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道茶叫做“回味茶”,寓意是“凡事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煮茶方法与“甜茶”相同,只是茶盅内的原料换成了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和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的容量为六、七分满。在饮第三道茶时,需要边晃动茶盅边饮用,以便茶汤和佐料混合均匀,而且要趁热喝下。这杯茶甜中带酸、苦中带辣,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十、侗族的打油茶
诱人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十分好客,虽然在习俗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有些区别,但都喜欢喝油茶。每当喜庆佳节或亲朋好友来访时,他们都要用做法讲究、佐料精细的油茶热情款待。
油茶的制作在当地被称为“打油茶”,工序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进行选茶。通常情况下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种是经过专门烘炒的末茶;另一种是刚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枝叶。这两种茶叶的口味不同,至于选用什么茶叶待客,则需要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定。
第二道程序是选料。这里所说的选料是指选择油茶的主料,通常是花生米、玉米花、芝麻、黄豆、糯粑、笋干等,这些都需要预先加工好待用。
第三道程序是煮茶。将锅放在火上,等到锅底发热时放入适量食油;当油面冒青烟时,马上放入适量茶叶并不断翻炒;待茶叶炒出清香味时,放入少许芝麻和食盐,稍炒片刻,倒入适量的水并加盖烧开;待煮沸4分钟左右时,将油茶连汤带料一起倒入碗中。此时,又香、又鲜、又爽的油茶就算打好了。
第四道程序是配茶,主要用于庆典或宴席。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炒熟,取出后放入茶碗中,再将煮好的茶汤中的茶渣捞出,趁热倒入放有食料的茶碗中,然后端给客人享用。给客人端茶叫做奉茶。当油茶快要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坐在桌前。由于油茶碗内有许多食料,饮用时需要使用筷子,因此喝油茶实际上就是吃油茶。吃油茶时,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客人需要赞美油茶的口感鲜美,称赞主人制茶的手艺高超,而且要边喝、边啜、边嚼,口中同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十一、
基诺族的凉拌茶
和煮茶
基诺族很早就开始种茶,据本族的《女始祖尧白》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尧白在造天地之后便召集各民族分天地,但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先后派了汉族和傣族去请他们参加大会,但基诺族没有去。于是,尧白便亲自去请,但基诺族还是无动于衷,拒不参加。尧白非常生气,当即拂袖而去。当走到一座大山上时,他想到基诺族会由于没有参加分天地的大会,日后生活更加困难,十分担忧,于是就站在山顶上将一把茶籽洒到龙帕寨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土地上就有了茶树,人们也开始种茶,基诺山也成为云南的六大茶山之一。
由于很早便开始种茶,基诺族也很早就开始饮茶了,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饮茶方法,最为常见的饮茶方法有两种: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在当地称为“拉拨批皮”,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食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这种饮茶方法以现采的新鲜嫩茶叶为主料,以黄果叶、辣椒和食盐等佐料配制而成,口味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定。
凉拌茶的制作并不复杂,先从茶树上采摘鲜嫩的新梢,然后用干净的双手捧起,并稍用力搓揉片刻,待嫩梢揉碎后将其放到清洁的茶碗内,然后再将黄果叶揉碎,把辣椒、大蒜等切碎,连同适量食盐一起放入碗中,加入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后,浸泡15分钟即可食用。
煮茶在基诺族中比较常见,也很普通,就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然后放入适量的、经过加工的茶叶,用沸水煮约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溶解到水中时,便可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竹筒内,以便供人饮用。
十二、
布朗族的酸茶
和青竹茶
布朗族为“古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因此被人称为“古老茶农”。
千百年来,布朗族始终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种下茶树,并随时制作茶品供自己饮用。布朗族人最喜欢吃酸茶,据说是因为酸茶具有提神、健身、解渴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每年的五六月份,人们便将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采摘下来,煮熟后放到阴暗、通风处,大约10多天之后,茶叶便自然发酵了。此时,人们再将发酵的茶叶装入竹筒中,埋入地下,一个月后便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每天早、晚都要吃一次。届时,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再烧上一些辣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从竹筒中取出做好的酸茶,将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然后才开始吃饭。
青竹茶则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在劳动间歇,布朗族人会在田间地头燃起火堆,将新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用来做煮茶和饮茶的器皿。竹筒长约30厘米,将里面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到火堆边烘烤。等水沸腾之后,便可拿出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往竹筒中放入少许,稍煮片刻即可饮用。煮好的青竹茶可以倒入多个短竹筒内,以便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汇集了山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和茶叶的茶香,味道浓醇而爽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滇味艺术(1)
作为一个集古老文明和原生态文明为一体的代表地区之一,云南在艺术发展道路上,艰难前进,不断积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滇味艺术。这些艺术既是云南沧桑历史的记载,也是其美好前程的预示,同时也是今天云南神采风貌的体现。
一、大型舞剧: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并参加演出的一场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它将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融合,从整体上挖掘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原生态歌舞,表演既有传统之美,又具现代舞剧的力量感,再现了云南特异的民族风情。
激情的滇味舞蹈
《云南映象》全长120分钟,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在舞剧表演中使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营造出立体感、层次感和各种各样的场景。为了突出原汁原味的云南各民族生活原型,道具中使用了60多面鼓、120多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并使用了真实的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道具。为了达到真正的原生态效果,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业余演员。他们中70%来自云南各地村寨,而且大多数是农民,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整场原生态的演出在“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和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鼓”歌谣中拉开帷幕。接着第一场名为太阳的舞蹈演出开始,在这场演出中主要使用一种乐器——鼓,其中包括云南的皮鼓、石鼓、铜鼓、木鼓、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首先表演的是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并在舞蹈中反映出他们先民的生殖崇拜。接下来是哈尼族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以及哈尼族尼支系的铜镲舞。再接下来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象脚鼓舞,以及概括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的彝族神鼓表演。
