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滇味文化-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放前,斑铜工艺品的生产技术已濒于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斑铜工艺品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艺人们不断创新和提高,并把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作出很多优美的斑铜工艺品。这些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又吸取了云南青铜器和中原青铜器的艺术特色,还从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和民间工艺美术中吸取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显示斑花特点的前提下,装饰简洁洗炼的图案,创作出形象生动活泼的完美艺术品。目前这些艺术品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七大类,有孔雀、大象、野牛等珍禽异兽,山茶、杜鹃、龙胆等名花奇葩,以及各族服装服饰中绚丽多彩的图案花样。
  斑铜工艺品以其浑厚古朴、典雅富丽的艺术效果,成为中、高档陈设工艺品。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云南厅里就是以斑铜作为主要陈列品,来展示云南的艺术魅力。云南斑铜工艺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被指定为向外国元首馈赠的国家级礼品。斑铜工艺品中的精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如来佛祖等,也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珍品收藏。近年来,斑铜工艺品又成为出口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
  五、苦聪竹木用具
  云南镇源县的苦聪人,十分纯朴、热情、勤劳、聪明。他们很善于使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这些东西经过他们精心制作后,就会成为式样各异的竹木用具和餐具。
  苦聪人制作和使用的竹木用具,品种十分繁多。他们吃饭、盛汤、盛菜、喝茶、喝酒用的器具,大部分都是用老透的竹子或木质细腻的树木加工而成的。他们在制作木碗时,一般用干透的桑树、山茶树等,或者选用一些木质较好的树节疙瘩,精心做毛坯,再修整成型。使用竹料做碗时,他们都用坚硬的苦竹和甜竹的根部,每个碗留一个竹子的节疤,只要加工一下,很快就能做成一个既轻巧又不易碎的竹碗。竹碗或木碗做好之后,爱美的苦聪人还习惯在碗的边上雕刻一些花、鸟、鱼、虫等各种美观的装饰图案。
  苦聪姑娘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巧玲珑的竹针筒,它不但是生活用具,还是苦聪小伙子传递自己对姑娘爱慕之意的信物。头脑聪明又有好手艺的小伙子,会花很多心思把自己的才华和真情倾注在制作这个小小的竹针筒上。他们选最上乘的优质竹筒,然后用雕刻工具在竹针筒的外壳刻出很多样式美丽的花纹和图案。然后,小伙子会把这个饱含爱意的竹针筒亲自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信物后,会经常把这个竹针筒带在身上,有的还挂在自己的胸前作为装饰。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4)
六、禄 丰 剪 刀
  禄丰剪刀是云南省的著名五金产品,出产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清光绪九年(1883年),四川人史炯清来到云南,在禄丰打制黑砂剪刀,手艺十分精良,当地人胡有慕名前来拜师,后来得到了史炯清真传。1913年,胡有与史炯清的另外几个徒弟决心把师艺发扬光大。不久,他们就改进了以前的工艺,并把以前的素把剪刀改为锉光剪刀,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禄丰剪刀开始在云南中部地区小有名气。
  后来,胡有单独在禄丰县城开设了剪刀铺,并不断进行研究。他精选上好的材料花批铁,经锻打抽条成形后,选用英国进口钢材制作刃口,从而制作出花把剪刀。这种剪刀的刀锋刚而不脆、利而不卷。后来,胡有在自己制造的剪刀上都刻上“胡记”、“云南”字样,还刻了龙凤花纹。在当时的云南剪刀业中,胡记剪刀很快异军突起。他的产品既美观大方,又锋利耐用,而且花色品种齐全,再加上他包调包换,童叟无欺,因此禄丰剪刀在云南成为知名品牌。1923年,云南督军唐继尧在昆明举办物产赛宝会,“胡记”剪刀获得头等奖,从此开始享誉云南全境。
  后来,禄丰县剪刀逐渐以马掌铁为原料,并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同时还把锉刀抛光改进为镀烙,使剪口更加锋利,品质再次得到提高。1965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剪刀大比武中,禄丰剪刀以“削铜如泥,剪铁不缺”的特色,在刃口评比这一环节名列第一。近年来,禄丰在生产民用剪的同时,还不断增加其他样式剪刀的生产,并新增了羊毛剪和工艺美术剪等很多新产品,这些产品均被云南省轻工厅和省民委评定为民族用品的优秀产品。禄丰剪刀以其优良的品质,不仅畅销云南、新疆、青海、内蒙、贵州、四川等地,还出口到东南亚各地。
  七、腾 冲 宣 纸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与湖笔、徽墨、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因为这种纸最早出产于安微泾县,而泾县在古代属宣州府管辖,所以得名为宣纸。云南省腾冲县是我国宣纸的一个主产地。早在清代,腾冲人就利用本地出产的枸树皮和仙人掌,生产出白细柔韧的“观音塘大白纸”,受到书画界的青睐,并远销省内外。
  腾冲宣纸柔软皮绵,用墨后能渲染出层次,当年徐悲鸿大师使用之后,曾称这种纸有正宗宣纸的优点。画家用它作画之后,别人没有办法偷揭。如果用它进行书写、绘画、制版,可保管数百年而不变颜色,所以它也被称为千年寿纸。
