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看在眼里,心中不免暗暗嘀咕:“盐狗子”可真是有钱!



  不过,今天晚上,关贝勒没有过来“扰驾”。明天中午便会到达目的地,关贝勒要连夜赶去,检查相关事宜,确保一切妥当。



  圣母皇太后暗暗松了口气:今儿晚上可算能缓一缓劲儿了!



  传过晚膳,掌上灯来,华光满堂。



  偌大的宅子,寂静无声。



  佳人独坐,只觉得空闺寥落,爽然若失。



  昨天、前天,都是黑甜一觉到天亮;今天晚上,圣母皇太后却失眠了。



  *
第六十五章 阳光灿烂,周道如砥
  第二天起驾之前,关卓凡赶回了桃源沽村。



  过来请安的时候,慈禧看见了关卓凡眼底的血丝。想来他是连夜来回,未曾安寝,不由微微地感动,内心深处,甚至隐隐涌起了“心疼”的感觉。



  北风虽冽,天气晴好,队伍按时出发。看看车马人物在地上的投影,应该是朝着东南方向行进。



  愈走人烟愈少,但奇怪的是,路却愈来愈宽阔、平坦。走了将近一个时辰,銮驾拐上了一条黑色的大路——这条路,可就有意思了!



  这条路,用一种黑色的碎末铺就,夯压得极为紧密结实,不晓得是种什么物事?路面上用白漆画线,长短不一,其中还有箭头形状的记号,又不晓得是做什么用途的?



  车子走在上面,竟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颠簸震动。车轮辚辚,又轻又快,有如御风。一平如砥,不要说一路上的“官道”瞠乎其后;就是紫禁城内,全用条石铺地的“天街”,也比不了!



  这条路,宽阔笔直,圣母皇太后所乘的车驾,四辆并排而行,绰绰有余。



  真正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啊。



  慈禧还注意到,道路两旁,除了栽种树木之外,还挖有一条明渠,只是上面盖着盖子,盖上有孔。御姐认真地想了想,明白了:这是排水用的。



  御姐虽然不懂近现代工程,但天资聪颖,直觉告诉她:这条路,可不得了!



  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煤渣公路,也是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公路。关卓凡计划中的线路是,南起青县马厂,北至塘沽新城,另向西北伸出一条支线,接入天津城。此时,工程尚未全部竣工,主线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二,支线完成了大约一半。



  当时,欧美已经开始将沥青用于道路铺设。不过,这个需要强大的化工业的支持,对于中国来说,尚力有未逮。金手指一时开不了那么大,咱们就先修煤渣公路吧。



  这条路,对慈禧的冲击,超过了现下乘坐的“黄金马车”。



  这架在英吉利定制的车子,不说什么玻璃窗、煤气灯,也不说雕花镂纹、鎏金錾银,就说行车之时,何以如此轻灵平稳?咱们中国的车子,万万是做不到的!



  这个问题,关卓凡已给圣母皇太后回过了:车辕加了“转向机构”,因此旋转进退如意;车身下面加了“簧片”,用以消震,因此车行平稳;还有,车轮外圈不是木制,而是用一种叫做“橡胶”的物事做的——这种物事,看似坚硬,其实是有弹性的,和地面的摩擦较小,因此行车之际,既快且稳。



  御姐自然赞叹“好生奇妙”。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个车子,到底是“奇技yin巧”一类,只好拿来“享用”,不见得能够派上什么更大的用场。因此,嘴巴上热闹热闹就过去了,虽然身处车中,却并没有在心里将之摆到“更高的层面”上去。



  但这条路不一样!



  作为当国者——虽然中国还是农业国,慈禧非常明白,道路的强大通行能力意味着什么——不论对于国计民生,还是对于行军作战。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什么近现代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知识。



  之前,渡过海河时的浮桥,已经给了慈禧隐隐的刺激——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行使在这条宽阔、平坦、笔直的黑色大道上,看着玻璃窗外的风景,慈禧微感昏眩。这不是因为“晕车”,而是一种愈来愈强烈的不真实之感,环绕左右。



  这条路,似乎在通向一个新世界。



  *



  *



  没过多久,路边出现了第一个墩台。



  这是一个岗哨:台上有一个凉亭,里边钉子似的杵着一个身着蓝色洋军装的兵,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洋枪,叉腿昂首而立。哨兵远远便见到了太后东巡的大队人马,待銮驾接近了,他双腿一并,左肩挎枪,右手抬起,五指并拢,放到额角。



  慈禧看到了哨兵的这个动作。这几天下来,她已经晓得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了:这个兵在向自己敬礼。



  哨兵的出现,明白无误地宣示:太后銮驾已经进入轩军的驻地范围了。



  这样子的墩台,隔两里左右,便出现一个。



  队伍停了下来,太后銮驾由礼兵队前引后扈,拐上了一条支路,其余人马不再跟随。



  这条路一样是黑色碎末铺就,只不过窄了三分之一左右。



  不多时,前面出现了围墙和大门,目的地终于到了。



  大门打开,銮驾徐驰而入。



  哟,这是哪里呀?



