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读百年沉沦国家天下:马骏·晚清军事揭秘-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彭玉麟是湘军的水师统帅,这个人治军赏罚分明。
水师的船只共有三种类型:快蟹、长龙和舢舨。快蟹是快船,长龙是大船,舢舨是轻便的小船。在武汉作战,彭玉麟的长龙被炮火击沉,他坠入江中,后面的舢舨赶紧来救,却拽不起他,原来是水下有人死死抱着他的双腿不放。舢舨上的军士便大喊大叫:“快放手,你抱的是统领大人!”雪帅呛了水,却并不恼怒,对手下说:“这时候他只顾自家性命,哪管什么统领不统领!”双双获救后,才知那人是同船的司舵,雪帅笑着骂道:“早知是你这家伙,我提着你的头发把你扔十丈外去了!”
不过,彭玉麟可不是都是这样的好脾气。他平时,总是巡视各处,往来如风,若遇着营中有人赌钱,打架,抽鸦片,那人可就倒霉了,不是脑袋落地,就是屁股开花。他要将水师十八营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劲旅,不树杀威怎么行?
他当长江巡阅使期间,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实为“得专杀戮,先斩后奏”的钦差大臣,比旧戏中的八府巡案的权力还要大。十余年间,他尽忠职守,处决了许多不法官兵,一时间,被沿江百姓视为保佑平安,伸张正义的“江神”。
李鸿章有一个侄儿,在合肥横行霸道,夺人财物,霸人妻女,地方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问。彭玉麟知道后,不动声色地邀请这位李家恶少到巡江船“聊聊天”。见面后,彭玉麟语气颇为温和地问:“听说,有人状告你霸占民妻,真有这回事?”
李家恶少有恃无恐,神色骄横地说:“确有此事!”
雪帅闻言勃然大怒,下令痛加鞭笞。
安徽巡抚闻讯,风疾火急赶来求情,雪帅开门迎接,密令手下速将恶少斩首。巡抚还在字斟句酌,恶少业已命赴黄泉。事后,雪帅致书李鸿章,只是轻描淡写:“令侄坏公名声,想亦公所憾也,吾已为公处置讫矣。”他给了李鸿章台阶下,后者心里恨得牙齿痒痒的,还得回信道谢!
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召娼杀妻,雪帅平生痛恨这等烂糟货色,一刀就切了那狗头;湖北总兵衔副将谭祖纶诱奸朋友发妻,还杀人灭口,州、县官员与他沆瀣一气,连总督都袒护他,雪帅照样切下了他的狗头,令江岸上数万名围观的老百姓拍手称快。
雪帅平常草帽芒鞋,素巾布服,作村夫子打扮,所以各处的官吏听说他来了,都不知道该如何迎接款待,人人惴惴不安,心惊胆战,彼此不断提醒对方:“彭宫保到了!”言外之意是:各安本分吧,免生事端,否则,脑袋就该搬家了!
四、点儿背也得赖社会…晚清军事衰亡,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生命力(1)
(一) 武学最盛的时候往往是国力最弱的时候,晚清之前中国没有安全需求。
中国武学在春秋时期达到极盛,但后来就不发育了,哪能叫你研究武学呀?有人造反怎么办?在封建专制下武学是不发育的,而且武学最发育的时候往往是国力最弱的时候。宋代是中国古代最弱的一个朝代,有“弱宋”之称,但宋代恰恰是武学最发育的时候,《武经七书》就刊定于宋神宗时。发展武学实无必要,因为中国长期没有安全需求。由于我们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国的安全需求主要是内卫。从地理上看中国的北面是大漠,南面是大海,在舟马时代那是天然的屏障。俄罗斯人是17世纪过来的,雅克萨之战中俄之间打了个平手,《尼布楚条约》也是个平等的条约。在17世纪以前中国政府可以高枕无忧,他不用担心外军入侵,天朝之大,物产丰盈,恩泽四方,他不打别人就不错了,他又不能打别人,为什么?他是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对外入侵和游牧民族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内卫,主要是内卫。镇压农民起义,镇压王公贵族如葛尔丹、罗布藏丹津等的叛乱,维护祖国统一。这样的工作政府军完全可以胜任。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中国武学不发育就不足为奇了。
(二)。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演变,其动力既来自于中国内部,同时也有来自外部的冲击,这是晚清以来的历史与以往中国历史的不同之处。
晚清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正成为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家—社会”作为一种研究范式,首先出现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美国学者在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引入“国家—社会”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挑战—回应”模式和“传统—现代”模式的一种反动。在后两种研究模式之下,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往往将晚清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看成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认为“传统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与代表“现代”的近代西方文明格格不入,中国只有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才能从沉睡中惊醒,跻身现代文明国家。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一些年轻的美国学者,包括当时旅居美国的华裔学者,不满“挑战—回应”模式和“传统—现代”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尝试从“中国中心观”的视角看待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他们发现晚清以来国家与社会之间充满各种张力,并以此作为研究晚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切入点。如华裔学者张仲礼、瞿同祖、何炳棣和萧公权等有关明清以来中国乡绅社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视了绅士阶层在国家和社会互动中的地位、角色及影响。美国学者孔飞力()、白蒂()、兰金(MaryRankin)、萧邦齐()等人的关于晚清以来地方精英权力的扩张对于传统社会解体的影响的研究,又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乡绅社会的研究。目前,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或者“第三领域”的讨论,实际上都是“国家—社会”这一研究理路的继续和发展。当然,其中也受到了西方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潮的影响。
