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北魏在国丧期间,柔然趁机大举南下侵扰,攻陷了北魏故都盛乐。柔然为古东胡苗裔,几乎与北魏同时崛起,疆域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连朔漠,几乎囊括整个蒙古高原。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北魏北方最主要的劲敌。拓跋焘时年14岁,闻讯大怒,亲率轻骑,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今内蒙锡林格尔),被柔然骑兵重重包围。但拓跋焘神色岿然,指挥若定。魏军将士哀兵出征,同仇敌忾,上下同欲,皆怀必胜之信心,一鼓作气,大败柔然。
在南方,东晋权臣刘裕为收复沦陷的国土,二度大举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南燕,平西蜀,破后秦,基本收复了黄河流域,建下盖世功勋。眼看统一中国势成,可刘裕为了一圆自己的帝王梦,便留次子刘义真(12岁)镇长安。致使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建立夏国。
赫连勃勃何许人也?他就是当初为道武帝拓跋珪所灭的刘卫辰唯一漏网的儿子,本姓刘,改姓赫连,意为家族显赫的声威,高与天连。又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乃夏王朝之苗裔,故国号大夏。赫连勃勃为人凶狠残暴,视人命如草芥,攻破长安后杀人如麻,曾积数万人头为一高台,号为“骷髅台”。搞得“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又命工匠蒸土筑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的白城子),以铁锥验之,扎进一寸,则立杀筑墙匠人。其城坚固,名为“统万”,意思是统一天下万城。其南门号称“朝宋门”,意为使宋国来朝;东门号称“招魏门”,意为招降魏国;西门号称“服凉门”,意为征服西凉;北门号称“平朔门”,意为扫平朔漠。
赫连勃勃的凶残暴虐、狂薄自大由此可知。
拓跋焘在平定柔然后,意气风发,以君临中原之概,决定加速战争机器的运转,但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始光三年(426年),西秦主乞伏炽磐遣使朝魏,请讨夏国。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一,或主张继续征伐柔然,或主张先伐北燕。只有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认为:“赫连氏土地不过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拓跋焘仍举棋不定。恰巧在这年9月,赫连勃勃病死,其子赫连昌嗣位,政局陷入混乱,拓跋焘遂决定先攻灭夏国。北魏先期伐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拓跋焘率轻骑2万征夏,但统万城固若金汤。赫连昌坚守不战,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为诱之出战,佯为示弱退却,诱使夏军脱离坚城,又遣军士诈降慌报说,魏军粮尽。赫连昌信以为真,开城以步骑3万列阵。拓跋焘遂分兵夹击,不顾马倒身伤,指挥若定,夏兵溃败。赫连昌仅率数百骑远遁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拓跋焘率军入统万,掠获牲畜珍宝无数。看着文饰斐然、雕梁画栋的壮丽楼台,抚摸着坚硬如铁、可磨刀斧的统万城墙,不禁叹道:“弹丸小国,劳民伤财如此,不亡何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统一北方(2)
此时北边的柔然不断南下,侵扰严重,威胁北魏边境的安全,干扰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拓跋焘在攻灭夏国后,腾出手来,决定大规模反击柔然。429年4月,拓跋焘亲率大军,分五路北伐。魏军深入大漠腹地,柔然国主纥升盖落荒而逃。另一归服于柔然的游牧部族高车(又称敕勒),也被击破,获牲畜人口数以百万计。使其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南下牧马。拓跋焘为彻底消除来自北方的边患,在秦赵长城的基础上,又新修长城3000余里,设置六座军事重镇,称为“六镇”。选拔鲜卑贵族担任六镇镇将,挑选拓跋族成员或汉族的豪强子弟充任镇兵。其待遇优厚,地位特殊,号称“国之肺腑”。
在基本上解决了北方边患之后,拓跋焘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最初为后燕残余势力所建,割据辽东,政权几经辗转,最后为汉人冯跋所篡。冯跋崇尚儒学,劝课农桑,“省徭薄赋”,社会经济渐有发展。冯跋死后,其弟冯弘夺位,杀冯跋诸子百余人,搞得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其长子冯崇、冯朗等几个儿子劝冯弘停止杀戮,忠而见疑,只得奔亡北魏去了。
延和元年(432年)6月,拓跋焘亲征北燕,冯弘遂急忙遣使求救于南方的刘宋王朝,但刘宋也无力援救,只是赐冯弘燕王封号而已。冯弘无奈,遂举国迁徙到附庸国高丽,北燕灭亡。冯弘逃至高丽后,仍然保持一副太上皇的派头,最终被愤恨不平的高丽王灭族。冯朗奔亡北魏后,受到拓跋焘礼遇,他其中的一个女儿,就是日后北魏王朝大名鼎鼎的文明冯太后。
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剩下北凉了。
北凉建国者沮渠蒙逊,本是后凉国主吕光手下大将,于401年拥立京兆人段业为王,史称北凉。后又杀段业自立。420年,沮渠蒙逊攻入酒泉,灭掉西凉,西域30余国向其称臣纳贡,强盛一时。后被柔然击败,向北魏称臣。沮渠蒙逊死后,其子沮渠牧犍袭位。拓跋焘为笼络北凉,把妹妹武威公主嫁与沮渠牧犍。与牧犍有染的寡嫂李氏不满,暗中往武威公主的食物中下毒,想害死武威公主。拓跋焘得报,急忙派“传车”载御医疾驰救治,才算捡回武威公主一命。拓跋焘盛怒之下,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牧犍抗命,反把李氏藏于酒泉。拓跋焘遂以此为借口伐凉。
魏太延五年(439年)5月,拓跋焘亲率大兵分两路伐凉。魏军进展顺利,北凉军望尘退却。穷途末路下,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开城出降。魏军占领姑臧,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灭亡。