  古木虬曲,河道蜿蜒,碧波荡漾,蒹葭苍苍,水鸟翔集,回旋水天。



  慈禧惊喜地睁大了眼睛。



  坐在对面的玉儿,更是忍不住轻轻地“咦”了一声。



  怎么突然间就到了江南水乡?



  慈禧的脑海中,冒出了敦柔公主给自己讲过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虽然时辰不对,时节也勉强,可就是这个意思呀。



  湖光水色,蔓草连天,如此走了两刻钟左右,前面冒出一带青瓦白墙。进了大门,车驾终于停了下来。



  马车的门拉开了,阳光下,站在车旁,面带微笑,伸出手来的人,不是李莲英,而是关卓凡。



  慈禧微微目眩。她弯腰伸手,搭住关卓凡的胳膊,踩住脚踏,走下车来。



  当着众人,做这个动作,如果是在北京,不论是在方家园,还是在柳条胡同——皇宫御苑更加不消说了,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此时此地,慈禧想也没想,就做了出来;做出来后,亦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慈禧下车企定之后,关卓凡才和李莲英“换手”,御姐的手,从情郎的胳膊上转到了小李子的胳膊上。



  玉儿跟着下车。



  如果是二十一世纪,我还应该伸出手去,把这个小妮子也接下来,才算绅士风度。现在,唉,你只好自个儿钻下车来了。



  关卓凡微笑说道:“这里就是慈驾驻跸天津的行宫,容臣在前边带路,请太后仔细着,留心脚下。”



  慈禧抬起头来,阳光灿烂,又是微微一阵目眩。



  唔,好大一片园林!



  *
第六十六章 开放程度
  不过,围墙虽然是青瓦白墙,可这个园子,和咱们中国的园林,却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地势起伏,也有古木参天,但没有影壁假山,没有曲径通幽,偌大的园子,其实是一览无遗的。



  触目所及,是大片养护精心的草坪和灌木,修剪得极其精致,围砌成各种形状花样。



  园子里边,有一个圆顶的亭子。六根石柱支着大理石的穹顶,顶上青铜的雕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意思的是,这个亭子,六个面上,都由头落脚装上了玻璃,中间都是两扇可以开合的玻璃门。上边,用铁枝扭出种种蔓草花枝形状,以为框棂。



  关卓凡说道:“天气渐冻,户外生寒。不过,就算严冬腊月,北风呼啸,太后亦可在这个亭子里面,拥炉煮茗,赏景消闲,断无风霜雨雪之侵的。”



  御姐一听,果然如此,不由含笑点头。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不是这个“玻璃”亭子,而是园子正中的那个“大水法”。



  这个“大水法”,其实就是个大大的喷泉池子,长六丈,宽四丈。池子缘边,置十二组雕像,底部立于水中;池子中央,还有一组雕像。这十三组雕像,通用青铜铸就,每一组雕像上面,各从不同部位,喷出水来。



  喷雪溅玉,阳光下,水雾中,隐隐约约,现出道道七色彩虹。



  一众君臣,都为之神移目眩。



  “水法”在中国是极稀罕的,皇宫御苑,也只圆明园有过这样的物事,那是“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处。英法内犯,三山五园,一火焚之。几处“水法”,同罹灭顶之灾,或者灰飞烟灭,或者如“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兽首,被劫掠而去,流落海外。昔时种种巧夺天工,只余一片残垣断壁。



  中夜思之,岂不怅惘,怎不扼腕!



  这种物事,今日复现于眼前,抚今悼昔,圣母皇太后感慨万端,几为之唏嘘。



  定睛细看这班青铜雕像的形状,御姐心中却不由大起异样之感。



  雕像有人有兽,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似乎只要观者一转过身去,他们就要活了过来。喷水的设计也极见巧思,比如有一组雕像,是一对童男童女,骑着一只大鱼,鱼嘴大张,水流从鱼嘴中喷出;又有一组雕像,中有一位妙龄少女,斜举一只陶罐,水流乃顺势从罐口喷出。



  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几乎都是西洋面孔——这也罢了,只是,呃,怎么……都穿得这么少?



  垂髻童子穿得少点还好说,可是这成年男女——呃,男人个个赤裸上身,筋骨坟起,肌肉虬结;女人露肩坦胸,有的连大腿也赤裸裸地伸了出来,只不过上下“三点”,尚有衣物遮蔽,没有*光尽泄罢了。



  就连顶盔掼甲的将军,也是如此!有一对男女将军,驾车挥戈,男的威猛,女的飒爽,倒是神气,可甲胄只包裹躯干,两臂两腿,都裸露在外。



  咦,西洋也有花木兰?



  看这些雕像的衣饰形状,车马器械,大约都是西洋上古人物。早听说西洋不甚讲究男女大防,女子在“外场”,也有敞胸露乳的。可……也不至如此啊?难道西洋人的祖上,比之今世,还要……不知廉耻?