第二场表演名为“土地和月光”,先是杨丽萍在“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驱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的歌声中进行独舞表演,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月光的圣洁。然后是花腰彝唱着极其优美、复杂、动听的“海菜腔”,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把原生态的歌声和经典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然后是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族表演的烟盒舞,他们在“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洛哩噻……晒着晒着石屏干腌菜呀,晒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的歌声中,手拿传统的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用手指弹响它作为舞蹈的节拍。舞蹈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弹烟盒节拍、四弦和笛子声翩翩而起。他们要表演“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抢姑娘”、“踩谷种”、“踩茨菇”等动作。随后,由花腰傣唱起古歌:“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滇味艺术(2)
第三场的名字为“家园”。云南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这一场主要表演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第四场为“火祭”,是由表现内心强烈感情的佤族甩发舞,优美动听的葫芦笙舞,用来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的面具舞,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超渡亡灵升入天堂的东巴舞,是由体现云南古代民族牛崇拜的牛头舞组合而成的。
第五场名为“涅磐”,舞蹈中人们朝拜神山,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最终走向理想国,在这段舞蹈中使用了真实的玛尼石和转经筒等道具。然后是身穿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的藏族袍服者表演的一段藏族舞。接下来在“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金色的湖上有一棵金色的树,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的童谣声中,整个舞剧转入尾声。
尾声名为“雀之灵”,杨丽萍为这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其中“雀之灵”就寄托了她对宁静世界的向往。在尾声中,杨丽萍还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使整段舞蹈充满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感。
整个《云南映象》只有100多分钟,从整体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原生态的内涵,从歌声到舞蹈、从道具到服装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但它不是对原生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整合。因为它一方面的确具有最“原生”的歌舞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很多最“现代”的舞蹈动作以及剧场效果,是一台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作品,更是我国民族舞蹈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和有益的尝试。
二、滇剧
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秦腔、襄阳汉调、徽调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并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剧种——滇剧。它作为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音乐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长期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地方戏曲融合,已经与这三个剧种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了。其中秦腔丝弦的唱法被划分为“甜品”和“苦品”,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它是以枣木梆击打节拍,具有秦腔高亢、激昂的特点,也融合了云南民歌的委婉、细腻和欢快,因此也被称为云南梆子。滇剧胡琴源于徽调石牌腔,它与二黄腔同源,所以和京剧二黄近似,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它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由“二流板”发展并加以变化而成的“梅花板”。表演时,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得繁复,演唱风格如泣如诉,因此常被用于《黛玉焚稿》等情节悲啼的戏里。滇剧中的襄阳腔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演化而来的,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奋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都有导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三个声腔还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秦腔就有飞梆子、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在滇剧的伴奏乐器中,丝弦秦腔以锯琴(秦腔二股弦)为主,襄阳腔和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还使用月琴、梆子、南胡、三弦、大唢呐、笛子、小唢呐、小鼓、大鼓、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第一章 滇味艺术(3)
滇剧的剧目有1000多个,被分为秦腔路、川路、京路和滇路4种剧目。秦腔路剧目与丝弦秦腔一起传入,代表剧目有《花田错》、《春秋配》、《高平关》等。川路剧目来自川剧,主要剧目有“五袍”——《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等。京路剧目来自徽剧、汉剧、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滇路剧目分两种:一种是云南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如《陈圆圆出家》、《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剧作家改编外地剧种的剧目,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片段,以及吸收白、傣、侗、哈尼等少数民族故事创作的剧目,如《阿诗玛的新族人》、《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瘦马御史》等。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戏剧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两出戏都是通过丰富的动作表现出戏剧矛盾,突出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感情,同时语言通俗生动,十分流畅,具有云南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中的唱词与其他剧种都不同,它没有使用文白参半的句子,而是使用明白如话的词句,使戏剧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李文明、李瑞兰、栗成之、王海延、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碧金玉、万象贞、戚少斌、彭国珍等人,都深受喜爱滇剧的观众欢迎,并在戏剧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滇剧中的优秀剧目《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借亲配》等,在全国演出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明代,或明以前民间社火中的花灯。由于云南各地语音不同,艺人演唱有别,不同地区流行的花灯戏受了不同的曲剧种、民歌、小调的影响,所以云南花灯又分为九个支派,即昆明、呈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弥渡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玉溪花灯;元谋花灯。目前,这些花灯戏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少部分地区。
花灯戏的曲调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曲调,如元谋花灯剧主要借用了滇剧的唱腔。另一部分使用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最后一种是吸取民歌小调。这些小调一些是本地曲调,如《十大姐》等;一些是其他地方流行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