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一位银行家无盐氏有政治头脑,他看出诸侯王“以下犯上”成不了大气候,果断借出一千金。
  形势发展果然如他所料,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就告平定。无盐氏开始收回本金和利息,一年中竟然收息10倍,也就是1000%的利,一下子成了关中巨富。
  可惜这位成功的私人银行家,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复姓“无盐”。
  除了银行家放高利贷之外,有的商人也兼放高利贷。在鲁这个地方,有位冶铁商人叫曹邴氏,在当地到处放贷或赊销,大获成功,甚至影响了当地百姓的择业观念,家家都以经商为荣。
  在利益驱动下,有的王侯贵族也参与放高利贷。《汉书》记载,一个“旁光侯”(这个爵位太难听),就曾因“取息过律”被免了侯爵;另一个陵乡侯,也因“贷谷息过律”而被免去爵位。“过律”,就是超过法律规定,看来那时候法律对利率还是有限定的。
  有的贵族自己不放贷,但利用权势帮高利贷者讨债,然后参与分利,就跟现在有的“大盖帽两头翘”一样。
  在高利贷的逼迫下,贫苦农民几乎是没有活路。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报告说,农民为了缴纳沉重的国家赋税,有家产的,半价卖掉用以缴税;没有家产的就只好借高利贷。借贷的利息是一倍,也就是100%的利!还不上,估计就要家破人亡。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5)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据司马迁估计,汉代各行各业都有20%的利润,放债也不例外,大致就是这个利率。
  古代的商业发达以后,当然也会出现商业信用,也就是赊销赊购。这方面最早的记载见于秦代。
  刘邦还没拉队伍起义时,是秦朝的一个乡镇干部——泗上亭长。他那时经济状况不大好,就经常向小店老板赊酒喝,还留下了债券。传说店家看到他醉卧时身上有龙纹,知道绝非凡人,于是纷纷“弃责”,不敢向他要钱了。
  在出土的“汉简”(汉代文书)中,关于赊购的记录很多,而且有的还是债券,上面写有赊购人姓名、住址,赊购的物品名称和价款,此外还有证明人的姓名,非常正规。
  到了此时,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业,在西汉已经初具规模,除了没有储蓄银行,什么都有了。
  对公务员来说,汉朝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汉朝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工资制度。秦朝以前,干部是怎么发工资的,大概都稀里糊涂,汉朝才明确了各个级别的“薪俸”标准。但那时候不是发月薪而是发年薪,不是发钱而是发粮食,干满一年才给。
  到了东汉,除了发粮食以外,也发给一点钱。唐以后,官俸大部分发钱;到了明朝中期改为完全发钱,跟现在一样了。
  至于我国现代一般实行的“月薪”制度,则是起于南朝的宋。在年薪时代,官员的俸禄是在农历节气“芒种”这一天发放,如果没等做到芒种就辞官了的,年薪归接任者所得。
  这样的规定,大概有保护农民利益的考虑在内,让想走的官员起码布置好了春耕工作再走。
  由此可知,年薪是比月薪更古老的工资制度。但是风水流转,如今拿“年薪”又成了时髦事。比较牛的白领谈到自己的收入,一般都讲年薪是多少。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在创新,其实不过在复古。人的脑袋就那么大,撑死了能创多少新出来?
