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培养孩子好习惯60招-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只知道向别人索取。
◎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最重要。
◎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不知道谢谢父母哺育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只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好。
◎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不懂得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不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
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察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他们的良知与感情。孩子们才会变得宽容而富有同情心,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才会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不会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片空白。
有些老师也深深感到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危机。老师们从早到晚全身心辅导学生,辛苦与劳累是可想而知的,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他们的天职,他们牺牲了午休时间,甚至天黑了还在办公室辅导学生,但孩子们却不知感恩,甚至连句谢谢都很难听到。
一位老师曾经颇为无奈地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从教三年来,一直随学生包车来来往往,都是我给学生让座,偶尔遇到一两个学生给我让座,就让我激动不已。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都是人家对他们献爱心,他们哪里知道关爱别人。”
因此,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爱”。让孩子做到爱自己的亲人、爱老师、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这种爱心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将生活在没有爱心的世界里,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现在有许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家人、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孩子们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和打击,遇到一丁点儿不开心就非要闹个天翻地覆。
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几句话理论不过家人,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目的,毒害亲生父母等等。
这一系列恐怖而不可思议的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我们最疼爱的孩子身上。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大批没有爱心、缺少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这些孩子不会理解父母对其成长的含辛茹苦,更谈不上他们对“爱”的理解到底有多少了。
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热爱生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些偏执的学生存在,都会出现让人无法控制的局面,都会有极端的行为发生。看来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现在的孩子们受到了许多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里充斥着负面的内容,将孩子们的世界变得冷酷、残忍和自私。
◎表现正面的、充满关爱的故事、影片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被淡化了。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通过使用有效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影响。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爱与仁慈,让孩子们在遇到冷酷与残忍的事情时,能有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有爱心的习惯呢?
◎用父母之爱让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与力量。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对待自己的长辈及家里的老人都要真诚、有爱心。
◎可以让孩子阅读其他小朋友有爱心的经典故事,从而启发孩子的爱心意识。
◎闲暇时光,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为社区中的流浪小动物修筑小屋。
◎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得到等量的爱。没有爱的付出,就不可能收获别人对自己的爱。
“享受溺爱”不可取
现在的孩子任性、泼辣,活像一个个“小恶魔”。凡事都要爸爸妈妈依着自己,若不依自己,就要闹个“底朝天”。
我们都知道,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这是溺爱。可是,若我们在最初就以错误的溺爱对待孩子,孩子习惯生长于这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一旦父母不再溺爱孩子,让任性的他们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就像“戒掉”溺爱一般痛苦不堪。
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只会造成他自身无法独立。
有的家庭,爷爷奶奶每天跟在孩子后面转圈圈,身上挂着水杯、球鞋,兜里揣着零钱与糖豆。这俨然已经不是爷爷奶奶的形象,更像是保姆用人。
这样,孩子看似生活得滋润舒服,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倘若爷爷奶奶不在身边,那这些无能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些有远见的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没有远见的父母,会把孩子紧紧地禁锢在自己为孩子创造的“无菌室”里。试想,一旦这个“堡垒”崩塌,孩子们会怎样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却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和妈妈哭闹不休,惹得路人侧目而视。下面这个新闻故事,希望能引起父母们的警醒。
扬州某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了堂弟说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
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再敢嘲笑我了。”
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现在的父母都怎么了。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我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
父母关爱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伤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溺爱却剥夺了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那么,如果孩子养成了享受溺爱的习惯,对以后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 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而没有任何集体观念。
如此发展,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友情,更重要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就会被社会和集体排除在外。
■ 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受到过分保护或限制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孩子的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有机会去探索。由于孩子自己不用动脑、动手,在他进入社会后会变得软弱和懒惰,如此致命的人格缺陷,会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惨遭淘汰。
在分析完孩子幼年的成长后,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现存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父母陪读、陪考、陪找工作这一系列现象。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当高考来临,炎炎烈日下是父母们殷切期盼的眼神。开考铃声响起,父母目送孩子进入考场。等待的时间漫长,天气炎热,爸爸妈妈们就在马路边蹲着、站着,让人看了一阵心痛。
