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洋舰队的将领们,大多有留洋英国的经历,这个,能不能弥补福建船政学堂之不足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留洋英国”是怎么回事。



  朝廷自船政学堂第一、二期毕业生中,挑选了十二人,以首期海军留学生身份赴英,拟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其中通过入学考试、并顺利毕业的只有六人;其余六人,三人考试失败,以“上舰实习”结束学业;余下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连入学考试都未参加,亦仅以“上舰实习”结束学业。



  诡异的是,留学生监督官李凤苞向朝廷奏报成绩的时候,刘、林、蒋三个却全入“甲等”;通过入学考试并顺利毕业的林永升,竟然被打入最末的“丙等”。



  这十二人回国后,李鸿章用了其中九人,做了北洋舰队的管带,其中,刘步蟾、林泰曾两个,日后升任舰队之左、右翼总兵,掌握舰队实权。



  关卓凡认为,毫不客气地说,大东沟海战之败,在这十二人“毕业”于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之时,便已注定了。



  北洋舰队打不过联合舰队,原因不在资金,不在装备,而在人事。



  两个字:无能。



  北洋海军并不缺钱,后期装备没有更新,不是因为谁谁挪用了海军军费,而是北洋认为“自守有余”,早已没有了更新换代的动力。不然,真以为几千万银子身家的李鸿章找不来这笔钱?



  总是被人拿出来说事的速射炮更是扯淡。北洋的大炮巨舰才是海军发展的主流,日本人是因为买不起这么大吨位的军舰,才用速射炮来弥补不足。敌人的发炮速度确实比你快,可你一炮顶敌人好多炮呀!问题是,你为什么打不中敌人?



  看看刘步蟾、林泰曾两位总兵的表现。



  “定远”舰上,刘步蟾违反最基本的战术规范,两军距离尚远,便下令提前发炮——作为舰队指挥,这是不可容忍的错误;“镇远”舰上,林泰曾从头至尾,不曾出现在舰长的岗位上,全靠副手杨用霖指挥——等于擅离职守。



  举止失措,草包底子,暴露无遗。



  大东沟败绩后,北洋舰队自旅顺撤回威海卫。入港时,“镇远”舰触礁,失去作战能力——不晓得林曾泰这个舰长是怎么当的?



  林曾泰乃引咎自尽。



  其后威海卫之战,“定远”舰中鱼雷搁浅,充“水炮台”用。数日后,弹药耗尽,刘步蟾自尽。



  刘步蟾、林泰曾的悲壮结局,证明他们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但这并不能减轻因为他们的无能而对国家造成的伤害。



  *RS
第一一五章 我要办真正的军校
  沈葆桢“闽人办闽事”,不但没把事情办好,还间接地把北洋舰队变成了“福建帮”。刘步蟾、林曾泰这班福州船政学堂出身的闽籍将领,拉帮结派,一面架空提督丁汝昌,一面排斥舰队“总查”琅威理。



  琅威理是英国人,赏提督衔,总责北洋舰队训练。这是一个有真本事的,却因性格刚烈,治军严明,闽籍官佐素以之为苦。矛盾累积,终于爆发了“撤旗事件”。



  1890年初,北洋舰队泊香港过冬。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一部出巡南海;3月6日,右翼总兵刘步蟾突然下令降提督旗,升总兵旗,以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琅威理质问刘步蟾,丁提督虽然不在香港,但我这个“副提督”还在舰队里,怎么可以降提督旗?二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李鸿章面前。李中堂说,北洋舰队哪有什么“副提督”啊?言下之意自然是支持刘总兵。



  朗总查大怒,愤然去职归国。



  英国政府也很恼火,拒绝李鸿章另聘英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旅顺港顾问诺加,同时宣布,不再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



  这是北洋舰队的命运转折点。琅威理去职后,舰队训练废弛,纪律松懈,军官携眷陆居,士兵去船以嘻,北洋舰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



  四年后,李鸿章、刘步蟾等,终于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



  撤旗事件中,李鸿章之所以支持刘步蟾,根本原因,是朝廷上下对英国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关卓凡认为,英国政府接受中国留学生,向中国派出顾问人员,固然希望增强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力,但并无籍此控制中国军队之意。这一类事情上,英国人的行为,还是职业的,是符合国际外交规范的。



  而我们疑神疑鬼,不肯予客卿真正的信任和礼遇,即不肯真正地自居于学生的地位,如此,又怎么能够真正地学出师来?



  后世居然有人认为,“撤旗事件”中,李鸿章、刘步蟾等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真是不知所谓!



  历史告诉未来,原时空告诉本时空,请问,关卓凡该怎么办这个福州船政局呢?



