刮老百姓的油水,可见实在有点顶不住了。
  秦始皇不管那个,他照旧浩浩荡荡出去东巡。我们就让他在路上颠着吧,咱们抽空回顾一下春秋战国时的信贷是啥模样。
  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我们的亲身体验也告诉我们:有私有制就有穷富,有穷富就有借贷——人总不能活活饿死吧!
  世界上最早的借贷行为,是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亚,也就是现在老出事儿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