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刚做兖州牧时,治中从事毛玠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对这两条建议,曹操当时就极表赞赏,并积极创造条件施行。经过努力,曹操首先做到了第一条,将献帝迎到了许都。接着,曹操开始做第二条。
  修耕植以蓄军资,其中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收成,解决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民以食为天,军队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军队缺乏粮食,不仅要削弱战斗力,连自身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因此,解决好军粮问题,就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在群雄角逐中站稳脚跟,进而消灭对手,实现统一大业。
  早在黄巾起义前,东汉的社会经济就已面临崩溃的危险,延熹六年(163)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就指出当时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之厄”。董卓之乱后,社会经济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原地区所遭受的破坏尤为严重,原来经济繁荣的河南和关中地区变得万象凋零,残破不堪。在这场劫难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农业,而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工商业也就随之凋敝下来。农业遭受严重破坏的标志,是农业劳动力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战争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政府大肆屠杀人民。董卓乱起后,董卓及继之而起的关东州牧郡守也肆无忌惮地屠杀人民。董卓占据洛阳后,放纵军队四出掠杀,其部下在阳城将正在祭祀土神的无辜百姓包围起来残酷杀害,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董卓西迁时,将洛阳城周围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强迫数百万人民西迁长安,途中又有大量人民死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率领步骑数万在###击败河南尹朱俊后,席卷陈留、颍川诸县,杀掠男女,所经之处人物两空。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在长安城内外互相争战,死者积尸相枕。献帝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此后二三年间,关中不少地方断了人迹。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在荥阳及河内一带聚兵数十万,互不买帐,纪律松散,有将近一半的人民被杀。军阀大的占据郡国,其次的占据县城,最小的占据乡村,不断攻伐,你吞我灭,经年累月,又有不少百姓遭殃。曹操东征陶谦,陶谦士兵死亡数万,还有数万平民被无辜杀害,一些地方被弄到鸡犬不留的地步。
  战争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流亡。当战祸降临头上时,人民必然要尽力逃避,因而发生了人口的大量流移。黄巾起义爆发后,青州、徐州一带有百多万人逃到幽州避难。李傕、郭汜乱起,关中一带有十多万户流入荆州,有数万户流入益州,还有不少流入徐州。河南一带也有不少人迁流到蜀、荆、江淮一带,还有远避至辽东、交州的。不仅普通民众被迫离乡背井,不少地主也因在战乱中不能自保,不得不丢下土地四散流亡。此后,在整个建安年间,这种人口的流徙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随着三分局面的逐步形成,规模有所缩小罢了。
  与战争结伴而行的瘟疫,也是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的重要原因。从安帝元初六年(119)以来,瘟疫不断,董卓乱后,更加流行,甚至出现了家家有死人,室室有哭声,或一家尽皆丧命,或一族全部死亡的惨景。大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就曾说,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后来在不到十年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死去的占到十分之七。瘟疫无情的侵袭,又给人民增添了无穷的灾难。
  大量的死亡和流徙,使得中原地区户口锐减。越是原来最富庶、最繁华的地方,大抵就是后来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地方,因而也就是户口减耗最为突出的地方。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原来人烟稠密,后来都被战争破坏得荒凉不堪,甚至到了路断行人的地步。颍川郡的鄢陵,原有民户五、六万家,后来只剩下数百家;青州原有万户的城邑,后来在册户数不满数百;汲郡原有民户十万、人口63万,后来只剩下民户三万。冀州原有人口近五百万,等到曹操打败袁绍、占据冀州时,只剩下30多万,但还被曹操认为是一个大州。人口锐减到如此程度,还称做大州,其他各州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当时中原户口,据估计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到曹操统一北方、曹丕称帝、曹魏已经占有十二州土地之后,陈群还在上疏中说,当时全国人口不过相当于汉文帝、汉景帝时一个大郡的人口。杜恕也在上疏中说:“今大魏占有十州之地,但因丧乱造成破坏,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曹魏建国时,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情况尚且如此,曹操刚定都许时的情形,就不难想见了。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2)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人民的大量死亡,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加之人民流落四方,大批脱离上地,使得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地广人稀、地无常主甚至无主的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长安在李催、郭汜混战期间谷一斛卖到50万钱,豆、麦卖到20万钱;幽州谷一石,钱十万;邺中大饥,芋一亩,也要钱三万。在更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无粮可卖,无粮可买,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
