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滇味文化-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比较有特色的,还有白族和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形式。居住于湿热地区的傣、佤、景颇、基诺、哈尼、布朗、拉祜、僳傈等族,所建房屋大多都是干栏式民居。这种民居是人住上面,在底下一层圈养牲畜。在这些建筑中,人们均以楼上火塘为中心,席地坐卧。这种民居就地取材,使用竹木建造,具有通风、防潮、散热、防虫、防水患、方便生活的特点。
  居住在云南高寒山区的普米族,居住的是两层的“木楞房”,楼上储放杂物,楼下住人。整个建筑不施一点油漆,木材纹理自然,建筑风格古拙、敦厚,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居住在云南干热地区的彝族,他们喜欢住“土掌房”,生活在干冷地区的藏族喜欢居住“土库房”,这些房屋大多就地取材,建造的成本很低,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有的屋顶还可以晒粮食。
  云南各个民族的建筑,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智慧,一些古老建筑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
  二、喜洲民居建筑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的历史很悠久,是南诏的大厘城故址,也叫史城,在唐朝前期,邓赕诏曾占据此地,这里一度成为邓赕诏的政治、经济中心。唐玄宗时期,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在大厘城建造了行宫。现在喜洲虽已找不到当年的那些遗迹,只留下了白王城这个地名,但是喜洲古老的民居却很有特色,吸引不少人前来观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独特民居(2)
喜洲民居建筑通常设立有东西轴线,围绕轴线安排房屋,重院按横向的南北轴线安排布局。民居的大门多放在东北角上,主房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与厢房、对厅或照壁形成封闭式院落。在布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其次是一坊一廊、独成一院、一进数院的庭院格局。“三坊一照壁”由一间主房和两间厢房,加上照壁所围成的封闭式院落。“四合五天井”由主房、对厅及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在大院外四角的瓦房,还形成四个小的院,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不一五个天井。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和带廊的瓦房组成的小院。那些一进两院至一进五院的,都是一些大的住宅院落。
  喜洲民居特别重视照壁和门楼的建筑。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具有增强空间层次和挡风的效果,是当地很多民居中的必要建筑。主房的两厢山墙,由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盖顶的墙体组成,上面有庚殿式瓦面,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和墙上还装饰有泥塑、彩画、书法等。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写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一些简单图案,中间多画有水墨或粉彩绘画。喜洲民居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其实就是普通的坡屋面式;“三滴水”有精致的斗拱,双层上翘,门座上用青石精雕出图案,气势宏伟壮观。
  喜洲民居的门窗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使用红椿、楸木、云杉等上好的木材,然后用透雕或圆雕装饰,雕有金鸡宝贵、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室内的墙面多用白灰粉抹,局部画有清新典雅的水墨山水画。山墙一般也饰为白色,山尖呈三角形,上面画有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图案。喜洲民居整体建筑艺术吸收了西方和江南民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喜洲民居号称有八十八院之多,其中的严氏和董氏等家大院,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云龙县诺邓村
  云龙县诺邓村是唐代南诏时期遗留下来的滇西北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村邑,被誉为“千年白族村”,村内现保留着很多明清民居建筑,以及古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和寺庙等历史文化景观。
  在云龙县的果郎乡,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比江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附近就是著名的诺邓村。早在秦汉时期,云龙境内就有较多盐井,其中最早开采的是诺邓井。明朝时期,政府在云南设立了“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专管盐税的“五井盐课提举司”就设在诺邓。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诺邓村的发展。在南诏时期,诺邓的盐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四方商贾云集于此。
