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80后亿万富翁-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当然是从兴趣出发,如果你有非常好的兴趣,朝着这方面做很多事情,我相信您很快会成为专家。
其次,你要做,你即使要加入别的公司,也一定要做自己比较拿手的事情,要不然就没有机会。
最后,就是要有团队,创业一个是方向,第二个是团队,你必须有一个跟你志同道合的互补的团队,第三个是钱,钱当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他们能够给你第一桶金,可能是最合适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可能风险投资的介入,可能又是非常好的台阶。
唐越(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
我觉得在中国现在创业环境中,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创业者可能太过以结果为衡量的唯一依据,太过追求结果,太过看重结果。在国际上每一个成功的伟大创业者,他们在创业的那一刻,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能成就今天的公司。比如说GOOGLE的创始人,当他做GOOGLE的时候,只是认为人们非常需要搜索工具。所以,当他们创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有谁会做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他们想到的是,“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要提供一个用户所需要的服务”。他们最关心的是用户需要什么,我怎么样做一个最酷的产品,结果,他们产品就变成大众所能接受的东西,最终变成伟大而持久的东西。
而今天的创业者,太多看重哪一个公司又上市了,哪一个公司又变成多少市值。
高燃认为中国创业环境恶劣,这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市场机制的问题,我们面临的这些东西,是任何一个竞争市场都面临的正常现象。大公司拷贝小公司的产品,微软、思科天天拷贝其他小公司的产品,微软、雅虎,每天拷贝其他创始公司的产品,每天在收购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他们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公司,这些都是商业环境中非常自然的东西,我们不应该用这些来说中国创业环境的恶劣,某种程度上这种方面的竞争,才刺激创新,刺激优秀公司创意,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两代人的碰撞(2)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中国现在越来越和市场化接轨的商业环境中间的脱节。
现在,在新兴的全球化多变的环境中,我们对于这个环境中的参与者,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他们的沟通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这些人,完全不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我觉得这可能是年轻人创业频频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蒋锡培(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长):
说到创业,我们大家都充满着期待。任何一个创业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说实话,当年我们那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就拿我们远东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现在这样健全,另外就是舆论氛围也没有这么好,更没有什么风投。再加上,我们那时候,父母、家庭条件等等,各方面都很差,所以说人生的目标,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5万块钱就够了。而到今天,我们走过了16年,成为了行业当中最好的企业,我相信往后5—10年,毫无疑问远东能够成为世界说最大、最好的电力公司,这一点也是有条件,也是有能力能够做得到的。
创业,毫无疑问,是我们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个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的梦想,像高燃当初能够从我这里拿到100万,其实不容易,因为他给我的商业计划,用他自己来说,是唬唬我这样不懂的人,懂的人哪会投给他呢。其实我是他的激情所感动,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对他的能力、智慧感到敬佩,这是我投他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他递的商业计划,到两个月之后就改了,又换了一个新项目。因此第二个100万又给他了,他认为蒋锡培的钱还是比较好拿。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便拿到风投的钱的,你拿到钱如何去珍惜,如何按照你当时的承诺做到,这才是能够发展生产的基础。
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我觉得蒋锡培先生的理想还是比较高的,蒋总在80年代的时候已经觉得人生目标是5万块,要知道,当时万元户已经是吓死人了!所以说高度不同,选择就会不同。我觉得我当时就没这个想法,我就想把欠的160块钱还掉。我当时是学生会主席,我们都把家教的广告贴了出去。我当时所有的想法根本不是5万块钱,而是挣每个月300块钱,把160块还调,再有上百元的储蓄,我内心已经无比欣慰了。
所以说每个人创业的原始动力都很奇怪的,不是因为某一个伟大的梦想。我创业的前提就是为了还债,根本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在公司上市的那一天,我就觉得很奇怪的,为什么我会站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种很错愕的感觉。
