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钟宜霖杂文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却选择了不再继续走上去,而是转身迂回去了半山腰,躺在那里悠闲地看风景。转折的地方就在这里。在这个地方作者选择了放弃,也就无法改变地改变了全局。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回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离,然而那阴影般的恐惧却仍然真实地存在在他内心最深处的谷底,挥之不去。他知道,即使他自己采取了这种迂回的方式不去面对,即使他对那个他刻意不去翻开的谜底视而不见,问题仍然存在。真理就是真理,它仍然是存在在那里的,并且永远存在,无论你对它做出怎样的反应,它都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也就是源于这种对深刻的恐惧的感知,他才会毫无来由地在书的扉页上把这本书献给他已经去世的弟弟:西瓦*奈保尔。
钟宜霖
2005.8.3.伦敦。
读书笔记(6)《笑面人》
钟宜霖
《笑面人》,雨果(法)著。十几年前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但是已印象不深。当时的感觉就是故事###较差,没那么好看。法国人写英国人的故事,(雨果)想效仿莎士比亚,却才力不足。不说莎翁,同样写英国市民阶层的故事,狄更斯的小说就比雨果好看得多。故事的安排和笔法上也比雨果更熟练和老道。但是狄更斯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就不在这里涉及了。雨果有他的长处,就是一个伟大作家必备的悲天悯人的善良心灵,现在已经有很多作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小说总的来说开头好,中间平,结尾差。但仍是大师。雨果在小说上的最大优点就是其惊人的现实主义描写的文字功夫,而且一下笔就是大师,简直是不容质疑的大师笔法。从这个方面上来比狄更斯就显得小气了很多,也许这种差异也就是英国人民族###里根本的小心谨慎和法国人民族本###里典型的浪漫潇洒的区别。从小说的处理方式上就可以看出来。
下面不做说明了,只摘录部分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字:
“英国人从1678年开始就喝起了茶。”(第二卷第十二章。看来雨果写此书事先经过了大量的考证和资料的准备。)
“这可悲地证明英国人是臣民,而不是公民。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国王一直实施暴君同志,充分说明古老的自由县长全是谎言。只有法国被激怒了,战胜了暴君。”
“英国人喜欢女人统治。”(这话倒是一点不假,包括现在的女王。呵呵。)
“婚前是女王,婚后是女奴,英国的古风便是如此。”(呵呵,好歹人家还有过做女王的时候,中国呢?婚前婚后都是一样。中国的古风是“三从四德”,女人一辈子都应该是“从”来“从”去的。几千年中国只出了一位女王,还被人唾沫淹死,史书骂死,遗留至今。)
第二部第一卷第五章“安妮女王”之四:此段文字简直是典型的“古龙”风格。我要是全抄下来让人猜是谁写的,绝对会有大半人猜是古龙,死也不会想到是现实主义的大师傅雨果同志在几百年前写的。呵呵。。
第三卷第二章“风中的演说”:
“……你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你们是伟大的下等人。……你们是有能耐吃下别人的民族。(虽然从历史的长景角度来看没有。英国只有侵略的本事,没有统治的本事。就那么山西省大小的一个岛国还统治得四分五裂,到今天都还不断有北爱尔兰的独立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到处放炸弹,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以后再说。)……这种把世界拿出来敲骨髓的本领数英国独占螯头。……人世间很快就会树起两块牌子,一块上写着‘人类方面’;另一块写着‘英国方面’。”(呵呵。。雨果骂起英国人来骂得也够厉害。)
小说看完以后总的感觉就是:雨果的确是大师,却没到顶级。这个小说的文字、研究(research)的工夫都做得非常好,可就是结构不行。虎头蛇尾都不说了,最关键的是没故事。有人物,人物刻画都很生动,可就是讲了半天没讲出个故事来。这不行,雨果很推崇莎士比亚,可他比莎士比亚编故事的技巧差远了。法国人也有会编故事的,可一跟英国人比总差那么一点点。为什么?英国人严谨,擅长按部就班、一丝不差地编故事、写情节,多一句废话就要被编辑删掉。法国人就不一样,法国人浪漫,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一卷一卷地废话也没有关系。我在这里不是要褒英贬法,而只是就这一部小说而言。像这个《笑面人》里前面第一卷里写了几大章海船在海啸中搏斗最后全船沉没的内容,完全可以全部删掉,整个小说还可以继续看下去。倒不是说这些内容和主题无关,而是作者根本完全没有必要写这些东西。至于雨果为什么要写,只有一个理由,很简单:他想写。所以我说这只能归咎于法国人浪漫的本###。
优点是小说的文笔上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故事的不足。换一个人写我可以看了三章就看不下去了,但雨果老先生却在同样让读者不知道他想干什么的情况下还能让我继续兴致十足地看下去,一直看到了结尾才感到失望。其实说到底还是结构能力的问题,虎头蛇尾草肚皮,毛病很多。而可取之处则是其对下层人物的描写。比如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部关伯兰和女婴进入乌苏斯的篷屋的那一段描写,对乌苏斯的刻画非常成功而且感人。仅此一段就足以成就一位大师了。其突出的一大技巧就是写乌的“言行不一”,虽然他嘴上对这两个孩子骂骂咧咧的,从头到尾一直在骂人,可他做出来的每一件事却都体现出他是一个最善良的大好人。非常非常好的小说段落。可惜他整个的小说没写成这样。所以我说他还是结构故事的能力问题,整体故事的框架没搭起来,也可能是写到后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先生写《笑面人》的时候好象已经6、70岁了),所以仓促地收了尾。
总体一般。不过比他后来的《93年》又强多了。那个小说也是同样的毛病。晚年雨果总是把他的小说做个七成熟的毛坯,往往还没故事,以描写取胜。全靠他扎实雄厚的现实主义功底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了,加之他大师级的文笔和自信,使其后期的小说欠缺打磨抛光的最后程序。
2005.6.3…5.伦敦。
读书笔记(10)马尔克斯谈海明威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全文第一句话。可怕的大师!!!)