  诺邓村被群山环抱,村子除了东面山麓的龙王庙后有一块平坦的小型台地之外,大多建筑都建在山坡上。北山坡上的民居很集中,前家的后门就可以通往后家的大院,这样就形成了楼院重接、台梯相连的密集建筑群落。村中的所有道路用清一色的石板铺成,纵横交错分布在山坡上。这里的民居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多样。民居建筑式样,基本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
  诺邓的民居建筑都很讲究精美的工艺,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着精细美观的图案;山墙和院墙上也绘有很多精美的图案。每户人家的正房、厢房或照壁的装饰和布置,都各具特色,很少出现雷同的现象。正房堂屋的风格,都着重于体现庄重、古朴、典雅的风格。很多家庭里,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家具和古董。据统计:诺邓村一共有90多处明清古建筑院落;28处清以前和清代的寺庙、祠堂、牌坊、门道等古建筑,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元代建筑的万寿宫,它至今还基本保存完整,部分木梁构造与地面砖石依然保持原样。此外,村里还有60多处民国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 独特民居(3)
现在诺邓村中有盐井龙王庙、黄氏题名坊、旧“五井提举司”衙门等古建筑。在村后的北山有黄家祠堂,飞檐斗拱的“腾蛟、起凤”木牌坊。从此往上走,是诺邓村的玉皇阁建筑群,这里古木参天,楼榭殿阁参差,三层阁楼式建筑——玉皇阁高耸在山间。玉皇阁大殿高约17米,建在几米高的石阶上,大殿的前院种有翠竹和很多花木。大殿的前方建有弥勒殿,后方建有静室,右有武庙、文庙。在村子的东山上,建造有两井院式建筑——香山寺和古岭寺,北面山里有观音寺等建筑,西南面的古道上有两道古牌坊。
  诺邓村的古代建筑没有进行过任何开发和建设,大多都保持着原有的特征,因此成为滇西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村。在2002年1月,诺邓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四、丽江古城民居
  古朴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两层的木结构楼房,但是也有少数是三层楼房,它们都是穿斗式构架,垒土石墙,屋顶上覆瓦,外面设有走廊。根据房屋的构架和外廊的形式,基本上可分为明楼、平房、雨步厦、蛮楼、骑度楼、闷楼、雨面厦七类。其建筑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在这些布局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最为常见,也最为经典。
  所谓三坊一照壁,是指一间主房、两间厢房和照壁,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则是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在它的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其他的建筑布局形式,都是这两种的变异、演化发展而来的。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都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而整个构架是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内侧进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这样一来,就加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结节受力部位,分别安置有“两磴榫”、“平插榫”、“大头榫”,以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体型和轮廊优美,在外观上,立面多用石砌勒脚,墙面用白灰涂白,墙角镶有青砖,屋顶上铺有青瓦,色调和谐、朴素。丽江民居还很注重房屋中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枋的装饰。门楼主要有木过梁平拱式、木构架式和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门楼是以木过梁承托,在外面包有一层薄砖的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在它的檐下装饰有很多层花砖和花罩;砖拱式门楼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楼。大门内的照壁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外廊小照壁基本都用大理石进行装饰。房屋的门窗都雕饰有鸟禽、花卉、琴棋书画等木雕图案。此外,对梁枋、栏杆、柱础等处,也都进行了精美的装饰。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还有比较独特的两点:一个是山墙的封火墙与檐板交合处,中间有一个垂下的造型是鱼的木雕小装饰品;另一个就是这些民居不管是什么户型,都拥有宽大的天井和厦子,而且在古城民居的庭院中,人们大多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根据庭院大小和自己的爱好,用古朴的手法铺设花鸟鱼虫等图案。在丽江众多古城民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方国瑜故居、杨守其故居和新义街三合酒店。方国瑜故居是多进套院式四合五天井,第一个院子是四合院,其中有一座骑厦楼、两面房、蛮楼。第二套院子的结构是三坊一照壁,西面房是第一院的两面房,南北两侧各有吊厦楼,从西南角可以通往第三院。第三院是四合院,有一座骑厦楼、蛮楼吊厦、两面房,一个后花园和耳房,故居中的天井都是用四方石、鹅卵石、瓦片拼铺而成。

