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出轨的纸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货币大师原来也不懂金币纸币的区别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大师,但实际上,他只是“金币”的货币主义大师,对金币和纸币的区别没有深刻的认识。
货币是种连小孩都喜欢的东西,但恐怕不少老人也未必知道货币到底是什么。这决不是嘲笑大众的智慧,因为“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问题也了解得不完全正确”(*语)。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价值相等的商品才能互相交换。能互相交换的商品互为等价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这套只有5句话的“价值—货币”理论是研究所有经济危机的唯一出发点。
交换价值是一种数字化存在,这种数字化存在的具体符号就是货币。货币产生于价值交换。随着一个价值与另一个价值交换的反复进行,交换的等价性要求某一个等价物作为下一次交换的媒介,以使交换更方便地进行下去。这个等价物就是货币。
一般地讲,货币的发展史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特殊等价物阶段。这一阶段中,以天然或者初步加工的实物充当等价物,例如羊、布、贝等都先后作为货币出现。这个阶段至少有30000年。
第二个阶段是一般等价物阶段。这一阶段中,以冶炼和加工过的金属实物充当等价物,先是铜,次是铁,最后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的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使用范围更广,信的人更多。金币阶段至少有3000年。
第三个阶段是一切等价物阶段。这一阶段中,社会信用基本成熟起来,国家成为比较稳定的力量,成为社会信用的最后载体,国家发行的纸币成为最终的货币,不但能在实业中流通,还能在资源中流通,因此叫一切等价物。
中国北宋的“交子”是最初的纸币,距今1000年,但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那时的国家信用和国家权威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只有全球化时代最终确立了国家的版图和主权信用后,国家才能发行真正的主权纸币。第一张现代意义的纸币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接下来是英镑。现代意义的纸币阶段仅有300多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 人人都是危机的制造者(4)
进入20世纪后,现代国家形成了,国家的稳定性、信用和权威有了质的改变和提高,主要国家都实行了纸币制度,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限制金币自由流通、兑换、出入国境。纸币的挑战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大萧条,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全面崩溃,纸币取代黄金成为最好的交易符号。
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很可能随意发行,只由所谓国家信用担保,很可能会大幅贬值。
金币和纸币的最大区别是,金币本身具有价值,不可能随意发行,受价值规律约束,不可能会大幅贬值。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很可能随意发行,只由所谓国家信用担保,很可能会大幅贬值。这是全部问题的答案。
西方经济学围绕市场和政府的矛盾,在金币时代产生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对立,在纸币时代产生了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这是最简单的西方经济学史。被学院派们编成三本书、需讲两三个学期的西方经济学史说到底就这两句。学究们搞得那么复杂,要么是为了多赚几文钱,要么不懂金币和纸币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学的决定作用。
自由主义的创始人是斯密,他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创始人。该理论建立在金币主导和以实业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主张充分发挥货币的交易作用,自由的货币交易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下,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是凯恩斯,该理论同样建立在金币主导和以实业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但却主张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自由的货币交易必须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才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弗里德曼是现代货币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该理论建立在纸币主导和以资源为主角的经济时代,主张充分发挥纸币的交易作用,自由的纸币交易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新凯恩斯主义是一个较松散的学派,却也构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半壁江山。该理论同样建立在纸币主导和以资源为主角的经济时代,但却主张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自由的纸币交易必须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
问题的关键是,在弗里德曼那里,金币和纸币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货币,而货币都是一样的,都有一样的权威和自由。无论在实业领域,还是在资源领域,都可以自由地进行货币交易。可见,弗里德曼对货币自由的新开拓,恰恰迎合和助长了纸币时代的新问题——资源金融。