至此,中国北方130多年的十六国时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宣告终结,我国北方的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人民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北魏统一了北部中国,从而与刘宋政权夹江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被认为是南北朝正式开始的年份,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拓跋焘多次率兵进攻刘宋,450年,北魏骑兵甚至曾一度打到长江北岸,给南朝刘宋政权以极大震动。北魏的声势至此已盖压南朝,当时的西域诸国如龟兹、疏勒、乌孙、鄯善、车师等都遣使进贡,高句丽、波斯也派使修好。其武功之盛、声威之远,于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它起自丛林,在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之际从东北边陲越过长城,跃马弯弓。神秘地崛起,统一中原,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低迷岁月中,北魏一朝,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游牧民族虽落后于汉族的经济发展,但是相比之下思路开阔,敢于接纳新鲜事物,富于创新意识,隋唐盛世的出现与这种思想的广泛存在是有紧密关系的,许多汉人也从中受到启发,胸襟开阔,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其后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使整个社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逐渐使北方各族融合进了中华文明之中,人们的民族意识不再是过去的狭窄的观念,而是更加注意兼容并包,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种进步观念在隋唐时期对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进步意义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人龙颜
魏晋以来,讲究门第。杨坚之所以能轻取天下,与他的世族地位关系殊大。杨坚一族,从汉朝以来,就是名门望族。杨坚是西汉太尉、史称关西夫子杨震的14代世孙。其父杨忠,是西魏12大将军之一。因在宇文泰执政以及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过程中,和独孤信一起,立下殊勋,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周宣帝又聘娶他的长女为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强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其受宠程度与政治地位可想而知了。
杨坚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和许多开国帝王的神话传说一样,他出生时也有瑞兆,即产房外有祥云缭绕。
杨坚的母亲姓吕,在冯翊郡的般若寺内生下杨坚。因头上长角,浑身生满鱼鳞,吕氏大惊失色,把他扔在地上,准备抛弃。正巧尼姑智仙从河东来,见后说道:“你吓着我的儿子了,致使他不能早得天下。”智仙便把他抱到别的馆舍亲自抚养。
杨坚便在般若寺内一直长到13岁才还家。由于家世尊贵,他遂成为权贵家族的宠儿。但杨坚在青少年时期,并无过人之处,惟好音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跟一般的纨绔子弟并无二致。受到嘲讽,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说自己“不晓书语”。但靠贵族门第的庇荫,杨坚14岁即担任京兆尹曹,15岁因父望被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16岁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明帝时,任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周武帝时,任左小宫伯,进位大将军、随州刺史。当朝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到杨坚前程远大,就把刚满14岁的七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独孤皇后。独孤信的大女儿当时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杨坚和周明帝也成了连襟。从此,杨坚便有了双重身份,左右逢源。
杨坚火箭式的飙升,逐渐引起一些朝臣和贵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权,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大将侯伏、侯万寿兄弟求情而没有得逞。
周武帝宇文邕在世时,对杨坚也很不放心,不啻因为杨坚的门第与皇室比肩,主要是因为他“为人龙颜”,风骨不凡,俨然有帝王之相。北周太祖曾预言:“此儿风骨,不似世间人。”齐王宇文宪也对周武帝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凡,臣每次见到他,总有畏怯之感。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请早除之。”
周武帝犹豫不决,于是便向大夫来和问计。来和赏识杨坚,就对武帝说,杨坚是可靠的,攻城略地,无战不克,劝武帝不要自毁长城。但宇文邕还是放心不下,暗中又请星相家赵昭偷偷为杨坚看相。赵昭与杨坚私交甚深,当着宇文邕之面佯装观察杨坚面相,然后轻描淡写地说:“皇上多虑了,杨坚的相貌稀松平常,无大富大贵可言,最多也只能做到大将军罢了。”
之后,内史王轨再次提醒:“杨坚貌有反相,还是及早除掉为妙。”但此时的武帝更相信星相家的话,便不悦地对王轨说:“天命所定,人如其何?”
