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真相-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们谋反之箭已在弦上,岂能不发?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终于正式反了!
  老吴也从此进入了人生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他前不见古人后不知是否有来者的奇诡人生也至此奠定。
  

打你个措手不及
就在起事的第一天,吴三桂宣布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第二年为周元年。
  接着选择良辰吉日,脱去满装,改穿汉服,蓄发复宗,率领众将士哭拜永历陵,动情之至,恸哭不止。虽然有点讽刺,这永历帝当年可是他从缅甸要回绞杀的(1662),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谁还会再去计较呢?
  就这样,吴三桂以哭陵为契机,以民族大义为号召,开了一个极为成功的誓师大会,做了一个尤其生动的思想动员,成效非常显著,全军上下民族情绪高涨,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老吴为了师出有名,还搞了一个讨清檄文,气贯长虹得很,不失为名家精心之作。这宣传工作从来都少不了,把握舆论导向很是关键啊!
  这文本是很有讲头的,能看出很多东西,真的假的,虚的实的,一应俱全。老吴的讨清檄文(附录1),及随后康大帝的讨吴谕旨(附录2),相互对照起来看,有意思得很。这里仅说一件。
  那就是檄文触及了当年吴三桂与多尔衮订盟等事,三十年后重提,文中述及,脉络清楚,悲愤交加,虽不排除有作秀之嫌,但清廷一再回避之,讨吴谕旨及其他官方文件都不曾提起,就有点蹊跷了。按理说,如是老吴蓄意捏造,不正好有个机会严词鞭挞一下吗?又为何如此做派?想来老吴与清方达成的共讨闯“贼”、明清以黄河为界的盟约应该是确实存在的吧。
  再说云南,那可是老吴的大本营,起事后自然兵不血刃轻松搞定。十二月初一,吴三桂从云南北伐,由康熙挑起、老吴发动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规模内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时,康熙还蒙在鼓里呢,一点不知情。也难怪,当时的通讯事业哪有现在这么发达?直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起义的消息才传来。这下该轮到康大帝震惊愕然了,可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吴三桂得知皇上恩准撤藩时一样,木已成舟,不可挽回了。他惟有找差补缺,将功补过,抓紧把抵御工作放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精心部署,迎击来犯之敌。
  具体说来,军事、政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政治方面,调整策略,停撤平南王、靖南王两藩,意图孤立吴三桂;无论原来老吴手下,还是有父子兄弟现在云南的官员,概不株连治罪;逮捕三桂驻京为质之子吴应熊,防止内外沟通;多方安抚各重要军镇将领,鼓励他们守御地方,奋勇杀敌;对应老吴的讨清檄文,也搞了个讨吴谕旨,同样义正词严,对人家大张挞伐和声讨。
  军事上,立足防御,视中原重镇荆州为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派遣满蒙八旗领衔的帝国最精锐也是最铁杆的部队驻防,抵抗吴军正面主力进攻;侧翼川陕也不能忽视,严防吴军经此线威胁京师,再辅以兖州、太原分做南北东西的中继站;笼络广西孙延龄,以牵制吴军北进;安抚福建耿精忠等,防止胁从,跟着吴三桂一块“闹革命”。
  综观之,这套战略防御体系仅是正常之举,没有值得特别赞扬的地方,且预防性过重,收缩性过大。等于把长江南岸送给了吴三桂,要不然,帝国精锐越过长江,进驻湖南,与北上吴军针锋相对,压迫威胁性岂不更大?以后吴三桂不见得能迅速占领全楚,这样形势岂不更好?对民众的不利影响岂不更小?恐怕也不会导致后来华夏大地风起云涌,群起响应,让清廷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吧。
  何况以吴军的进军时间推算,如果部署得当,满蒙八旗驻防湖南北部的军事重镇,是完全来得及的,但结果是不仅没有,就是驻防荆州也未见行动有多么迅速。
  由此多少可以看出,康熙和朝臣们大战之初,措手不及已在先,估计不足又在后,虽然做了部署,骨子里还是认为,吴三桂再厉害,毕竟局促一隅,怎能与天下相抗?灭他易如反掌不一定,想来困难也不会很大,哪里料到战争竟会蔓延到大半个帝国,并打了好几年时间,标标准准一场大战。
  想想也是,人家吴三桂从决断、准备到正式起兵,很长时间你都不知情,没有任何防范,临时抱佛脚,便能轻松搞定,你也太牛了,战争也太好玩了,老吴也太不经踹了。
  可那战争岂是好玩的东西?真刀真枪的,弄不好要国破家亡的,何况老吴又怎是吃素的人?六十岁的人了,什么大浪没经过?什么大战没历过?战前又有精心谋划部署,准备翔实  充分得很呢,就你康大帝手一挥OK啦?岂不说笑。
  结果,仗一开打,吴军便气贯长虹,一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很快饮马长江,遥指北京了。而康大帝的英明决策,看起来很美,仓促接招下基本无用。大清帝国被打得灰头土脸,一败涂地,甚至中原统治也有了崩盘迹象。
  这是康熙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面临的惟一生死存亡的斗争,也是大清(后金)至太平天国起义前,二百三十余年遭遇的仅有的一场差点灭顶之灾。
  吴三桂,康熙一生最大的对手也。
   。 想看书来

大清危已在旦夕(1)