  首先,关卓凡建议左宗棠带日意格、德克碑两位去西北,“以为強助”。左宗棠是晓事的,答应了。



  调开法国人之后,我要用英国人了。



  船厂的营运模式,还是用左宗棠当初筹划的路子,聘请洋员总责管理和技术,中国人跟着当学生。这条路子,和上海自贸区船厂的“外资独资”颇有不同。关卓凡认为,第一,两条腿走路是必要的;第二,分工上,自贸区船厂主要负责制造大型船只,马尾船厂主要负责制造小型船只,即先易后难,技术学到手了,再由小船而大船。



  马尾船厂的洋监督、洋技师,关卓凡没有费心自己去找,而是直接请英国政府予以推荐。



  正常情况下,政府拥有的资源总是最多和最优质的,关卓凡相信英国人在这方面的“职业操守”,不会给自己塞假冒伪劣。何况,自贸区船厂的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为了拿下上海的船厂,英国人也得在福建的船厂上落十分的心思。



  关卓凡在欧洲的资源,比不了美国,虽然也有花旗洋行的欧洲司,但卢卡斯毕竟是普鲁士人,和英国终究隔了一层,而福州船政用英国人是既定的章程。卢卡斯的任务,是对英国政府推荐的人选,进行“背景调查”,做最后“把关”。



  船政学堂呢?



  第一,要完全独立于船厂。



  原时空船政学堂的设立,初衷是为船厂准备人才——这个眼界太狭窄了,使船政学堂沦为船厂的附属,船政学堂办得不伦不类,相当程度根源于此。船厂只能作为学堂的一个“实习基地”,双方之间,不存在任何从属关系。



  第二,船政学堂自身再一分为二。



  原时空的福州船政学堂,本来就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教授造船、轮机、设计,“后学堂”教授航海及驾驶。这“前学堂”也罢了,知道是教船舶制造的;可是这“后学堂”,您看得出是一间海军学校吗?



  怪不得教出一班奇奇怪怪的学生来呢。



  分开分开,本时空,“前学堂”易名“福州造船学堂”,“后学堂”易名“福州海军学堂”。



  一,部分教师,两校可以共用,但体制上,两校完全独立,互不相属。



  二,名实相副,造船的就叫造船,海军的就叫海军。



  还有,再也不叫什么“水师”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从现在开始,培养海洋观念!



  课程设置上,关卓凡决定,自己不要玩任何花样,全盘照搬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就好。



  为了搬得地道,不变形,不走样,不仅教师,更重要的是,校长也要用英国人。



  人选嘛,和船厂一样,请英国政府推荐,花旗洋行欧洲司把关。



  学员方面,第一,要全国招生,千万别再办成福州地方学校了;第二,通过入学考试,对学员进行严筛。



  这个“入学考试”,除了知识水平——至少得识字吧?更重要的是“素质测试”,即:能不能吃苦?有没有尚武精神?守不守纪律?有没有团队观念?肯不肯接受新鲜事物?



  还有,去跑个五里路,看看要花多少时间?



  清制一里,大约五百七十六米,五里即二千八百八十米。



  如果还以为上这个学堂是为了考八股中举人当官啥的——滚回家去,不送。



  入学之后,全军事化作训管理——军校啊!每年操死他几个!受不了的,提前滚蛋!保持淘汰率,不合格的学生,别想混到毕业季,反正决不允许废柴混进**的队伍!



  如此严格,怕不怕找不到足够的生源?



  不怕,免学费,包吃住,奖学金,毕业国家分配,怎么可能招不到好学生?



  至于留学,关卓凡认为,重要是重要,但有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留学生的“底子”。



  如果学生的底子没打好,出去也是“留学垃圾”,回来了“海龟”只好做“海带”,哪敢叫他们真的“带海”?



  教训还不够多吗?



  学生的底子打好了,出去了才能真正更上层楼。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军校办好。



  之所以选择张之洞来主持福州船政,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卓凡认为,在原时空,相比实业和新军,张之洞更擅长的,是教育。



  张之洞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北务农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



  张之洞办教育,是从学前一直办到大学的,“是全梯级”的,除了以上几间字号响亮的高等学府外,还有: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



  全部都是一等一的“名校”。



  这是“纵向”,“横向”看,张之洞所办教育,涵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国民教育,算是“全方位”。



  称张之洞为清末兴教第一人,不过誉。



  当然,军事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教育的原理是共通的,何况张之洞绝非未经干戈的一介书生,他办过团练,打过发捻,也是血里火里过来的。



