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语堂看儒与道-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公调说:〃丘里,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个风俗的单位。它聚合了许多不同的成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为许多不同。就好像以马的各部分来认马一样,分散的马只是个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马。所谓的马,是聚集了身体各部形成的躯体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积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伟人并合了四面八方所致。了解这个道理,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更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
〃四时有不同的季节,天不偏私去改变它,所以才能完成一个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国君不偏爱哪一人,所以国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衔,不是百官所赐,所以德性才能具备;万物有不同的条理,因为无私,所以大道才没有称谓;没有称谓,所以能无为,能无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时序有终始,世情有变化,祸福有循环,它们都各自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强改变它们的本性,只会导致双方迷失正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再以大山为例,木、石不同却聚集一处,合于一堂。这就叫做丘里的言论。〃(《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二、天无私覆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没有丝毫的私心。(《庄子》内篇第五章《大宗师》)
第57节: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三、圣人无私
庄子说:〃覆载万物的道何其伟大啊!君子不抛弃主见是体会不出的。抱无为的态度去做,便称为'天';以无为的言辞来表达,称做'德';爱人无私,施恩万物,叫做'仁';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行为没有形迹,叫做'宽';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便称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既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因外物而动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这十种道理,其心便能包容万物而无所遗漏。到时,他宁愿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宝藏在大海里,也不会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语译]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若对照研究老庄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争〃的观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来谈论。
然而,要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和这个相同的观点,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说是不可能。所以人们常误以为庄子此名家更强调雌性的精神。其实,庄子以〃水〃作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征象,也正是庄子口中的〃精神宁静〃。请参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庄子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同的。尽管他赞同人类的精神在无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对生活上的问题却并未忽视。这些问题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帮助的。不助的态度就是圣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忍耐、谦虚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万物虽贱,却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发展;百姓虽卑,却又不能不顺从;世事虽不明显,却又不能不参与;言教虽不适当,却又必须去陈述;义理离道虽远,但却不能被抛弃。
仁爱虽有偏私,却又不得不推广;礼章虽繁杂,却又不能不加强;德行虽与世相和,却又不能不自立;大道虽是一体,却又不得不变化;天道虽神秘不可知,但却又不得不行。
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妙理,并不以人力去助长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预先的计谋,应合于仁不自以为有恩,接近义理不自以为受到重视。
他应接礼文而不拘泥,接触世事而不辞让,以自然的法则齐一万物而不致纷乱,依恃百姓而不轻用其力,因任万物而不离其本。
世间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为他的德性还没有达到纯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挠。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实在可悲!
什么是大道?所谓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无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为而致纷乱的是人道;主宰万物的是天道,饱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别极大,不可不详加体察。(《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在宥》),
调和而顺应它,便是德;无心而顺应它,就是道了。(《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第58节: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语译]
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遥人,必易遭打击。
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但却不能永久保住他的财富;而那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
一、自鸣得意,偷安和驼背
世上有自以为是的人,有偷安自喜的人,有身体佝偻的人。
所谓自以为是的人,便是只学习了一位老师的学说,就洋洋得意地说自己已经很充实了,却不知道宇宙开始时是什么都不存在的。
偷安自喜的人,在猪毛稀少的地方为居,便以为是广大的宫室,宽阔的庭院了。他们藏身在猪的两股、乳腋、脚肘和胸怀间,自以为找到了安全的处所,却不知一旦屠夫举起手臂,放火烧猪的时候,自己便和猪一起葬身火海。这是和环境同进,又和环境同亡的一类。
至于驼背的人,就是舜了。羊肉不喜欢蚂蚁,蚂蚁却非常爱慕羊肉,这是因为羊肉有膻味的缘故。舜就像羊有膻味,因此百姓爱慕他就好像蚂蚁喜爱羊肉一般,所以他三次迁都,百姓都跟随其后。他所治理的现在已经有十万多户人家了。
尧听到舜的贤能,便把他派到没有开发的地方,希望他替百姓带来恩泽。舜被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年纪已经老大,耳目也已衰退,但是他却不能退休归养。所以说,舜就是身躯佝偻的人。(《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
二、积财之险
满苟得说:〃无耻的人大多富有,言过其实的人大多显达。〃(《庄子》杂篇第二十九章《盗跖》)
三、儒教不足学
儒者为了研究诗书礼乐而去掘古墓。
大儒传话下来说:〃天快亮啦!事情办得如何?〃
小儒说:〃还没有把死者的裙子短袄脱下来。不过我们在他嘴里看到一颗珠子。古诗上面记载说:'青翠的麦子,生在土坡上面。'这个人活着不周济别人,死后含颗珠干什么?〃
于是,捏着死尸的鬓发,按着尸体的胡鬓,用铁锤敲着他的下颚,慢慢分开两腮。他们的动作非常谨慎,惟恐损坏尸体口中的珠子。(《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四、谦卑
正考父(孔子十代祖)一任士职,就曲着背;再升大夫,就弯着腰;最后担任卿职时,就俯身顺着墙走路了。他这样的谦卑,那里还有人敢侮辱他?