吴三桂云南起兵后,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底轻松搞定曾总管云贵时的老地盘贵州,先遣部队紧跟着攻入湖南,迅速拿下由黔入楚的要地沅州。
  第二年伊始,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 废康熙制钱,自铸货币“利用通宝”。这下完全与康熙分庭抗礼了,华夏大地自此上演了一场“二龙相争”的好戏。
  起初,吴三桂表现完美,完全压制住了康熙阵营。吴三桂称王改元后,未作丝毫停留,旋即亲率主力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湖南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纷纷被拿下,三月份全境皆归。前锋更是直抵长江南岸湖北境内的松滋(今松滋北),与清军大本营荆州隔江相望。
  这时的老吴饮马长江,遥看北京,过江与否,尽在掌控,看起来北定中原指日可待了。这般轻松快捷便取得了如此骄人战绩,也许吴三桂自己都未曾想到过。
  而清军如此不堪一击,康大帝更是绝对没有想到,他还以为纵是自己举措失当,仓促应战,以天下之物力,击败局促于云贵之一隅的吴三桂,简直不在话下。这也是他和他的朝臣们实施初期战略部署时,预防性过重,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不然,湖南也不会这么轻易丢失。这对整个战局、对民心,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康熙毕竟不是神,作为最高领袖带着国家走上如此危途,心中若没有一点惊惧与懊恼,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被动接招还是被动接招,形势已完全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吴三桂要真的过了长江,向京师杀奔而来,说不定大清就彻底败了,祖宗三代拼死拼活打下的中原大好河山,就要丢在他的手上了,本族人也只能跟着他卷着铺盖,再越过长城,当然不是南下而是北返辽东老家去了。到那时,他还能当得了这千年一帝?本民族最大的罪人就是他了。
  就算暂不提吴三桂这档子事,看看其他地方,又有多少是按照他的战前部署、他的心之所想去进行得呢?
  吴三桂刹那间取得的辉煌胜利,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了华夏大地,巨大惊人的连锁效应向四周极速传递,各方人等纷纷乘时而起,群起响应,不仅仅是汉人,但肯定没有满人。
  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及总兵官谭弘、吴之茂等纷纷投向了吴三桂的怀抱,由朝廷的文臣武将,转瞬间变成了大周的臣与将了,天府之国已尽在老吴的掌控之中。
  广西将军、孔有德女婿孙延龄,原本是受康熙倚重牵制吴军北进的,现在也反了。不过后来,他有点首鼠两端,老吴便派人刺杀了他,直接控制了广西全境。后顾之忧顿解,老吴得以在湖南与清军全力展开大决战。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也完全出乎康熙意料,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并很快控制了福建全境,随即向浙江、江西进军,与在湖南的老吴遥相呼应。台湾郑经也应耿精忠之邀,派军渡海而来,起初尚不被康熙看重的东南,形势大变矣,成了又一个反清的大战场。
  两藩都反了,可咱们的尚可喜老人家,有点特别,万绿丛中一点红啊,对大清仍是一个字——“忠”,生愿做大清的臣,死愿做大清的鬼。起先听皇上的话,准备携家带口领兵撤藩,后形势突变,又受命留在广东,并迅速投入到平吴剿耿的伟大斗争中去。为此,清廷还给了他至高荣誉,晋爵亲王,吴三桂虽获得在先,但因叛被除,于是尚可喜便成了汉人中的惟一。 。。

大清危已在旦夕(2)
直到大乱两年多后(1676),老尚因其大儿子尚之信反了,才被裹胁其中,但至死未降。背叛本族投降异族的人能做到像他这样的,也算是极致了!再说尚之信,是否真反是存有争议的。姑且不论,反正他以后在广东,既没给清廷添啥乱,也未给吴三桂添麻烦,非利也无害。不过,从尚氏这一块应能看出,把这场大乱称为“三藩之乱”,似乎有点不确切。
  再来说说西北。陕西提督王辅臣,原吴三桂手下极其骁勇剽悍的心腹爱将,康熙也曾极力笼络之,开始并无反心,还拒绝了吴三桂的邀约,并把来人与书信一起呈送给了朝廷,没想到却因康熙新派的陕西总督满人莫洛(前面提到主张撤藩的那一位)的歧视与偏见,激变了辅臣将士,让他身不由己地走向了反清的道路,可以说又一次在康熙意料之外。
  西北陕甘之乱,根子在于朝廷用人不当,客观地讲也有民族矛盾在内。本不会发生的大叛乱,让老吴已经不再抱希望的西北战场,竟因他对手的失误,“哗”地一下开辟了。而其中至为关键的莫洛,正是康大帝自己钦定的人选。
  西北乱起来了,康熙的眼眶湿润了,老吴却在偷着乐了。
  不仅如此,星星之火更是在华夏大地遍燃!湖北有襄阳总兵杨来嘉、郧阳副将洪福之反,河北有总兵蔡禄密谋之叛,就连京师也发生了号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谋乱。虽然都是速生速灭,震撼力同样不凡,尤其皇城根脚下这件事,肯定把康大帝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没乱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那林丹汗后裔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也兴兵起义了。自从四十年前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病亡后,漠南蒙古向来对大清忠心耿耿,要马给马,要兵给兵,王公们也大都是各朝的驸马爷。看来被宗教与分裂越来越束缚身心的东蒙古人中间,还是有血性男儿的,可惜太少,力量薄弱,迅即便败没了。
  真是不得了啦,大清好难得安定九年,一下子又热火朝天起来了。除了关外辽东及山东、河南等少数地区,哪里再能找得到一块静土?