据测算,从1973年到2006年,从事投机的纸币至少增加了200倍。弗里德曼却对此视而不见,一贯打着自由市场的旗号为货币投机辩护,甚至当投机在泰国、阿根廷、墨西哥和其他地方已经明显地引发危机之后,他还依然故我。这些投机大量集中在资源金融及其衍生品。当洛克菲勒家族和其他的垄断资本对它们控制的石油等自然资源索取比成本大10倍甚至20倍的高价时,他竟然摆出一副全然不知的态度。难道这真的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支持芝加哥大学的原因?不知道这是否是大师的“虚伪”,但一定是大师的“缺陷”——不懂金币和纸币的区别,从而不懂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的边界。目前,全世界正在从大危机中吸取教训,正在干的最大的事情正是切割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这一定是弗里德曼始料未及的。
时间再次证明:历史可以反复,但学术不可以重复。弗里德曼对斯密的重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历史反复的需要,但经不住学术的考验,满足不了历史进步的需要。要在严格区分金币和纸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经济学。
“超级病毒”如何传给大众
此次大危机前,新自由主义盛行,而且达成“华盛顿共识”。这套以货币主义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是造成此次大危机的学术和思想上的“超级病毒”。
新自由主义及“华盛顿共识”旨在恢复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反对者之一,新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正确指出,新自由主义建立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基础上,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一种复兴,这些政策在18至19世纪曾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所竭力推动,现在推行新自由主义不合时宜,“往坏里说是误导”。
斯蒂格利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和此次危机中人们将其称为“超级病毒”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学术上的这一“超级病毒”是沿着纸币传给大众的。首先,货币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倡人们相信货币的力量,在纸币条件下就是相信纸币的力量,大大复兴了“货币拜物教”,人们再次为追逐货币而疯狂,彻底从二战之后短缺经济时代的“实物崇拜”中解脱出来。其次,西方政府巧妙利用了货币主义,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直至此次危机前,西方将货币主义奉为“国学”。第三,随着石油危机和资源金融的异军突起,资源金融赚钱效应让人眼红,人们追逐货币的激情又反过来助长了资源金融泡沫。一批又一批的普通民众,把从实业中赚来的血汗钱,大把大把地投进了各种资源金融产品和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品中。货币主义最终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关心劳动和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了,关心股票和期货投机的人越来越多了,危机也就越来越近了。千千万万中小散户和资本大鳄一起,共同吹起了资源泡沫和资本泡沫。
表面上看,消费信贷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这次大危机让西方经济学界陷入了极大困惑,连一贯聪明的银行家与经济学家们都闹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他们同样中了货币主义“超级病毒”。华尔街一片混乱,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动摇了亿万民众对新自由主义机制的信心。然而,新的信心又在哪里?这是一个旧思想已死,但新思想未生的时期。大众至今处在迷茫中,因为我们不但在思想上中了货币主义的“超级病毒”,还在行动上掉进了“消费信贷”的“超级陷阱”。
。 想看书来
2 避不开的“消费信贷陷阱”(1)
消费信贷原本是个好东西。表面上看,消费信贷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因为货币总要和实体财富相对应,“明天的钱”不可能有“今天的财富”相对应,所以消费信贷是以借贷的形式享用别人的财富。但是,人人都借贷的时候,甚至人人都资不抵债的时候,谁还有资格放贷呢?用于放贷的钱在哪里呢?所以,在消费信贷大跃进的今天,特别是在危机前的美国,几乎每个人都掉进了“消费信贷陷阱”。
消费信贷是接力游戏
此次全球大危机具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资源和资源金融产品必须有买家,这些买家就是全球大众,其典型的金融手段就是消费信贷。过去,消费信贷讲究最可靠的信贷抵押;但在此次危机前的美国,对抵押的要求越来越放松,最终出现了无抵押的次级房贷。这种放松有效抵押的消费信贷,在危机前的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放松抵押的原因不是金融机构放松了风险监控,相反,最初的金融机构是知道这种产品的高风险的,但是最初的金融机构可以将这样的信贷产品证券化,再卖给其他的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从而自己留下收益的同时把风险传给下家。这种击鼓传花式金融接力游戏的理论基础正是货币主义。
