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钱统治-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裕,乡里的人都欠他钱(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顾觊之对此很担心,深思熟虑后跟儿子说:
  “你现在放债能顺利收回来,是因为我是地方官,我不当官了,你收债就难了,不如你把债务合同给我,我来替你收。”
  顾绰大概没想过父亲会忽悠他,就把所有借条都给了父亲。顾觊之并没有替儿子收债,而是把借条全部烧掉了,而且还当众宣布,所有欠顾绰的债务,一律不需要还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5)
顾觊之这么干,至少在历史上博得清名,至今有人以此教育当代官僚,不能贪财啊,看看人家顾觊之。
  然而,无论是皇帝元子攸还是地方官顾觊之,他们的努力都不可能真正改变负债者的生存状况。从东方到西方,从历朝历代统治者到一般平民,对高利贷深恶痛绝之,认为高利贷是一种压榨,凭什么收这么多利息?
  可是当生命受到威胁,虽然知道借债之后结局会很惨,但为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借债人有其他选择吗?当然,好心的顾觊之可以一把火烧掉借据,能指望所有债主都烧掉债务凭据吗?高利贷虽然很黑,但毕竟是一种信用,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
  不能单靠诏令和同情取消高利贷,因为既然是资本,就一定会寻找最高的回报,虽然这种回报会毁掉人类尊严。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以良知抵抗资本的诱惑。这些,都是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除了追求利益,还要追求大同理想。
  此时,人类生存能力还很有限,高利贷常常逼人为奴,甚至逼人致死。债务人很可怜,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恐怖到极点,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挑战的皇权,那时,遭殃的就不仅仅是个把债务人了。
  逝去的贵族
  “士”本是春秋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没事能游历列国,当然有钱,有钱才能成为当权者的统治基础。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富户看几本儒学典籍,再把自己的心得教给子孙就可以混成士族了,单纯习儒的富户,在中国史籍上另有专有名词,即“素族”。由“素”一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政坛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群体。
  士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祖先曾经是当朝显贵,主要包括军功世家、官僚世家,只有“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的”才是门阀士族。士族靠分权而存在,适合于春秋战国,秦汉以降他们开始成为皇权集中的绊脚石,因为皇权的欲望是无限的,历代帝王都致力于消灭来自士族的挑战。
  秦立朝不过十几年,士族依然很兴盛;西汉朴立,“士”已经成为地方豪强的代表;东汉以后,中国政权频繁更迭,皇权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形成集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士族才形成了气候。
  而且,皇权再猛也不可能骤然割断近千年的传承,况且,隋朝以前的皇权还不能找到一个完整的体制替代士族。不是皇权不想废掉士族,是不能废掉士族。
  废掉了士族,皇帝的命令大概只能说给自己听听。
  一个人,想创立一个王朝,必须成为一个猛人。其实,一个人猛一次并不难,甚至猛一生也很容易做到。
  一个猛人也确实有可能在军事上消灭所有对手。不过,仅仅军事上的强盛只能消灭对手,却不能必然保证可以建立一个帝国,猛人还必须有控制帝国的能力。
  真正的猛人,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统治。
  只靠武力统治的,不是皇帝,是土匪。
  中国历代帝王,确实都靠军功起家,然而,军事上打倒敌人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建立控制帝国的制度,进而形成自己的权威。只有存在一个完整的体制,军事优势才能巩固,进而推行自己的治国意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另外的强者挑战。
  在找到这个制度之前,皇权维护自己统治的方法,只有依靠现有最强的势力。
  东晋之前,这个势力,就是士族;于是,士族有了自己的空间。
  士族靠祖荫进仕,皇权对他们没有绝对约束力。既然权力来源于祖德,何必要尽心尽力侍奉皇帝,没有人天生适合被奴役,从优越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士族,更是这种心态。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6)
皇权需要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服从。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中,皇权基本上没有这个本事。要是有这个实力,鬼才会跟你废话,早把你拿下了。
  虽然,西晋司马炎培育皇族势力,但杨氏当权后,士族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东晋末年,在皇室不停的更迭中,士族终于取得了世俗权力。随之而来,魏晋南北朝演化为具有鲜明分权色彩的士族体制。
  虽然时间很短,却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一幕。
  正是因为出仕源于祖德,也腐蚀了士族的进取心,东晋以降,士族开始鄙薄武事,虽然不排除个把人有军事天赋,但大部分人仍相当不靠谱。这倒不是说士族子弟一无是处,门第传承,士族世代以儒生自标,号称读圣贤之书,让他们去干具体工作实在是为难了。士族更适合于清谈玄学,优美的南北骈文就出自这帮无聊文人的手笔。
  然而,治国方略不是文人笔下的浪荡情怀,能写出千古传唱的《别赋》,未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唐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虽然混到醉卧长安皇城,也终究没在仕途上闯出名堂。就是今天,谁敢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写散文,哪怕你是鲁迅、胡适,保证你也被斩于马下。
  恰恰是这种文人情怀强化了士族的衰落,每天想着诗词歌赋、吟风弄月的人,怎么会有心思按领导意图写好公文。士族子弟从心底看不上“俗务”,对公文照例署名,最离谱的人甚至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
  啸父出身会稽虞氏,属于南土高门,晋时曾任侍中,即中央办公厅主任。一次宴饮,晋孝武帝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所献替邪?”
