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7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理藩院也想插手这件事的,后来被关卓凡踢了出去。因为理藩院主管蒙、藏、回等地事务,如果让理藩院参合进来,就会给人一个印象:中国将日本视为藩属。

    而关贝勒定的调子非常清晰:日本不是中国的藩属。在礼仪上。中、日两国必须“相敌”——就是“相当、相匹”之意。

    这种礼仪。不要说本朝所无,明、元、宋、唐、晋、魏、汉、秦,一路上去两千年,也从来没有见过啊。

    再上去,战国、春秋,国君之间,“相敌”的倒是不少,可那都是诸侯会盟。公侯伯子的,拿来比拟天子,也不成体统啊。

    再上去,三代之事,礼制散佚,渺不可考,似乎也没有可以参详的例子。

    唯一比较接近的“故事”,是前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降。

    其时,汉有司咸曰:“单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礼仪宜如诸侯王。称臣昧死再拜,位次诸侯王下。”

    宣帝同意了“以客礼待之”的原则,但指示要提高具体待遇,单于应“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把单于视为“王者所客”,“位在诸侯王上”,就隐然有“相敌”的意思了。而且,见面的时候,宣帝还“诏单于毋谒”,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客气。但呼韩邪单于毕竟还是“称臣”,所以,这个“故事”,依然不好用。

    几千年来,中国的对外交流,一直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外交。畿服、册封、羁縻、朝贡,不论叫什么名字,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本质上都是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散射状大网。在这张大网中,中国居天下之中,高高在上,王八之气四射;别的国家,只有诚心向化、纳头便拜的义务。

    在中国的青年时期,国人的心态还是比较健康的,承认在这张大网之外,另有天地,和中国的关系,是彼此独立的。比如汉朝之于安息——帕提亚、大秦——罗马。这是对自己势力不能远及其地的务实态度。

    中国年纪愈大,国人的心态便愈加扭曲。到了清朝中后期,干脆就不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有“漏网之鱼”。不论哪个国家,不论距中国有多远,不论以前有没有听说过,凡派了使者到中国来的,都叫“朝贡”。

    既然都是来“朝贡”的,自然就都是臣下。天无二日,中国的礼仪制度中,根本没有给一个外国国家元首留下同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空间。

    这套嗑,从道光朝庚子年英人炮击虎门大角炮台始,便注定唠不下去了。

    这套东西不改,中国就无法正常对外交往,中国就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近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改,就从接见和樱天皇改起吧。

    从这儿下手,保守派也相对容易接受。日本的政治、经济,已被中国事实上控制,中国皇帝以平礼接见和樱天皇,在朝廷内部,尽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礼遇”,看做行“羁縻”之事。这样,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施舍心态,保守派就不会有什么屈辱感。

    事实上,虽不中,亦不远。

    原时空,坐上“大满洲帝国皇帝”的位子没多久,溥仪出访日本。对这个地道的傀儡,日本皇室和政府却极尽礼数。

    溥仪乘坐的日舰“比睿号”进入横滨港,数十架飞机空中编队致礼;天皇二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在码头迎候。

    到达东京,天皇裕仁亲率王公亲贵和全体内阁到车站迎接;国宴款待,检阅军队,凡同时出现在公开场合,裕仁和溥仪,必出则同车,入则并行。

    更有甚者,天皇的母亲贞明皇太后,打破常规,在后宫宴请溥仪;宴后,和溥仪挽手游览御苑。呃,您没有看错,确实是日本皇太后和“满洲国皇帝”携手同游御苑——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想一想,也是……醉啦。

    本时空,溥仪这个家伙不知道还能不能生出来,如果还是能生出来,老子抽他的屁股。希望四十一年之后,老子还没有挂掉吧!只是,现在才1865年,连溥仪他老爸都还没有生出来呢。

    略略离题,关贝勒的意思是:向原时空的敌人学习,该做的表面文章要做。而且,做,就要做足。

    不过,这篇文章确实不大好做。

    单是举行典礼的场地,就几乎让礼部“宕机”了。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都不能选。

    先不说选择“三大殿”是否合乎仪制,就说“基础设施”,“三大殿”就不能满足要求了。

    太和殿和保和殿,殿中都有高台丹陛,上设宝座。典礼上,两国元首必同时上座,如果典礼在太和殿或保和殿举行,高台丹陛上就一个宝座,怎么坐?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典礼上,与礼的中国官员,向小皇帝、两宫皇太后行的礼,和向日本女天皇行的礼,是不一样的。如果两国元首同在高台丹陛之上,如何能够分别受礼呢?

