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二女皇-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28岁的武则天,重获入宫的机会,这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她下决心要利用与高宗的感情,夺回失去的青春年华。事实上,这次入宫后,已经成熟的武则天就开始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武则天这次再入宫也和宫中的斗争有关。当时的皇后是魏国公王后祐的女儿,而高宗最宠爱的是淑妃萧良娣,这就引起了其他妃嫔,尤其是王皇后的嫉妒。为了与淑妃争宠,王皇后发觉高宗和武则天的感情后,就积极鼓动高宗接武则天进宫,她还自作主张让武则天先蓄发,做好准备再入宫。她本来是为了借力打力,利用皇帝对武则天的迷恋来疏远萧淑妃,却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是在引狼入室。入宫后,武则天很感激王皇后的照顾,她对王皇后非常尊敬,侍奉得也极为周到,这使得高宗也很高兴。皇帝和皇后都高兴了,武则天的嫔妃地位也就升到了昭仪,这是个正二品的级别,超过了其他8个嫔妃,位于九嫔之首。这时在她的上面,就只有皇后和四妃了。
  武则天进宫之后,前后生了四男二女,而高宗总共才有12个子女。后边的6个都是武则天生的,可见武则天的受宠程度是其他嫔妃无法相比的,这连主张让她进宫的王皇后也没有料到,武则天的能量远远不是萧淑妃所能比的,结果自己也吃了大亏。
  武则天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甘于居人之下,即使非常受宠,昭仪的地位让她很不满足,她的目标是皇后。随着在宫中地位的逐渐稳固,武则天便开始有心计地活动了。她在后宫里想方设法笼络太监、宫女,特别是和那些皇后、萧淑妃关系不好的人,她总要设法接近拉拢,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让她们注意监视皇后和淑妃的行动。由于武则天过人的聪明和强硬的手段,她很快成了比王皇后、萧淑妃还要受宠的嫔妃。为了登上皇后宝座,武则天先利用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联合王皇后一起攻击萧淑妃,可怜萧淑妃不久就被废为庶民。之后武则天又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王皇后。
  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654年,武则天第二胎生下一位公主,粉嫩可爱,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禁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后,知道皇帝要来便就先走了。在这个空当,武则天趁机残忍地掐死了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过了一会儿,皇帝来看望女儿,武则天面带欢笑,带皇帝来到床前,掀开被子,佯装才发现自己女儿被害,然后失声痛哭。皇帝见此情景,十分震惊,赶忙追查事情的究竟。侍女告诉他,王皇后刚才来过。高宗大怒,武则天又趁机进谗言,使王皇后有口难辩。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
  在封建社会,皇后的废立属于国家大事,连皇帝自己也不能轻易决定,必须由众多大臣们共同商议裁决。高宗有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也当然引起了大臣们的议论纷纷。武则天做皇后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重臣国舅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也极力反对。朝廷中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除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以外,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为了在高宗面前争功邀宠,就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支持武则天做皇后。高宗把长孙无忌等反对的人召到一起,商量皇后的废立问题,武则天则在帘子后面监听。长孙无忌极力反对,为王皇后辩解,说她出身高贵,忠厚贤惠,虽没有特别的功劳,但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并不至于废皇后之位。而武则天却是出身寒微,还曾经侍奉过先帝太宗,将她立为皇后是违背礼制的。褚遂良也坚决反对,他甚至还磕头磕得流血,并提出辞官回家,以此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武则天见了,怒火顿生,在帘子后面大声喊道:“怎么不把这种臣僚乱棍打死!”其他人见状,赶忙替褚遂良求情。褚遂良性命虽然保住了,但被贬官到湖南长沙任都督。
  最后,还是开国功臣李勣给高宗出了个主意,他说皇后的废立是皇上的家务事,没有必要和大臣们商量。同时,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也在朝廷大臣们中间大造舆论,支持武则天。终于,在公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了王皇后,将萧淑妃贬为庶人。六天后,即十九日,高宗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年,武则天三十二岁。
  从唐太宗的才人到高宗的宠妃、皇后,经历了出宫为尼和一系列残酷的宫廷斗争,武则天真正成熟了。作为一个冷酷而充满心机的政治家,武则天开始初露头角。
  