  “献替”其实是一个术语,意思是下面人提出的方略是否有备选方案,啸父竟然以为皇帝跟他要海鲜,因为他家乡近海。
  估计,晋孝武帝当场就晕菜了,有这样一个办公厅主任,夫复何求?
  尽管如此,士族仍旧可以限制皇权,而皇权只能对士族有打有拉,这些人再愚蠢,毕竟是地方豪门望族,除了他们还真没有别人去贯彻皇帝的政令。
  但是,士族体制却存在致命的缺陷。
  门阀确实可以给士族出仕第一步,身登高位,却依然要取得帝王的信任,才能真正获得权力。而皇权的信任半径,其实非常狭小,狭小到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
  于是,为了接近皇权,士族开始了无休止内耗,侨姓与吴姓之间,荆州和扬州之间,相权和相权之间,高门和庶族之间,高门和皇族之间……每一个高门士族似乎都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仇杀。
  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激流中的浮萍,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这种斗争,极具残酷性,士族不是西方城堡中的领主,他们在地方的经济实力,来源只是地租。即使在东晋鼎盛时代,无论士族在地方有多少土地,始终都没有取得领地行政权。
  地租和行政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地租只是钞票,而行政权却是印钞机。行政权可以剥夺地租,反之,则绝对不成立。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中失势,士族同样无法在地方上立足,他们将一无所有。虽然门阀给了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但这个起点需要不断维护,方式则是靠近皇权。
  因此,这种斗争,有去无回、有你无我,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士族其实也没有退路。在狭小的半径里,最终能胜出的毕竟是少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7)
曹魏以降,皇权就不断禁绝士族高门兼并土地,南朝帝王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起用寒门子弟执掌机要。虽然他们官阶很低,但士族独霸朝纲的局面已经开始动摇,梁武帝之后的侯景之乱更是涤荡了南方士族仅存的一点实力。陈朝亡国后,南方士族变为亡国之民,只能依靠联姻攀附新权贵,才能苟延残喘。
  虽然士族跟皇族的角逐在唐朝才能揭晓最终答案,这并非由于皇权软弱,而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体制替代士族。
  士族被皇权扫荡后,皇权拿出来的就是科举制度,说好听点,是兴办教育;说难听点,是凭皇帝一人杀伐决断。虽然寒门子弟靠科举进仕,但科举不可能挑战皇权。官吏所有的能力都来自皇权,甚至他们自身生杀予夺也掌握在皇权手中,挑战皇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另外一个皇权。
  这种替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朝着士族分权的方式演进。
  五代十国,中国曾经在集权与分权之间犹疑,如果士族战胜皇族,中国演进体制中可能就会出现多元化格局,从而整个制度演进路径将完全改变。然而,即使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士族天然的分权性使它无法形成一块铁板,即使夺权成为帝王,却又必然向皇权转化。
  南朝以后,士族渐渐消失了,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贵族。取而代之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封建官吏,他们比士族更加寡廉鲜耻、聚敛无度。从这一点上讲,这个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究竟怎样评价这种制度演进,我们无法回答。
  汉、隋五铢,谁更值钱
  581年,杨坚灭宇文氏,建立隋王朝。东晋以降,中国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分裂,终于再次统一。
  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人,对时间来说,这些人是帝王将相或是草根平民区别实在不大,结局无一不是随百草埋没。现在,知道刘义恭当过皇帝的人,并不比去知道自己祖宗事迹的人更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能被人记住的,都是牛人。不过,牛人还是人。
  没有牛人,历史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历史失去一个牛人,会改变表现形式,但内涵仍会沿着原有轨迹,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岁岁如斯。人们会记得牛人的名字,牛人也许会有传奇,只是,传奇都是不断重复的故事。千百年后,铅华洗尽,人们才会蓦然发现,牛人之所以牛,不过是比较二百五,比如,在战场上砍人的时候比较猛,只有豁出去,才有机会成为牛人。
  牛人当然有能力,但更多的,是运气。
  因为,牛人一生都在适应社会、诠释现有制度,从来都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历史,姓李还是姓赵,实在只是一个代号。
  比如,唐宗和宋祖,李世民和赵匡胤当然都是牛人。
  唐宗宋祖都靠砍人起家,但无论怎么砍,砍完之后都在原有封建制度制下喘息,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唐宋盛世还是没有逃脱败亡的窠臼。
  历史没有牛人,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牛人只能改变了历史的表现形式。一个王朝,姓赵还是姓孙,对今天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分别。