  古人早就找到了解决“三农”的办法
  到了西汉,古代货币就算进入了成熟期,货币的形状、铸造、发行和信用都稳定了下来,人们开始感觉到了“钱”的可靠——爹亲娘亲,不如自己的钱亲。
  我们在小时候,大概都用过存钱罐,攒点零花钱。这东西的学名叫“扑满”,就是在西汉时期发明的。一般都做成小动物状,钱装满后,要砸碎了才能拿出来。
  古代有一本专门记载西汉风俗的书籍《西京杂记》(相传为东晋葛洪著),说扑满是用陶器做的,有入口、没出口,把钱塞进去,“满则扑之”。扑,就是摔碎。
  中国在光绪皇帝之前,没有银行,老百姓想储蓄,大概都用的是这个扑满。
  是啊,把钱存起来,比什么都牢靠。这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有效。那些不相信储蓄、老想着玩花活一夜暴富的,就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吧。
  钱这个东西,不好玩,不能马虎对待。古代的人,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白这个道理。战国时有人伪托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之名,写了一本《管子》,里面所说的货币理论,就相当成熟,说的几乎就是秦汉时代的货币现象,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管子》里,起码有一部分是汉朝人写的。
  研究《管子》,会有惊人发现,古人在那个时候就基本解决了令当今官员头痛欲裂的“三农”问题。
  《管子》里提到了一个“环乘之币”的金融政策,当是秦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农村信贷措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6)
所谓“环乘之币”,说白了就是农业基金。这个政策,要求各郡县官府摸清上、中、下三类土地的亩数,摸清各农户人口数,然后设立一个贷款基金。到春耕时,按照不同等级、数额给所有农户发放种子贷款。
  到秋收时,农户留足了口粮后,要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向官仓出售剩余粮食。
  如果贫户歉收,连口粮都不够,官府还要发给口粮贷款,总之让你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至于饿死。欠款就先欠着,总有一年你能缓过劲来,成为余粮户。
  这个“环乘之币”所期的作用,一是能保证生产,二是能控制粮价,三是能救济贫户,四是能控制住一个地区的货币流通规模。
  古代的农村可能比较好管理,就这么一点“环乘之币”,便解决了几乎所有的“三农”问题。
  ——没有逃荒的,没有种不起地的,没有粮价的非正常波动,没有农村地区的通货膨胀,没有奸商插进来上下其手。
  这种以货币基金来刺激生产、控制市场价格与货币流通量的办法,是我们老祖宗的独创。欧洲还是在一战以后,才开始采取这种办法的。
  还要说一下,“环乘”一词的“乘”,是“利用”之意。环乘,就是循环利用。
  看了这个例子,我们可能会有一点震惊——
  古人与今人,究竟谁更聪明?
  秦与汉,都是统一的农业大帝国,能管住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绝非无能之辈。
  农业,是一门精巧的行业。管理农业,一不能蛮干,二不能愚蠢。不学格林斯潘也就罢了,连老祖宗的东西如果也不学,他还凭什么坐在那里执政?
  《管子》的“环乘之币”讲得多么好啊!可惜,古时的货币基金是用来惠民的,而今天的货币基金是砸老百姓的钱不心疼的。
  “基民”朋友们对这个,大概体会最深。
  总之《管子》这部奇书,闪光之点不止一处。它还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货币量数说”。这是一个现代金融学的概念,用《管子》的话说,就是“如果国币有九成在国库,一成在流通中,币重而万物(商品)轻。如果全部国币都放出来,则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来调节商品价格、平衡供需关系。在流通领域里投放的货币少,商品就不活跃,且价格偏低;投放的货币多,商品就增多,物价也会上涨。
  这个理论,在当今就叫做“货币量数说”。欧洲人在16世纪才意识到这一点,比我们老祖宗晚了起码1600年。
  现在不是老愁着不知怎么办才能拉动“内需”吗?
  ——你不放钱出来,怎么拉动“内需”?银行捂着钱袋子不敢撒手,生怕搞乱经济,那经济怎么能保持高速增长?企业怎么能有生产热情?老百姓怎么能有购买的欲望?
  这道理,用不着老祖宗教吧?
  《管子》里多处提到了“币上谷下,币下谷上”,也是同理。钱不放出来,物价就上不去。钱放出来了,东西也就值钱了。只因为房地产一个行业疯狂抬价,就收紧了所有的钱袋子,是为不智。而且,房价的疯长,也是你对这个行业放款太多所致,岂有他哉?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1)
一个被人彻底遗忘了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短命王朝。一个是秦朝,二世而亡,寿命只有14年。一个是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寿命37年。不过因为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太有名了,所以这两个王朝,大伙还都记得。
  此外还有一个,比秦朝的寿命还要长一年。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亡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史家比较鄙视,写史的时候都不承认,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天翻地覆的大朝代,就叫做“新”。
  新朝,听说过吗?