  至于外邦,也都睁大眼睛往这瞅呢。朝鲜承大明再造之功,又自号小中华,对所谓大清蛮虏一直看不上眼,虽屈服于武力暂低下头,内心竟也是想着反清复明的。越南更不用说了,都陈兵于边境了,据他们自己说,是保境安民,害怕叛乱波及。
  一句话,反清大势看起来是多么美好、多么壮观。以老吴为支点,居中湖南处主导地位,西北王辅臣、东南耿精忠为左膀右臂,后有云贵大本营,并有直辖四川、广西全部及江西一部为纵深,其他各地闪亮星星之火为映衬,整个反清体系,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而不久前还是东亚最雄伟壮阔的大清帝国,真的在摇摇欲坠了,康大帝距戴上本民族有史以来首席罪人的桂冠,也就一步之遥矣,道光、咸丰、慈禧等,你们就靠边站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胜机怎么又没啦(1)
形势如此之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吴三桂手上了,只要他扬鞭一指,挥师过江,中原指日可得也,就是一鼓作气北克京师,把大清再赶回辽东老家去,又有谁能说不行呢?他的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就待主上一声令下,一鼓作气,直捣“黄龙”了。
  不管老吴曾经有多少污点,起义究竟意欲何为,是崇高还是卑鄙,这些都已不是主要问题。只要他真的夺取了大清江山,即便不是复明,而是建立了自家的大周王朝,之前的一切一切也许都将成为过去。胜者王侯败者寇,何况这胜又带有民族的复兴在里头呢?
  历史从此就要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很可能就是大周了;吴三桂也是那杰出的开国之君,兼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者了,其声威、其功名,或许能和杨坚、朱元璋们比一比呢!
  那背叛帮凶的事怎么办?没关系,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只要结果完美就行。何况生花妙笔者多矣,找几个来,也编个圣祖实录类的东西,一切还不搞定?想当年,努尔哈赤何等人物,仅对辽东民众的屠杀一项就令人发指,现在还不是被歌颂为非凡大英雄?
  这等千载难逢的机遇,老吴岂能不奋力抓住?打一个有史以来最了不得的翻身仗,为自己的奇诡人生再掀开另一页绚烂篇章,顺带也把中国历史上即将出现的最大一个假大空扼杀在成长之初,岂不一举两得?
  怎么?打到长江口都三个月了,你还迟迟不过江?形势一片大好,你还犹豫什么?对岸的湖北开始响应了,甚至京城里也有人(杨起隆)打算做呢!好多人可都在看你的行动呢。
  确实,清军依然厉害,北方驻扎的多是精锐,骁勇忠诚度绝非南方可比,但毕竟你打了人家一个措手不及在先,估计不足在中,南方一路溃败在后,此时还没准备好迎接你的到来,还没完全从初期速败的惊惧慌乱中醒过来呢。只要老吴你马不停蹄,兵贵神速,乘着这难得的一股势儿,赶紧渡江打将过去,谁又能阻挡得了你?
  想稳健、观望?不能呀,老吴!机会转瞬即逝,你戎马生涯大半辈子,还能不知这个理?虽然你旗开得胜,兵精将勇,但毕竟是从云贵一隅而来,地险财富又怎样?跟整个天下相抗衡,人力物力财力还差得远呢!
  康大帝一开始仓促接招,举措有失,丢盔弃甲,失地连连,但那盔可是绿营汉军之盔,那地大都也是你叛军原来管辖之地,北方大好河山仍在,江浙财富之地犹存(浙江部分还在争夺中),特别是满蒙八旗精锐在手。一旦他缓过劲来,放眼全国,挖掘潜力,严阵以待,全力迎击,与你形成讲究实力的持久战,那时你还打什么?必败无疑!
  南方、西北应者云集,当然是好事,但各自为战,有多少能真正听你调遣,任你安排,在你的大战略指引下坚定不移地去干?有的还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像耿精忠与郑经不就闹起来了?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告诉咱们,人多有啥用,拧不成一股绳,还不如不多呢!
  对这些力量,老吴,你要重视,尽量团结,引以为援,但重心还是要放在自己身上,毕竟你才是这次起事的真正主心骨;如果你的主战场不能取得胜利,甚至失利堪危,那其他一切都是空,纷作鸟兽散都不一定,但也别想能指望上。这点小儿科,老吴你是高手,焉能不知?

胜机怎么又没啦(2)
可你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何如此犹豫?连你的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