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史记人物风云谱-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月,宣太后寿终正寝,宣太后死后,洛水寒一袭白衣,立在芷阳郦山宣太后的墓前,似笑似哭,久久不肯离去。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百七十五回 强秦国昭王用范雎
第一百七十五回 强秦国昭王用范雎
书接上回,话说宣太后死后,穰侯魏冉失去了靠山。因自知和范雎有隙,怕范雎陷害,遂离开秦国逃到封地陶邑去了。这陶邑乃是魏冉为秦相时,假秦国之名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合纵进攻齐国所得。魏冉攻齐得地而自封陶邑之地。其地离秦国远,而离齐国较近,位于齐、魏二国中间,秦国鞭长莫及,只得罢了。
这穰侯是为着何事和着范雎结仇的呢?
这件事还得从魏冉为秦相国之时说起。魏冉为秦相时,秦国是双头统治,其一、明的是秦昭襄王,其二暗的是宣太后。宣太后自昭襄王十七岁登基以来,因昭襄王年龄幼小,怕群臣不服,不得不垂帘听政。待得昭襄王长大之后,宣太后听政已久,已习以为常,自是不肯轻易让权。而是把昭襄王扶到了前面,自己却在后面暗中把持朝政。一应大事,都要通过宣太后点头,昭襄王才敢实行。宣太后自是主政,朝中大臣自是多于出她的提拔。这魏冉既是她的弟弟,又曾经为秦国平了季均之乱,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应该由他来担任秦国的相国,这也无可厚非。按理说,这魏冉也的确是为了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有私欲,一旦有了权势,这种私欲便越发膨胀起来。这时却有一人站了出来,破了他一盆冷水,此人就是秦国客卿灶进。
这灶进本是赵国人,来到秦国作为秦国的客卿,本来就是魏冉举荐的,故此他对魏冉自然是心存感激。一日他来到魏冉的相府,来见魏冉。他和魏冉乃是至交,门人也不拦他,于是灶进直接来到,魏冉的府内。见到魏冉正在看着十几箱子珠宝捻须而笑。灶进忙上前道:“相国好多珠宝!”
魏冉见他进来,也不客套,对他道:“这是蜀地给我送的礼物,这些算不了什么,只是我财富的九牛一毛而已!”说得高兴,便带灶进来到内室的一座神像之前,用手转了一下那神像,只听“吱嘎”一声,神像后缓缓打开一扇门,现出一座地宫。魏冉对灶进道:“这个地方可是我不轻易示人的!”魏冉躬身表示感谢,随同他走了进去。二人曲曲折折,穿过一条条走廊,来到一个巨大的宫殿。
只见这宫殿之内,满是奇珍异宝,金银堆积如山,当中一刻硕大的夜明珠烁烁生辉,照亮了整个地宫!
魏冉见灶进看的呆了,笑问道:“本相的财宝多么?”
灶进沉吟了一下,说道:“相国的财宝使很多,但我认为还不够保险!”
魏冉正在兴头上,见他说出如此扫兴的话来,不由得眉头一皱,问道:“我身为秦国相国,难道还有人来偷我不成?”
灶进说道:“相国可曾听到商鞅的故事?”
魏冉一惊,但旋即道:“商鞅乃逢朝政更替而已,昭襄王正值盛年,这种事我岂能&;#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碰到?”
灶进见他说得已没有底气,便继续说道:“相国可曾听到狡兔三窟的故事?”
魏冉沉吟了半晌道:“你是说让我学一学薛君么?”
灶进道:“孟尝君不正是靠着狡兔三窟才超然于诸侯之间的么?”
魏冉道:“你说的很有道理,那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的财富保险呢?”
