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给教师和父母的76个建议-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导读:教育是一种大智慧(1)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就针对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而言,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所有的教师和父母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个总结,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
  本书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介绍的是我们的教育者怎样从“尊重”这个基本价值出发,建立健康的儿童观和发展观。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选择只能在统一的基本的价值条件下才能获得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往往会忽略“尊重”真正的内涵与重要性,认为“尊重”是一个谁都知道的问题,但事实上,我觉得该问题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用10年时间进行了“尊重教育”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著名的教育品牌。
  第二章“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人的教育,必须了解、遵循人的科学发展规律,这里介绍的“儿童权利”、“关键期”、“人的发展是呈阶梯式的”、“罗森塔尔效应”、“潜意识”以及“生物钟理论”等,是我认为寻找教育智慧的7个基础平台。从这里出发,你对教育智慧就有了基本的认识,否则,教育只是一些技术而已。
  第三章“关系第一,教育第二”。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我们知道,面对亲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扬会让我们心花怒放,他的批评会让我们分外愧疚;在学校,是否喜欢该科目的老师会直接影响我们学习该科目的热情;在家里,我们与谁更亲近,便容易接受谁的教育——关系的好坏何等重要!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教授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提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都是极有智慧的。
  第四章“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将“父教”单独作为一种智慧来谈是具有针对性的。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任务,似乎只是由母亲来完成的,中国学校召开家长会,90%都是母亲参加,父亲即使偶尔关注一下孩子的教育,也只是浅层次的“教诲”。当孩子迈进幼儿园、甚至小学,遇到的也大多数是女性教师。这些,都将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以及人格形成极为不利。所以,怎样当父亲,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问题。
  第五章“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万物和谐是自古以来的幸福理想。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说过:“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如果美就是一种和谐,那么,只要人们感受的美越多,内心里就会越快乐。风景如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如斯。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对于孩子来说,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与此相反,很多在不幸家庭、离异家庭成长的儿童将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另外,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成员达成一致,也是促进幸福家庭建设的一条途径。
  第六章“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这里介绍的是媒介与儿童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中,媒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以读书和网络为重点,进行了方法上的探讨。特别提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研究员是我国研究媒介与儿童教育的权威,她的很多观点值得全社会重视和推广。
  第七章“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应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目标。本章从“孝心”、“责任感”、“自信”等若干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出发,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切实的操作系统,简单有效而不至于落入俗套,这是作者多年教育思考的一个重点。
  

导读:教育是一种大智慧(2)
第八章“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意识”始终是教育上的一个关键点,这就要求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二是正确评价自己,包括通过自评、互评、征评来评定自己的潜能发挥情况。三是正确调节自己,主要是看自我行为是否得到调整和控制。本章围绕着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深入浅出地提出了自我教育的若干个有效的策略。
  第九章“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学习是一件苦差使,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所以如何吸引孩子热爱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教育问题很有可能就随之迎刃而解了。这里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内容开始谈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激励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系列方案。
  第十章“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具体而言,这里的素质是什么?就是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从人的正确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之间的一座桥梁。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希望这本书能弥补现实中的教育的不足,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涉及孩子未来命运的重要课题。所有著作的价值都是作者、读者以及编者三方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发邮件到linge1000@。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1)
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的成功,因此,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而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因此,他们是独立的人,他们的个体权利应当受到父母的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孙云晓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母亲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在儿子出门后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追悔莫及,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应该不尊重孩子。
  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受到尊重,也只有受到尊重后,他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某种“东西”。当父母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就会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让孩子自己选择。
  《读者》曾转载过我的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父亲就很愿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一个目标,逼孩子去达到。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蔡志忠去画漫画。蔡志忠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
  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当时都未曾想到,这短短十来秒对话,却成了影响蔡志忠一生的最重要时刻。如果当初父亲一定要让他留在学校接受留级的命运,他日后还可能因为漫画而闻名全世界吗?
  反观我们身边却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伤害着孩子。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来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往往是重视自己的虚荣;
  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的梦想,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愿望;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往往是重视自己的判断;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权威……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
  关于尊重孩子,我的建议是:
  ? 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时刻牢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顺利得多,亲子关系也会融洽得多。
  ? 多问孩子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别人家的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未必会喜欢,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个、去学那个,关键是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孩子自己愿意做。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强逼孩子。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爱好兴趣做选择。因为那样很容易使孩子丧失个性。
  

1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2)
?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走向极端。面对孩子,父母要学会自我控制,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是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也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自己的错?父母如果情绪失控,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走向失败。
  

2 鼓励大于一切教诲(1)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只有一句话:只听鼓励话,不听批评话。话说得调侃,但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那就是,父母与老师的第一天职是鼓励孩子,鼓励大于一切教诲。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卑是成长的毒药。任何的教育都必须重视用怎样的方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000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周婷婷的故事:
  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16岁就破格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了。她从小就失去了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周婷婷6岁时,已认识了2000个汉字,还学会了看口型与人交流,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校园;8岁时,周婷婷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10岁时,她与爸爸合写出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997年,她又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998年,她还主演了取材于两个残疾姑娘的真实故事影片《不能没有你》。
  我们难以相信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和平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甚至做得更加出色,而周婷婷的确做到了。这个故事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赏识教育模式,周婷婷的父亲周弘也成为了“家教明星”。无论怎样,赏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正确的,其逻辑起点正是在鼓励中帮助孩子自信,建立自我。
  孩子只有从成功中获得快乐,才有可能继续努力。一旦失去了对成功的渴望,就会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父母多多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潜在力量。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世界一流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弗雷德上小学时,是大家眼里的笨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2加上2等于几都弄不清楚。然而,到五年级时,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墨非老师。
  在一次课后,墨非老师叫住了他,让他重做考试试卷,当他回答完后,墨非老师兴奋地对他说:“你都答对了!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从此,墨非老师不仅经常教给他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还总是寻找适合的机会对他说:“你很聪明,我的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的,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弗雷德就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自信心得到了恢复。同时,他也有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
  墨非老师的鼓励改变了弗雷德的一生,让弗雷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老师可以通过鼓励改变一个学生,其实父母也可以这样对待孩子。可是,有些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赞赏,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做出一个决定时,听到的却是一种十分怀疑的语气:“你行吗?”孩子的心灵很脆弱,这无疑是给孩子的自信心以莫大的打击。也许孩子的天赋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
  周弘先生曾说过:“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去拥抱她、欣赏她,为这个生命自豪。”这是一个伟大父亲的经验之谈。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最优秀的。
  关于鼓励孩子,建立其自信心,我的建议是: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些父母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不是安慰他,而是说一些很刺耳、很难听的话,本来是想激励孩子,可有时候却适得其反。孩子有可能就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的确很差劲。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培养的,父母需尽量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没什么,只要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让孩子感受成功的乐趣。如果父母总让孩子努力,却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动力而懈怠。实际上,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把教育目标定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常常能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2 鼓励大于一切教诲(2)
? 经常鼓励孩子,并给予切实的帮助。父母只要是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孩子的长处。抓住适当的机会,对孩子进行一番鼓励。此外,孩子还需要父母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而不是虚伪地讲些空话。
  ? 深入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做朋友。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把所思所想都说给父母听。可是父母责骂、训斥、不理解的态度,关闭了与孩子交流的大门。但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态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