  圣母皇太后不知底细,不晓究竟,对着一众“水法”,下死眼盯了一番,心中的疑惑,到底没敢问出口来。只是走着走着,虽然尽量做出泰然自若的端庄模样,心跳还是难免快了起来。



  玉儿她们几个小宫女,跟在后面,有人面红耳赤,有人连头都不大敢抬起来了。



  女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雕像,其实都已经过了关贝勒的“改良”。“原版”的,几乎都是“露点”的。女的上面“两点”,男的下面“一点”,统统“坦珵相见”。



  关卓凡想,如果真的原版照搬,太过惊世骇俗,非吓坏御姐不可,整出政治事故来也说不定。步子不可以迈这么大,俺也没有那么多蛋可扯。于是,下订单的时候,对洋工匠提出“改进”要求,该遮的要遮,该掩的要掩,该穿上衣服的要穿上衣服。这样,才有了御姐眼前的这番光景。



  关卓凡在一旁偷觑着,圣母皇太后虽说神情有异,但还是“端着”,没有真的“失色”,证明这些雕像的“开放程度”,尚勉强在御姐接受范围之内,心里不禁暗暗地舒了口气。嗯,开了个好头。



  再往前走,一幢棕红色的大宅,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了。



  英国乡村风格,方方正正,楼高三层,门廊极其高大,檐顶下十根大理石巨柱昂然伫立,正面六根,左右两侧各两根,气势恢宏。



  设计这幢房子的时候,有英国风格和法国风格两种选择,关卓凡反复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前者。这种类似希腊神庙的建筑风格,深为当时的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喜爱——这个倒不关俺事,关键是:在审美上,这种风格和中国的宫殿建筑更为接近。



  这幢大宅,形状规制,基本就是小半号的美国白宫。事实上,连颜色也和美国总统的官邸是一样的——被英国人烧掉之前的“白宫”,就是棕红色的。



  拾阶而上,厚重的橡木雕花大门,缓缓向内拉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慈禧定了定神,跟着关卓凡走进大门。



  大厅极其轩敞,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深处,正中一架极宽阔的楼梯,升到半途,左右分开,再各自盘旋而上。



  哟,还没见过这般巨大的楼梯!



  中国的宫殿,体量再大,本质也是平房,就有楼梯,也必曲折狭窄,不过作为取放物品登高下低之用,真正的贵人,是没有机会用到的。



  可眼前这架楼梯,宽达一丈三尺之许,半途左右分开上旋之后,才开始收窄。上铺红毯,扶手用整段整段的橡木雕镂,显得既厚重,又奢华。大厅之内,花样繁多,目不暇给,但不说其余,单单就这一架楼梯,便极具气魄。



  不过,这不是最吸引慈禧的地方,她最讶异的是:这个大厅如此轩敞,不输紫禁城较小的宫殿的正殿了,却何以温暖如春?进来一小会儿,身上的“大毛”衣服,就有点穿不住了!



  *
第六十七章 寝宫
  环顾周围,圣母皇太后并没有见到炉子或者火盆一类的东西,于是说道:“好暖和!这座宅子,烧的是‘地龙’吗?”



  话一出口,便知不然。



  “地龙”是在屋外边烧炭,通过坑道,将热气引入屋内地下,和今日之“地暖”仿佛。“地龙”的热力自下而上,现在宅子里边,暖意包裹全身,均匀舒适,和地龙的下暖上冷的感觉,颇不相同。



  还有,“地龙”加热地面,浮尘上升,难免烟火之气;现在宅子里边,却没有任何异样的气息。



  再有,如果房间太大,比如紫禁城宫殿的正殿,“地龙”的取暖效用便有限了。隆冬腊月,一定要多加火盆,方能勉强支撑。这个大厅,轩敞不在殿阁之下,如此温暖舒适,未必是“地龙”可办的。再说,这座宅子楼高三层,一楼固可用“地龙”取暖,二楼、三楼又该怎么办呢?



  关卓凡笑道:“回太后,烧的不是‘地龙’,是用洋人的法子,在宅子各处,都装上了铜管子,暖气送进铜管子里边,过一小段时间,整间宅子,便变得暖和了。”



  “哦?那么,这个暖气,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回太后,宅子附设有锅炉房,锅炉烧水,用管子将热气接进来就是了。”



  “哟,原来用的是水汽!我说呢,一丁点儿的烟火气都没有!”



  关卓凡说道:“太后圣明,正是如此!这座宅子,其实也是备有炉子的,只是,这个炉子,和咱们平日用的炉子,颇有不同,叫做‘壁炉’,装有专门的烟道和烟囱,烧起来,烟火气全都排到屋外,也是一丁点儿也不会留在屋内的。”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现在的天时,还没到最冷的时候,真到了三九寒冬,如果觉得暖气管子不敷使用,就可以生起‘壁炉’。宅子外边,即便大雪纷飞,宅子里面,也不用穿毛的皮的棉的,穿一件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