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的代国。
公元376年,前秦大军在石子岭一战中大败代军。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阴山之北,太子寔君在堂兄拓跋斤的挑拨之下,起兵将什翼犍以及自己的继母、六个异母弟弟全部杀死。拓跋部发生内乱,前秦趁势攻下盛乐城,代国灭亡。苻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拓跋寔君弑父之举,深为痛恨。遂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长安,处以车裂之刑。为奖赏伐代有功的匈奴族首领,又将代国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归匈奴族独孤部刘库仁统率,黄河以西归匈奴族铁弗部刘卫辰统率。
代国灭亡时,寔君子拓跋珪5岁,随生母贺兰氏逃到了舅家贺兰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贺兰讷。不久,贺兰讷的弟弟贺兰染干发现外甥拓跋珪英武多智,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多亏贺兰氏机智保护,才屡屡化险为夷。拓跋珪在战乱流离中,度过了10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拓跋珪(371年~409年),出生于参合陂北(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为什翼犍嫡长孙,故幼年生活在皇宫中。虽然早年过着流亡生活,但拓跋珪性格刚强,被拓跋诸部认为是能“光复洪业,光扬祖宗者”。
383年,苻坚兵败淝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短暂的统一又为分裂割据所取代。拓跋珪借助贺兰部家族的势力,乘势纠集诸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在牛川(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代王位。迁居盛乐,重建代国。定年号为登国。这是北魏的开始。拓跋珪时年15岁。同年4月,拓跋珪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继代王位时,整个塞上还处于分裂状态。为了稳固地位,统一各部,拓跋珪连年征伐,向四周各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奚、独孤部等不断发动战争,收服了周边许多部族,获得大量牛马和牲口。尤其是对拓跋部世仇刘卫辰父子,拓跋珪更是怀着复仇的决心。394年,在北伐柔然凯旋之后,又一鼓作气回师大破刘卫辰部,刘卫辰父子相继死于乱军之中,拓跋珪犹有余恨,把5000多名俘虏全部投入到黄河激流之中淹死。刘卫辰族诛,只有第三子郝连勃勃逃脱,他就是后来十六国之一大夏国的建立者。
此役拓跋珪缴获良马30多万匹、牛羊400多万头,一跃而为塞北唯一的强大部落,周围各部族无不闻风臣服。
魏道武帝是北魏前期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汉族人才,凡士大夫来谒门求见,不论老少,一概引入谈话,量才录用。才使北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并在参合坡大破强大的后燕,使北魏的势力深入到中原地区。
。 想看书来
死亡之陂
符坚的前秦崩溃后,其手下各将领趁机裂土建国。当时归降苻坚的前燕宗族子弟慕容垂,也趁乱光复燕国,自立为帝,史称后燕。慕容垂立国后,为统一慕容部,全力开动战争机器,先拿自己的亲戚西燕开刀。西燕国主慕容永被困长安,急忙向东晋和北魏求援。北魏当时臣属后燕,因此拓跋珪犹豫不决,汉族谋臣向他讲述唇亡齿寒的道理,遂坚定了他派兵救援的决心。但军队还在南下的路上,就传来了西燕灭亡的消息。拓跋珪怕慕容垂报复,就派弟弟拓跋觚向后燕进贡,却被扣为人质,勒索代地的良马俊驽。这下惹恼了拓跋珪,两国从此结仇。
但魏国地处塞外苦寒之地,国小力弱,因此不敢正面攻燕,只能派兵扰其后燕边境,慕容垂不堪骚扰。遂在395年,派遣8万精兵大举伐魏。
慕容垂英武绝伦,一世枭雄。当年连苻坚也颇为忌惮,拓跋珪如何不心生胆寒。但他得知燕军统帅是太子慕容宝时,不禁仰天大笑:此天亡后燕也!
