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问君能有几多愁-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博览群书的博士啊?!其实,他是没有理解当父亲的苦心,胸无点墨的人注定了是不会有大出息的。

  有一次曹操又询问起儿子们的爱好和志向,曹彰还是不改初衷地说道:“好为将。”曹操说:“为将奈何?”曹彰答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说出来的话,于是曹操只得默认了这个儿子的追求,以“大笑”作为肯定和鼓励。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后来曹彰果然把功劳都归于诸将,这令曹操非常高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如此胸襟,于是忍不住就揪住曹彰黄色的胡须道:“黄须儿竟大奇也!”还有一次,曹操与刘备对阵,刘备派出了自己的养子刘封向曹操挑战,曹操当即大骂道:“你个卖草鞋的小儿,还敢让自己的干儿子抗拒你爷爷吗?看爷爷把我的黄须儿叫来,收拾你们!”可见这个当爹的还是为儿子感到骄傲的,怎么说也总比他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儿子的刘备强。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命曹彰为北中郎将出代郡以征伐乌桓,临行前就特意告诫儿子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后来,曹彰果然没有辜负老爹的殷殷期望,搏战在前,“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大破乌桓;当时,鲜卑的一位首领轲比能正率领数万骑兵在一旁观战,他见曹彰如此勇猛,于是便请求归服。

  不过,可能是性格上的原因,曹丕这个人比较有城府,让人感觉没有真气,所以曹彰就很不待见当哥哥的曹丕,反而极力拥护做弟弟的曹植。曹操在临终时,曾急召身在长安的曹彰回洛阳,可是他走到半路上老爹已死。老爹如此星急火燎地召他回去,虽然旨意不明,可是他怀疑老爹在立嗣的问题上肯定是改主意了。因此,他甫一回到洛阳,便找到曹植并对他说道:“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接着就质问有关官员“先王玺绶安在”,俨然有夺取大权、强行废立的意思。曹植很是明白这此中的利害,哪是轻易干得的,于是便力劝曹彰克制,这样一场夺宗冲突才没有爆发。

  从此曹丕对于这个弟弟是既恨又怕,以至于有一次,已经做了皇帝的曹丕在车驾经过曹彰的封地时,因为畏惧弟弟的威毅,不得不快速经过。自然,对于这样一个既握有兵权、孔武有力又不把皇帝哥哥放在眼中的弟弟,曹丕肯定是无法容忍这种巨大威胁的存在的。于是黄初四年(223)的一天,曹彰到洛阳参加例行的朝会,居然莫名其妙地就死在了官邸中。

  对于此事,曹丕是脱不了干系的。虽然《三国志》中说曹彰是因疾病而死,但《世说新语&;#8226;尤悔》篇中却怀疑他是被哥哥毒死的。加之曹丕当时对于手足兄弟们的逼迫,大家还是相信他干得出这种事的。而曹植怀着一腔悲愤为此而写下的那首著名的长诗《赠白马王彪》,更是博得了后世无限的感奋和同情,同时也就增加了大家对于曹丕的一致挞伐!

  其实曹丕的度量也确实让人不容易替他说好话,比如就在曹洪的问题上。曹洪乃是曹操的从弟,当时战功赫赫的名将,还曾经救过曹操的命,所以曹操非常器重他。只是曹洪这个人比较吝啬,曹丕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找他借钱,可是他就是不给,这便让曹丕记恨了他一辈子。曹丕称帝以后,一次藉词曹洪舍客犯法,曹丕便判定曹洪本人下狱当死。群臣力救皆不能得,好在卞太后亲自出马才让曹洪勉强捡回了一条性命。

  可是不管怎么说,曹丕总是一个要对国家和后世负责的帝王,他的某些行为并不是常人所可以体会和理解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曹丕的取胜之道
4、曹丕的取胜之道

  所谓“龙生九种,种种不同”,曹操的这些儿子们的个性大异其趣也就难怪了。曹丕在夺嫡斗争中的表现倒有一点类似后来的隋炀帝,那就是善于掩饰自己,只是他的程度较轻而已。

  史称他“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喜欢用权术来收拢人心,而且还很能“装”。话说每当曹操因事离开邺城,百官及诸子都要到城外送行,而且在这种场合,才华无匹、好表现的曹植都要即席发表一通对父亲的华美颂词。很显然,他总是会压倒诸兄弟,而让自己成为在场众人注目的中心;而曹丕虽然文学修养也很高,但才思却难及弟弟敏捷,面对这种下风局面,他只能怅然若失。后来,曹丕就在自己的心腹吴质的策划下,创出了一片“蓝海”:即在这种场合下不去同弟弟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而这一手也果然有效,曹操及众人都觉得,曹丕虽然虽才思逊于弟弟,可是其诚心则又过之。关于“御之以术”也一件典型事例:曹丕一向与吴质过从甚密,两人常在一起秘密议事,可是为了不使人知,吴质就常常藏在拉东西的车里去到曹丕府上;这事后来还是被聪明的杨修发现了,他就去报告曹操;曹丕闻知事情泄露,心里很紧张,但吴质又使了一招将计就计,待到杨修发觉又去禀报而曹操派人来检查时,原来这次竟是辆空车!杨修告密不成,反令曹操对他生了疑心。