    (今天更得晚了一点,各位书友见谅)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紫禁城两日游
    日本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和樱天皇随行的女官中,品级足够参加典礼的,只有庭田嗣子一位。庭田典侍已经表示:愿意以参见天皇的仪节,向中国的皇帝和皇太后行礼,即行平伏礼。

    中和殿没有高台丹陛,殿中央只有一层地台,高不足一尺,本来是符合要求的。但地台的面积不大,摆上四位国家元首,实在是过于拥挤了;而且,因为过于拥挤,亦会产生同样的难以分别受礼的问题。

    所以,地台必须向两边扩展。在技术上上,这非常简单:做两个活动的地台,拼在原地台的两边,整个地台的面积便大大扩展;典礼后,将活动的地台撤走,即可恢复原状。

    可是,中和殿地台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大柱,距地台边缘亦不足一尺,中和殿的地台是不可能向两边扩展的了。

    “前三殿”不成,“后三宫”呢?

    “后三宫”中,交泰殿,是皇后生日受礼以及贮存大清“二十五宝玺”的地方;坤宁宫,理论上是“中宫”——皇后的正寝殿,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皇宫专祭萨满之所。

    这两处宫殿,“专业性”极强,肯定是不适宜用来举行涉外典礼的。

    “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呢?乾清宫气势恢宏,不输“三大殿”,但和太和殿、保和殿一样,乾清宫正殿中央,亦是高台丹陛。

    挑来拣去,最后还是决定,典礼放在养心殿举行。

    养心殿在紫禁城中的地位。本来并不算高。但自从世宗移居养心殿后。养心殿的地位便慢慢地高了起来。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养心殿更已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政治神经中枢。拿这个说事,讲给日本人听,“在养心殿举行典礼,是俺们特别重视你们的意思”——大约也能自圆其说。

    关键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中央既没有高台丹陛,也没有碍事的柱子,可以按计划“改造”。

    礼部绞尽脑汁。拿出了以下一套方案。

    养心殿中央地台向两边扩展,地台中间,置可折叠的明黄纱屏八扇,将地台分成左右两半。

    地台左半边,前置御榻,是小皇帝的座位;后置两张并排的御座,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御座前悬一副方眼黄纱。

    地台右半边,置御坐一张,款式和两宫皇太后的相同。为和樱天皇的座位。

    中国以左为尊,日本以右为尊。如此安排,皆大欢喜。

    地台至殿门,中间置绛紫纱屏四副,每副八扇,共三十二扇,将养心殿分成左右两边。举行典礼的时候,中、日与礼官员先行进入明殿,中国的官员在左边排班,日本的在右边——只有庭田嗣子一人。

    然后,作为主人,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入殿,走左路,升座;接着,客人和樱天皇入殿,走右路,升座。

    鸿胪寺赞礼官唱礼,两国官员按本国礼节给本国元首行礼。

    礼毕,两国官员退出殿门。然后,交换位置,庭田嗣子从左侧入殿,在左边站班;中国官员从右侧入殿,在右边站班。

    赞礼官唱礼:“恭请日本国皇帝圣安!”——中国官员打千行礼。

    再唱:“恭请大清国皇帝、皇太后圣安!“——庭田嗣子行平伏之礼。

    礼毕,两国官员再次退出明殿,礼成。

    这一段,只是“朝贺之礼”,两国元首并不直接见面。那么,啥时候啥地方真正会面呢?接下来,东暖阁。

    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出明殿,入东暖阁。

    东暖阁的布置,和明殿中央地台仿佛,中左日右,只是没了纱屏和纱帘——客人是女人,没必要“垂帘”了。

    和樱天皇后出明殿,入东暖阁前,赞礼官门外唱名,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立候。

    客人进门,两国元首都微微躬身,互相颔首致意,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入座。

    坐下来之后,彼此说几句客气话。两宫皇太后:“皇帝一路辛苦。”和樱天皇:“有劳皇太后牵挂。”诸如此类。

    然后和樱天皇起身告辞,不是回她自己的“离宫”——理亲王府,而是到养心殿西暖阁小憩。

    因为接下来就是举行“国宴”了。

    宴会在宁寿宫的养性殿举行,宴后,请和樱天皇下榻宁寿宫的乐寿堂。

    宁寿宫是高宗为自己准备的退位后安享晚年的居所,费了许多心力,规制宏大,精华荟萃,算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紫禁城。

    因此,宁寿宫亦分前朝、后寝。“前朝”为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则是“后寝”的一部分。

    其中,养性殿仿养心殿建造,略加改造之后,即非常适合举行接待和樱天皇的宴会。乐寿堂则是高宗退位后的寝宫;原时空,晚年的慈禧亦曾一度在此居住。

    以养心殿和宁寿宫作为接待和樱天皇的主要场所,确实是对客人非常重视的表示了。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游览御花园,这个活动,小皇帝就不参加了。