  解放后,腾冲成立了手工业棉白纸生产合作社,后来改建为宣纸厂,生产传统的观音棉白纸。后来,经过不断地改革造纸工艺,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已经具备了安徽宣纸的所有特点,此时它才被正式定名为“腾宣”。目前,腾冲宣纸生产和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宣纸的原料改用本地产的柳树皮、高杆白谷稻草及麻竹等,年产量达600吨左右,其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安徽宣纸。如今,腾冲宣纸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还出口到日本等国。
  八、丽 江 铜 锁
  云南省在历史上以产铜和锡而出名,这里的各族人都擅长用铜来制作器皿,工艺技术十分精湛,其中纳西族人制作的铜锁,可谓铜制品中的精品。
  铜锁是纳西族人创制的精美而实用的物品,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主要凭民间艺人的手工完成。在所有制作工序中,钻花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个工序。艺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使用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小小的铜锁上雕刻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钻花图案。这些图案中有栩栩如生的花卉、惟妙惟肖的鸟兽图,还有如同出自于名家之手的书法题款。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5)
这一把小小的铜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造型奇巧、图案优美、工艺精细、质地坚固,因此受到云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纳西族人中,自家的姑娘出嫁时,嫁妆中必须有铜锁。1639年,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云南,来到丽江,纳西族土司、著名诗人、文学家木增就曾经把纳西族的两件特产——铜锁和红羊毛毡,作为礼物送给徐霞客,可见铜锁在400年前就是纳西族人珍爱的物品。现在,丽江的铜器因制作精致、耐久适用,还享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九、傣锦
  傣锦是傣族民间织锦和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而著称。
  傣锦的图案通常都是一些熟练掌握纺织技巧的人创造出来的,多为单色面,用细纱为经、红线为纬,并用纬线起花。傣锦的纺织对花纹的组织很严谨,在织造时首先要把花纹组织起来,并用很多细绳系在纹板上,然后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交叉的两层,接着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操作,就能织成漂亮的傣锦。织一幅傣锦,少则需几百根,多则需上千根的细绳系在纹板上,如果结错了一根细线,整幅傣锦图案就全乱了。
  傣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动物、房屋、蝴蝶、茉莉花、贝叶、木瓜、大树、人物等。这些图案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反映,一些图案还带有一些象征涵义,如傣锦上的狮子、大象、马等图案,在过去只有土司和头人才能使用;宝塔的图案只能在寺院里使用。图案的色彩和纹样都有具体含义,红色和绿色象征纪念祖先;白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等。一些小昆虫也被人们作为图案织进了傣锦,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是经过简化或夸张变形,已抽象为一些几何形的纹样。
  在传统的傣锦织花中,最常见的有八角花和方格。建国后,人们创作出表达热爱党和国家的朝阳花图案,还制作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亲密团结的“团结花”等图案。同时人们也丰富了傣锦的色彩,在以黑色或是红色为底的菱形格子内,用其他各种色线交叉织花,并在每个图案的精彩部位加衬一些金线和银线,使傣锦的色彩更为鲜艳。
  现在,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除了用它制作裙、挎包、床单、被面、窗帘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傣锦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国内群众和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
  十、傣 族 剪 纸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当地傣族妇女勤劳、聪明,富有艺术才能,她们不仅会织锦和刺绣,还擅长剪纸艺术。这里的剪纸最早源于傣族祭祀仪式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剪纸技艺,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在潞西市,每当民族节日来临之时,傣族人的竹楼都会装饰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剪纸,从而使家庭洋溢着欢度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佛寺内外,吊幢、佛灯、佛幡、礼物和器具,也都用剪纸进行装饰,增加了庄严的感觉。
  傣族妇女喜爱剪纸,这和她们爱美的心理有直接联系。她们生活在景色秀丽的亚热带,秀丽的山川陶冶了她们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她们创造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剪纸艺术。潞西傣族剪纸使用的工具有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其中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次可以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的特点是稳、钻、灵、活,它们一次可凿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凿”两种,剪的时候不需稿样,随手就可以剪;凿则需要稿样,要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佛幡、挂灯、吊幢等,多是用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6)
