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仇恨满腔,但想到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不敢对明朝官员假以颜色,便将家仇归罪于尼堪外兰。他对明朝官吏说:“杀我父祖的,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此事就算完结。”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给他,没有交出尼堪外兰。但为了安抚他,明朝官员赏给他良马30匹,并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让他袭封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职。努尔哈赤发誓报仇,他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留下来的13副盔甲,以“遗甲十三副”作为最初起兵的资本。3个月后,努尔哈赤以报父仇为名,率领百余人的队伍,攻破土伦城,尼堪外兰远逃。努尔哈赤初试锋芒,即获声势。
从此,25岁的努尔哈赤便正式拉开了统一女真各部、争夺明朝天下的序幕。
努尔哈赤在一系列的征战中,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恩威并用——
1584年,征服董鄂部;1585年,征服浑河部;1586年,杀死尼堪外兰,征服苏克苏浒部和哲陈部;同时,完颜部的费英东、董鄂部的何和礼、雅尔古都部的扈尔汉三首领归附,后均成为后金开国勋臣。
1587年,努尔哈赤建立费阿拉城,自立为王。费阿拉成了建州女真最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成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根据地。
1588年,彻底征服完颜部。
努尔哈赤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女真族海西、东海等其他各部的恐慌。
当时海西女真中叶赫部最为强大。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3万之众,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布下口袋,在古勒山下狭窄的山道边,安放了滚木擂石,把精兵埋伏起来,马衔枚,人不解甲,单等联军的到来。
第二天,努尔哈赤的哨兵来报告说敌兵众多,大家听了都很害怕。努尔哈赤给他们打气说:“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此三者,我们都具备。敌兵虽然众多,但都是乌合之众而已,心不如我们齐整。真正交起手来,一定互相观望。只要我们把最嚣张的头目杀死一两个,敌人立刻就会作鸟兽散。”
不久,九部联军来到了古勒山下,先派出一百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嗷嗷叫着冲来,马被绊马索绊倒,建州兵上去就把他头割了下来,另一头目见状,调转马头就跑。这一来,九部联军的兵将无不争先恐后地四散逃窜。努尔哈赤士气陡升,挥师追击。此役,共斩杀叶赫贝勒布斋等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九部联盟瓦解。努尔哈赤乘着胜利的余威又接连攻灭了朱舍里部和讷殷部,实力大增。
努尔哈赤经过10年对建州女真各部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其后,又经过20余年征伐,相继兼并了海西四部和东海女真各部,基本上完成了女真民族各部的统一。
努尔哈赤的统一,使女真摆脱了明朝的控制,也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建国立制
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努尔哈赤创制了满文。满文的创制,使女真民族从此走出愚昧,向文明社会迈进。
金灭亡后,通晓女真文的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已基本失传。当时来往公文一般都采用汉文或蒙文书写。在与朝鲜、明朝的交往中,使用汉文;在向女真人发布军令、政令时,使用蒙古文。但不管是汉文或蒙文,绝大多数女真人既看不懂,又听不懂。于是,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满文分新老满文,努尔哈赤创制的无圈点满文,为老满文。其后,皇太极把它改进成有圈点满文,是为新满文。其后,满语文成为清朝官方的语言和文字,颁行全国。从此改变了女真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也加速了女真民族的形成。对稳固后金政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满文的创制,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皇太极时曾诏谕:“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满洲族的名称自此正式出现。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还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
八旗制度是由氏族公社的生产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人的习惯,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10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女真人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