走上帝位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开始参与朝政,她在高宗耳边旁敲侧击,还不断地吹枕边风,立即开始了彻底的大清洗,目标当然是那些占据中央要职的###贵族中的代表人物。首先,宰相褚遂良、耒济、侍中韩瑗等被贬了官,不久长孙无忌又被逼迫自杀,还有20多位反对她的官员受到罢黜,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开始擢用许敬宗等支持她的人。高宗向来孱弱,身体一直不好,这也使他不得不依靠武则天一同处理军国大事。公元660年,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决百司奏事”,自此武则天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实际上掌握了大唐政权。随着武则天权力一天天的加强,唐高宗也感到了压力和不快。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英名果决,不像高宗那样久诿不决,群臣虽然对她的专政颇有微辞,却又不得不敬服。同样,高宗虽对武则天的独断专行非常厌烦,可是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就这样,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帘子之后走上朝堂,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高宗李治号天皇,皇后武则天号天后,天下人从此谓之“二圣”。自此,唐高宗形同虚设,沦为傀儡,在“二圣临朝”的幌子之下,唐朝的权柄,尽在武后则天的掌握之中。
  武则天的日益专断使得高宗的不满一天天累积,当年那个温柔可人的娇俏女子竟然成了自己皇权的竞争和争夺者。公元664年,高宗便和宰相上官仪密谋,决定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上官仪答应起草诏书。不料武则天安插在皇帝身边的耳目得知后连忙向她报告。武则天马上面见高宗,她软硬兼施,用多年的夫妻情分感化高宗,又摆出朝纲大局说得高宗哑口无言。最终,高宗既心软又无奈,他改变了废后的主意,还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武则天于是让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处死,并赐死废太子李忠,李忠时年22岁。
  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一共有四个,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公元656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李弘为人忠厚耿直,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很多方面都像他的父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随着身体状况的日益下降,高宗很想把皇位传给李弘。但这时的武则天早已尝到了最高权力的味道,她不愿意让儿子来侵夺自己已经习惯享受和控制的政治权力,而且,李弘对武则天也不是那么顺从,他甚至因为一些小事莽撞地跟武则天争执,这使武后对他很有不满。于是,在权力和亲情之间,武则天狠心地选择了前者。公元675年,即上元二年四月,武则天用毒药将年仅24岁的儿子李弘毒死。以天子礼葬于恭陵,追号孝敬皇帝。因李弘无子,便以皇四子李旦的儿子楚王李隆基过继为子。
  李弘死后,高宗由于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再加上多年以来的头疼病,觉得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操劳国家大事了,他开始考虑把皇位让给武则天。但是,朝中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使武则天没能如愿,但这对于武则天却是个极大的刺激与鼓励,使她第一次对皇帝的位置有了向往并且开始了计划的实施。
  公元675年5月,次子李贤又被立为太子。李贤在高宗让他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也确实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和气魄,再加上宰相们的辅佐和支持,武则天又一次感到了危机。她再一次不愿放弃权力,于是想方设法地限制甚至剥夺李贤的权力,她甚至还指使人诬告太子贪恋女色,荒废政事。公元680年8月,李贤终于被废掉太子身份,贬为庶人,后来又被迫迁到巴州。到了公元684年的时候,就在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后的第三天,她就又派人到巴州将李贤杀死。
  在李贤被废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儿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在四个兄弟中,李显是为人最懦弱,最缺乏权力欲望和心机的一个。这也使武则天对他非常放心。不久高宗病逝,李显随即即位,他就是唐中宗。他尊母亲武则天为皇太后,时时处处听从母后的安排,正由于他的软弱和顺从,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即位。但是,仅仅只过了55天,中宗又被武后废掉,贬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公元684年,武后立第四子李旦为帝,他就是唐睿宗。
  武则天虽然让小儿子继承了皇位,但并不允许他处理朝政,皇帝完全成了傀儡。同时,武则天大肆任用武姓宗族的子弟,让他们把持朝廷的重要部门,同时排挤和打压李姓皇族。一时间,朝廷上分为李姓和武姓两大对立派别,显然,武姓在这样的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切大事都由武则天自己决定,手下的人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自然极尽阿谀奉承,唯武则天是从。逐渐地,武则天做女皇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她首先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准备将来做自己的都城用。她还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称进行了变动:如将尚书省改成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门下省改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等等,这些名称都明显地体现了其女性特征。原来的宰相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也改了名称:吏部改成天官,户部成了地官,礼部改为春官,兵部改为夏官,刑部改为秋官,工部改为冬官。同时,御史台分成了左肃政和右肃政两台,由左台负责监察朝廷,右台负责纠察地方郡县。