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有一些剪纸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例如形象生动、生气勃勃、活脱逼真的“孔雀开屏”、“白象呈祥”、“虎啸山林”、“小鹿奔野”、“金鸡破晓”、“白鹤亮翅”等;妩媚多姿、逗人喜爱的山茶花、*等花卉图案。这些剪纸形象生动、图案整齐、朴实无华,极具有民族特色,给人完整而又明快的感觉。
  与汉族的剪纸细腻而秀美、表现手法含蓄、擅长刻画心灵内在美的风格相比较,傣族的剪纸艺术粗犷有力、洒脱利落,力求使所表现的形象具有真实感,让人一目了然,而获得美的享受。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点,傣族剪纸很少表现人物的活动场面。傣族妇女在剪纸的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经验。剪纸时,她们有时会采取底纹对衬的方法,明显地突出主要的图案;有时又采用花卉小草进行陪衬,突出显要的部位,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样精细、巧妙的处理,整幅画面就不会单调乏味,也不会杂乱臃肿,还能增添活泼的美感。
  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傣族剪纸至今还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从这种剪纸的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都折射着傣族人的审美追求、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十一、傣 族 筒 帕
  “筒帕”一词为傣族语,它的汉语意思为挂包,一般人称它为民族包。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制作和使用筒帕,其中以傣族的筒帕制作历史最为悠久,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织工精细、图案丰富,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挂包中的代表。
  筒帕是傣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傣族人不论是进城赶集,上山打柴,还是下河捕鱼,都会随身携带,用它来装一些生活用品。对于傣族青年男女来说,它还是相互表达爱意的信物。傣族女孩长到*岁时,母亲、姐姐或者嫂子就开始教她编筒帕的技艺,因此傣族女孩长大后人人都是出色的编织能手。
  傣族姑娘们总是倾注很多情意和心思,编织出一个最漂亮的筒帕,然后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小伙子收到筒帕后,就是获得了爱情的讯息。他会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回赠给对方,两人就算是定下终身了。
  据考证,最初的筒帕是用麻、棉纺织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丝、毛和棉混纺,而且制作得也更精致。其装饰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多是传统的几何图形和花卉、鸟兽图案。飞舞的彩蝶、鲜艳的山茶、开屏的孔雀、奔跑的小鹿、可爱的大象图案都会出现在筒帕上,为它增添不少生命的活力。后来,一些傣族艺人还创作出许多反映民族团结、边疆建设和现代新生活风貌的新图案。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筒帕作为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
  十二、傣 族 竹 编
  精美的竹编作品
  傣族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傣族的村寨也掩映在竹林中,他们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器,擅长制作各种竹编工艺。傣族竹编工艺可以说是傣族人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7)
走进傣族的竹楼,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竹编制品的世界。这里的墙壁用竹子编成,地毯是竹编席,衣柜、饭盒、小凳、凉帽、雨帽和随身携带的小背篓都是竹编的。傣族的竹编工艺很精细,其中以笆箩、饭盒、槟榔盒最具有代表性。笆箩是傣语,它是一种挂在腰间的小竹篓。傣族妇女身着筒裙,腰间时常系一只笆箩,在行走时笆箩随着身体摆动,可充分显出女性的健美。在傣族人的生活中,笆箩既是生产和生活用具,又是精致的装饰品,还是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傣族男孩从小就学竹编,所以长大之后人人都能编出精美的竹编制品。小伙子通常会精心编织精美的笆箩箩,并把它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换回对方织绣的筒帕。在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一个小伙不会竹编,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找起对象也会困难一些。
  上好的竹编工艺品都是用优良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它通体涂漆,内饰红色漆,外施金漆,并压印出孔雀羽纹饰,有的还镶嵌五彩的琉璃图案,显得富丽堂皇。编竹的图案一般是回纹、口字形纹、篮纹、斜纹、回方形纹、扭结纹等,编制时人们还利用竹篾内外两种不同的自然色进行搭配,使器物呈现出天然的质朴美感。有的编竹器物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