  面对严重的粮荒,身受其害的自然首先是贫苦的百姓。在不少情况下,老百姓甚至连野菜也难以找到,只有饿死。在河南、河北、关中、江淮等地,还一再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白骨堆积,恶臭满路。老百姓因无粮而饿死,劳动力锐减,反过来又加重了土地荒芜、粮食无收的现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粮荒的威胁。献帝在东迁洛阳途中,多次面临断炊的危险,随从的官员有时不得不以枣菜代粮。到洛阳后,算是安顿下来了,但下级官员还得跑到荒野中去采摘野菜。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平时过着“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的生活,等到百姓自己都饿得要死、实在无粮可抢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也就变得非常难过。袁绍的军队在河北,一度不得不靠采摘桑果过日子。袁术的军队在江淮,有一段时间仅靠捕食蛤螺充饥。公孙瓒的部将田楷在青州,因与袁绍连战两年,粮食吃尽,互掠百姓,弄得野无青草。刘备的军队在广陵,因饥饿难忍,大小官吏和士兵竟自相啖食。有的武装势力,因缺粮而混不下去,还没等到同对手打仗,就自动瓦解离散了。
  曹操也曾多次遭到粮荒的困扰。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兖州,在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百多天后,也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暂时罢兵自守。一次程昱在自己的辖县东阿为曹操筹措军粮,想尽办法,只勉强筹得可供三天食用的粮食,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为此程昱后来颇遭非议,虽然曹操一直对他信用,但他终未能做到三公的高位。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途中所带的一千多人全部断粮,幸得新郑长杨沛把储存的桑果干拿了出来,才算度过了难关。曹操为此很感激杨沛,迎献帝都许后,即将杨沛调去做了长社令。
  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曹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部下建议,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不久,宣布实行屯田,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方针落到实处,解决紧迫的军粮问题。
  二许下屯田
  曹操实行屯田,在当时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他掌握了实行屯田的一些必要条件。
  一是曹操有了比较稳定的辖区。曹操自将吕布从兖州赶走后,兖州成了自己可靠的根据地。迎献帝都许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豫州,许都成为政治中心,许都周围地区被曹操牢牢控制,为在这一地区实行屯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土地不成问题。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使大量土地荒芜,这些荒芜无主的土地成为国家的公田,谁有力量就可随意屯垦种植。
  三是劳动力有一定保障。初平三年(192)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接受降卒三十余万,同时得到了跟黄巾军一起行动的百余万人口。这些人多是黄巾军的家属.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掌握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建安元年(196),曹操又击败了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部,迫使其中不少人投降,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此外,屯田兴办起来后,还可以进一步招募流亡的农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3)
四是由于曹操先后镇压招抚了青州、汝南、颍川的黄巾军,因而也就同时从他们手中掠夺到不少农具和耕牛。
  这样,土地、劳动力、耕牛都有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大体上齐备了,屯田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曹操后来在表扬枣祗的令文中说:“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很清楚地表明了兴办屯田和所谓“贼”之间的关系。没有黄巾军提供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兴办屯田很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兴办屯田的建议是由颍人枣祗先提出来的。枣祗本姓棘,因其先人避难,改姓枣。早年随曹操起兵讨董卓,东征西讨,屡建奇功。袁绍发现他是个人才,曾想把他拉过去,没能办到。曹操初到兖州,任命他为东阿令,陈宫、张邈叛乱时,他坚守东阿,抗击吕布,后又接济曹操军粮,为收复和巩固兖州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许都后,担任拱卫京师、侍卫曹操的羽林监一职。