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后来因“归附日众,乃折为八”。努尔哈赤就规定每300人设一个牛录额真;每5个牛录为一个甲喇;5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固山就是旗,由亲王担任统帅,率领7500人。有特定颜色的旗帜,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后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后来又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称八旗。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八旗制度将女真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机勃勃的社会机体,是清朝基本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为向国家体制迈进,努尔哈赤还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形成了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称臣纳贡,明朝廷认为他态度恭顺,又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已经成熟。1616年正月壬申日,他在八旗贵族的一致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他综合蒙古特别是汉族政权模式,设官建署。在大汗之下设置了5个理政听讼大臣,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又在大臣下设理事官10人,负责诉讼检查。
这样,大金就粗具了国家规模。
为了和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区别,历史上把努尔哈赤的金国称为后金。
传檄讨明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深知,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他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组织屯田,还把战争中俘虏的汉人编为民户,让他们垦荒生产,加快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努尔哈赤很重视工匠,认为他们比金银珠宝珍贵得多。在努尔哈赤的倡导下,建州地区的手工业很快就初具规模了。努尔哈赤还大力发展与汉族的贸易往来,仅在抚顺一地,努尔哈赤每年都会有几万两的利润收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内部整顿,发展生产,后金兵势渐强,势力剧增。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烧黄纸、斩鸡头,祭告天地,正式发布了讨明檄文“七大恨”,扯起了公开反明的旗帜。
七大恨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廷无辜杀害了他忠顺明朝已久的祖父和父亲;在与叶赫部的冲突中,偏袒对方和明廷不准女真人在边境开荒种地等。
誓师完毕,努尔哈赤即亲统步骑2万进攻明辽东重镇抚顺,诱胁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都被后金军占领。明总兵张承荫率部1万增援,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之后,他又攻陷清河堡(今本溪市东北)及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杀守将邹储贤以下万余人,使明廷震骇。明朝辽东防务之所以接连失陷,主要是国内人民起义,重兵都被抽调回内地镇压起义去了,对东北便无暇自顾。
至此,明神宗方感到事态严重,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双方由此展开了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萨尔浒之战。这次战役,对明与后金来说,都是决定性的经典战役,史家称:“明朝衰亡,后金兴起,‘肇于是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月,明军及盟友共约11万人,号称46万,分四路限期合围赫图阿拉,想一举割掉后金这块肿瘤。努尔哈赤遂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6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2月29日,努尔哈赤侦知,明西路杜松军已孤军深入,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努尔哈赤遂很快调整八旗兵力,集中迎击杜松军。3月2日,两军激战,杜松阵亡,明西路军全军覆没。是夜,北路马林军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进至尚间崖(在萨尔浒东北)后,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以成犄角之势。努尔哈赤则分兵进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每次都以步兵正面冲击,以骑兵一部迂回到阵后夹攻,大败马林军,夺占了尚间崖,北路明军大部被歼。
而南路的刘綎军因山路崎岖难行,未能如约会师赫图阿拉。西路、北路军失利的消息也未得知,仍按原定计划北进。努尔哈赤立即移兵南下,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抛弃辎重,轻装急进。毫无防备地钻入了努尔哈赤张开的布袋,刘綎兵败身死。而坐镇沈阳的杨镐,在得知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急忙令东路军李如柏撤军。李如柏畏敌如虎,撤退时被后金哨兵吹响的螺号吓坏了,风声鹤唳,以为遭遇到了后金的主力,惊恐溃逃,人马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萨尔浒之战,历时5天,以明军的彻底失败、后金军的完胜而告终。萨尔浒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从此,后金军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而明军则完全陷入被动,直至最后灭亡。
。 想看书来
宁远大战
