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宁:创造一切可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参赛的大部分选手都没有掌握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即使掌握了,也未必敢在这样的大赛中使用。但李宁做到了,那是因为他平日的刻苦训练,以及良好的临场心理素质。自由体操赛场上的李宁更加神勇,别看他个子小,但是做出的动作又高又飘,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到位。随着比赛的进行,场内的气氛也达到了极点。最终,李宁获得了本次比赛双杠的第四名,自由体操的第一名。
李宁获得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冠军,第一个奖杯——一个景德镇产的瓷杯。事过多年,这个瓷杯一直被李宁的父母珍藏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奖杯对儿子的重要性。
这次比赛之后,梁教练对李宁更加有了信心,决定要倾尽所能来琢磨这块璞玉。
3。悉心指导,攻克难关攀高峰
如果说梁文杰教练如伯乐般发现了小李宁这个千里马,带领着小李宁走向体操之路,那么,教练张健则把这个千里马带进了辉煌的世界舞台,成为改变李宁命运的另一个人。
张健,中国恢复国际体育交往后的第一代体操教练。“文革”中中国的体操和很多项目一样,解散归于零,而他带领着体操队员,一切从零开始。在简陋的训练条件下,通过录像分析国外体操队的比赛动作,然后画在纸上进行分解,再指导中国队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这样,硬是把中国体操队队员的技能从无到有地提高到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的水平。
早在1973年的全国少年体操赛上,张健就已经注意到了李宁的表现。那时他在江西当教练,一直带着童非,每次他都要问童非:“广西那个‘小猴子’来了没有,他要是来了,那比赛就紧张了。”张健到了国家队后,见李宁没在其中,一问缘由,竟然是因为“他太淘气”。在张健的坚持下,李宁被上调国家队。
当时有些人对李宁的能力有些怀疑,张健却坚信自己的眼力,他相信李宁能成功。不过,李宁后来做到的远远超出他的预料——李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被称做民族英雄,成为当时中国运动员中叫得最响的名字。
1980年10月,李宁进入了国家体操队,前往北京参加集训。
张健教练对李宁悉心爱护。在一次吊环训练中,李宁失手跌落,张健急忙上前保护,结果被砸倒在地,李宁安然无恙,张健教练却被砸断了左臂的肱二头肌。在之前的训练中,为了保护李宁的单杠动作,张健教练的右臂的肱二头肌已经被砸断了。
张健教练更是一个严师。在张健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李宁接受了更为刻苦的训练。为了攀登世界高峰,张健教练和李宁一起大胆创新,努力攻克高难动作。
当时的国家体操男队,已有童非、李月久等不少成名人物。张健对李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李宁在优美、独特、惊险上下功夫,而李宁也不负师望,在国家队集训这段时间,对已有的体操动作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使之难度更大,动作更加优美。
在鞍马方面,李宁的能力尤其突出,他创造了“托马斯全旋”接倒立和跳转。他的交叉动作,能做到倒立转体式,使外国选手只能使鞍马“平面化”的动作变成了“立体化”,从而开创了鞍马发展的新套路。
在进行自由体操的时候,他又创造性地把鞍马中的创新动作移植进去。而在进一步练鞍马时,他又把托马斯全旋,改为托马斯平移。这些移植和改动,增加了他动作的魅力,这都让张健惊奇和欣喜。
天才的创新动作为李宁在世界级的比赛中一次次地赢取了金牌。他独创的动作“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功成不忘师恩。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获得了三枚金牌,他把其中的一块金牌送给了张健教练,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张健教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另一块金牌给了广西体操队的梁文杰教练,是梁教练从他8岁的时候开始,一点点把他雕琢成才。没有这些可敬的伯乐,也就没有这个伟大的运动员的出现。
。 想看书来
三、敞开双手,宽厚父母相伴成功之路(1)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孩子的性格一大半都是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父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之路。多数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拴在身边,舍不得放手,而李宁的父母却敞开怀抱,早早地让这个雏鹰在天空中搏击风雨,成长为一个翱翔蓝天的雄鹰。
1。忍痛割爱,雏鹰自在翱翔
父母,往往把孩子看做一棵弱不禁风雨的小苗,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然而,这看似对孩子的爱护,却无形中抹杀了孩子独立成长发展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束缚住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李宁的父母,面对儿子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要远离家庭,接受成人都难以承受的艰苦训练,虽然有万般不舍,但却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着眼,忍痛放手李宁,成就了李宁后来的成功。
1971年,广西体操队破格录取李宁为“预备队员”。在所有的学员中,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把这么小的孩子送进体操训练房,每天进行危险而又枯燥的训练,李宁的父母怎能放心得下?