    游览御花园的日程表中,重头戏有三出:

    第一出,参观“摛藻堂”。

    “摛藻”二字,取义“摛翰振藻”,为“施展文采、铺陈辞藻”之意。堂内储藏《四库全书荟要》,实为文明会萃之所,教化典型之地。

    之所以要安排和樱天皇参观“摛藻堂”,是因为和樱天皇西渡,用的名义,是“讲求学问,教化百代,垂范后世”,参观《四库全书荟要》藏地,契合和樱天皇名义上担负的使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和樱天皇知道了这个安排之后,非常激动,一副“心向往之”的模样。

    第二出,祭钦安殿。

    钦安殿是御花园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当时,日本国内的主要宗教还是佛教,而不是神道教,虽然两者已有混同的趋势;不过,和中国皇室一样,本着“礼多神不怪”的精神,日本皇室也不排斥道教。礼部事先征询了和樱天皇的意见,她表示很愿意到钦安殿礼道。

    第三出,登延晖阁,品茗赏景。

    然后,就在延晖阁传午膳。

    游览御花园,从始至终,两宫皇太后充当“全陪”。

    膳罢小憩之后,和樱天皇暂别两宫皇太后,出御花园,赴中正殿礼佛。

    中正殿是清朝皇室礼佛的中心场所,赴中正殿礼佛,是和樱天皇紫禁城之行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朝廷事先挑选了一堆高僧大德主持其事。虽然日本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和清朝皇室尊崇的密宗颇有不同,但没人在乎这点区别的。

    从中正殿出来后,和樱天皇先后赴钟粹宫和长春宫,和两宫皇太后“话别”。

    然后,出紫禁城,返回银碗胡同的“离宫”。

    典礼实际情形大致如上,未免书友“水起来没完没了”之讥,除了两个细节,其他狮子就不再赘述了。

    这两个细节都发生在养心殿上。

    一是中国官员向和樱天皇行礼之时,坐在御座上的和樱天皇,颔首示意;二是两宫皇太后起身去东暖阁的时候,和樱天皇站起身来,隔着明黄纱屏,向两宫皇太后离去的方向,微微欠身。

    这都是仪注上没有的。

    还有,真正的“全陪”,不是两宫皇太后,而是关贝勒。

    女天皇紫禁城两天一夜行,除了晚上下榻乐寿堂,关卓凡至始至终,陪同左右,陪吃陪玩陪开会,真正“三倍”。“两日游”下来,关卓凡自觉穿越了这么久,还从来没把紫禁城逛得这么通透。

    中国的皇室和朝廷,接待和樱天皇的隆重其事,具体情形传回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响深远。不过,这是后话,暂时不表了。

    “天皇入宫”这件“天大事情”的热度余温犹在,一件更热闹的“天大事情”,发生在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访华代表团,启程出发了。

    (又更晚了,汗)

    *(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超豪华代表团
    1865年3月4日,第十七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誓就职。仪式在新落成的国会大厦举行,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郑藻如受邀观礼。

    四年前的同一天,第十六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誓就职。不过,那个时候,联邦只剩下了二十七个州,六个州已经叛离——林肯当选第十六任美国总统的时候,联邦还是三十三个州。

    那个时候,登上华盛顿的行政大楼,就可以看见波托米克河对岸,叛军的旗帜正在阿灵顿山上高高飘扬。

    那个时候,国家分裂,人心动荡,一片风雨飘摇;新总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现在,美利坚虽然满目疮痍,但大规模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镀金时代”已经初露端倪。

    寒风之中,林大胡子踌躇满志,意气昂扬。

    就职仪式后的宴会上,林肯向郑藻如提出,要向中国派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友好访问代表团”。

    这件事,成为郑藻如履新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正忙于“内务”,不便接待友邦使团。之后,规划铁路,发行国债,建立联合舰队……中美合作的“大案子”出来一单,“访华代表团”的事宜就被向后挤上一挤,一直不能成行。

    不过,关于此事的函电往来,始终没有断过。征伐日本结束后,一切细节敲定。代表团终于可以首途中国了。

    林肯口中的“有一定的规模”。到了成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史无前例”。

    代表团星光熠熠,副总统兼参议长安德鲁。约翰逊领衔,最重要的成员如下:

    国务卿威廉。西沃德。

    财政部长赛门。切斯。

    商业部长戴维。戴维斯。

    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

    军械部长乔治。拉姆齐。

    联邦军队总司令尤利西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