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观念转变企业-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的债务包袱,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如果方向错了,那么不管过程如何完美,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领导要求员工正确地做事本无可厚非,但是,领导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领导者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做对的事情”,而执行者的任务就是实现目标——“把事情做对”。在一个部门,领导应该注重的是“做对的事情”,而执行者则应全力“把事情做对”,这样才是健康的合作。如果领导“做不对的事情”,执行者要想把事情做对,即使再努力恐怕也无济于事。只有目标对了,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甚至会走到相反的方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变“把事情做对”为“做对的事情”的观念(2)
把事情做对并不难,难的是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长时期做对的事情。一些成功者的经验说明,要想坚持做对的事情,须有以下七个要素:清晰的自我认知度、对大局的把握力、独到而又深邃的洞察力、扎实的调研功底、对情况的熟知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不看方向,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抬头看路,只顾在某一段时间内把事情做对,而不去看把事情做完以后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即有没有考虑这个事情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它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做对的事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从全局来考虑的。它跳出了原来被封锁的框架,在大是大非的立场上制定原则,不会受到某些局部的限制,并且是从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的。而“把事情做对”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单独的环节来讲是正确的,但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来讲可能就不正确了。就好像一些夕阳行业,它们的有些产品已经快要过时了,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这时你再怎么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再使用什么营销新招,可能也不一定会见效,甚至可能花的力气越大,企业的损失就越大。
  有些人很辛苦地劳碌了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好日子,但有些人却早早地、轻轻松松地过上了好日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同上面所说的一样,即要先抬头看路,再把路走好。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先生的“乌龟骑兔”理论,就是一个“做对的事情”的范本。他说:“在国际市场上竞赛,中国这只迟来的乌龟,与其与外国兔子硬碰,倒不如借助兔子的力量到达终点。也就是乌龟骑在兔子身上,由兔子带着乌龟去跑。”去不去“做对的事情”是观念问题,会不会“做对的事情”是方法问题,二者缺一不可。观念出了问题是没有前瞻能力,方法出了问题是没有决策能力。只有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老板或管理者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观念,改良自己的工作方法。
  做对的事情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只要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
  这个法令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申请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如果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冲破阻拦,见到了孔子,要跟孔子讨个说法。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果然,不久后孔子的话应验了。子贡的行为被舆论广泛传播之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赎人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向国家申请报销。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出钱赎买鲁国奴隶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地工作,为工作放弃了一切,但也损失了很多,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情况下,“做好”并不代表“做对”,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1)
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多数制造业的部门都是按照职能来分工的,如人事、生产、采购、物料、工程、开发、财务等。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好不好,而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部门忙得不得了,有的部门无事可做的现象。客户下订单,并不只是给生产部下的,而是对整个企业下的订单。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订单,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可惜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部门认为“我的本职工作做完了,已经与我无关了”,可是实际上那个订单还没出货呢!怎么会这样呢?
  有的员工很忙,有的员工却无事可做,无事可做的人不来帮忙,这就是按常规的职能分工所产生的后遗症。工作的完整流程被人为地割裂,造成了以部门为中心、以职能为中心、等待事情找上门的现象。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事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怎么没有通知到我?”“这个事我不清楚。”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围绕人来打转,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不去推动事情发展,那么它将永远不会有任何进展。
  汽车站售票处就是一个例子。记得几年前去车站买票,车站有一排售票窗口,如车发往多少个地点就会安排多少个窗口。但是,可能去上海和北京的人特别多,那么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忙得不可开交;而去西藏和青海的人比较少,这两个窗口就冷冷清清,售票员就很清闲。长期这样的话,北京、上海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有意见了:“我为什么这么辛苦,而你们却都没事干?”如果说按绩效进行考核,多卖票的多付工资,那么,问题又来了。负责西藏、青海方向的售票员会说:“为什么要把这么冷清的地方分给我?”管理的问题会随之而来,这就是部门过分分工和割裂导致的结果。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卖票窗口现在通过计算机联网了,每个窗口都能出售去任何方向的车票,顾客购票时可以随意选择,看哪个窗口不拥挤,就去哪个窗口买票。这样,由顾客去分配售票员的工作量,相比较就合理多了。
  那么,我们的观念是怎么转变的呢?我们应该找出事情发展的流程,以事为中心。假如这件事是一条河流,要让河水顺利流淌,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河水的流淌挖好河槽,清除障碍。因为事在中央,我们只能围绕事情进行协调,“人随事转”,而不是“事随人转”。只要我们想办法主动清除阻止事情发展的障碍,主动地去服务,主动了解事情进展的程度,配合做好自己的工作等,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环境复杂多变、事务繁杂的情况,更要发挥员工的自主协调能力,不能指望千军万马等着一个人来指挥。
