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葛亮立足西蜀、侵略中原的计划。孟获在西蜀的后方,诸葛亮想要安心北伐,后院自然不能起火。但是边疆的蛮族向来不好征服,即便征服了,因为天高路远,一旦再次反叛则之前的军事成果立即化为乌有。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前,马谡就向他建议:“南蛮倚仗地远山险,不服从管理很久了,所以尽管丞相大军到那里后会马到成功,但班师之后一旦我们北伐曹丕,蛮兵得知我们内部空虚,一定还会出尔反尔,密谋造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攻下蛮族的心。”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果然,诸葛亮的谋略水平远非蛮夷可比,在兵力上也占据优势,所以蜀军主力一到达泸水,就用诱敌之计轻易将孟获捉拿。诸葛亮虽然释放了孟获,但是孟获本人并不领情,还放言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孟获获释回到营寨,对诸葛亮的谋略也暗自心惊,于是打算采取拖延战术。他把泸水之上所有的船只都拖到南岸,想把蜀军限制在泸水以北,等蜀军水土不服自行撤走。不料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知道泸水下游水浅流速慢,于是派三千军马从孟获毫无防备的下游偷渡过河,偷袭了孟获的粮仓。孟获迁怒于手下将士,反而被手下趁其睡觉时抓获。此次被擒,孟获又说自己是被自己人出卖,不算战败,不能服气。诸葛亮见孟获仍不心服,再次将其释放。其后诸葛亮又多次识破孟获的计策,第三次被擒孟获已经“低头无语”。最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孟获垂泪说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表示自此之后不再造反。经过此次南征,以孟获为首的西南蛮夷从此忠于蜀国,诸葛亮得以安心进行北伐,由此拉开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序幕。
诸葛亮七擒七纵,绝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擒之纵之,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要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招,使王浚对石勒更加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却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决定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四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欲擒故纵就是以退为进,使其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取法其上,适得其中。纵敌不是要使敌人日益强大,而是要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以便顺利擒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1)
类以诱之,击蒙也。
【释义】
用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敌人。诱惑成功后,便可打击这种愚蒙之人了。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
通过抛砖,能引出种种的宝玉。但是再名贵的宝贝,都比不上一个人的信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时期,秦国也只是西方的强国,对于中原各国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多年以来实力也在缓慢增长,那也是因为中原各国彼此攻击给秦国留下了发展空间。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希望能够通过一次彻底的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实力,这种想法主要是受了邻国的启示。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称霸中原几十年,变法的力量已经获得公认。秦国本身是奴隶制度残存最为严重的国家,大贵族对于国家的贡献寥寥,却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占有着大量的人口,浪费着巨大的生产力潜能。急于图强的秦孝公想要聘请一位雷厉风行的法家人物,进行一个总的改革。
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当他来到秦国和秦孝公一番畅谈之后,秦孝公决定起用商鞅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个法家人物,商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消除贵族和平民身份鸿沟,以军功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建立保甲制、小农的土地制度和宗族家长制,任务非常复杂。然而商鞅则认为,首要的任务不是这些,而是获得民众对改革的信任。因为在一个贵族和贱民二元分割的社会里,要打破这种贵族垄断,就要获得贱民阶层对改革的认可。取信于民,是法家政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讲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就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改革契约。