灶进附耳道:“相国可如此如此&;#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魏冉大喜。
其后,魏冉令灶进说服昭襄王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的陶邑、刚、寿等地,这些地均封给穰侯魏冉。
这魏冉有了陶邑等地的支撑,更加有恃无恐,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知魏冉下场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百七十六回 失靠山穰侯逃陶邑
第一百七十六回 失靠山穰侯逃陶邑
书接上回,却说这魏冉专横跋扈,给秦国造成了莫大的威胁。一开始,由于他长期担任秦国相国,功勋卓著,又是当朝国舅,秦国群臣哪里有人敢来对他说半个不字?便越发自大起来。当是之时,秦国势强盛,但朝政被昭王生母宣太后和舅舅穰侯、华阳君和两个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所把持,排斥异己,对来自各国的宾客和辩士不太欢迎。这范雎得王稽多方引荐,终于难见昭襄王之面。
过了一年,穰侯魏冉为扩大自己封地,欲率兵经韩、魏去攻打齐国,无心再加以阻拦。这范雎才得抓住这一良机上书昭王,请求面谈。昭王用车把他偷偷接入宫中。
范雎下得车来,见到昭襄王,却并不施礼。王稽着急道:“见到大王为何不施礼?”
范雎这才似乎恍然大悟道:“原来这就是秦王!秦国人都只知太后,穰侯而不知有秦王,请大王勿怪范雎无礼之罪!”说罢,这才躬身施礼。
昭襄王羞愧难当,虽早知如此,但却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当面直言,不觉得眼前一亮。遂还礼道:“秦国之事,先生既已知道,还望先生教我该如何来做才好!”
范雎历经磨难,见这昭襄王礼贤下士,胸怀宽广,言辞坦率,心中倒先有了几分钦敬,再次还礼道:“范雎在魏国为人陷害,差点死在魏国,多蒙王稽搭救,才来到秦国,既蒙大王错爱,敢不拼死效力?只是有些事情大王虚造下决心才是!”
昭襄王赶紧把范雎引入内殿,招呼范雎坐定,自己坐在上座,王稽在旁相陪,二人遂交谈起来。
这范雎家境贫寒,自幼好学,学有所成,本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趁王稽出使魏国,才得随王稽面见秦王,来到秦国后,又屡次求见不得,出身可谓坎坷。见到昭襄王如此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自是知无不言。把秦国内政的弊端分析了个通透。说到最后,范雎说道:“昭王上畏于太后之威严,下惑于权臣的谄诈,身居深宫,陷于包围之中,终身迷惑,无法辨明是非善恶。长此下去,大则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难保。大王危矣,秦国危矣!”
说道最后,秦昭襄王汗如雨下,忙起身稽首道:“今后秦国的内政清平,全靠先生了!”
这范雎大胆敢言,不畏强暴,得到了昭王信任,当即表示,今后无论大小事,上及太后,下至群臣,该怎么办,要范雎尽管赐教,不要有任何顾虑。
范雎接着告诉昭王:“穰侯跨越韩、魏攻齐非正确决策。出兵少不足以败齐,出兵多使秦国受害。打败了,为秦之大辱;打胜了,所占地无法管理,只会让韩、魏从中渔利。伐齐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
次日,昭王即拜范雎为客卿,下令撤回伐齐之兵。从此,范雎跻身于秦廷,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范雎入秦后,帮助秦昭襄王“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这范雎入秦是秦国之福,但却是穰侯魏冉祸事的开始。这昭襄王用了范雎 “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于四十一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以防其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这宣太后是昭襄王的母亲,昭襄王自是不会难为与她。且她本身早知自己年事已老,本身也不想再继续为政,倒也不觉得如何。难过的倒是这魏冉。这魏冉昔日多年为相,权倾天下,门庭若市,今日门前冷落,整日间对酒闲愁,怎奈的如此寂寞?