受海外学者研究的启发,同时伴随国内社会史研究的勃兴,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不但发表了大量有关晚清士绅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论著,而且对中国近代商会问题、义赈问题、农村社会发展状况问题,以及城市茶馆、公园、报馆的现代性问题,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国内史学界近些年所做的这些研究,应该说或多或少都与“国家—社会”的问题意识有关,有些则是对这个问题所做的直接回应。
“国家—社会”研究模式对推动晚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自不待言。但检视国内外学界在该研究模式之下所做的相关研究,亦暴露出一些值得反省的问题。其一,“国家—社会”研究模式作为对“挑战—回应”、“传统—现代”研究模式的一种反动,其在研究中往往受模式的限制和束缚,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过于突出和强调中国中心观,不同程度地忽视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变动深受外来因素影响的事实。其二,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将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研究与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完全对立起来,作为对国内以往“革命史”研究模式的一种否定,将国家与社会的研究界定在社会史研究领域,将社会史的研究与政治史的研究人为地割裂开来。其三,作为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发展,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出现趋于琐碎的流弊。其四,在有关晚清和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研究中引入“市民社会”、“公共领域”话题,则有悖“国家—社会”研究模式最初之本意,重蹈西方中心主义窠臼。
四、点儿背也得赖社会…晚清军事衰亡,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生命力(2)
其实,倘若不受研究模式的限制,有关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研究应该既不是中国中心观的,更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演变,其动力既有来自于中国内部,同时也有来自外部的冲击,这是晚清以来的历史与以往中国历史的不同之处。而从学科的划分来说,有关晚清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研究,应该说既是政治史研究的内容,也是社会史研究的范畴。我们研究晚清以来国家权力的演变,就得研究晚清以来的国家制度、政策,研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研究一些重要的政治势力和派别等等,这些显然是政治史研究的对象。即使一些看似纯粹为社会史研究的内容,诸如仪式、习俗、婚姻家庭、人口等问题,其实也离不开政治史的研究。仪式、习俗、家庭婚姻、人口等社会问题,毕竟或多或少受国家的法律制度、政策和意识形态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或制约。社会是国家产生的温床,反之国家又是控制社会的机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研究晚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必然既是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政治史研究的对象。
最近举办的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史研究与政治史研究的结合,突破“中国中心观”和“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尽管有些与会学者对“晚清国家与社会”的内涵与外延,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会议讨论的内容实际上践行了本次会议的旨趣,实现了政治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的对话,实现了“中国中心观”与“西方中心论”两种截然对立的思维定式的对话与融合。在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中,固然有些偏重研究晚清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如关于清末督抚衙门改幕为职问题,光绪前期户部在清理积亏、整顿财政问题,晚清漕运官制变革问题,“政府”涵义考辨,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问题等;有些偏重考察晚清社会问题,诸如晚清灾荒和义赈及慈善组织问题,晚清社团组织和公共空间问题,晚清地方士绅和宗族及秘密会社问题,晚清思潮和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之互动等,但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将晚清国家的研究与晚清社会的研究对立起来,在研究晚清国家问题时不乏社会史的关怀,而在研究晚清社会问题史时则不乏政治史的眼光。