第三章 独特民居(4)
杨守其故居的结构是三坊一照壁,其大门是三叠水式圆拱门,上面刻有双凤朝阳图。院子内的三坊都为蛮楼式建筑,坐北向南的是正房,两侧配有耳房,坐东向西的是两面房。房后有一个小花园,天井为条石铺成,走道是用六角砖铺就。
  新义街三合酒店的建筑形式为三坊一照壁,大门设在院落的东南端,为木结构三叠水门楼,门枋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院子内的三坊都是三间二层,其构架均为蛮楼吊厦,它们组合成了“跑马转角楼”。其中朝南面北的是正房,它的两侧是两间漏角屋,前面有一个用来采光、通风、排雨水的小天井。厢房与正房采用“头梁合抱柱”方式,三坊与照壁合围成一个大天井,它是用砖石铺就的,并且放置有不少盆景花卉。
  五、木楞房
  云南的摩梭人、傈僳族、普米族和彝族都喜爱全木结构的房屋——木楞房,其中以摩梭人的木楞房最为独特。木楞房用天然圆木建筑,在木材去皮后,砍削成方形或者矩形断面,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呈“井”字形层层摞叠构成房屋的四壁。屋顶则用木板铺盖成“人”字形,压以石块,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铁钉和一片砖瓦,但是却冬暖夏凉,而且衔楔整架结构还具有防震的作用。木楞房一般比较矮,门槛高、门楣低,按功能不同被分为正房、仓房、草房、畜厩,虽相连在一起,却都独立成间。
  摩梭人的木楞房,正房都是坐北向南,其寓意是自己的祖先从北方迁徙到这里。在用木料的时候也很讲究,一般是原来树木的细头朝左,挑选正屋中央天柱时必须认真,选择好之后,在砍伐前还要焚香祭祀山神和树神,祈求平安。在砍伐的时候,还要记住树梢的方向,竖柱时把树梢向上竖立,这样表示家人可以像松树一样长寿。
  摩梭人一般建造四幢木楞子房,围成一个大的院井,组成四合院的结构。开设有大门的那幢房,被称为门楼,楼上草房专门放牧草,楼下大门两边的房子是畜厩。大门正对的一幢房子是经房,楼上是佛堂,里面专门藏传佛教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和*、班禅的神像,楼下为男子的住房或客房。在它左边的房屋是花楼,是成年女子居住的地方,也是男女“阿注”居住的地方。在佛堂的右侧是正房,这里是摩梭人议事、吃饭、祭祀和居住的地方。正房的开间为三间,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进门后有一条狭长走廊,走廊内的房屋被隔成三间。右侧是一个以木框架立或筑土为台的大灶,它主要被用来煮猪食或酿酒;左侧是主妇的起居室,床一般是用垛柜做成的,里面可以储放粮食,床尾是一个中柱,外侧放置一个木水槽,盛放饮用水;中间的是正屋,正屋最显眼的便是设在一角的火塘,火塘上方是锅庄和祭锅庄的平台,锅庄上有一块泥塑或硬纸板,上面画有装饰着日月星辰、火焰、海螺、金元宝等花纹的冉巴拉灶神像。
  在火塘左侧靠房壁,有一方形大木柜,柜内装零碎杂物,柜面则是家里最尊贵老人的床,一般是外婆住。火塘右角还设置神龛,底下置放有一个神柜,神柜中摆放着香炉和敬茶敬酒的盅子、神箩、香箩等。火塘下方立有两根柱子,其中右边的是女柱,左边的是男柱,这两棵柱子是用一棵树做成的,树的上部分被做成了男柱,下部分被做成了女柱。摩梭人在举行成丁礼的时候,就要在柱子旁举行仪式。

第三章 独特民居(5)
六、土掌房
  在云南的彝族和藏族地区,常见一种平顶的土掌房。土掌房为土木结构,以块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以土筑墙,墙体刷白。楼层一般为三层,也有四五层的。每层间都架有大梁,然后搭楼楞,架一些细圆木或木条,铺上茅草或稻草,在草上覆盖一层稀泥,再放上细土夯土掌,再钉地板,顶层用粘土夯实抹平为土掌就成了,因此被称为土掌房。
  风格独特的土掌房
  土掌房的最底层,一般被用作畜厩;第二层楼房作伙房和寝室,是一家人食宿的主要场所,这层的房子以中柱为中心,上面设有佛龛,佛龛下为宽约5尺、长10尺的火塘。火塘的四周用方木相围,木框内镶有长知石,火塘内架有一只铁三脚。火塘右边为男主人或男宾席位,左边为女主人或女宾席位,女席一侧放有做工很精致的橱柜和水橱。饮茶用餐时,一家人就围在火塘边,在晚上就围着火塘铺开垫子席地而睡。
  第三层楼一般被分为很多间,其中较大的一间是经堂,其余的作为客房。经堂是民居内装饰最好的地方,室内有很多油漆彩画,并且放置有雕刻华丽的神龛。三楼平顶一角设有香灶,插有经幡,三楼的平台可晒粮食。有的地方的土掌房,三楼中的一半是平台,另一半三面筑墙,正面为板壁和门窗,这样可以增大室内的采光面,室内分为若干小间。
  土掌房不但结构简单,而且经济实惠,它比建盖土木结构的瓦房要节省原料和金钱,比草顶房要牢固结实。土掌房还具有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的优点,只要注意保养屋面,一般可住几十年,就是进行翻修和更新,也很方便。因此,在彝族和藏族居住的地区,人们都喜欢建盖土掌房。
  七、土库房
  土库房的建筑结构为全土结构,它的三面都是土墙,南北两侧土墙与围墙相连,围墙内是一个大天井。过去的土库房普遍为三间,很少有四间的,现在建盖的四间土库房增多了,而且天井也变得更大了。土库房的正前方,留有一空间作为走廊通道,它的前檐为双层斗拱式,并且绘有双层吉祥图案,在房屋的大插头上,还雕刻有龙头。在一个二楹柱旁设有楼梯,楼底砌有一个石阶,石阶上架有六尺宽的多级木梯。在楼梯口的右侧就是二门,二门的左侧有一个到楼顶去的木梯,从二门右侧的侧门能进到佛堂,它的正面就是进屋的重门。
  从重门走进正房,其右侧是一个雕有龙凤图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