  不过,张之洞毕竟没有还办过洋务,办福州船政,要和英国人密切交道,他需要一个精通英语、熟稔洋务的人做助手。



  这个人选并不好找,但关卓凡的运气不坏,机缘巧合,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



  居然是在香港的吕氏间接“推荐”的。



  吕氏到了香港不久,就给关卓凡写了封信,报告一切平安情形,并委婉地表示思念之意。



  *RS
第一一六章 好好算一算
  字迹端丽娟秀,是女子的字,但不是吕氏的,吕氏仅是粗通文墨,可写不了这么漂亮的字;行文流畅平顺,语气抑扬吞吐,很符合吕氏的特殊身份,不过不失,十分得体,这番文笔,更非吕氏所能。



  必是有人代笔了。



  果然,最后注明,此信为“办理屋契之伍廷芳先生之夫人伍何妙龄女士代笔”。



  关卓凡眼睛一亮,伍廷芳?何妙龄?原来是他!嗯,又遇到原时空的名人了。



  伍廷芳,号秩庸,广东新会人,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现任香港高等法院译员。



  原时空,伍廷芳后成为获准在香港执业的第一位华人律师,李鸿章延为首席法律顾问,经手中法谈判、中日谈判,曾出任清国驻欧美多国公使,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辛亥之后,伍廷芳作为南方的全权代表,和北方的唐绍仪一起,主持南北和议,达成协议,迫清帝逊位。



  这个时候的伍廷芳,二十三岁,还只是香港高等法院的一个小译员。他去年刚刚结婚,娶何进善牧师长女妙龄为妻。



  吕氏到了香港,安顿下来之后,先要置业。她看上了位于太平山半山区的一处宅子,价钱合宜,但想要入手的时候,却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半山区起宅,港英当局把持极严,这个时代,原则上是不售予华人的,但晓得吕氏的身份后,港府立即“特事特办”,予以批准。



  第二个问题,这所宅子的屋契不全,前后两任屋主纠缠不清,这个。就连政府也是头痛的。



  伍廷芳得知此事后,自告奋勇,出面为吕氏奔走。他也真好本事,这件案子连御用大律师都觉棘手。伍廷芳却没花多少时间,便漂漂亮亮地办了下来。夫妻俩亦因此和吕氏成了好朋友。



  屋契之事,关卓凡是知道的,他在香港的“办事处”已经向他汇报过了,只是没说办这件事情的人叫做伍廷芳。



  关卓凡想,这个伍廷芳,拿来给张之洞做助手,岂非最佳人选?



  伍廷芳愿不愿意呢?当然愿意,如此主动巴结,报效之心昭然啊。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



  *



  徐四霖从日本回来了。



  他到埠上海。不暇稍息,换船北上,天津下船,乘车进京。



  徐四霖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了北京,来不及安顿。先到柳条胡同贝子府报到。



  关卓凡立即接见。



  徐四霖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连轴转的舟车劳顿,关卓凡含笑说道:“子绥,辛苦了!”



  徐四霖请了安,落座之后先灌了一盅茶,喘匀了气。开始报告日本的情形。



  长州藩的内战,胜负已分。不出关卓凡所料,“正义派”大获全胜,“俗论党”一败涂地。



  徐四霖叹了一口气,说道:“晓得‘正义派’能赢,可没想到这么快!从高杉晋作功山寺举兵。到两派决战于绘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胜负便已分出了!藩厅的镇抚军固然战意不足,但亦绝非不堪一击,这‘诸队’的实力确实可观!”



  “现在长州藩政。全由‘正义派’把持,长州境内,已全然没有了‘佐幕’的声音,是一边倒的‘倒幕’了!”



  徐四霖又把新上的茶水喝了一大口,然后说道:“‘正义派’大胜,‘诸队’的主力是‘力士队’,这支‘力士队’的‘总督’——就是队伍的头领,叫做伊藤俊辅。这个人我以前没有怎么听说过,这次不哼不哈地突然就冒了出来,今后倒要留意。”



  听到“伊藤俊辅”这个名字,关卓凡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心里说:这个人,我倒是听说过。



  和中国人一样,有身份的日本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号”,“俊辅”是此人的“字”,此人的“名”是:博文。



  伊藤博文。



  伊藤桑,你终于冒出来了。



  原时空的账,本时空咱们好好算一算。



  徐四霖说道:“有这么个说法,伊藤俊辅此人,和高杉晋作、桂小五郎不一样,早早地就不‘攘夷’了。这几年没怎么听说这个人,是因为他偷偷地跑到了英国,学习军事去了。这次算是学成归国,一鸣惊人。”



  徐四霖的情报,并不百分百准确。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胜、井上馨、远藤谨助,后世所谓“长州五杰”,在英国领事的帮助下,扮成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