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男人味十足的男人。这种人在大学里一般都是踢足球、打篮球,哪有喜欢跳舞的?也许思维异于常人的王传福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吧。不过王传福总是精于技术,他的舞技之好在当时校园内是公认的,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学校里的“舞林高手”。结果读大学期间,王传福的名声就在学校里传开了,不是因为他学习好,而是因为他喜欢跳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学者之路 崭露头角
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创建于1952年11月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王传福的导师是著名专家李国勋。当时他正在主持“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课题研究,这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为得到电解铝自动加料时铝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的精确数据,王传福所在课题小组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经历了数千次实验,最后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这个研究成果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专业杂志和学术会上交流。
据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时最亲密的师伯董俊卿教授回忆,当时的王传福明显比其他学生稳重成熟。在大家进行学术问题讨论时,王传福的观点不少,而且往往有出语惊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课题进展中遇到难题困扰时。“他不但勤奋,更善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学者型人才!”董教授这样评价王传福。
王传福的导师李国勋非常器重他。李老师回忆说: “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究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学习成绩很好,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王传福答应了,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的奋斗奉献在电池事业上。
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李国勋的推荐下,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经过刻苦研究,王传福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之后又在电解质惰性阳极的优选研究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突破。他的“稀土金属钕做电解阳极”和“影响金属陶瓷结构的氧化钇(Y2O3)”的研究报告又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一次实验中用山东蓝色不透明宝石提取电极原料时,王传福发现宝石中掺进不同的金属离子,会使得宝石不但透明而且可以变幻出无穷的色彩。于是王传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地试验,一本《宝石手册》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用熔盐电解方法进行宝石改色的工艺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其成果发表在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并先后在全球各地的专业刊物上被广泛转载。
由于做出这项研究成果,这时的王传福在世界上就有一点影响了。这时如果王传福选择出国,会比较容易,但王传福留在了国内。
其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稍有想法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出去“镀金”。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同学中,绝大部分人都通过各种关系流洋海外,能公派最好,实在不行自费也有很多人愿意,可以说只要能够出去,那些人都不太愿意呆在国内发展!
此时的王传福出国的机会很多,导师支持他出去“镀金”,国外的同学更是极力鼓动他,但最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于院里的公派名额王传福无动于衷,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培养了我,自己就应该倾尽所能报效国家。“留洋固然好,但学成之后又有多少人回来了?”他当时总是这样反问那些劝自己出国的人。尽管有人认为他固执,但今天看来,这正是王传福的心结所在,他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国内的强。
第一节大业初创(1)
1亲人相助
对全世界的创业者而言,他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困难是钱从哪里来。王传福也是这样,当时国内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王传福不可能从国外金融资本那里拉到启动资金,同时又不可能向银行借钱。有一段时间,王传福真是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尴尬,资金问题甚至要动摇他再坚持下去的决心!
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谈起比亚迪大业初创时期遇到的融资困境依然记忆犹新,他说:“说实话,没想到比亚迪今天会做这么大。比亚迪当年的注册资本仅有450万元,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入股,手头的现金总是十分匮乏,贷款成为难题。我还记得当时王总要求我:‘一年能贷来300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比亚迪的发展连我们自己都始料未及。”
最开始寻找创业启动资金的时候,王传福找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对比亚迪的前景较有信心,可惜由于融资额度问题,并没有获得汇亚投资委员会最终认可。王传福生性倔强,第一次融资泡汤,让他大受打击,从此他再没有见过创业投资者。
说实话,王传福能够创业成功,最需要感谢自己表哥吕向阳,正是他在王传福下海之初借出的250万元启动资金,让王传福圆了比亚迪之梦。
吕向阳是王传福的表哥,他1962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就离开了学校,1978年在16岁的时候,他接父亲班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一干就是15年。1993年,吕向阳开始创建融捷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传统行业的经营。凭借精明的头脑和极其广泛的人脉,吕向阳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1995年王传福准备下海创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在从别处融资失败后,王传福找做房地产生意的表哥吕向阳借钱。一开始表哥也不支持他:“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职业稳定,前途无量,为什么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全盘皆输,到时你怎么办?”