  亲手开创这个新天地的,是汉末一位奇特的理想主义者——王莽。
  王莽能当上皇帝,原因在于出身好。他本人是一位皇亲,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算是“内戚”了。
  汉朝的内戚干预朝政的很多,但像王莽这样玩出了大动静的,仅此一例。
  他一开始,还不是个恶人(后来也不见得就是)。因为王政君性格软弱、不受宠,所以王莽的背景也不是很硬。
  在当小官的时候,王莽清廉简朴,礼贤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他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这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他的儿子杀死家奴,他就逼迫儿子自杀。“大义灭亲”能动真格的,当然也得到了舆论的好评。
  汉元帝死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在连续死了两个年轻的皇帝之后,终于有机会控制了朝政。王莽这才借了光,出任大司马,还兼管着军事。
  大概就从这时候起,王莽开始有了很大的野心。他扶立了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都认为他是周公那样无私的伟人。后来,他又被加了“安汉公”的爵位和“宰衡”的爵号,权势无人可比。
  到了这个地步,一个人就是想做好人也不可能了。人的欲望,都是被已经到手的好处给催大的,得到的越多,野心越大。
  四年后,王莽下手了,毒死了汉平帝,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管理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又过了四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终于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给“咔嚓”了!
  王莽这个巧取来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他一上台,就开始复古改制,要向周朝学习,实现远古盛世的伟大理想。
  他的改革变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一、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每个不足八个男人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免费受田。
  二、把大户人家的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
  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这些改革,乍一看都是好事,且大多是替老百姓着想的,可是一旦实行起来,问题就大了。
  土地改制和禁买奴婢,触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一开始就没法实行。你想,让人家把土地分给别人,又不让人家把干活的奴婢卖掉,那他们留着奴婢干什么?而且弱势群体也表示反对——你不让我卖身当奴婢,不是断了我的一条活路?
  只有第三件涉及财政金融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为什么这个改革就比较顺呢,因为贵族、官僚可以从中捞好处。
  比如,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投机、贪污、勒索,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再一个,就是我们后面要详细谈的币制改革。
  这个改革,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钱的形制越改越复杂,钱的分量越改越小,钱的“面额”越改越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2)
这里面的实质是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无形之中减损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王莽对内对外都惹了一些乱子,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不断挑起对对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战争,这都加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下子不但豪强不高兴,连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给压毛了!到天凤四年(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后来,绿林军越闹越大,攻入了长安。在最后的混乱中,王莽被一个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杀。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寿命才15年多一点。
  《汉书》上把王莽列为“逆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高。直到现代,才有人出来替他翻案,胡适的看法就是一个代表,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名人的看问题的角度毕竟与常人不同。胡适认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乌托邦,不是咱们在这儿能说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们要注意的。
  正因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国货币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齐放的一页!
  他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复杂的币制
  王莽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的还可以理解。他是一个虔诚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国有化,就是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买卖奴婢,多少是替底层群体着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但是他所搞的货币改革,却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来也没人能管。所以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往往都会胡来,一直到翻船为止。
  王莽执政以后,在八年时间里,竟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所谓的改革,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实际上是用劣币换良币,非要把老百姓手头那点钱弄到国库里来不可。
  他还没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王莽自称依据的是“子母相权论”,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铢钱”做基准,新发行了几种“大钱”。
  一、 大泉,重12铢,每枚值五十钱(学名“大泉五十”)。
  二、 契刀,每枚值五百钱(学名“契刀五百”),
  三、 金错刀,每枚值五千钱(学名“一刀平五千”)。
  这后面的两种“刀”,已经不是通行的方孔圆钱了,但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一种全新的钱形,有点像现代的门钥匙。
  其中的金错刀,形制独特,堪称“钱绝”。在刀环上,有“一刀”两字凹进去(阴文),字上镀有黄金。因为古代的镀金不叫镀金,叫“错”,故而得名“金错刀”。
  这把小刀的重量约20—40克,铸工精美,是为历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儿。
  随着新币的推出,王莽先生还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黄金国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黄金,政府用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一斤黄金。
  从新币的超高币值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改革家皇帝没安好心,一枚新币就要换老百姓那么多五铢钱,这不是搜刮民财是什么?
  两把金错刀,用的黄金少到几乎可以不计,就要换人家的一斤黄金,这就更等于明抢了!而且黄金收上来以后,有很多还没给人家及时兑换金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