“当时我28岁,是报社从业人员,在哥伦比亚出版了一本小说,得了一个文学奖,可是仍在巴黎漫无目的地漂荡着。”——看到这里突然找到了认同感。状况相似。同样28岁,同样漂着,只不过,那时候他在巴黎,而我在伦敦,我们的时间相差了半个世纪。
《巴黎评论》(The Pairs Review)中与George Plimpton的访谈中海明威谈到:经济的不虞匮乏和健康的身体对写作有帮助;最大的难题就是把文字配置妥当;当你觉得下笔不如过去容易,应该重读自己的作品,好想起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没有访客和电话,哪里都可以写作。新闻不仅不会扼杀一个作家,相反,只要能赶快把新闻那一套丢开,倒可以成就一个作家。“一旦写作上了瘾,成为最大的乐趣,不到死的那天是不会停闭笔的。”除非知道第二天要从哪里接下去,否则不能中断每天的工作。(All important! 全部重要!)
海明威的名言:文学创作有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不能写空,也不能无节制。)
马尔克斯:“对技巧的自觉无疑是海明威无法以长篇小说著称,而以较工整的短篇小说扬名的原因。”(马好象不太赞同海的长篇小说,而喜欢其短篇。或者是他自己对写长篇更有自信。呵呵。)
海明威写一个女孩:“你属于我,巴黎属于我。”
(我的天哪,世间竟有如此动人的文字!)
当两位大师相遇的刹那,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短短的邂逅竟然可以成就一篇如此好文。到底是出自大家,作家写作家就是不同凡响。然而此篇较之马尔克斯其他的作品来说,又只是沧海一粟了。所以说,最伟大的文学评论永远也无法企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如此。
钟宜霖
2005.5.1.伦敦。 。 想看书来
读书笔记(11)索尔*贝娄谈知识分子
钟宜霖
说明:这篇文章发表于1966年7月,题为《Intellectuals》(知识分子),作者索尔*贝娄。这家伙实在是太厉害了,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地抄的全是他的文字,自己的话一句没有,最多只是偶尔加一句诠释,这哪是读书,简直就是抄书了。只恨他字字珠玑,令我欲罢不能,就差没把他的整篇文章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在真正的大师面前,我只能顶礼膜拜,并且无话可说。也许这也正应了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面对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Wyndham Lewis:文明将自己一分为二,局限住最具创意和最聪明的事物。(如“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并未遭到清算,相反的,他们的认输和影响力大有增长。……因为他们是政府不可缺少的耍角,发表的意见字字珠玑,所代表的便是合法,取代了神职人员的地位。老沃尔特*惠特曼宣称:“教士离去,神圣的文人降临。”(哈哈!厉害!!)我说的并非是这批文人的“素质”,而是他们增长的势力。
(在经过二战后各大学学院对数百万人的“文学教育”后,)目前我们有了相当大的文学社群,以及勉强称得上的文学文化,但在我看来那是个非常坏的文化。
文人的养成是在大学,而非市井之间,或自由奔放的社会。大众传媒与大学赞助的季刊,吞没了文学###的报章杂志。领人薪水的教授廉价提供文学###的文章,结果只是扼杀了同行的对手。……因此,大学正在生产大量的文人,这些文人或教书,或写作,或从事出版业。……他们所做的相当有限,只不过是将经典之作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论述,将想象翻成意见,将艺术改成认知。他们只是换个不同的角度,将所有的东西重新诠释,而且通常是变得更难懂。他们让人绞尽脑汁去理解作品,而非读后产生感受或反应。
有时候他们似乎在制造“知识分子的历史”,形成一种次文化,不太切合艺术本身,倒比较适合他们和他们的学生(比如大学教授和理论研究者)。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在刻意营造出一种20世纪新形态的文明知###。……这也许有部分是文人强求艺术要有意义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付钱给心理学家,请他们###我们的心灵,以科学的眼光重新描述我们的个###,最起码用语言将我们的意识合理化。……然而,我们的文人重新诠释一切的结果却是每况愈下,抹黑现世,向同辈否认创意视野的存在。他们自认为是现代经典作家惟一的传人。……仿佛他们是这些大师惟一的代表。……因此他们享受到某种上流社会的特权。他们是快乐的少数人。(所谓文化“精英”)