在创业的过程,最大的体会就是第一、在思想上准备好;第二、在资金上准备好;第三、每时每刻都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我的创业为例,我要进入媒体和广告行业,可是报纸是国家的,不会带你玩的,杂志又太小了,再往下我发现就只有户外可以进去,但是我们的思维逻辑又产生了问题,一想到户外媒体,就是地理位置最重要,一说到地理位置,觉得一定要去上海的徐家汇。这样想的结果是我们根本没有出路。后来我想想,我是中文系毕业,我的特长是什么?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想到既然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轨迹,那么我就可以把广告植入到这种规律和轨迹中,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就是我们的出路。所以说,从人的轨迹去想,市场的空间依旧起来很大。
马云(阿里巴巴网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讲到80年代创业的问题,在我看,创业者只有未来,没有昨天。其实每一个创业者都有很痛苦的经历, 60年代的人创业,70年代的人创业,80年代人创业,每一个阶段都有痛苦。但是有一点,无论怎么样痛苦,既然你创业了,创业者最愿意听的,包括我自己愿意讲的,我明天将做什么,后天做什么,创业者都是年轻的,一个人讲未来的时候是年轻的,一个人讲昨天的时候,才是走向衰老的态势。
txt小说上传分享
1。两代人的碰撞(3)
我认为,无论是做网络也好,做高科技也好,首先是有一个梦想,其次要问清楚自己想跟谁竞争。95年我做互联网的时候,我跟我的朋友说我们一起创业,但是他说这玩意儿太虚,还是做贸易好。结果是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到现在不是太好,他说怎么办,我说10月30号你给我一个主意,看怎么办,结果他说还是做贸易,贸易时代过去了,以前做贸易的吃香是因为信息不流通,有特殊的关系和有很大资金的人就比平常人有本事。现在,在很透明的情况下,贸易越来越难做,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跳出来。他说,我跳出来做什么?互联网我玩不过你,我也玩不过80年代的,我不懂技术,也不懂搜索引擎。但是其实这个市场中,绝大部分人都不懂,所有的技术是为我们不懂的人创造的。
我就问他,跟谁竞争,你跟我们竞争不了,跟农民竞争最好。我想年轻人再创业的时候,不一定要想到网络,有钱的人都把网络占领了,所以可以去看看传统企业,说不定传统企业还有新的机会。我觉得今天农业可能是最好的机会,跟农民竞争去,帮农民富起来。
比如说,现在人们鸭蛋不敢吃,鱼不敢吃,如果专注做环保的产品,十年以后一定是农业产品的时代。创业者一定是做平常人不敢做,做不好的事,要付出平常人不愿意付出的代价,不要认为突然做农民了很丢人。我以前在大学里教书,当英文老师,我觉得也挺受尊重,而且还做到处长级。院长也对我说,你到32、33岁就可以当教授,结果我还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所以我说,创业者每个人都经历了各种痛苦,付出平常人不愿意付出的努力,平常人付不出的努力,不管是80年代,还是90年代,都是这样。
我觉得我很运气,我创业碰上一个好的时间,一个好的经济发展,有好的同事。但是我倒楣的事也很多。我还是这句话,大部分年轻人是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如果你决定要做了,今天就创业!针对80年代人的创业,我想说,不管你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对客户、股东和资本的责任,对你员工的责任,这三个责任一点都不能少,坚持再坚持,走下去。其实创业者中很少有人是把一切都想得很清楚才开始创业的,大多数人是边走边想,因为你想清楚了就不敢创业了,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建议了,走上一条路就走下去,逢山开道,逢水搭桥。
张醒生(盛禹铭集团公司董事长):
最近我看到一个数据,招公务员,全国大概招1万零几个,将近50万大学毕业生报考,40:1,50:1,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们大学生供大于求,第二,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去创业,想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我觉得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束缚了人的想像力。美国的创业成功者,首先不是为了当富翁,而是有一个梦想,个人有追求,敢于做,而且社会也承认失败者。我们中国很难承认失败者,一旦失败之后,就跟同学会聚会似的,大家应该发现只要是同学会聚会,召集人一定是成功了的,过两年不成功了,一下就没影了,就不再召集了,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我觉得 “青春创业”的青春不在你的年纪,而在于你的心灵有没有这样的激情。当有人拿商业计划找我看的时候,只有一个好的方案不够,还要有信心。我觉得能干,我觉得就行,非得弄这个事,那种劲就比较好。
我认为中国目前只有两种人,以80年代为限,80年代之前的人都是农民阶级,出生在城市也是农村阶级,因为出生之后就有粮票、布票,农村天气好不好,收成有没有,决定了他的成长,包括他的身材,他的智力,他的生活氛围,80年代以后,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阶级,没有粮票,天气的好坏对他影响不大了,这一代应该出中国下一轮创业的人了。
我想,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结果对85年之后人的成长经历非常重要。所以,90年代的人,是中国真正有希望实现新一群巨大的创新之星的人。
1。两代人的碰撞(4)
——以上文字整理自2006《中国企业家》年会嘉宾演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80后,离成功还有多远?(1)
