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经济面临改革30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如不积极谋变,将有可能急速倒退。谋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这是所有幅员辽阔的大国崛起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单纯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局限性,提振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关键也早已成为共识。但内需屡提不振,无论是以低息手段推动民众消费,还是以公共产品市场化的方式让民众花钱,到最后得到的大多是假振兴、真问题。民众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怨声载道,而民众的这些沉重负担,恰恰是中国内需全面萎缩的重要因素。
  目前重新以高分贝呼吁提振内需,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外向型企业经历生死劫,以压低资源价格、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糊口型”外向型经济走入了死胡同。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的结论是,中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之路危如累卵。由于中国低成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等原因,导致全球资源价格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品成本上升,连海尔这样的中国品牌企业都只能靠越来越多的贴牌生产谋生。中国制造业再不寻求突破,将成为没有前途的夕阳产业。
  2007年前后,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过:“电行业的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我们必须走出去。”在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只有左右。根据广交会等资料显示,纺织服装业正是出口寒冬中最受打击的行业之一,到2007年年底,全国服装库存达到120亿件,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人民一年的服装消费。
  只有看清楚形成出口经济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内需不振的根源,才能找到转向内需经济的可能道路。
  在加入WTO后,我国出口呈现连续4年的爆发性增长,也对国内投资需求形成强劲的拉动,地方政府间日趋激烈的增长竞争是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竞争以土地、税收等巨大的优惠条件为代价,这被称为“竞次选择”,谁敢压价,谁压得狠,谁就能收获外资,而民众没有得到实惠。以苏州为例,节节上升的GDP并没有让当地民众的生活、消费水准同步提高。对内资、外资实行不同的政策,这是内资的悲哀,也为内需不振埋下祸患。2008年,政府花大力气实行两税合一,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25%的所得税率,这对内资企业是个极大的利好,但对于享受惯了20%以下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来说,则可以通过注册新公司享受“三减两免”等待遇继续规避统一税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3)
内需不足的最大障碍是国有经济的分量太重。按照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的说法,国家对要素和资源控制得太严,比例太高。按测算,现在中国75%的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土地和矿产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而不在民间,由此付出的代价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永远是投资驱动型,而不是消费驱动型的,并且是国有企业投资与外资投资驱动型,而不是令人欣慰的民间资本投资驱动型的。国家掌握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配置权,迫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只能由出口来带动,从而让出口驱动型的经济模式继续得以强化。
  国家掌握资源过多,对股市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占70%以上的国有控股权理论上可以流通,却在非流通的情况下享受高溢价,导致市场价格体系被破坏,股市大跌不止,使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亟须的直接融资市场失去信心。
  我国政府财税收入高到让人脸红的地步。近年税收节节攀升,增幅远超当年GDP的增幅。如果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到2050年,国家税收将等于GDP,我国将第二次成为“全民国有”的国家。事实上,中国目前财税收入增加幅度所占GDP比重,已经与改革起步时持平,改革30年后,政府的财力控制反而回到改革的出发点。
  同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连续下滑。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徐平生提供的数据,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9~2005年7年共下降个百分点。
  如何提振内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降低政府与外资投资比重,概而言之,建立内需经济的重点是发展内生性的本土市场经济,调动民间力量,并且藏富于民。
  首先,当务之急是把“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在各个行业真正对民营经济进行市场准入;其次,把政府的财税收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居民与企业的收入,使民间投资与收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要知道,美国与日本历史上国民收入振兴的10年也是民间投资倍增的10年;最后,现实的做法是积极降税,把一直停留在纸面上的增值税改革从部分地区的试点推广到全国。没有市场化的由宪政约束的税收体制,中国不可能建成内需经济,不可能有拉动经济的大量民间投资。任何制约不够的权力的本性,就是竭泽而渔。
  从本质上说,内需经济是本土的内生性民间市场经济。我们呼唤了无数年的市场经济,在多年的扭曲之后,在经济模式与增长速度遭遇外界强大的挑战之后,该低下头,为民间市场经济让路了。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收短期之效,从1998年经济周期的经验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利好效果在8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如果不能解决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将面临瓶颈,政府是继续扩大财政投入,还是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难题恐怕会在2010年重新显现。
  让人比较宽慰的是,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开始,目前比较显性的表现就是产业的转移以及在转移过程中依照要素禀赋形成的产业集群。例如湖南省株州湘、潭承接广东的服装鞋帽,江西、湖北承接浙江的五金,安徽承接广东、山东的家电,四川承接深圳的通信电子,河北承接京津的原材料加工业,这些是企业的自发、但经济理性的行为,可以预见这种转移将持续多年,依据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各地的新的支柱产业。
  如果发挥地方与企业的自主性,辅之以提高全国资源配置效率的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弥补外资资金骤降的难题,还能让中国经济布局发生根本性调整。认清这一形势,持之以恒,中国的经济将有一轮重生、复苏、增长的机会。如果相反,财政政策加剧结构性矛盾,民营经济大批倒闭,消费持续低迷,那么,去库存之后的库存再生将很快显现。
  中国经济处于十字路口,鼓励企业的创新,鼓励企业的转型,刺激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否则,中国经济将步日本后尘,迎来衰退的10年。
  

调整财富分配与产权结构(1)
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政府部门成为代理公司,唯一的办法是这些公司接受全民监督,将所有的收益以公民基金的方式发放给全民,以提高民间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
  藏富于政府导致国弱民穷
  直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之前,财政部一直是只讨人喜欢的喜鹊。作为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绩之一,2007年6月27 日,时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喜,2007年前5个月,全国完成财政收入21 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年预算的,这一数字当时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增收之最。
  数据为近年来节节攀升的财政收入锦上添花:从2003年至今,财政部每年收入扩容 5 000亿元以上,2006年增加7 000多亿。