王传福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你也知道我的能力。至于市场,你可以不相信我的眼光,但你一定要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久经商海的吕向阳听了王传福这番话,最终果断地借给了王传福250万元。他相信王传福的人品,也相信王传福的能力。
吕向阳对王传福的投资,当然是以亲情为纽带,但也跟其他的风险投资一样,追逐利润是永恒的目标。250万元投资王传福也让吕向阳尝到了甜头,可以说投资比亚迪是吕向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决策。他的融捷公司不仅由此开始涉足高科技领域(充电电池),而且在一批能人的辅佐下,融捷公司开始了战略转型。由传统产业经营逐渐过渡到以专业投资为主,以充电电池等高科技产业和房地产业为辅的新格局,融捷公司也变成了融捷投资管理公司。
吕向阳的前期投资主要都投向产业目标,是一种产业投资。2000年以前,吕向阳对风险投资或证券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接触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快速的发展,到1999年,融捷集团及成员企业产值已达13亿元,经营利润约11亿元,员工13万多人。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融捷公司将业务扩展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在这个过程中,其经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资本逐渐向金融资本过渡。融捷集团的国际融投资目前托管着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基金和资产,为重要客户提供各类投资组合。这种转变,为融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2001年集团产值达30亿元人民币,投资服务业交易额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第一节大业初创(2)
王传福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缺乏,需要不断寻找投资者。比亚迪公司现在的大股东夏佐全就是在这段时间与王传福认识的。
夏佐全也是比亚迪实业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是比亚迪公司在王传福、吕向阳之后的第三大股东。他是湖北人,生于1963年。他于1983年接父亲的班在湖北省保险公司参与财务管理工作。1985-1987年,他在中国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后又回原单位,工作到1991年。1992年,他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并先后创办武汉晨鸣信息有限公司、武汉创景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一职。
有一次,王传福与夏佐全两人聚在一起探讨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的未来发展战略。由于两人对该领域都非常有想法,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那一次两人彻夜长谈了两个晚上。王传福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给了他未来的盟友夏佐全,夏佐全也根据王传福对比亚迪现状以及未来的描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次畅谈之后,夏佐全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投巨额资金支持王传福,支持比亚迪。顺其自然,两人也成为了并肩战斗的挚友。
2打造创业团队
1995年2月,比亚迪就在深圳布吉镇租用的一幢厂房里成立了,王传福与他的创业伙伴的奋斗开始了。最早比亚迪只有20多人,因此必须不断吸引人才加盟。
孙一藻是最早接到王传福创业邀请的人之一。孙一藻1990年毕业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10月,正在江西铜业上班的他接到王传福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和几个人想出来创业,需要一个对设备和机械制造有一定经验的人。虽然孙一藻之前和王传福只有一两次接触,但他早就厌恶了在一家国企里过着未来30年毫无悬念的生活。学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很快来到了比亚迪当时所在的深圳布吉。这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大家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几乎只能一字排开地睡觉。孙一藻被委以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而实际上他一个人经常要兼任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和管理的多重任务。起初他觉得很简单,比如做个混料机,无非是把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必须尽快成为一个电池行家,因为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各种设备必须加以创新、改进,否则造的设备固然廉价,但毫无用途。这些叫不出名字的特殊设备就是今天比亚迪各个工厂里大批使用的非标准的、半自动化设备的雏形。