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后,气势如虹,横扫东北。连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70余城,明军溃不成军。频繁换将,也不能扭转颓势。由于朝臣与边帅矛盾尖锐,互相掣肘,反而使努尔哈赤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而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待机而用的人,几乎战无不胜。1625年3月,他将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对明的京师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就在努尔哈赤40年戎马生涯达于顶峰之际,青年袁崇焕戛然终止了他上升的步伐,并且把他推下了深渊。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那年,时值明朝萨尔浒新败,京师震恐。儒生多感,袁崇焕自然有一番慷慨陈词,御史侯恂听后,认为他人才难得,就向朝廷保荐,而朝廷正缺乏经略辽东人才,袁崇焕遂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那时,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弼不听辽东经略使熊廷弼指挥,并在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时,带头逃跑。致使广宁失守,明军覆没,后金军直逼辽东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而山海关一旦失守,北京就十分危险了,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急忙换上兵部尚书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使,在此国难当头,袁崇焕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告奋勇,请戍守边防。
明熹宗遂批准拨给他20万两银饷,负责督率关外明军。
孙承宗懂兵略,知道不能被动地仅守山海关,而应把远离山海关的宁远(今辽宁兴城),作为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袁崇焕遂被派往宁远驻守。
宁远位于山海关以东200余里,袁崇焕到任后,立即征集士兵和百姓修筑城墙。又从后方运来11门产自荷兰的红夷大炮,架设在城楼上,使宁远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在防线外围的锦州、松山等地,派驻人马屯田筑垒,声援宁远。逐渐把防线从山海关向东推进了400多里,许多失地被收复,整个辽东局势开始向有利于明朝的方向发展。
可是,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贤,却很猜忌孙承宗,向他索贿不成,就借机撤了他的职务,换上自己的亲信高第,来当辽东经略使。高第畏敌如虎,庸碌不堪,他一到山海关,就要求各路明军收缩战线,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这种消极防御策略,拒不撤兵,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了。
努尔哈赤善于待机而动,遂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兵13万,号称20万,对宁远孤城发起进攻。
当时袁崇焕手里只有1万多兵,众寡悬殊,情形十分危急。
袁崇焕镇定自若,与部下刺血明誓,激以忠义。制定凭城固守的兵略,不出城外野战,孤守、死守、固守。并且坚壁清野,将城外粮食全部运入渤海觉华岛中,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烧掉,不给后金军留下任何东西。命参将祖大寿领一支兵马出宁远西北,作为外援,牵制后金军。
正月23日,努尔哈赤率军杀到宁远,见宁远防守滴水不露,就诱降袁崇焕,许以高官。袁崇焕不为所动。努尔哈赤连连获胜,至此受挫,不由大怒。
24日,努尔哈赤亲自督军大举攻城,但后金军冲到城下后,城中却无动静。正自诧异,突然间城头火光冲天,弓箭和滚石如雨而下。后金军死伤无数。后金军头顶盾牌,再次猛烈攻城,宁远守军又从城头的垛口间,推出许多木柜,一半隐在城内,一半悬出城外。原来木柜中藏有身着盔甲的明军兵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后便将木柜拉回来,再装矢石投掷。如此反复,后金军伤亡惨重,始终接近不了城池。努尔哈赤命令士兵身披两层铁甲攻城,袁崇焕则命军士架起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心生怯意,再不敢前行。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后撤。
25日,后金军重整旗鼓,又来攻城。袁崇焕令将士用红夷大炮连续轰击,其中有一炮正中远处在旗下的指挥之人。不久,后金军的攻势就停止了。而这一炮击中的正是努尔哈赤本人。努尔哈赤被救回营后,即下令撤军。袁崇焕看到敌人退兵,乘胜追击了30里,才得胜回城。
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也是最严重的惨败。
努尔哈赤在撤军的路上,对部下说:“我自25岁起兵以来,久戎沙场。何敌不克,何坚不摧。没想到小小的宁远城却遭到挫败。”心中十分恼怒,伤势加重,于8月11日在沈阳去世,终年68岁。
袁崇焕初历战阵,即取得宁远大捷,它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对后金军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明朝军队望风溃散的戾气。而这却是袁崇焕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情势下取得的。它打破了努尔哈赤不败的神话。宁远之战后,原来许多降金的官吏和士兵又重新归队,山海关外的许多城池也再次被收复。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8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承父亲遗志,积极整军练武,准备再攻明朝。
而袁崇焕也抓住机会,采取“以辽人守辽土”的方略,在一年时间里就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的“关宁铁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