好不容易孩子考进大学,开学时期,各个高校门口又挤满了父母的身影。白天安顿好孩子,晚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父母们休息,他们就会选择睡在操场或宿舍楼下,守着孩子过上几夜。
现在,更为严重的情况又出现了,孩子毕业后,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是父母还是要陪着去参加招聘会,帮孩子拿主意。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道现在的孩子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父母用心良苦,就是担心孩子没经验,怕孩子受挫折。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就是不能采取行动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合格的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决定,即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不要让溺爱像温室一样包裹着孩子的一切,虽然孩子现在很享受这种爱,可是一旦形成坏习惯,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们要怎么生存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别让孩子变成“小霸王”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将无私的爱化为“蜜汁”,让自己心爱的宝贝沉浸其中。但过分的“甜蜜”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变质”。
现在的孩子任性妄为,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在世小皇帝”。任性的习惯也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不良习惯之一。孩子们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且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
孩子们学会用哭闹与眼泪来威胁自己的父母,或许爸爸妈妈会心软,一切听从了孩子的安排。可是,当孩子独立涉足社会的时候,谁又会对他心软呢?如此四处碰壁,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惨痛的代价。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过分关爱”这一倾向是很令人担忧的。现在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一种通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教子做人,首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溺爱孩子。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父母溺爱孩子,过多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地给予的爱,反而害了孩子,让一个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粗暴且不尊重人。
正是我们的“极度关爱”、“过分宠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极不正确的观点。
我们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如此平坦,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一生无阻。但事实上,这种错误的幸福观才是孩子最终的“灾难”。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却是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要提醒父母:小心!无私的爱与溺爱,两者之间离得并不是太远。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情,爱多爱少,爸爸妈妈们很难界定。溺爱只能换到孩子的自私与无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没有把握好疼爱孩子的尺度,一味地慷慨给予,放任年幼的孩子随意行事,超过限度的关爱让孩子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且,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为别人考虑。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坏孩子”。
其实,父母爱孩子,可以慈爱,用慈爱来取代溺爱,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讲明是非与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最后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安慰的话语,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的爱仍然存在。
其实,孩子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不要“硬碰硬”,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任性时,我们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和孩子“硬碰硬”,谁也不让着谁。当然,父母的忍让是有限度的,过度忍让又会变化成溺爱。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尺度。
■ 让孩子学会冷静处理
我们和孩子都要时刻保持冷静。如果说孩子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暴力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我们可以冷静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合理的应予承认,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千万不能迁就姑息。
其实,许多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哭累了,孩子自然会停止。等孩子完全冷静下来后,我们再告诉他为什么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够合理。
■ 正确的对比让孩子看清自己的错误所在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使用对比诱导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伟人的事迹与其行为对比,让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
■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纠正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任性。
此外,切忌以家长的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家长实际上起着“示教”与“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先纠正家长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决。
■ 开阔孩子的眼界
暴跳如雷的孩子最可怕
孩子的脾气,各有不同,大多数孩子的脾气是后天形成的。他们有的温顺乖巧,有的暴躁易怒,有的不经常暴露出自己的脾气,有的发脾气是家常便饭,而在这些孩子中,乱发脾气的孩子又占了主流趋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只随自己的性子来,从不考虑后果。想要怎样,就要怎样,稍不如意就马上开始大哭大闹,向家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造成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溺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有求必应,就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这真是让父母们左右为难啊。
郭明夫妇最近被儿子安安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安安刚刚6岁,脾气却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闹、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就会顺手扔出去。
为此,郭明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诲、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安还是会大发雷霆,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安突然想起来要吃糖果。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夫妇俩试图跟儿子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小安安可怕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哭天喊地,闹腾得厉害。
安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刚才的“表演”闹了一番。这次郭明夫妇知道怎么做了,他们坐了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