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娘近作及书简-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钪械聂留潦狻C纺锏南感摹⑽虑椋萌司醯梦扌缚苫鳌R嗑醯檬澜绲拿篮茫亚榈恼涔蟆�
梅娘,本名孙嘉瑞。因此,落款往往就是本名。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她写作并出版了《小姐集》、《第二代》、《鱼》等作品集,那时在南北沦陷区内,最出名的当推张爱玲、梅娘,时有“南张北梅”之称。梅娘的小说,继承了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注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奋力鞭挞丑恶的时流,亦燃起对真善美理想的企盼。其顽强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叙述风格,是中国文坛难得的品格。读梅娘的小说,与读她的信令人有异曲同工之感,那内在的神韵,是一脉相承的。
读手边若干梅娘来信,总觉得不过瘾,就格外注意收集她的其他书信,尽可能地复印来一读为快。
那封她从国外寄给北京同样八十多岁的女诗人成幼殊的信,表示她即刻要回国的信念:“我预定从温哥华直飞北京,又一次作了候鸟,多么难以折断的故国情深。我已经老迈年高,来异国之前,希望亚热带的阳光,能够延缓下肢的僵直,实在是匪夷所思。柳青劝我留下来,我还是想回去,鲁迅先生上世纪廿年代发表的宏论:‘老的不能拖着小的’。是我的座右铭。”
多么执拗、豁达,而又善解人意。
前时读梅娘给出版家、现代文学专家丁景唐先生的信:“北京叶落纷纷,已入冬令,比邻的农科院大院,红枫灿火,黄栌闪金,玫瑰仍在绽放,一朵朵,有洁白的,有粉红的,更有鹅黄的,初冬美景如画。”简直可作优美散文诵读。
其实,梅娘的信,全可当作美文赏阅。她娓娓道来,谈她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谈读书,谈友情,谈人生,一任无羁的思想在稿纸的原野上奔驰。既信手拈来,又涉笔成趣。信写到如此份上,真叫绝了。谈到写信,梅娘在给女作家丁言昭的信中,亦有精到的话语:“屏幕短信成了时尚,老朽的我,依然不习惯,一来是眼睛嫌累,二来是打字特慢,又在五笔和拼音之间徘徊。我喜欢看着手写的字从笔尖流淌出来,那是我的休闲,是我的娱乐,够‘农耕’的吧!”
亏得梅娘有如此深的“农耕”情结,才能使我们从她的书信中,饱啜手写文字的琼浆玉液。时下,有专家呼吁,要抢救民间书信。这不仅是历史的印痕,亦是文化的积淀。而梅娘的信,充满意趣与情致,是书信中的佳肴醇酿。平素读各色来信,可见各人的性格,有的人喜长篇大论,噜苏似有不着边际之虞。有的寥寥几行,似乎有要务急事催着他。而梅娘的信,即使只一、二页,读来觉得神定气匀,意蕴丰厚而韵味悠长。梅娘的信,是我读到的最令人倾心的信,最值得保存收藏的信,亦是最可玩味的信。85岁的梅娘,依然以给友人写信为乐。这是前辈作家的翰墨书信留下的手泽,从今往后,渐成绝响。那么,谁能得到梅娘的信,真是三生有幸,莫大的快慰。梅娘晚年勤于写信,若能将其散于各处的书信集于一册付梓,当是功德无量之举。
《一代故人》的回声
文/诺尔曼·司密斯(加拿大)
读过了梅娘写的《一代故人》,令我惊奇。我是梅娘文中提到的那个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我研究东北后沦陷期(1923…1945)妇女作家:左蒂(1920…1976)、朱媞(1923… )、杨絮(1918… )、吴瑛(1915…1961)、但娣(1916…1992)、梅娘(1920… )和蓝苓(1918… )。去年我给梅娘写过信,问她关于当时那些妇女作家的“忍耐”。她们的生活、写作、忍受都反映了她们的性格。那个黑暗的旧殖民地社会反衬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妇女的性格,她们的作品展现了她们是爱国的,勇敢的,坚韧的。以前有的人说:她们是“汉奸”。她们的作品是历史所造成,汉奸之说不符合历史,我完全不赞成。她们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加拿大的民主积极分子 NELLIE MCLUNG(1873…1951)说过:“国家的前途依靠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今昔对比,以上作家们的作品仍有重要意义。
左蒂从她处女作《柳琦》(1942)到《不屈的人民》(1946),暴露了那个时代的殖民地压迫。《不屈的人民》描述当时的“残酷而罪恶的巨手”追赶着作家群体与其他东北人民,作家的责任是暴露真实,那个流血的手隐喻的是当时的伪政府。
朱媞写的《大黑龙江的忧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对土地、家乡亲热的爱,特别是在《度渤海》(1944)中,一位妇女在满洲受到了那样残酷的严刑,并且被不公正地判有罪,然而,正是在被流放到农田劳动时,她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解放。土地的情况,人民和乡土的关系决定着老百姓的存在。