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一上任士职,就开始自命不凡;再任大夫,便在车上轻狂起来;一旦担任卿职,便自称长者了。(《庄子》杂篇第三十二章《列御寇》)
五、屠羊说的故事
楚昭王弃国逃亡,屠羊说也跟着昭王出走。昭王返国,要奖赏跟从他的人。但是等到找到屠羊说的时候,屠羊说却说:〃大王失国的时候,我放弃了屠宰的工作。现在大王回国,我的工作已经恢复,又何必说什么奖赏呢?〃昭王坚持要他接受。
屠羊说又说:〃大王失国,不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不该接受诛罚;大王返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昭王便宣召他进宫相见。
但是,屠羊说拒绝了,并且说道:〃楚国的法律是必定要有特殊功劳的人才得晋见大王的,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卫国家,勇力又不足以消灭敌人,怎敢妄自晋见大王呢?而且,当吴国军队入侵郢都的时候,我因为害怕而逃避他乡,并不是有意追随大王的。如今大王要废置法律召见我,实在是很不合理的啊!〃(《庄子》杂篇第二十八章《让王》)
这篇文章是选自《让王》二十八章,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杜撰的。
第59节:第十章 抱一
第十章 抱一
载营魄抱一 (2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4 )?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语译]
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志,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吗?你能保全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柔和的心境,像婴儿一样的纯真吗?你能洗净尘垢、邪恶,使心灵回复光明澄澈而毫无瑕疵吗?你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你运用感官动静语默之间,能致虚守静吗?你能大彻大悟,智无不照,不用心机吗?
这些事如果都能做到的话,便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了。
庄子写了一篇老子的对话,其中提到了许多思想,和本章大义大为相符。
一、保全本性的常道
南荣趎带着粮食,走了七天七夜,到达老子的住所。
老子问他说:〃你从楚国来的吗?〃
南荣趎回答说:〃是的。〃
老子又问:〃你怎么和这么多人一起来?〃
南荣趎吃惊地回过头看了看。
老子笑了笑说:〃你不知道我所说的意思吗?〃
南荣趎羞愧地低下头,然后叹息一声说道:〃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也忘记了自己此来是要问什么?〃老子怀疑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南荣趎回答道:〃有件事很叫我烦恼。如果我不求知,人家说我愚蠢,如果我得到了知识,反而使自己伤脑筋;如果我不学仁,会害人,行了仁,又担心违背大道;若说我不行义,会伤人,行了义又忧愁自己会违背本性。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困扰啊?这就是我老远赶来向你请教的原因。〃
老子说:〃刚才我看你眉目间的神态,就已经了解大半,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就知道我所想的没有错了。你的样子看起来既像失去双亲的孤儿,又像拿着小竹竿去探测大海的人。唉!你已经失去了自我。虽然你想恢复自己的本性,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所以你的心才会这么混乱,我实在为你感到难过。〃
南荣趎回到家中,抛弃那些扰他的俗事,专心致力于道德方面的修养。十天后,他仍然觉得心里郁闷,于是又来见老子。
老子说道:〃你已经洗净了本心,所以体内已充满了精气,但是你的内心还存着一些系累,这就是导致你烦恼的因素。请记住,当你的耳目受声色引诱时,不可去控制它,应该不用心智来平息耳目的纷扰。
〃当你的心智被物欲所系时,千万不要控制它,一定要尽力断绝心神的活动。耳目心智被外物所扰,即使有道德的人也不能自持,何况那仿效大道而行的人?〃
南荣趎说:〃有个人病了,他的邻居去看他,病人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邻居,但是来探望他的人并没有因为听到了病情就使得自己也生病;而我听了你的大道,倒像是吃药反而加重了病势。你还是告诉我一些保全本性的常道吧!〃
老子说:〃要知道保全本性的常道,先得问自己有否离本性?能使本性自得吗?能不必卜筮就知道吉凶吗?能安守本分吗?能不追求外物吗?能不仿效别人而求于自己吗?能无拘无束吗?能随顺物性吗?能像赤子之心吗?
〃赤子整天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心气和顺的极致;整天握拳而不拿东西,这是德性自然的结果;整天看而眼珠不动,是看不偏向的结果;走路没有目的,停下来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随顺外物,与之同浮同沉罢了。而这就是保全本性的常道。〃(《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老子把人性非恶比作〃婴儿〃和〃璞〃。
二、天徒与人徒
心里诚直的和天理同类(天徒),既和天理同类就知道:人君和我无分贵贱,全属天生。……人们将称我做〃童子〃,它的意思就是〃和天同类〃。
外貌恭敬的和人同类(人徒)。有人手执朝笏,跪拜鞠躬,行人臣之礼,一般人就说:别人都这么做了,我敢不做吗?做别人所做的事,别人自不会嫉恨,这就叫做〃和人同类〃。(《庄子》内篇第四章《人间世》)
第60节: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则器具便失去了用处,连一点东西也不能包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则也就毫无用处可言了。
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一、〃无〃的用处
眼睛光亮便看得清楚;耳朵灵敏便听得明白;鼻子通畅可以闻气息;嘴巴通彻可以尝美味;心里通达,思路便畅行无阻;智慧透彻,便已到达德的境界。
道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