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孔明真相-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被扭曲最厉害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孜孜以求,欲还原孔明真相,但都总是不得要旨。今天,本书作者终于发现重大线索。于是,孔明身上的层层迷雾被一一揭除了。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历史读物,这是一部趣意盎然的学术著作。这本书将会使你发现:历史,比小说更好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1)
序言
  第一篇 卧龙之志
  年轻时的诸葛亮,胸怀远大志向,梦想建功立业。但经过长期的为官生涯后,他开始向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只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经欲罢不能。他只能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二篇 隆中对策
  为后人所仰视的《隆中对》,实际上很早就被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因为那里面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缺陷。诸葛亮之所以打动刘备,并不是因为他能够“未出天下,而知三分”,而是因为诸葛亮第一个盘点了刘备的政治资本,使刘备增添了驰骋疆场的政治信心。
  第三篇  出师不利
  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献上他的第一条军事计谋,却被刘备否决了。复杂多变的战场,给诸葛亮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没有为刘备提过一条军事计谋。
  第四篇 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孙权主动提出的。但当诸葛亮出使江东时,孙权却又演出了一幕“观望成败”的戏剧。诸葛亮无奈,只好由孙权占据了谈判的上风。“江东和谈”虽然正式确立了孙刘联盟,但也为联盟破裂埋下了伏笔。
  第五篇 赤壁之功
  诸葛亮出使江东,看似功劳卓著。甚至有人认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阶段的功劳要远远大于关羽。但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提升,要远远超过对诸葛亮的提拔。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功绩”另有看法。
  第六篇 凤雏飞翔
  赤壁之战后,庞统投靠刘备,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庞统虽然是后起之凤雏,但他已经与孔明这个卧龙并驾齐驱了。
  第七篇 益州攻坚
  《隆中对》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庞统那里有了答案。庞统为刘备制定了攻取益州的战略规划,并随刘备挺进益州。在益州之战中,庞统的表现可圈可点。而此时的诸葛亮还在荆州基层磨炼着自己。
  第八篇 法正出彩
  军事中郎将庞统战死于益州战场,另一个军事中郎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取代其“谋主”之位。因为,一位新的军事奇才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法正。
  第九篇  荆州迷惘
  荆州之地,是刘备从孙权手上借来的吗?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这场政治婚姻幸福吗?孙刘联盟破裂,最先失信的是谁?诸葛亮在此之间为什么一声不吭?
  第十篇  汉中论策
  刘备取得汉中,最大的功臣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刘备过早自封汉中王,从而忽视了对荆州的防守。反对刘备称王的费诗被刘备降了职,于是没人敢提反对意见。在刘备称王的过程中,诸葛亮是其坚定的支持者。
  第十一篇  斗争策略
  刘备没有给诸葛亮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但却让诸葛亮掌管了行政大权。诸葛亮善于惩治“不忠”,坚决肃清“内敌”,喜欢论资排辈,强调严刑峻法,这些都是刘备所喜欢的。所以诸葛亮很快就摆平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第十二篇  工作伙伴
  诸葛亮有几个不错的工作伙伴。这些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不会成为诸葛亮的竞争对手。
  第十三篇  痛失荆州
  孙权、曹操两面夹击关羽,刘备竟然没有派去一兵一卒去援助关羽,致使荆州被孙权袭取,而关羽则惨遭杀害。这件事的主要责任人是刘备,诸葛亮也负有一些间接责任。
  第十四篇  冤杀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备指责刘封不救关羽,而且还逼反了大将孟达。诸葛亮提醒刘备:刘封性格刚猛,恐怕易世后难以制服。于是,刘封被杀了。
  第十五篇  丞相之职