  因为,牛人一定会出现,虽然我们可能会等地稍微长点。
  能改变历史的人,才是神人。历史失去一个神人,就会改变内涵,之后的演进路径会完全改变,所有牛人都要在这个框架下生存,直到出现另一个神人。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8)
神人,都是偶然。
  而且,神人不一定活的很长,甚至不一定是皇帝,但是神人都会影响历史几千年。
  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人,是神。
  比如,董仲舒。没有董仲舒,没准孔子和墨子一样,至今儒家不过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流派;有了董仲舒,汉文化才有异化后的独尊儒术。
  杨坚,属于神人。
  因为,没有杨坚,中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制度路径可能完全改变。虽然隋朝只存在了30多年,就是这30多年,真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杨坚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这些想法在他当政几十年中被付诸于实践,却影响了其后的整个中国历史。
  我们还是从货币制度说起。
  杨坚称帝后,重铸五铢钱,史称“隋五铢”。
  隋五铢问世的时候,历代旧钱仍在市面上流通。杨坚很不满意,他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用旧钱者,尽没于官”,也就是传说中的罚没。
  比如,直接派兵到商铺里搜(抢);比如,到路口检查,非隋五铢钱一律没收;比如,地方官员推行隋五铢不利,免职……
  杨坚确实没让隋五铢减值,因为,隋五铢比汉五铢轻很多,汉五铢为4克,隋五铢却只有克。
  杨坚推行隋五铢,自有杨坚的道理。
  自隋朝起,中国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疆域要远比秦汉帝国辽阔。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靠前朝留下的那点五铢钱,肯定是不行。因为,旧钱主要在士族手中,广大隋朝士族还没死绝,指望这些人听从杨坚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任凭旧钱流通,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货币,士族又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杨坚如何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没有权威,如何号令天下?
  不能号令天下,岂不是又“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杨坚自己被拉出去剁了倒是小事,没有统一的权威就等于大家都相当权威,还不知道有多少生灵要在无谓的战场涂炭。
  只有统一货币才能消除士族势力,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而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又恰恰增强了货币的信誉。“隋五铢”替代前朝旧币,也就弱化了士族挑战,就算士族很牛,有本事逃避罚没,手里的硬通货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也正是靠着隋五铢,杨坚才一步步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杨坚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想统一货币。
  两者相同的做法是:不听话,我就杀掉你!不同的做法是,嬴政虽然建立了郡县制,但却没有真正创立封建制度,地方官本身就是士绅,指望他们执行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县官本来就是地主,只要影响自己利益,比如会或明或暗对抗。
  杨坚就不同了,因为,除了颁行隋五铢,他还起用了一批颁行隋五铢的人,这批人叫做“寒门子弟”,反正自己本来就没钱,真去砍人,也肯定不是穷哥们。正是启用寒门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科举,进而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轨迹。自此,皇权找到了一种既可以替代士族,又可以形成集权的制度。
  只有到了隋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才真正成为读书人的梦想,读书,可以登科、跳龙门、点状元。
  点状元,可以当大官。
  完善的科举考试≈高考(秀才)+ 考研(举人)+ 考博(进士)+公务员考试(中央直属机关)+领导职位公开竞聘(副处级以上)。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9)
公式说明:仅限于国内文科最著名的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请注意,这里没有之一。现在的大学实在是太多,科举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做官,而且别无分号。就算你有胆子做假学历,也没胆子到朝廷领官职。
  科举考试难度,不言而喻。
  如果使用社会学语言,科举建立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机制,给社会下层民众一条晋升出路。而且,科举制度确实很严格,难得作弊,风险实在太大!偶有作弊成功者,并不影响科举本身公平性。
  从历代科举来看,但凡舞弊者都会牵出后面的大人物。
  不过,杨坚并没有如此高尚。公共经济学认为,官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