对于一个坐在明亮教室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来讲,只知道新奇和欢喜,哪里懂得这一去意味着什么?哪里知道体操之路的艰难和痛苦?而对于李宁的父母,他们深知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南宁训练,这意味着选择了李宁一生要走的路,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李宁的父亲后来再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说:“两人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为了李宁将来的前途着想,而且也为国家着想,既然自己的儿子是块练体操的好料子,就不能荒废了。”
当亲戚朋友们听说8岁的李宁要独自去南宁练体操时,他们纷纷询问李宁的父母,怎么舍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李宁的父母回答得挺干脆:“总不能把孩子老收在我们翅膀下,既然国家看中了阿宁,那就放开手,让他去吧!”
用李宁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要懂得放手,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自去拼搏,最终只会造成孩子一事无成。如果当年李宁的父母舍不得让年仅8岁的孩子远离家庭,去省体操队接受艰苦的训练,也许李宁这颗体操明星没来得及升起就已经熄灭。
临行前,母亲连夜给儿子缝了两套当时最“时髦”的绿军装。小李宁挎上“军”挂包,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连夜缝制的衣服里缝着父母多少关爱和牵念啊。
让父母放心的是,李宁到南宁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信,说他在南宁很好,吃得也好,教练队友也好。小李宁还没有忘记问,家里小妹还吃奶吗。李宁的父母接到这封信后,都会心地笑了。
以后,从南宁断断续续传来令人牵心的消息:李宁吃饭时踮起脚跟,从汤桶里舀汤喝,汤没喝着,汤水倒泼了一身;中午别人休息了,小李宁一个人跑到野外去捉蟋蟀,害教练找得好苦……最叫人揪心的是,李宁患上了骨骺炎。
母亲赶到南宁看望李宁,在体操馆里,李宁因为不能训练急得围着单双杠团团转。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暗暗伤心掉泪。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小李宁发现了,他走到母亲跟前说:“妈,这练习馆里空气不好,你到外边去散散心吧!”
妈明白孩子的心思,是怕她看见他那包扎着的手难过,只好强忍泪水答应道:“嗯,妈妈这就出去,上街去走走。”但刚迈出体操馆的大门,泪水就哗哗往下流……有一天,李宁说敷石膏的手臂痒得难受,母亲拆开绷带一看,吓了一跳:哎呀!小胳膊瘦得像根干柴,只剩一层皮包着骨头。母亲的鼻子又酸了。
在陪儿子养伤的日子里,母亲亲眼看见食堂的师傅特意为小李宁熬骨头汤,亲眼看见梁文杰教练为小李宁煎药、洗伤……她回到了柳州,但把儿子留在了南宁。回到家,有人惊奇地问:“怎么没把李宁带回来?”
李宁的父亲重复着那句老话:“总不能把孩子老收在父母的翅膀下,放开手,让他去闯吧!”
小李宁右肘关节骨骺炎刚治好不久,在一次双杠训练中,左肘关节又碰成粉碎性骨折。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李宁的父母没有听信别人的话去拉孩子的后腿,也没有用溺爱去淹没孩子的前途。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敞开双手,宽厚父母相伴成功之路(2)
有一天,李宁的父亲看到一则消息,报道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宁小琳在体操训练中摔断了手,但她意志顽强,伤病恢复后又重返体坛。李宁的父亲把这则剪报特意剪下来寄给儿子,激励儿子要“东山再起”。
小李宁也正是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战胜伤痛,一步步走向辉煌。
2。鸿雁传书,父母之爱如山
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为了让儿子知道父母的一番苦心,李宁的父母写出了一封封家信,传达着父母对儿子的爱,指引着儿子的人生之路。
时光过得真快,小李宁在体操训练房里很快长成了大小伙子。1982年,当他19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写了一封信,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在信中,父亲对他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
他当即奋笔疾书,写了回信:“孩儿逐渐长大,作为一个青年,我应该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作为儿子,我应该为你们争光。我应该成为世界冠军,而且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
在父亲的鼓舞下,李宁朝着世界冠军的目标发起了冲刺。训练之刻苦,运动量之惊人,连队友们也为之叹服。教练的评价是:“李宁是在拼命。”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1982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世界杯体操赛中,李宁一人独得六枚金牌,震惊世界。当荣誉、鲜花和数不清的摄像镜头旋风般地向李宁卷来的时候,李宁的父母坐不住了。