但是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不具备可能性,因为在奴隶主当政的时代,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身份和国家义务上的鸿沟。统治阶级依靠先天获得的高贵身份来实施统治,奴隶和普通百姓服劳役提供国家财富,在两者之间只有绝对的服从,彼此的信任因素比较淡薄。加上秦国是西方的国家,向来被认为近似于夷狄蛮族,所以在统治方式上比较血腥野蛮,老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关系缺少亲近感,更谈不上彼此信任。
为了获得这种信任,商鞅在当时的首都栎阳城进行了一次改革的推广活动:他在栎阳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木头不高也不粗,然后公然宣称,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北门扛到南门,便能获得五十金的赏钱。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全城都沉浸在惊讶、猜测和激动当中。五十金是普通百姓很难挣到的,但是百姓对于商鞅也存有不信任感。大家都围在北门对着那根木头指指点点,但是谁也不敢出手一试,都害怕钱没拿到却丢了小命。这时有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看到赏金丰厚,自认原本一无所有,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于是走上前去抱起木头就往南门走,不一会儿流浪汉就来到南门。商鞅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当众向这个流浪汉兑现赏金。看到这个衣衫不整的穷鬼一下子翻身做了有钱人,大家都后悔莫及。人们从此相信了商鞅,各项政令的推进从此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2)
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突然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但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一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然而,路途艰难,行进迟缓。黄昏时分,只听一声炮响,绝壁之上,顿时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首领。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中无人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硖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释义】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在田野大地之上争斗,也还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群龙无首的队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斩首行动其实并不新鲜,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历来是战场上的制胜秘籍。公元403年十二月,已经身为楚王的东晋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己,建国号楚。桓玄称帝后,东晋大将刘裕立即和手下将领谋划讨伐桓玄,意图借此控制东晋朝廷。双方交战之后,桓玄战事不利,于是向江陵撤退,同时留下自己的手下何澹之镇守湓口阻挡刘裕的军队。何澹之为了隐蔽自己,就把统帅的指挥船用羽旗装饰了一番,让人一看就是帅船,而他自己则躲入另一艘船中进行指挥,以为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刘裕的大将何无忌率水军来到湓口,两军在江面上交战,何无忌命令军队全力攻击这艘羽船。诸将都很不理解这个决定,纷纷阻止他说:“将军,据我们的探马获得的准确情报,何澹之并不在这艘船上。同时,这艘船上的守卫力量很强,我们费尽力气才能攻下来,而且攻下这艘船也没有用。”
何无忌说:“你们说得不对。尽管他不在这艘船上,船上守卫的兵力也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多用兵力,配合强弓硬弩进行攻击,一定能俘获这艘船。何澹之虽然在另一艘船上进行指挥,但是他的士兵们未必知道这件事,如果看到我们占领帅船,一定会以为主帅已死,我军将士也会以为敌军首脑毙命,那时我军士气更加旺盛,而敌军则更加恐慌,恐慌会大大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样就会彻底打败他们。”
将领们将信将疑,但也只好全力攻打这艘羽船,经过艰苦的作战终于占领了这艘船。按照何无忌的命令,晋军一占领羽船,士兵们就在船上大声呼叫:“何澹之死了!何澹之死了!”叛军听后军心涣散,不由又惊又怕,全都闻风而逃。何无忌率军乘势追杀,晋军大获全胜。
军队中将军的地位就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才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何澹之并没有被俘虏,但是他手下的士兵一看到他的座船失守,立即土崩瓦解,这再次说明了擒贼擒王对战役胜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于公元617年起兵反隋,经过几年的征战,天下大势已经明朗:除了唐朝的实力比较强大之外,以河南为大本营的郑王王世充以及在河北的夏王窦建德也实力不弱。李世民刚刚剿灭了在大唐后方时时窥伺的刘武周,后方已经安稳。于是公元621年李渊派李世民直捣王世充的老巢洛阳。李世民以骑兵为前锋,王世充的军队以步兵为主,经不起骑兵的冲击,因此屡战屡败。王世充没有克敌制胜的办法,只好采取龟缩战术退回易守难攻的洛阳城中,李世民全面包围了洛阳。王世充看到形势不利,就向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看到双方两虎相争,已经有所消耗,再加之也不希望唐军获得优势,于是毫不犹豫引兵西进,来解洛阳之围。
窦建德有二十万人马,李世民的骑兵锐不可当,双方在虎牢关相持了很长时间。窦军久攻不下,他手下有谋臣建议窦建德放弃虎牢关,而应趁唐军精锐被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