  另外,曹丕还善于笼络各方的人心,比如他就利用自己的长子地位,让一批“耆年硕德”的大臣如贾诩、崔琰等为自己说项,劝曹操不要更改“立嫡以长”的传统;他们还提出袁绍、刘表这两个鲜活的例证,说立少不立长,最后会闹到家破人亡的地步的。曹丕甚至还把工作做到了后宫里,“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尤其,曹丕还博得了曹操当时的一名宠妃王昭仪的好感,替他在老爹面前吹吹“枕头风”,这些工夫终于没有白费。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总算是结束了长期的犹豫不决,正式立曹丕为太子。

  别看曹丕一向深沉老练,可是当他听到自己的好消息时,他高兴得一时失去了自制力,竟失态地搂住了老臣辛毗的脖子对他说道:“辛君知我喜否?”而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狂喜中,我们也才略可窥见他先前的那般苦闷、压抑和焦虑的心情。

  当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时,曹丕写了乐府诗《短歌行》以悼念亡父。其中既充满了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亦不乏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古人曾经谆谆告诫,忧愁的人容易衰老,嗟叹我啊正当年青,白发却生长得过早……正是在经历了那严酷而漫长的立嗣斗争的风波后,他已经顿感身心交瘁。他就是披着一头华发走上受禅坛的,而他的早丧也未必与此没有关系。

  韩愈在写给其好友孟郊的信中就曾说道:“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此番言语让人闻之鼻酸,虽然还不能全然照搬到曹丕的身上,可是却也教人不能不作此联想。假使曹丕在夺嫡斗争中输给曹植,那中国文学史中关于曹氏兄弟的一页恐怕也要大力改写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秀外慧中的甄氏
四、平庸的爱情生活

  1、秀外慧中的甄氏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过的,曹丕这个人似乎是个明显缺乏个性、情趣乃至真气的人,同他交往比之同个性鲜明、活力四射的曹植交往,是绝对要缺少精神上的轻松和愉悦感的;所以,他也才能冷静客观地搞点“批评”。而体现在他的爱情生活上,也显现出了他冷峻、现实及不够多情、浪漫的特点,他自己没兴趣大书特书,那些史官们也是无从下笔,因为实在是乏善可陈。以至他曾经的爱人就因为他低调的感情态度,便如同躲藏在烟雾中一样,也让人有些无从琢磨。尤其,在这里,历史记载也显得驳杂得多。

  后人道:“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不可否认,曹丕的原配甄氏的知名度在历史上是很高的,但是她的这种名气却未必全是拜曹丕所赐。假使再让我们摆脱开名人光环的笼罩,我们便不得不相信,大概甄氏果真是位名动一时的大美人吧,因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一点(也没有她的名字)。然而遗憾的是,曹丕和她演绎出来的却绝非是一段千古佳话,就像一堆好的题材却没有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这个不太懂得怜香惜玉的曹丕真是有点辜负上天的眷顾了。

  按照《三国志》本传及相关记载说,甄氏是中山无极人,和汉武帝的李夫人也算是同乡了。她也算是名门出身,“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她的父亲叫甄逸,可不过只是上蔡的一名小县令,而且在她三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甄氏生于光和五年(182),应该是家中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每次睡觉的时候,都仿佛有人拿着玉衣覆盖在她的身上(似可见其冰肌玉骨、容颜丽珠),大家都为此感到非常奇怪,后来就有一个有名的相士指着她说:“此女贵乃不可言”。她从小到大,“不好戏弄”,个性比较严肃,这一点倒显得和曹丕很配。就在她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家门外来了一帮表演马戏的,她的家人、姐姐们都跑到阁楼上去观望,可是惟独她不去,她的姐姐们很诧异,于是她就回答说:“此岂女人之所观邪?”看来她是深受儒家的礼教观念熏染,但是她是改嫁给的曹丕,这大概可以说明两汉社会还并不提倡妇女守节。就像当时饱读诗书的蔡文姬,嫁过来嫁过去,也没有寻死觅活的。

  甄氏的素养、识见也不一般,就在她九岁的时候,已经非常喜欢读书了,基本上什么字都认识,好多次还都使用哥哥们的笔砚,于是她的哥哥们就对她说:“妹妹应该学习女工啊,如此看书学习,难道是想做女博士吗?”(这有点像东汉学富五车的和熹邓皇后小时候)而她却回答道:“我听说那些古代的贤女们,没有一个不是认真学习前世成败而当作自己的鉴戒的。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怎么能了解这些呢?”当时天下大乱,饥馑遍地,一般老百姓都把自己家所收藏的金银珠宝等拿出来换粮食,而甄氏家里却正好储备有大量的粮食,这样她家也就因此从粮食交易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甄氏这时已经十多岁了,她觉得战乱之世不宜太过富贵,于是就对她的母亲说道:“如今世道丧乱,不宜在家中多蓄财宝啊,就像一个人行走到路上时,他身上什么都没有,别人也就不会打他的主意;可是,若他的身上怀揣着一块璧玉,那么就有人要谋财害命了。加之我们周围的人都生活困难,不如我们就拿出粮食赈济一下亲族邻里,也算是布施恩惠于大家吧。”经过全家人的一致表决,结果就采纳了甄氏的意见。