杨絮用散文、诗来反抗那个时代的日本所谓的“贤妻良母”。在《我的日记》(1944)里边,她写过这样的问题和回答:“作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不赞成吗?”“我这野马似的性格,怕一时作不来。”她愤怒的言词证明东北人民不会被日本驯化,仍然在争取自由。
吴瑛写的《浮沉的心语》(1942)描绘她因“袭击”而烦恼;那个时代的艰难使她心碎。作为评论家来分析东北妇女作家们的社会觉悟,她1944写的《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表示了作家关怀群众的福利,吴瑛真正代表了作家进步的思想。
但娣写得特别好,在《戒》(1942)中这样写道:“真理总会有的,什么也不要怕,拿出生命反抗一切损害我们的仇敌。坚强,自信……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是对妇女压迫的反抗,当然也是热爱中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声音,反映了东北人民受尽折磨,仍然不屈的性格。
梅娘的《第二代》(1940)和《蟹》(1941)揭露了殖民主义社会的黑暗,殖民社会毁坏了东北,给以它罪恶,尤其是关于金钱和贪婪。在一个平衡的中国,《蟹》里的小翠就不会遭遇那样悲惨的将来,“落在早就张好的网里”。沦陷时期的乱世完全破坏了社会、家庭、个人。
蓝苓也许在《夜航》(1942)里写得最好:“被生活摒弃的,是那些摒弃了生活的人们,艰辛的夜航者呵,紧握着生命之桨,你该坚强的划向前面,毗连着黑夜的,是那白昼的边缘。”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快被打败了,中国人民要重建自己的政权,互相帮助克服所有的困难。
东北富饶的土地,滔滔的江水,冬天凛冽的风暴,养育了“不屈的人民”,这些女作家热爱自己的祖国,在那个黑暗时代,虽然身处险境,特别是1941年3月文艺“纲要”出版以后(禁止作家触及揭露“黑暗”的题材),她们继续用“笔当刀枪”,大都经过日本人的批判,受到查问,还有几位入狱。她们思想并不一样,但是“同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她们在困难之前能维持公民道德;这7位作家坚守描写和守望东北人民的责任,她们的作品反映了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力量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现在中国很强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以上在30和40年代的妇女作家们,和她们的作品,至今还有重要意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评说梅娘
老作家张中行评语:
实感之一是,也是值得惊诧的,作者其时是个大姑娘,而竟有如此深厚而鲜明的悲天悯人之怀。我一向认为,走文学的路,面貌可以万端,底子却要是这个,她有这个,所以作品的成就高,经历的时间长仍然站得住。实感之二是,她不愧为“北方之强”,遇多种不如意不是感伤落泪,而是有毅力改,以笔为刀兵,奖善惩恶。能够这样,所以作品有具体时代的社会意义。
日本学者釜屋修评语:
我不能不生出这样的观感:“迷幻的女性”。更接近的表达,应该是“生活在向往中的女人”吧!
美籍华人学者王德威评语:
她毋宁是恰如其分的写出女性自身的忧患意识。梅娘……她所坚持的纯洁女性视景,在乱世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加拿大汉学家诺尔曼·司密斯评语:
去年我给梅娘写过信,问她关于当时那些妇女作家的“忍耐”。她们的生活、写作、忍受都反映了她们的性格。那个黑暗的旧殖民地社会反衬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妇女的性格,她们的作品展现了她们是爱国的,勇敢的,坚韧的。以前有的人说:她们是“汉奸”。她们的作品是历史所造成,汉奸之说不符合历史,我完全不赞成。她们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学者邢小群评语:
我有机会读到她的一些近作,那文字别具魅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二十多年的苦难,曾剥夺了她的写作权利,但也使她的话语少有浸染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气和明敏。……梅娘,我虽然总想努力地走近你,但我知道,在你身上永远有我回答不了的问题。
作家徐晓评语:
不管她晚年的成就能否超过当年,她都是值得敬重的,因为她懂得生命的意义。她可以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设计一种不是悲剧的结局,自己却仍然是网中的蚌、蟹、鱼。
学者张泉评语:
梅娘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博施济众的泛爱胸襟,积极入世的主观视角,非常规化的女性语言。她关注和爱护的是女人,却流泻出对人的关注和爱护。她呼唤和向往的是女人的地位和权利,却流泻出对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呼唤和向往。
学者盛英评语:
假如说,张爱玲以意象繁复的细腻之笔,揭示了女人母性与妻性异化过程的话,梅娘却以纤细的神经,渴求自由恣放的情欲,呈现一种反压抑的女性悸动;梅娘不如张爱玲深刻浓艳,却比张爱玲热烈和清丽。
评论链接
单篇:
张中行《梅娘小说散文集序》、
史铁生《孙姨和梅娘》、
柳青《未曾忘记的》《妈妈不肯过生日》、
陈放《一个女作家的一生》、
舒敏《梅娘啊梅娘》、
邢小群《人间事哪有那么简单》、
尚晓岚《梅娘徐徐进入现代文学史》、
张泉《认识梅娘的历史》、
杨颖《探访梅娘》
等等(请在互联网上输入“梅娘”搜索链接)
著作:
《寻找梅娘》,张泉编选,1998年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又见梅娘》,陈晓帆编选,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目录
[加拿大]司密斯 评说梅娘(代序) 1
第一辑 生命流程
(本辑共收作者生平自述文字13篇,写作时间上起1957年,下迄2001年,依照作者年岁由幼及长次序编排)
长春忆旧
松花江的哺育
我的大学生活
我与日本
对白云
妈妈的感谢
与女儿相处
记忆断片
往事
我忘记了,我是女人
回应
三个二十七的轮回
一封未寄出的信
第二辑 工作留踪
(本辑共收入与作者工作相关的文字14篇,写作时间上起1953年,下迄1997年,依照所写内容分为两组:前5篇是为工作而写的科普小品及科教片脚本,后9篇是因工作而发的感兴和游记,分别按发表时间排序)
新美人计
宫廷贡品走向平民
八百年后的蘑菇新一代
爱情的千古见证
红松林的故事
十座贞节碑
雾
草原纪行
春城游
迎春新意
“知音”寄语
绿的遐想
愿望
云南之旅
第三辑 生活随想
(本辑收作者因见闻游历所写随感18篇,上起1957年,下迄2004年,依照发表或写作时间排序)
花一样的篝火
玫瑰的启示
留得春意在
正定怀古
一架画屏风
人家尽枕河
远方的思念
情到深处
啊,女人
小桥流水人家
牙行博士
听歌小记
灵魂的蹭蹬
多么好的一场独舞
我的“女权主义”
振聋发聩
索拉的笑容
芥川龙之介的寓言《金蛛之丝》
第四辑 往事依依
(本辑收入作者怀想故旧文字15篇,上起1992年,下迄2005年,依照故旧生年的早晚排序。另附他人撰写相关文章一篇)
寒夜的一缕微光
回忆赵树理
赵树理与我
两个女人和一份妇女杂志
萧红笔下的女人
一代故人
附:“一代故人”的回声
纪念田琳
我与张爱玲
北梅说给南玲的话
诗人与我
音在弦外
赏花·读书
遥致友人
我与日本文学
《博览群书》与我这一代
第五辑 书信存真
(本辑共收作者书信88通,写作时间上起1994年11月,下迄2005年7月,大致按致友人、致研究者、致家人分组,每组依写作时间排序)
致丁景唐、丁言昭信三十一通
致惠沛林信十通
致朱堃华信二通
致友人信一通
致邢小群、丁东信一通
致张莉信一通
致王瑞起信一通
致黄芷渊信一通
致刘瑞虎信一通
致成幼殊信二通
致高红十信一通
致刘小沁信一通
致釜屋修信一通
致张泉、林榕信二通
致罗钰信一通
致韦泱信一通
致刘洁信二通
致岸阳子信一通
致秦玉兰信一通
致柳青、柳如眉信十九通
致侯健飞、刘海燕信六通
致李宗凌信一通 308
附录
[日本]岸阳子 对《侨民》的评说
刘洁 不同语境下的“南玲”与“北梅”
韦泱 爱读梅娘的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的大学生活(1)
说起来惭愧,我的大学不是读过来而是混过来的。因此面对编辑的殷殷相邀我十分不安。我名义上是在读大学,其实,不是按规定的读什么,研究什么;而是按自己的选择,读了一些,研究了一些,一直混到校方宣布我毕业,我的大学生涯就画下了一个不具实质性的句号。我只盼望我的这份直白,能够获得读者的理解,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态,而是当年我们一批青年的处境。
1936年,我从吉林省立女子师范的高中部毕业,面临的形势,对16岁的我来说,是压力重重,难以分解。如果我继续在满洲上大学,只能上女子高等师范。那个年代,那个地区,大学还没对女生开禁,延续上千年的重男轻女的习俗捆缚着社会。满洲,这块被日本人侵占了的沃土,在继续忽视女人。我不想学成之后当老师(我认为当老师最没出息。这个想法很狂妄,当时确实这样认为),虽然我很敬佩我中学的老师们(他们多半来自关内的北平、天津的大学)。我总有种说不清的疑惑,我不相信那个派驻了日本管理人员的女高师会有什么新知识给我。我渴望到北平或天津去上大学,找回不是“满洲国”而是中国的感觉。可是,当时泰山压顶的政治态势,我找不出抗争之路。
从家里来说,逝去慈父的家,对我是个不折不扣的金丝笼,恪守传统妇道的继母,认为女孩儿家书读到我这个份儿上是够可以的了,她的职责是:把我嫁到名门望族的大家去,做个锦衣玉食的少奶奶,她也就算是尽到心了。这个现实,我也无可奈何。
父亲金兰之交的张鸿鹄七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