牛文文先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主编,正是这本杂志以独到的眼光、肯定的态度率先发现了这群“80后”的创业者,并将他们推向大众的视野,激励新一代的年轻人以充满活力的状态进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第一财经》的主编秦朔先生也一直关注着“80后亿万富翁”,但对他们的未来持有不确定的态度。两未财经界的专业评论家就这一现象展开了精彩对话,并对李想、茅侃侃等所有创业者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建议。
牛:《中国企业家》杂志最早在茫茫商海中发现了李想、茅侃侃、高燃和戴志康等人,并以“80后”和“创业”的主题,对他们进行了报道,我们也很高兴他们在这一年成为了媒体、企业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跟强的个人特点,茅侃侃是个北京孩子,他无忧无虑,他更像乔布斯,他是玩着创业,将来他的率性和城市气质会让他在创造性的行业发挥,不断有新主意,给人带来惊喜。李想来自河北,他非常沉稳和周全,少年老成,他的商业跟别的80后不一样,很实在,他好象在练名门正派的武功,稳扎稳打。他更像中国传统的企业家,他的能力和他的产业、他的个性都适配。但他有局限,那就是他缺乏更多的想像力。总之,他们俩一个是意识流的创业派,一个是稳扎稳打的实业派。
中国曾经有很多经济奇迹,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些80年以后出生的只有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成为2006的一个经济话题,成为已经有两三年光辉业绩的企业家眼中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入世5周年,80后登上中国企业界的主舞台,这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的事情,新的人新的企业让2006成为转折点。
秦:以前讲经济的话题,30岁以上的企业家往往给人一种沉重感,他们在跟当时还不完善的体制,克服艰难险阻。80后给人感觉好象创业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还在上大学就已经开始创业,这说明我们创业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一个质变。
牛:人家说我们是制造大国,是世界工厂,未来我们应该是从制造工厂转变为创业大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熟之后变成为投资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是就业而是创业,这种变化历史上只有美国曾经发生过。我们这个大国,大批人前去创业,创业抹平一切财富与非财富、商业与非商业、老一代与新一代的鸿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获取商业的成功。
秦:这点你说的没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创业对我们国家而言的确是件好事。反过来,这么多年轻人创业,也说明社会给80后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在这样好的平台上,今天他们的成功只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考验了你的脑,你的IQ是可以的,你善于把握机会,但是社会对你的考验是很漫长的,它还要考验你的腰呢。
我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报道,我个人认为首先他们变的比较多,在他们还没有创业之前,他们的爱好、创业、习惯到他们创业之后,都在不停地转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呢,印证了一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他们是变的一代,跟我以前接触的中老年的企业家不同,他们是选择了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不变的成分更多。其次,变化固然造就了他们,让他们把握到了机会,但我觉得在变中也要有不变,目前来讲,我对于他们能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我还是不确定的,因为商业的恭喜不仅仅是有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资源、配置、整合、管理的能力,这些年轻人从总体上来讲,还是处于做项目的阶段,没有进入到做公司的阶段,在这方面,他们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历练。做项目最考验的是商业的灵感,而做公司缺不是一个人的创意就行,公司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资源的整合体,需要有各种门类的分工,需要把创意商品化、市场化,这对公司创办人在管理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硅谷,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往往会聘请更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把创始人的技术发扬光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80后,离成功还有多远?(2)
牛: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企业家》是最早策划80后选题的,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不好的数字,我们当时报的五到六个人,已经有好几个要在06年重新寻找方向。所以,我们强调他们值得关注,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而是因为他们有活力。创业和“80后”最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另外一种文化,那就是告诉中国人,你不要去等待分配财富,而要参与到创造财富中去。人人都有机会创业,人人都要靠我,不要靠爹、靠上一辈。
秦:在这点上,他们的创业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但是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