  还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她的一位哥哥死了,她“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还帮着嫂子抚养侄子,慈爱甚笃。她的母亲一向为人严厉,总是严格要求家人,对她的那位寡嫂也不例外,这时候甄氏就向母亲进言道:“哥哥不幸早终,嫂子年少守节,她这也是看在自己儿子的份上啊,就大义而言,母亲您应该像媳妇那样要求嫂子,可是更应该像女儿那样疼爱她啊。”结果母亲竟被她的这番话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以后母亲就令她和嫂子时常呆在一起,而姑嫂之间“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终于到了建安年间的时候,大军阀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大概是慕其芳名而娶了她,可惜后来袁氏父子被曹氏父子所讨平,这样甄氏就又改嫁给了小自己5岁的曹丕,这应该也可以证明她的美貌非常。《三国演义》当中有一段相关记载,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挺有意思的:话说当时曹操带兵围攻袁氏政权的巢穴邺城,守城副将苏由暗中出城投降了曹操,曹操立即向苏由详细询问了城内的情况,还问及袁家有些什么人留在城中。苏由道:“袁绍的夫人刘氏留在城中,刘氏太寂寞,又喜欢二媳妇甄氏,所以甄氏便没有随丈夫而去,也留在了城中。”曹操又说:“早就耳闻老袁家的几个媳妇都很美,不知这位甄氏究竟如何?”苏由答道:“正是几个媳妇中最美的一个,她不仅长得艳丽,而且知书达礼,只有她能体贴刘夫人,合刘夫人的脾气,调和内外,府中上下也都对她很是敬爱。”不想苏由的这番话都被在旁的曹丕给窃听去了,他当时还不到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一想到美女自然心醉神迷;就在曹军攻占邺城后,他马上跟人详细打听了袁府的位置,一路风驰电掣而去……

2、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2、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自打甄氏与曹丕结合以后,她这位“梦中情人”式的女子自然一度颇受宠幸,相继为曹丕生下了后来的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不过甄氏并非浪得虚名,她即使做了曹丕的老婆也有不俗的表现。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她是越受到宠幸反而越感到不安,她总是对于那些后宫有宠的女子多加劝勉,让她们再接再厉(为曹丕添丁);对于那些无宠的也是好言宽慰。每次闲宴的时候,她也总是劝说曹丕道:“从前黄帝的子孙相当繁盛,这些都是因为他妾媵众多啊,所以才能够获得如此福气。”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希望自己的老公占有的女人越多越好,“广求淑媛,以丰继嗣”。这足可反映出甄氏的深明大义,所以曹丕对此相当满意。

  有一次曹丕要把一位姓任的老婆从此打发回娘家,于是甄氏就出来求请道:“任氏既是出自有名望的大家族,她本人又是德、色双全,我等都不及她,为什么要休了她呢?”曹丕答道:“任氏性狷急不婉顺,不是一次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了,所以我要休了她!”而她流涕固请道:“我受敬遇之恩,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不明真相的人肯定就会说任氏的被遣是因为我的缘故。”而且这样一来,“上(指曹丕)惧有见私之讥,下(指甄氏)受专宠之罪”,不能不慎重啊!可是曹丕偏偏不听,硬是把任氏给休掉了。

  甄氏也是个颇懂得孝道的好媳妇,很受卞氏的喜爱。建安十六年七月的时候,曹操出征关中,卞氏随同前往,驻留在孟津,当时由曹丕居守邺城。很快前方就传来消息说卞氏身体有些不适,甄氏因为不能陪侍在婆婆身边了,所以“忧怖,昼夜泣涕”,害怕婆婆死掉。突然又有消息说卞氏恢复了健康,可是甄氏却不相信,她说:“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犯老毛病的时候都不会轻易痊愈,这次这么快就好了,一定是她故意想安慰我的吧。”于是反而更加忧虑了,直至收到婆婆正经写来的书信,“说疾已平复”,甄氏才欢悦起来。

  建安十七年的正月,大军还邺,甄氏着急地去朝见婆婆,想看看婆婆到底好了没有,那番悲喜交集之情把左右的人都感动坏了。而那当婆婆的也是感动得直掉眼泪,于是对儿媳妇说道:“你还以为我上次又是犯了老毛病吧,真的不是,所以十几天就全好了,不信你看看我的脸色吧!”接着又忍不住感叹道:“此真孝妇也。”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卞氏、曹丕及甄氏的一对儿女(明帝、东乡公主)都随同前往,当时甄氏因病未能成行。第二年九月,大军还,卞氏的左右侍御看到甄氏颜色丰盈,于是很奇怪地问她道:“您与两个孩子长久分别,应该因思念、忧虑而憔悴啊,为什么您反而颜色更盛了呢?”甄氏笑道:“我的儿子、女儿能够跟随在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