杨坚恐惧不安,只得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为人极其低调,以避灾祸。后来借机把长女杨丽华嫁给皇太子宇文赟为妃,来消除皇室对自己的猜忌。
武帝宇文邕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575年,曾出兵灭亡北齐,统一了北中国。他死后,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宣帝是个昏君,荒淫无道。武帝尸骨未寒,他便把父皇宫人全部接收过来,一泄兽欲。他为了专事享乐,干脆在第二年把皇位禅位给7岁的皇太子宇文阐,是为静帝。自己做太上皇,称“天元皇帝”,但他还牢牢控制着实际权力。北周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走向黑暗。他对杨坚的疑心也就越来越重,总想找机会杀了他,杨坚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杨坚女儿杨皇后偶有小过,宣帝即逼令她自裁。独孤氏闻讯,急忙上殿请罪,叩头流血,才算救下女儿性命。事后他恶狠狠地对杨皇后直言道:“我总要找机会族灭你全家不可!”一次他召杨坚来,事先命内侍在皇宫埋伏杀手,再三叮嘱说:“只要杨坚声色稍动,即杀之!”杨坚心中惕惕,时刻防备,因此,朝问时神色自若,镇定从容,宣帝终无杀机可乘,杨坚才化险为夷。
但这样总不是个办法,时时处在危险的旋涡之中,杨坚如坐针毡。他权衡再三,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即出京为藩,到地方上暂避风头。于是托内史上大夫郑译给他谋一地方官,这正合宇文赟之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州总管。但还没赴任,机会就来了。
大象二年(580年)5月,周宣帝因荒淫过度,突然病倒,来不及交待后事就一命呜呼了,年仅22岁。
矫诏辅政
宣帝死后,静帝宇文阐年方8岁。由于事出突然,宣帝没有留下遗诏,谁来辅政?就成为朝臣们争夺的焦点。
郑译和刘昉是宣帝的亲信,很识时务。他们秘不发丧,仔细分析比较了朝廷和地方实力后,认为,宇文宗室诸王即使在各自的封国,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而地方掌握实权的势力派,如安阳太守尉迟迥虽是皇亲国戚,声望素著,但才智平庸,子弟也多轻浮,且贪财好利,对部下不事拉拢,肯定成不了大事。驻守郧州的司马消难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轻薄少智谋,也不足于谋事。益州总管王谦是个蠢材,没有什么心计,也成不了气候。
如此一分析,也就属杨坚了。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们便决定投靠杨坚。于是郑、刘两人一同草拟了一个假诏,声称是宣帝遗嘱,要杨坚辅政。
然后,刘昉拿着假诏去找杨坚。杨坚还有顾虑,不敢冒然应承,刘昉采取激将法后,杨坚才答应下来。但是,当刘昉拿着假诏要大臣颜之仪签字时,颜之仪说诏书有诈,断然拒绝。坚持要由北周宗室年德最长的赵王辅佐静帝,反对神器假人。于是,刘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越俎代庖,替他签了。
杨坚还想占卜一下吉凶,夜召庾季才问天时人事。庾季才揣知其意,说:“我纵使讲不行,你能够再行箕、颖之事吗?”借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听后逃进箕山,还在颖水洗耳为喻。杨坚默然良久,感慨说:“天下诸事,如箭在弦啊!”独孤夫人这时也劝丈夫:“事已至此,已无退路了,前路即使悬崖,也只有一跳了!”杨坚这才横下心来,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取代北周。
杨坚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后,他们才公布了宣帝的死讯。此时,离宣帝驾崩已经3天了。
杨坚做了辅政大臣,控制了朝政。但要代周自立,却非易事。拒绝签署伪诏的颜子仪,一直不妥协地反对杨坚,当他听说杨坚又要索取符玺时,就诘问道:“天子之物,丞相索要,其居心何在?”杨坚只得将他逐出朝廷,出为外官。
有鉴于此,他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核心,经过一番考察,又利用丞相之职,他拉拢了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颎、李德林等人作为自己的亲信;收买了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士卢贲,又任命郑译为相府长史,刘昉为相府司马。并州总管李穆,手握重兵,也见风使舵,命儿子李浑将一只熨斗赠给杨坚,说:“愿执威柄以熨天下。”还送去一副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十三环金带服饰,意为劝进。这些人都成为支持杨坚禅周的中坚力量。有了这批以死奉公的党羽后,杨坚便开始行动了。首先他向反对或威胁他地位的宗室诸王和地方势力展开攻势。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消灭异己
杨坚虽然有以假诏为辅政的依据,但要夺取皇权,还面临着三股势力的障碍:北周宗室,地方反对派和在北边虎视眈眈的突厥。杨坚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先在宫廷与北周宗室斗,再用武力讨平北周旧臣的三方起兵,最后用和亲与厚赂手段笼络突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