  未来的企业应该使主要的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共享的信息流,让信息流始终保持畅通,使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配合进度,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
  图1是一张某医院的病人就诊路线图,各项工作站别固定不动,也没有按流程排列。同一个病人,医生往往要看两三次,收费处也要收几次费,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笔者对此深有体会。而且病人要来回奔波往返,想自己跑完这些流程不是容易之事,必须有人陪护才行。本来100个人看病,每个医生如果一次看完,就100次而已,但由于流程设计得不合理,医生要看300次左右。每个病人再带一两个陪护的,医院就挤满了人,医生、护士一片繁忙,病人却怨声载道。我们常常看到医院人很多,大家都很忙碌,其实做的工作并不是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事随人转”,患者必须跟着医生转,从这个科到那个室,就诊检查,东奔西走;而不是“人随事转”——医生集中为患者提供“会诊式”、“一站式”的服务。如果有“一站式”就诊设计,医生都围着病人转,相信将是另一种局面。图1某医院病人就诊路线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2)
一般来说,现在公司的机器都是按照工序和专业来排列的。什么叫按专业排列?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例如,在生产五金产品公司的裁断车间里,全部是裁断机,裁断以后会搬到下一个车间——冲压车间;冲压车间全部是冲压成型机,完成以后要全部搬到钻孔车间打孔;然后是折弯车间,折弯以后是焊接车间、打磨车间、喷漆车间、清洗车间,最后是包装车间。哪怕是做一个产品,都要经过这么多的流程和路线。在服务一个大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算了一下,一年的搬运路程基本上相当于围绕整个地球一圈。这一圈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但并不能产生一分钱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不增值的劳动。
  如果我们按照新观念——工序重排来做事,也就是按“人随事转”的观念来做事,让产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按照工序的排列顺序生产,很快就可以完成,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那么大的场地了。以前那种大规模的车间比较适合大批量订单的生产模式,而现在可能就不适应了。如果按流程来设计整个公司的生产,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做事的复杂程度;甚至可以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如A系列产品、B系列产品和C系列产品,每个产品为一个完整的团队、一个完整的作业链。这样做在很小的范围内按照产品的工序就可以完成生产,达到了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我们姑且称它为“一站式”工序流程。
  如果你不希望在公司里听到“这件事情没有通知到我这个部门”、“这件事没人告诉我”、“这件事我不知道”之类的话,就要尽量让大家共享信息;同时,每个人也要主动去获取相关的信息,主动去了解事态的发展。在工厂内部,你要主动去了解目前订单的进度,如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图纸、有没有出货,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以获取的。千万不要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如果尽快进行公司流程重组,使“人随事转”,那么,提升20%以上的效率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目前,很多工厂都还在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笔者实地考察以后,提出了设计流程及流程重组的改善意见,即使保守估计,这些工厂也能提升5%~10%的效率,而且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他们只需要把流程重新排列,把机器重新布局,按照产品的工序、流程来进行生产,一个流程就可以完成。
  有报道说,有一个外商要到我国内地开办企业,前后总共跑了3年,盖了360多个公章,事情还没办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夸张的事情呢?这就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即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程序重复繁杂导致的结果。其实,办一件事完全不必这样,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思想守旧、技术落后,以及管理部门的各自为政、互不支持。如果企业存在这种状况,顾客流失是迟早的事。现在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全国各地都流行起了“办证大楼”,这就是一个进步。
  有时候接电话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打电话到一个公司的总机,简单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总机小姐会告诉你:“先生,我帮您转到××部门吧。”转到××部门以后,接电话的人又会问你一遍:“先生您好,请问我能帮您做什么?”于是你又将事情原委简单说了一遍。接电话的人会说:“对不起,这个案子目前具体不是我负责,我帮您转一下。”又转到了另一个电话上。而如此这般,一直转下去,经过很多人,但是事情还是得不到解决。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检讨一下,是不是有这类现象存在和发生过?这样的服务能不让顾客愤怒和无奈吗?顾客满意又从何谈起?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3)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有一家水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店里装了一个电脑系统,与电话相连。顾客每打一次电话,电话号码就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日常的送水记录及投诉情况也登记在案。当你打电话时,电脑系统会自动显示你的资料,当你再次打来电话时,他们竟然可以直接叫出你的姓氏。而且实际上他们所做的远不止此,这个系统还会将相关的交货和投诉记录一并显示出来,店里的任何一名员工在接电话时都如你的老友一样,让你感到亲切。而这个例子恰恰体现了“人随事转”的观念。
  很多企业都有一个需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太多的审查、审核程序。其实有很多的审查只是走形式,并不能要求签名者负责;还有很多主管在审查文件时经常是让其助理代替他盖章的,自己根本就没看,甚至有的虽然是自己审查,但是连表单的页面都没有看过,只是将右下角掀起盖个章就算完事了。这样的工作有何意义?还有很多文件,课长看组长签了,也放心地签;经理看课长和组长都签了,也放心地大笔一挥;副总看经理,总经理看副总,于是,人人都签下了大名。笔者称这种签复为“命悬一线”式的签复,如果第一个人错了,后面全错。这不是夸张的描述,而是很多企业都存在的现象。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份简报已经编了很多年,而这份每个月的工作简报每次都要经过25个人的批复才能发表,长时间地耗费着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当问到这么多年来是否有人指出过其中的不足或需改进之处时,回答说几乎没有。想想这样的无用功有何益处?
  如果有些事情直接有人负责,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多的签名?一名外商说:“要招商先把你们政府的办事程序改变一下,因为企业跟政府打交道是耗不起时间的,企业一旦出现亏损就得关门。”近来,许多开发区已经进行了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政府只设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审批、税务、报关等手续一条龙为企业办理。这是个明显的进步,要是所有的政府部门、所有的工作都能如此就好了。
  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上思考每一个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的资讯科技,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及重新架构组织内各种关系。在管理学上,企业流程再造是将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各种 Reconstruction、Restructuring思路和方法与资讯技术结合起来,并在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 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