魏冉见范雎一朝得志,趾高气昂,心中愤愤不平。见次年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本来正在暗中积极积累实力,待得范雎失势,好借机东山再起。没成想,这一年十月,自己的靠山宣太后先去世了。宣太后在时,昭襄王还不敢对他怎地,现在宣太后没了,谁来庇护与他?心想:“亏得自己早作打算,拿下了陶邑之地,陶邑远离秦国,鞭长莫及,我不如先行逃到陶邑,再作打算。”
于是在宣太后去世不久,魏冉就逃到陶邑去了。魏冉逃到陶邑,还未等其东山再起,就郁闷而死,此事后话不提。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一百七十七回 武安君伐韩占九城
书接上回,话说这穰侯魏冉自宣太后死后,逃到陶邑。昭襄王见他逃到封地,情知不好再赶尽杀绝,便就此罢了。
一年后,即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70年),昭襄王用魏人范雎针的“远交近攻”之计。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白起。
此时,白起因战功已被封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武安君之封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白起因数立战功,为秦封为武安君。《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武安君白起带领三十万秦军来到韩国边境,韩国国君韩厘王急派大将韩公钥前去迎敌。秦韩两军在泾城接战。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五万余人。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不久又失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一带)、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区)等地。
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再次奉命带兵,进攻韩国的南阳,占领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
上当郡守冯亭召集城中诸百姓,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足可御秦!”
百姓尽皆赞同。
于是冯亭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见上党主动来降,遂与平阳君、平原君计议。
平阳君道:“上党降赵,是为诱秦攻赵,赵国被伐,必会联合韩国,共同御敌。冯亭降赵,非为赵国计划,实为韩国考虑。依我之见,还是不要接受,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道:“白白得来的土地,岂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上党,秦必会畏惧赵韩联合,不敢攻赵,这样我们岂不是白白的到了一块土地?”
赵孝成王说道:“还是平原君说得有理!”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一年后,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攻下缑氏、蔺两地后,接着面临秦国攻击的就是上党!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打上党,却得知上党已投降了赵国!昭襄王见赵国竟敢趟这湾浑水,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战绩,竟然被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占去,勃然大怒。令上将王龁带领五十万秦军往击赵国。
不知王龁攻赵结果如何,请听下回接着说。 。。
第一百七十八回 迷理论赵王用赵括
书接上回,话说这王龁,号梁盖,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其武功实际上不亚于白起,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死。这王乾带领秦军来到赵国边境,赵国不敢怠慢,两忙派大将军廉颇迎击秦军。
此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二十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当是之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赵军长途跋涉来到长平,兵微将寡,态势上也处于不利地位。
见此情形,廉颇命令赵军筑垒固守,不得出战,待敌军疲惫,相机攻敌。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王龁带领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廉颇还动员上党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
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如此一来,转眼间半年时间过去了。眼见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秦军军心不稳,人心思变,王乾异常焦虑。
正当王龁无计可施之时,应侯范雎却赶到秦营。王龁见应侯来到,情知应侯足智多谋,不由得心中大喜。
王龁羞惭无地,把围赵三年尤不得破敌之事向应侯说了,对范雎说道:“末将无能,未能克敌制胜,那廉颇太过狡猾,把我们的意图摸得一清二楚,末将带人软硬兼施他就是不肯上当,如之奈何?”
范雎笑道:“本侯正是为此事前来的,此事非将军之过,那廉颇乃赵国名将,为人老成持重,非同小可,本侯已想出一计,定教那赵王换了此人!我们可如此如此&;#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王乾听罢大喜,说道:“只要此人去了,末将保证大败赵国!”
范雎说罢,派人携千金前去赵国,向赵国权臣行贿,权臣果然散布流言道:“廉颇老迈昏庸,畏惧秦国,故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括一到管教秦军灰飞烟灭!”
赵王怨怒廉颇坚壁不出,不肯出战,遂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出兵之前,其母面见赵王,请求赵王不要派赵括出战。赵王道:“难道你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为国出力么?”
赵母答道:“赵括是我儿子,我自是对他比较了解,此子虽学习较好,但仅善于考试,离开了考试,啥也不会,你教如此多的赵军交给他带,我实在是不放心啊!大王说我心疼儿子,哪个母亲不疼儿子,但又有那个母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