拓跋珪自知力量不足以对抗,战争初期,故意示弱于燕,佯败西走,诱使燕军西渡黄河千余里,使燕军前锋孤军深入,首尾不能相顾。燕军一路皆捷,在五原收降魏国别部3万余家,停车造船,准备渡河一举攻灭魏国。拓跋珪则派出轻兵,在燕军后路截获燕国使者,使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然后在燕军中散布不实流言:“慕容垂已死,诸子争位”。当时慕容垂年老有病,慕容宝久不获其父消息,忧恐异常,听到谣言,非常着急。果然,赵王慕容麟的部将慕容嵩,轻信了慕容垂已死的消息,遂企图杀害慕容宝,而奉慕容麟为帝,事败被杀。但慕容宝、慕容麟两兄弟自此反目成仇。这时,已是隆冬10月天气,塞外严寒,燕军兵疲马困,慕容宝归心似箭,决定撤兵。连夜烧船,准备回京继位。由于黄河尚未结冰,慕容宝以为北魏骑兵不能渡河,就没有考虑断后问题。孰料寒流忽至,一夜之间,黄河冰封千里。魏军渡河,如履平地。拓跋珪亲率2万轻骑,追袭燕军。
而燕军还浑然不觉,行动迟缓,兵行参合陂,夜幕降临,慕容宝下令在此安营扎寨。因恃众轻敌,疏于警卫。而魏军昼夜兼程,悄没声息地就将燕军团团围定。燕军尚在梦中,就被魏军纵兵冲杀,仓猝应战,顿时乱作一团,风云失色,愁云惨淡,哭爹喊娘之声震天动地。燕兵惨遭屠戮,光赴水溺死、吓死及自相践踏而死的就多达数万人。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弃众逃脱,5万燕军精锐成为俘虏。拓跋珪挑选了有才的燕臣后,想对5万燕军俘虏派发衣粮送还。中部大人王建提醒道:“燕国强大,现在我们侥幸获胜,好不容易才使燕国虚弱,怎可放虎归山?”拓跋珪醒悟,遂把5万燕兵全部坑杀,其残忍程度山河为之颤栗。这次战役消灭了后燕的主力,是拓跋珪进据中原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噩耗传来,慕容垂老泪纵横。遂整军备战,决心复仇。第二年,他不顾古稀高龄,亲率大军伐魏,连克连捷。北魏举国震惊,拓跋珪意图迁都避难。幸好天不亡魏,燕军兵过参合陂,看到去年被杀的燕军,累累白骨,堆积如山,不禁悲不自胜,纵声大哭,声震山谷,不可断绝。以致伤心过度,死于军中,部众扶灵而退。但北魏君臣,因慕容垂盛名当世,纵死余威犹在,竟无人敢去追击。
慕容垂死后,太子慕容宝即位。
英雄谢幕,拓跋珪顾盼自雄,自此睥睨燕军,于396年正式称帝,改元皇始,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之后大张旗鼓地亲率40万大军伐燕,鼓行而进,屋宇震动,络绎2000余里。幕容宝一触即溃,惶惶如丧家之犬。天兴元年(398年),慕容宝被舅父兰汗诱杀于龙城,后燕灭亡。余部则分裂为辽东的北燕和山东的南燕两个小国,鲜卑慕容氏自此成为了历史的边缘人。
其后数年,北魏纵横黄河南北,旌旗所向,无不献城以降,黄河以北诸州郡尽为魏所有,为结束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北中国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后,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对北魏王朝影响深远。
以夷入夏
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跃进。
在拓跋珪以前,拓跋部基本上是游牧经济。拓跋珪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大人皆同编户”。对原来游牧的拓跋部和其他少数族打破原有氏族结构,实行定居制度,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耕,奖励农业生产,分配土地给贫民,安置流民。使入居中原的拓跋族和其他各游牧族,迅速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而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就必须得加速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如此以来,汉族士人得到大量起用,如张衮、崔玄伯、邓渊、李先、贾闰、崔逞、晃崇等,都成为他的得力谋士和重要的文臣。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天兴元年(398年),在平定后燕后,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为了加强与汉地的联系,他把首都从河套地区进一步南迁到平城,模仿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封畿,制礼仪,定律令。在天文殿上,拓跋珪穿着皇帝服饰,接受百官朝拜,君臣依魏晋成例,皆呼“万岁”。且规定中央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州刺史、郡太守以下,一律任用儒生。
在汉族士大夫的帮助下,北魏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逐步完备。
天赐三年(406年),拓跋珪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拓跋珪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统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对地方基层政权的维护起着积极作用。
拓跋珪全面接受和肯定儒家思想的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尊孔读经,大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增加生员达3000人;又祭先师先圣孔子,一时儒风大盛。
拓跋珪还推崇法家思想。博士公孙表上《韩非子》书,劝他“以法制御下”。他从善如流,实行封建法制。拓跋珪对韩非子的集权思想很为赞赏。他说:“慕容垂诸子分掌要职,造成王权旁落,以至灭亡,因此,一定要加强集权。”
拓跋珪也重视利用佛教来维护其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在进攻后燕的过程中,所经郡国佛寺,见到和尚,皆致以敬礼,禁止军兵对佛寺的侵犯。皇始年间(396年~397年),他又诏赵郡沙门法果到平城,任为道人统,专管僧徒。法果对拓跋珪也极力奉承,说他是“当今如来”。