  一个个李姓皇子的被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所谓牝鸡司晨,惟家是索,中国历来就反对女人干预政治,而武则天不止是干预了政治,而且明目张胆地把李氏政权夺了过来,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于是唐朝皇室旧臣纷纷起兵,勤王之师风起云涌,四海沸腾。公元684年,被武则天贬黜的徐敬业等人以中宗被废为借口,从扬州起兵,短短数日间就聚众达10余万人。著名文人骆宾王配合徐敬业写了言词激烈的讨武氏檄文,以此来引起天下人的响应。这篇檄文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在中央朝廷内部,宰相裴炎也乘机要挟武则天让位中宗,他说:“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武则天看到徐敬业同党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后却连连叹赏不已,对如此杰出之士不能为自己所用表示遗憾。尤其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武则天怫然作色,说:“此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武则天立即调动了30万兵马迎战,她让李孝逸领兵平叛。没过多久,徐敬业便连遭失败,数十万大军功亏一溃,他本人和骆宾王也先后被部将杀死。只有40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武则天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在平定徐敬业的叛乱之后,武则天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原来的宰相裴炎因为在这次危机中不但不帮助武则天对付徐敬业,反而以此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结果被武则天处死。然后,武则天将其他几个宰相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其中武承嗣室他最信任和倚重的侄子。以后的两年内,武则天又朝廷的高级官员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效忠于自己的执政亲信。
  4年之后,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王牙王李冲父子又以“匡复”为名,分别起兵,企图联合四方宗室诸王“共趣神都”洛阳,夺取政权。但这时的武则天已经拥有了稳固的政权和亲信势力,不到20天这次叛乱也以失败而告终。
  围绕皇位问题,武后在同自己的丈夫、儿子以及李姓宗族的角逐中,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已经成熟,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他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到这时,水到渠成,万事具备,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武则天自称武氏家族来源与周文王,于是将国号由“唐”改为“周”,她又自号为“圣神皇帝”。
  这一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武则天还把登基之日选在重阳节这一天,意义又很不一般。
  在登基的同时,武则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为读音相同的“曌”字,这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从字面上它就能使人能够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辉煌的景象。这可能也是武则天独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在武则天称帝之前,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法明曾献给她一部《大云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降生,当主天下。联系这一历史背景,结合“曌”字的字形,不难判定,用新造“曌”字作名字还含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把自己隐喻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弥勒佛,虽然前世身在西方极乐世界,但如今却如日光普照、皓月当空,给芸芸众生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从公元655年武则天当上皇后参决政事起,直到705年退位止,她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半个世纪之久。登上帝位的武则天终于真正走上了权力的颠峰,一切用来遮掩的珠帘都被撤去,她终于可以正视她的煌煌天朝,她的广阔疆土,她的万千子民。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用人才是武则天政治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侍女、才人一步一步走上权力的颠峰,她深谙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更善于利用不同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与其它帝王不同,武则天又具有女性特有的敏锐的政治嗅觉,这使她在皇权斗争的漩涡中游刃有余。
  自从三国时期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就一直占据朝廷用人制度的根据。出身寒门的人为了能进入上流社会,总是呼吁打破门阀观念,而他们一旦掌握了政权,就又会把自己的家系封为高贵等级,子孙后代,永享官禄,压制其他等级。这样,等级制度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演愈烈。旧的门阀观念是为世族豪门培植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它重门第、轻才学,以祖宗的功德大小、门第的高低贵贱作为封官授爵的标准。
  由于###的需要,武则天把原来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规定以后皇族为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