现在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美国大学所谓的人文学知识分子,正想将文学据为己有,从作家那里夺走文学。……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对待文学?他们谈论文学,珍藏文学,靠文学混饭吃,凭文学成为社会精英,以文学做论述。文学是他们的材料,他们的资本。……他们想利用现代传统的文学,制造出更高明的东西(所谓理论)。他们设计出一个更高等、更珍贵的心灵国度,一个耀眼的知###国度。(即上层建筑,甚或意识形态的构建。然而它究竟真正与文学本身相关吗?)
(贝娄真是太他X深刻了。他用虽略嫌尖刻的语言直击这群所谓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心脏地带,把他们伪装的外皮给生剥了下来,让人冷汗淋漓。虽然说得刻薄而毫不留情面,却是一针见血,字字真言。)
(紧接着,他又批评了当下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媒体从业者或文化官员)对市民大众嗤之以鼻,同时又是“飞黄腾达”的一群:他们有钱有势,过着贵族(上流社会)般的生活。他们白天是成功人士,追逐名利,晚上摇身一变,成了社交场合的文化名人,代表着艺术和文学。“还有什么比这更取巧的吗?”贝娄在文中直接痛斥他们是出卖文学与出卖灵魂的人群。)
也许是信仰没落的后果,也许是对人类行为价值怀疑的结果,现世的状况或许便是如此。……白天上班时是副总,到了鸡尾酒时间却摇身一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者或者梦想家。他们处于高收入人群(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与纽约的污秽危险隔离(下层社会),当然能够保持各种疏离的情绪,高高在上地生闷气、忘恩负义、愤世忌俗、怀疑和不屑权威。
这并非是今天才有的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到,含泪朗诵席勒抒情诗的人,也非常善于经营他们的仕途。(哈哈、哈哈!)
Veblen所谓的“训练有素的庸才”。(如文学系的毕业生们)
不仅如此,他们还设计出一种符合他们需要的文学和艺术,并有力量招募能配合他们的画家和小说家,(创作出的小说)都意在讨好文人阶层。……虽然他们可能只不过是流行学说的注脚。
文学因为能被人动手动脚而变得重要起来。它逐渐成为一种志向、姿态、生活模式和立场的来源。(太他X深刻了!)
……有关前卫派(或先锋派),我还要说最后几句……但坦白说,天才总是来自前卫的一群,其脱离传统并非任###或策略的结果(并非出于理论先行的指导),而是有其内在的必要(而应是自发而生的)。
最后,贝娄指出,“作家”没有必要去接受这些高层次的“小众”,而应该明确“他们所创造的新形式将会创造出新的大众,因他们的真理所产生的力量而凝聚成形”。这是在鼓励作家抛弃理论和所谓文学批评的“指导”,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综观全文,其实贝娄所明确的就是一点,就是作家应该从“知识分子”手中把被夺去的话语权给夺回来。因为文学本来就应该是属于作家和大众的,不需要任何一个“中介”机构,或者是什么“代言人”去“解释”他们的作品。而那些大学文学系所制造出来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就是这些割断文学与大众的“代言人”。
这篇文章犹如真经梵文,直读得我一边大呼痛快,一边直冒冷汗:身处迷津,竟不知自己原来曾陷在这样的深渊里。到底是作家,写起理论文章来力透纸背,深刻见底。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只佩服得我五体投地,如见神灵。害得我一句接一句地抄,一句都舍不得落下,只好抄了这么多,满满的几大页,手都软了。他X的,现在已经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就一个字:“好!”或者另一个字:“爽!”一种大汗淋漓后一醉方休的感觉。——如此旷世奇文,才让我真正领教到了孔老二的那句话:朝闻道,夕可死矣!
2005.5.1.伦敦。 。。
致所有的单身美女们
单身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钟宜霖 '作者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