总之,为了彻底改造鲜卑社会,拓跋珪以夷入夏,使鲜卑部落原有的生产生活结构,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拓跋珪是一位推动鲜卑社会进步的杰出人物,对中国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死于非命
可惜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时代天才,晚年却迷信道教,修炼长生不老之术,终因服食一种名为“寒石散”的丹药中毒,精神忧闷不安,或数日不食,或整夜不寝,喜怒无常,残暴嗜杀。加之拓跋仪与穆崇谋逆事泄,更加加深了他的疑惧。拓跋仪是他的同祖弟,穆崇是穆陵部的首领,早年护卫拓跋珪。二人追随拓跋珪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后来拓跋仪官居丞相。但是这两人却合谋在皇宫周围埋伏武士伺机杀掉拓跋珪,以夺取皇位。阴谋被人揭发后,拓跋珪考虑两人持有军权,党羽甚多,怕追迫太急,适得其反,就暂时隐忍,多加抚慰。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也加深了他对大臣们的猜疑。
因此,他晚年变得异常残暴。
朝臣中有言辞失措,呼吸不调,行步不正,颜色变动者,都被他认为有奸心异志,亲自殴毙在大殿之上。
403年,拓跋珪以奢豪浮夸的罪名处死了平原太守和跋,并诛其全家。中垒将军邓渊的从弟、尚书邓晖与和跋关系很好,拓跋珪也将邓渊牵连赐死。407年7月,他将战功赫赫的常山王拓跋遵赐死。8月,又以司空庾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为由,将其杀死。408年,又将宿有积怨的莫题嘲弄后灭族。尸体一字儿排开摆放于天安殿前,曝晒数日。
拓跋珪不仅经常残杀大臣,他还常常坐在辇上,手拿长剑,直刺前面抬辇人的后脑,一人死,马上替换上另一人,每次出行都有几十人因此丧命。
不仅如此,拓跋珪还设立候官,以刺探臣下的活动。闹得朝野人情骚动,惶惶终日,社会秩序混乱。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珪终被儿子拓跋绍所弑,时年39岁。
拓跋珪年轻时,到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意,要娶小姨为妻。贺兰太后坚拒,说:“不可。美甚矣,必不善也。且已有夫,不可夺也”。于是拓跋珪杀其夫,强纳为妃。后生下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自幼即残暴无赖、不得人心。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又常常杀猪屠狗,荒悖无常。拓跋珪很生气。有一次,他把拓跋绍头朝下吊在井里,垂死之时才放他出来。一天,拓跋珪服食“寒石散”后,意志癫狂,大骂贺兰妃,并把她关在宫里,扬言要杀掉她。贺兰妃惧怕,派人向儿子拓跋绍求救。当时拓跋绍才16岁,但其凶猛的性格与父相同。他夜里与宦官密谋,跳过宫墙,冲入天安殿。被周围侍者发现,惊呼“有贼”,拓跋珪因为服药过量,意识不清醒,摸索半天,也没有找到弓刀,最终被拓跋绍一刀杀死。
又据野史记载,当时有个预言很灵的巫婆,说皇帝当有飞来横祸,惟有灭“清河”,杀“万人”才可免祸。拓跋珪遂派人屠灭清河一郡,又亲手杀人,想凑够一万整数。殊不知,拓跋珪后宫有个爱妃名字就叫万人,与他儿子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拓跋珪欲杀贺兰氏,拓跋绍看到母亲即将被杀,又恐私通之事泄露,于是弑父。拓跋珪死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巫婆所言,灭“清河”杀“万人”的谶言,原来如此啊!
群臣擒杀拓跋绍后,拥戴素有贤名的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
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第二位皇帝。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
明元帝拓跋嗣在位15年,建树不多,既不及乃父道武帝拓跋珪,亦逊色其子太武帝拓跋焘,加上生不逢时,遭遇南朝的军事天才刘裕,二度对北魏发动进攻,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司、兖、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区。但在位期间,能内修德政,外抗强敌。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拓跋嗣南下进攻宋国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300里,并继续进逼刘宋领土。此役被称为南北朝时第一次南北战争。但明元帝亦像道武帝一样,嗜好“寒石散”,32岁就病死了。拓拔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拔珪武功,下开太武帝拓跋焘灭北方诸国一统北方的局面,因此拓拔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算得上是个守成之君。
。。
统一北方(1)
423年,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拓跋焘是继北魏道武帝、明元帝之后的第三代帝王,在位27年。拓跋焘,字佛貍,“聪明大度”,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手里,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但他即位之初,北魏面临的国际形势却相当严峻。北边有新崛起的柔然,西边有凶狠的胡夏,还有西秦、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与纷争,南有富庶的刘宋,东有时刻不忘复仇的北燕。群雄环伺,稍有闪失,祖宗功业即有灰飞烟灭之虞。
果然,北魏在国丧期间,柔然趁机大举南下侵扰,攻陷了北魏故都盛乐。柔然为古东胡苗裔,几乎与北魏同时崛起,疆域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