枣祗提出兴办屯田的建议后,曹操极为重视,立即召集部下开会讨论,大议损益,权衡利弊。在兖州濮阳附近与吕布对垒时曾果断处理过劫持夏侯惇事件的韩浩,这时响应枣祗的建议,认为“当急田”,也就是应当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枣祗、韩浩的意见完全符合曹操的心愿,也增强了他办好此事的决心和信心。在基本统一认识之后,曹操正式公布了《置屯田令》: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良式”,良好的榜样。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兵足食,最后终于统一天下。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令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田,调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这样做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不同的是,汉武帝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曹操则是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汉武帝实行的是军屯,曹操最初主要实行民屯,后来才又逐步扩展到军屯。这些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变通。如果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起屯田事业来的。
  屯田首先在许都周围地区推行,以期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曹操把原黄巾军的一些人及从各地招募来的流民,用军队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或称田客)。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民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管理,自下而上建立了堪称严密的组织系统。管理一屯的屯田官称屯田司马,管理一县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屯田都尉(地位相当于县令、长),管理一郡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在中央,屯田事宜则由司空掾属(后来是丞相掾属)权管,建安十八年(213)置大司农后,则由大司农全权负责。此外,后来还有典农丞(可能是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的助手)、绥集都尉(可能相当于屯田都尉)、典农功曹、典农纲纪等名目。“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本来都是军官职名,由于曹操所实行的民屯是承袭武帝时的军屯制度而来,屯田民又都是按军队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屯田官也套用了军职名称,使民屯涂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屯田官管理所辖屯田区内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等有关事宜,直接对上一级屯田官负责,和当地的郡守、县令等不相统属,郡守、县令无权过问有关屯田的事宜。这一点,一直坚持了多年没有改变。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马超途经弘农时,认为这里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位置很重要,让贾逵兼任弘农太守。曹操召见贾逵,与之共商大事,觉得贾逵很有才能,大为高兴,对左右说:“要是天下二千石的官员都能象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发愁的事情呢?”但后来贾逵却因与屯田官发生摩擦,差点翻了船。贾逵因怀疑郡内一个屯田都尉藏匿逃亡人口,前去询问,这个屯田都尉自以为不属郡守管辖,出言不逊,冲撞贾逵。贾逵一怒之下,将他抓起来打断了腿。这个都尉的上级典农校尉知道后出面干涉,并告发了贾逵,结果贾逵遭到了免官的处罚。曹操赏识贾逵,后来又任命他做了丞相主簿。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贾逵虽然有理,曹操也知道他是一片忠心,但对他介入屯田事务这件事本身,却没有从正面表示丝毫支持,可见各级地方官员不能过问屯田事务的制度是执行得十分严格的。从这个角度说,曹操赋予了各级屯田官处理屯田事务的绝对权力,其目的是要他们尽心尽责,不受任何干扰,把屯田的事情办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4)
羽林监枣祗是屯田的首倡者,被曹操任命为屯田都尉,具体负责屯田事宜。附议枣祗的韩浩,也被提升为护军,仍留在军中。曹操的堂妹夫任峻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屯田最初只在许都附近地区推行,规模远不如后来那么大,曹操将相当于郡太守的职务交给任峻,实际上是让任峻担当起了屯田的最高领导工作。这样做,一因任峻早在曹操首起义兵、西讨董卓时即已加入曹操阵营,曹操对他非常信任,平时任峻有什么建议,曹操总是乐于接受;二因任峻投入曹操阵营后,一直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曹操每次出兵征伐,任峻常在后方留守供给粮草,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三因任峻为人宽厚,富于同情心,平时每当饥荒发生时,他常收抚朋友遗孤,对亲戚宗族中的贫寒者也常给予周济,因此对解决粮荒问题自然比别人更多一分切肤之痛、紧迫之感。曹操重用任峻等人,既表明了他对这些人的信任,也表明了他对屯回事业的重视。
  在如何收取地租的问题上,曾经历过一番争论。最初不少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屯田客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来确定不同的租额。这个办法已经定了下来,并开始付诸实行。但枣祗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