1995年9月,比亚迪已经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员工扩充到约300人。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就是在这段时间加入公司的,吴经胜回忆说,当时对比亚迪前景的确有些困惑。“但王传福是个有大理想的人,他不仅十分聪明,还十分开明,对任何变化反应极快,并能准确地把握一件事。虽然比亚迪当时规模不大,但他对公司远景已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他让人感觉很有凝聚力。他就说了一句‘你就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干吧’,让我留到了今天。”
创办比亚迪之后,王传福就开始按照自己制定的电池产业发展计划来开辟比亚迪电池事业的未来。
刚创业的时候比亚迪各方面的人手都非常缺乏,在岗员工工作都非常忙。包括王传福在内的比亚迪高层不少领导甚至有好几天会一直都呆在公司里,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晚上工作累了,也就是靠在办公桌上趴一会,打个盹之后立即起来继续工作。而王传福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1、2点钟才能忙完一天的工作。王传福的妻子生女儿的那段时间,由于正处于电池开发的关键阶段,王传福忙得不可开交,都没亲眼看到女生诞生的那一刻。直到几天之后,王传福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才和妻子、刚出生的女儿享受天伦之乐。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众所周知,世界上先进的电池生产工艺都是全封闭全自动流水线作业,而比亚迪采用的手工组装的生产线在品质上如何与流水线作业对抗,并不断满足日益挑剔的市场需求呢?当时的王传福已经认识到了加强技术品质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了10名生化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自己的管理队伍。十人之中有一位名叫肖平良的人,他之前曾在一家外企供职,有相当的管理经验,于是很自然地担起了这批人才的排头兵角色。
从此,比亚迪的品质建设之路开始一步步稳健地迈了出去。1996年2月,比亚迪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8年通过ISO9001认证,2000年通过QS9000认证,并于同年又通过了ISO14000认证。一系列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着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实现了比亚迪电池产销量的连年翻番。
比亚迪成立之初是相当弱势的,原料供应商的频繁更换不可避免。当时镍网的性能很有差异,随供货渠道变化其性能也有所变化。1995年一个周末的晚上,品质部加班的技术员发现,正极材料附着不到新购进的镍网上,肖平良亲自过来也没能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夜已经很深了,无奈中,肖平良拨通了王传福的电话,没想到王传福真的还在办公室。王传福很快来到品质部,站在那个简陋的实验室,从镍网和附着材料的构造、性能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给大家“讲课”。这位电池专家讲起他的本行来自然是滔滔不绝,在那儿一站就讲了一个小时!“没想到,一个作坊式小厂的老板对行业技术如此精通!”肖平良对这段经历异常深刻。
1998年初,王传福决定电池负极用钢带替换一直沿用的镍网,并成立了一个三人课题攻关小组,任命肖平良为组长。当时,电池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赤膊战的白热化程度了,谁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谁就能冲出这个惨烈的泥潭。所以,王传福下了死命令,要在短时间内拿下这个技改项目。在无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硬是通宵达旦地“窝”在实验室里,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搞出来了,并很快应用到了生产线上。
传统的Ni…Cd、Ni…H电池的电解液注入采用的是浸泡后甩干,利用离心力实现注入量的控制,费时费力又浪费。通过技改攻关,比亚迪很快执行了定量注入的新工艺,将开口化成工艺改进成为封口化成工艺,这是比亚迪电池制造工艺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比亚迪电池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节 成功上市(1)
1上市路演
1998年为开发锂电池,王传福成立了深圳里比电池公司。比亚迪公司和王传福太太李绍华各持股40%和295%。2001年6月6日,该公司更名为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2000年1月,王传福开始集中收购股份。吕向阳的广州天新首先出售持有的比亚迪实业467%的股权,王传福接手。广州融捷随后转让所持比亚迪实业1033%的股权,王传福再接手。
到2001年,最早的投资者深圳丽达斯贸易有限公司出售和转让在比亚迪实业公司中的注册资本中所有权益,王传福全部接盘。公司股东精简到广州融捷(50%)、王传福(40%)、夏佐全(10%)。这样一个股权结构是简单清晰的。
到2002年3月6日,新的一轮股权交易再次开始,已经简单的结构再次复杂化,
广州融捷和夏佐全分别将持有的2355%和140%股权转让,王传福获得097%,吕向阳获得872%,公司管理层获得1376%,三名个人投资者(戴常、古伟妮、贾言秀)共持有150%。
同时,广州融捷、王传福、夏佐全再分别把5%、4%、1%的股权转让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