  政府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收入增幅远在民众之上。有数据佐证,据张军教授的研究,10年前,国家储蓄占GDP的水平大约为36%,今天已经上升到了接近46%,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储蓄的增长,占GDP的20%左右,国家统计局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以及国资委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唯一下降的是家庭储蓄:把家庭的储蓄用家庭的支配收入减去家庭消费,现在家庭的储蓄占GDP的比重只有16%左右,而10年前则超过了20%。
  不可否认,我国的国民收入这两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089元,2006年年末增长到 11 760元,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346元,同比增长,全年估计在13 8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321元的增长率与城镇居民基本持平。
  从相对比例来看情况则大不相同。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我国的消费支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下降到了2006年的 36%,原因是过去10年来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下降,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在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6年,中国家庭储蓄占GDP的比例,已经从21%下降到了15%。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从1998~2005年,中国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53%下降到了41%,几乎与消费同比下降。不仅政府、大企业与民众的存款差距在加大,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王小鲁先生的研究证明,1995~2004年期间城镇和农村各阶层间收入差距都显著扩大,近两年虽然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层间差距仍然迅速扩大。
  政府得到了如此多的收入,公共产品却时常发生短缺。实行高税收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国家对每个公民生老病死一包到底;另一种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由政府推动经济起飞,西方经济史学者曾指出东欧等国的发展历程,说明政府与经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关系,一般较为落后的新兴国家,行政力量较为强势。
  我国发展初始,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但政府介入经济的前提是积极财政政策确实是经济推动器。可惜,另一些数据时刻在提醒我们,这样的发展模式代价越来越高,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首先,财政收入浪费现象极端严重。虽然中国的宏观税负大升,财政收入高增长,但并没有出现财政盈余。政府的储蓄占GDP当前6%左右的比重,与10年前的5%相比并不显著。2005年,收支相抵之后,支出大于收入2?亿元。只有一个结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政府本身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2005年政府支出增长了,或者是政府投资项目效率不高,导致资金在黑箱中沉没,国家审计署的数字可以证实浪费的严重。实际上,加上地方政府的保守估计 2 200亿元的债务,政府财政收入处于赤字状态,一些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濒于破产,因此地方政府债券屡被提上议事日程。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调整财富分配与产权结构(2)
其次,在财政收入上升之时,社会保障相对处于萎缩状态,从表面上来看,政府的收入似乎多得花不完,所以才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到国外投资,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的公共产品投入极为有限,从医疗到教育都位居世界后几位,从房地产行业征收的巨额税费通过各种渠道流失,以至于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建设的数额令人羞于启齿,失去安全感的民众消费能力难有起色。
  更严重的是,苛刻的税费政策将扼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上游企业垄断资源掌握定价权,可以最大程度地消化税收政策的影响。2007年前5个月增长最快的税收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进口环节税收,分别增长 、和 。虽然我国已制订了从间接税向直接税改革、从生产型向消费型改革的政策,但是,从上面数据看得很清楚,除了那些进入增值税试点的幸运地区之外,企业在间接流转环节和所得环节继续被双重征收税,间接税未除,直接税又来,以至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以“是税三分毒”警示有关部门。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由中央和地方共享,中央政府分别享有60%和75%。如改革税制,还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双方争执不下,倒霉的是纳税人。
  我国的征税基数与财政支出一样,只能升不能降,这种政绩足以反映出税收制订的随意性,如果每年的收入都超额完成,说明政府的税收政策不够科学,低估了纳税人的赢利、收入增长,如果是竭泽而渔或者随意设税,则会降低经济发展动力和民众福利,为政府主导的投资火上加油,让市场丧失稳定的预期。
  认为我国税负低的主要论据是税收占GDP比重只有20%左右,但税费相加达到惊人的40%,各种费用层出不穷,至今未有收敛之迹,不要说税收法治化,就是离税费一体化都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情况在2008年得到根本改观,沿海地区制造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各界呼吁政府出台减税等政策,携手企业共渡难关,鼓励企业优胜劣汰的并购交易,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很可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势并不匹配,企业与个人在忍受信贷紧缩的同时,不得不同时承担高税负的痛苦。
  2008年下半年经济急剧下滑,在出口下滑,第二产业增长率下降之时,政府税收与居民收入的情况又如何呢?政府成为拉升经济的火车头,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加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向行政主导方向发生悄无声息、但十分关键的转变。
  2008年上半年税收增加迅速,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与2007年度31%的增速接近。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企业所得税,增幅达近2 000亿元,为 2007年企业所得税总额的近1/4。国家税务总局对此的解释是,2007年企业利润大幅度上涨,带动2008年上半年企业所得税增收近2 000亿元,扣除此因素后,2008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应该为这些声明补充两点,2007年下半年人民币开始加快升值,央行实行货币紧缩,制造企业开始过冬,2007年与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是托国有的福。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与税收增长相反,居民收入与消费者信心都在下降。2008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由2007年的大幅下降到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可比增速由回落到。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放缓情况与此类似。收入下降之后消费本应随之下降,但我国出现了消费与存款同时增加的情况,这种增加不是好消息,只是热钱增加、居民资产投资渠道被堵塞、通胀压力之下的被迫消费的无奈之举,注定无法持久。
  消费者信心指数表明我国消费前景不容乐观。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8年上半年,我国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只有,比2007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2008年二季度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满意指数为,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和个百分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和个百分点。2008年消费者对经济状况和走向的预期,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意愿,都比2007年低。
  在企业遭遇困境、居民收入下降、消费者信心回落时,财政部发布政府税收收入大幅上升的喜讯,实在有些不合时宜。在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巨大转变中,政府对于生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