他们担心儿子在这鲜花掌声中变得骄傲,这是一个运动员的大忌。于是,一封封雪白的信载着李宁父母的良苦用心飞到了李宁身边。在信中,李宁父母谆谆嘱咐儿子一定要谦虚、谨慎,看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快要临近的时候,李宁父母的心也随之一天天紧张起来。5月,母亲再也沉不住气了,只身到北京看望儿子。久不见面,儿子显得更加英气勃发,还拉着母亲的手开玩笑。看着青春阳光的儿子,母亲开心地笑了。
虽然李宁忙于备战世界大赛,整天不停地训练,很少能抽出空来陪陪母亲,但是李宁仍对母亲说:“您回去时,我就是再忙,也一定要到车站送行。”
这天,李宁的母亲准备回家了。在火车旁边,母亲等着前来送行的李宁,想再看他一眼。然而,火车已经鸣响了汽笛,仍然没有见到儿子的身影。最后,母亲等到了儿子托人送来的一张字条:“母亲,我今天开会,不能去送您,请原谅我。”
坐在开动的火车上,李宁的母亲心里忐忑不安,虽然有儿子的字条,但总觉得心里难以踏实下来。果然,她回到家不久,北京传来了儿子肩周炎复发的消息。原来是李宁怕母亲担心,有意不到车站送她。
父母怎能不牵挂儿子的健康和安危,他们当即挥笔写下一封家信;鼓励儿子要安下心来,战胜困难,早日恢复健康,参加这一世界级的比赛。不久,一个喜讯飞来:肩疾恢复神速,李宁定能参加洛城大赛。
欣喜之余,父亲拿出白纸,特意选用一支他钟爱的毛笔,写下这一封信,信中说:“你的担子重啊!几代中国运动员怀着到奥运会一展身手的壮志,但多少人遗恨终生。这次,你有幸代表10亿中国人民去参加奥运会,一定要为祖国夺得金牌,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洛杉矶上空……”最后,父亲又引用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的一句话来嘱咐儿子:“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收到这封信时,李宁已经远在太平洋的彼岸。拿着辗转而来的这封信,他激动得彻夜难眠,特意把这封信珍藏在自己随身携带的训练包里。不管是在激烈的比赛场上,还是在奥运村的休息室里,只要一触摸到这封亲人的信,就心头一热,浑身好像增添了新的力量,这封信成为他强大的精神支柱。
在这次奥运会中,他力挫群雄,成为这届奥运会上几千名运动员中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美国人称他是一座“力塔”,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体操明星”,洛杉矶掀起了“李宁热”。
8月底,壮乡桂花飘香的时候,李宁满载荣誉回到了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握着李宁父母的手说:“感谢你们为祖国生了个好儿子!”
四、横扫金牌,“体操王子”誉满全球(1)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李宁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幸遇名师、开明的父母之外,而最终引领他走向成功之路的,是他自己刻苦努力的训练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1。梅花香自彻骨寒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说: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在被重用之前,都从事着艰难的工作,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让这些人经过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塑造他坚忍的性格。
对于自己的成功,李宁说:“我天生比较胆小——从前训练不怕后空翻、最怕前空翻,因为看不到地;已经是世界冠军了,但在大赛中仍然坚持要有教练在旁保护,才肯做高难度动作。”所以李宁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取得成功,天赋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自己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信心。
在李宁体操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只有他个人才能深深体会的痛苦和艰辛。
在平常训练中,李宁总是早早地出现在训练场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手上的老茧几经撕裂,红红的嫩肉露出来,再让双杠一磨,鲜血直往外流,十指连心,他连哼都不哼一声,该怎么练还怎么练。
1973年,刚获得全国少年自由体操冠军的小李宁,在一次训练中,突然周身麻木,手脚无力,冷汗淋淋。一检查,原来是右肘关节得了骨髓炎。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伤痛的折磨下,边治病边训练。随着手臂炎症加重,他不得不中止训练。骨科医生诊治以后,直接宣判了他的体操运动生涯的死刑,摇头说他以后不能当运动员了。
不能训练的日子里,小李宁看着别人翻滚腾越,急得团团转。突然他眼睛一亮:胳膊不能练,我还可以练腿么!于是,他便胳膊缠着绷带,腿上绑上沙袋,趴在鞍马上使劲练腹肌,练腿力。再好一点,就练前空翻,后空翻。
李宁的父母回忆,从1974年开始连续三年,李宁的胳膊都处于受伤状态,伤得还挺厉害。
梁教练不甘心放弃这样一棵体操运动的好苗子,为李宁寻遍名医,尽力医治。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