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有个年轻人在博客上说了出自己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套豪宅,但不是通过现金购买,而是用手中的一枚红色曲别针交换。这枚红色曲别针恰恰吸引了一对姐妹,她们用一支鱼形笔换走了那枚曲别针。接下来,一位陶器艺术家又用小陶器换走了鱼形笔,一位男士用烤炉换走了小陶器,一位大男孩又用一大桶啤酒换走了烤炉,一位啤酒爱好者再用一辆雪地摩托换走了那桶啤酒。随后,一家旅行杂志社用一次远程旅游交换雪地摩托车,一个酷爱旅游的人又用一辆大货车将这次远程旅游换走,大货车被一位音乐制作人以录制唱片作为条件换得。一位梦想当歌星的女孩有一栋两层别墅,她出让这套房子一年的居住权来换取录制唱片的机会。至此,一枚曲别针换来了一栋两层别墅的钥匙。照此逻辑,居住权应该可以最后换得豪宅的所有权。这是网络时代一枚曲别针创造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必须指出,在上述一连串的交易过程中,没有创造任何新的财富,只是不停地交易。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就类似这样的接力游戏。货币主义鼓吹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甚至借新还旧,恰似“别针换别墅”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该学说认为,只要经济在发展,你现在购买的资产和资源在未来一定升值,这个铁定的预期告诉你,现在必须购买更多的资产和资源。因此,你需要做的不是存款,而是消费、消费、再消费和投资、投资、再投资。这就加速发展了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信贷。前几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购房故事,就是消费信贷、理性预期和货币主义的经典教案。
次贷大启示:“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于华尔街对美国的土地资源的金融炒作。近20年来,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行家们开始不信或假装不信货币必须与一定的实体财富相对应这一理论,大肆宣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回避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实质。。 最好的txt下载网
2 避不开的“消费信贷陷阱”(2)
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成长起来的华尔街精英们事实上只信奉三大教条: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数学模型;并努力让客户也相信,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能够创造出货币来,只要选定预期明确且能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预期收益的标的物,再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包装和一棒接一棒的纯交易,就能衍生出更多的货币财富。
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疯狂及其泡沫破灭就是他们的杰作。不过,网络股的破灭并没有使其收手,他们鼓吹“美国将永远繁荣”、“美国的房子将永远升值”等舆论,因此,可以少付款甚至不付款就可以买到美国房子,只需用铁定升值的预期来分期偿还房贷就可以了。
银行向不合格的借款人发出次贷后,大搞资产证券化,用几乎无人能看懂的数学模型将次级房贷包装成具有良好理性预期的证券化产品,迅速把它卖给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接下来,华尔街把它变成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球的普通投资者。这样一路卖下去,链条拉长,风险也就无处不在了,千万普通投资者也就成了最后的接盘者。
2008年以来,迅速攀高的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带动了整个世界资源市场的价格飙升,大大压缩了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利润,减少了人们的生产收入。这首先击垮了储蓄率极低的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人,不还款者迅速增加,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次贷危机又反过来刺破了石油泡沫和金属泡沫等大宗资源商品泡沫,危机于是全面爆发,最后从资源金融扩展到整个金融和全部实业领域。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就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如果人人都借钱,都有赤字,谁还会有钱借给你呢?所以,借钱人借的是存钱人的钱。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问题是,在低储蓄高消费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人太多了。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陷阱”。消费信贷本来是个好东西,用过头了,自然就成了坏东西。
更严重的是,在美国,当个人大举借钱消费的时候,国家也发行了大批国债。目前,美国国债已逾10万亿美元,人均国债超过3万美元。美国创造了一个罕见的个人和国家双双大赤字的时代。
借钱人经典错误:“我借钱是因为你太有钱”
然而,被货币主义毒害,并掉进理性预期陷阱里的美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性错误,反而错上加错,毫无道理地指责别人。
大危机动摇和改变了西方世界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市场经济和经济理论,使西方经济学家们乱了分寸,开始自相矛盾。聪明如保尔森者也不例外。这位美国前财长卸任前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并不仅是金融系统失灵,部分原因是新兴市场的崛起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全球经济失衡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如中国的高度储蓄和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此君一席话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我们借你们的钱消费,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
而且,保尔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也认为,全球失衡的最后较量在两种国家间展开,一边是盈余国家,另一边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