此外,也有学者专文探讨有关西方国家对晚清政局和社会演变的反应及影响,全然没有“中国中心观”和“西方中心论”的人为畛域。在会议结束之际,与会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晚清国家与社会,既是研究的范围,也含有方法论的意义。对象和方法本来就没有截然的鸿沟。如果没有政治史的框架,没有宏观的对于整体的全局的把握,晚清史的研究就会失去方向;但没有社会史的考察,许多具体问题,甚至一些重大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我们的晚清史研究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亦不能人云亦云,为国外的研究模式所囿;尤其是晚清史作为我们本国的历史,我们必须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所超越,有所创新,走我们自己的研究道路。
(三) 清军与八国联军,万人对2万人的较量,北京地区的战争仅仅打了56天就全线溃败。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军队与外国列强军队的作战,几乎逢战必败。每一次战败都使得国家利益进一步丧失,民族灾难进一步深重。清政府也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国家将无存于天下。在他们看来,军事上的失利是由于武装力量不强大导致的。于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下决心花大投入建立一支新式军队。这支军队还真的建立起来了。当时,清政府按照德国军制编练军队,武器装备也从德国引进。到1900年,清政府已有两支新式军队。
正在这时,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在北京与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清军共有万人,包括聂士成的淮军、宋庆的毅军、袁世凯的新军和董福祥的甘军、庆亲王奕劻的神机营、端郡王载漪的虎神营,以及直属九门提督、步兵统领的御林军。此外,还有配合清军作战的大批团练、义和团民。而且自甲午战争后,清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训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据清海关统计,经天津口岸输入的武器仅在1898—1899年间就猛增了8倍之多,这表明北洋地区的军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其装备也得到了更新。其中武卫军、神机营等大都采用西式先进武器,并配备速射机枪和各式大炮。用现代的话说,清政府正规军与联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没有形成“时代差”。
四、点儿背也得赖社会…晚清军事衰亡,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生命力(3)
而八国联军的兵力数量占有劣势。八国联军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但是,实际的兵力不多。共有20000人。其中:日军10000人;俄军40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000人;法军800人;德军100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军队加在一起,不到100人。
清军又是在本土作战,有着可靠而良好的后方基地,军队可以有不断的补给。特别是天津大沽炮台,尽管这里是联军通往北京城的必经之路,但是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雇佣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花大气力重新改造了大沽炮台,成为19世纪末世界最强的堡垒之一,是联军登陆的最大障碍。这座炮台上配置着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先进的堡垒炮,并且部署了4艘德国制造的鱼雷舰。如果联军攻不下大沽炮台,他们除非飞到北京城。
可是,这么好的作战条件,清军再次一败涂地。1900年8月13日午夜,俄军司令李尼维奇命令参谋长瓦西里耶夫斯基率部,在曾经帮助袁世凯训练新军骑兵部队的挪威人曼德的带领下,趁大雨清军哨兵疏于戒备的时候,摸上东便门,拉开了联军强攻北京城的序幕。紧接着,联军各部队按协同约定:日军攻击齐化门,即现在的朝阳门;美军第14步兵团攻击沙窝门,即现在的广渠门;英军第12炮兵团攻击安定门,最终向正阳门推进。清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16日,日军占领皇宫;17日,整个北京城沦陷。而大清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傀儡皇帝早在二天前就出德胜门西逃了。
大清国有那样好的新式陆军和作战条件,怎么又打败了呢?而且这一败,差点让中国亡了国。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一而再地让人家轻易就攻占了呢?这在世界近代战争史上,只有法国有过这样可耻的记录。1900年6月21日,也就是阴历的五月二十这一天,在开了4天御前会议后,清政府决定对外宣战。宣战是国际法规定的当事国的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战争的法律程序之一。但是,宣战要有几项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宣战?对什么国家宣战?和几个国家宣战?什么时候开始与对方进入战争状态?这是宣战书的基本要件。然而,清政府这次的宣战诏书却都没有。并且,这份宣战诏书只在内部发布,而没有以任何形式送达任何外国政府,好像传达一份内部文件。怪不得收到这份“内部文件”的盛京将军增祺,非常不解地上书讲示:“此次中外开衅,究系何国失和?”这表明,从一开始清政府就把如何处理重大内外关系视作儿戏,始终拿不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义和团或剿或抚,或剿抚并重,简直是朝令夕改,致使京津局面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武装势力为保护在华利益,又把镇压义和团运动不利的矛头指向清政府,频频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压力和武力威慑。清政府简直是内外交困,只得仓促对外宣战,以缓解国内社会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