  从受命军师中郎将,到官居丞相之职,诸葛亮的职业道路曾出现多次转折。但当一个个竞争对手倒下的时候,他的机会终于到来。诸葛亮率众力推刘备称帝,而诸葛亮得到的回报便是丞相之位。
  

目录(2)
第十六篇  刘备托孤
  刘备兵败夷陵,退回白帝。在永安宫养病期间,刘备开始考虑托孤之事。此时能托付大事的人,只有诸葛亮了。为了制衡诸葛亮的权力,刘备又找来了李严,让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辅佐阿斗。
  第十七篇  诸葛亮南征
  刘备病死之后,蜀汉南中地区发生多起叛乱,孙权乘机接纳降叛,打击蜀汉。但当曹魏重兵进攻东吴时,吴、蜀两家不得不重新走到一起。于是,诸葛亮便有了南征的机会。南征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南中地区并不平静。
  第十八篇  出师之际
  诸葛亮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敌人的诱降,并决定大举北伐中原。出师之前,他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这份《出师表》不是请愿书,也不是北伐可行性分析报告,而是一份告诫书。
  第十九篇  可怕的对手
  诸葛亮想出师北伐。为了保险起见,他开始了策反孟达的工作。由于情报泄密,孟达被司马宣王消灭。这是诸葛亮和司马宣王之间的第一次交手,结果是以诸葛亮失败而告终。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到了曹魏境内三郡之响应。可诸葛亮却因此而疑心重重,不敢快速进兵,从而失去了扩大胜果的机会。诸葛亮派马谡防守街亭,可是诸葛亮和马谡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结果导致街亭惨败。此战失利,最大的责任人是诸葛亮,但马谡却做了替罪羊。
  第二十一篇  政治较量
  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进行练兵运动,并废掉了敢于讥笑自己的校尉缪立。而魏主曹叡则发表了一份谴责诸葛亮的通告。对比两人之间的政治较量,诸葛亮显然是占了下风。
  第二十二篇  挽回颜面
  第一次北伐结束不久,诸葛亮又连续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战争。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以数万人进攻只有千余魏兵防守的陈仓,二十多天过去了,陈仓竟然安然无恙,诸葛亮只好撤兵。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占领了两个被曹操废弃的小城。于是诸葛亮得以恢复丞相之职。然而,真正为诸葛亮挽回颜面的,却是魏延打败郭淮的那一仗。
  第二十三篇  亮点与疑点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想抢割上邽地区的麦子,但由于司马宣王迅速赶到,抢麦行动被迫中止。射杀张郃是这次北伐的唯一两点,但废掉李平却成了一个很大的疑点。
  第二十四篇  命殒五丈原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足足准备了三年。但他的进攻路数已经被敌人摸透了。司马懿的拒敌不出,使得诸葛亮无计可施。忧虑之下,诸葛亮患重病而与世长辞了。
  第二十五篇  敌人有多强?
  在诸葛亮的强大攻势面前,司马懿曾经闭门不出,拒不交战。但司马懿恰恰是令孔明最为头疼的对手之一。此人沉稳老练,精于算计,多次算准诸葛亮的招数,且采用了最为阴险的防守策略。然而,这场战争并不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个人较量,而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国力较量。所以,无论诸葛亮有多聪明,等待他的都一定是悲剧。
  第二十六篇  接班人
  诸葛亮临终遗言,导致蜀两员骨干互相火拼。结果魏延被杀,杨仪遭排挤。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才能一般,他们把蜀汉一步步带向灭亡的境地。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
  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之所以远离历史真相,是由十大因素而造成的。
  第二十八篇  谁在将诸葛亮“妖魔化”
  古代人喜欢神化诸葛亮,而现代人则有妖魔化诸葛亮的趋势。上海大学教授朱子彦说“诸葛亮借刀杀人害死关羽”;而陕西退休教师胡觉照先生则认为“诸葛亮想做皇帝”。这些观点乍一听有理,但却根本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
  附录2:史学界遗憾:诸葛亮研究领域的六大盲区
  

序言
诸葛亮,曾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国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而是一个遭到了“绑架”的历史人物。或者说,诸葛亮根本就只是一个符号。
  历代帝王“绑架”诸葛亮,让诸葛亮成为“愚忠”的榜样;历代文人“绑架”诸葛亮,把诸葛亮塑造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普通百姓“绑架”诸葛亮,使诸葛亮成为了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近几年,一些喜欢翻案的学者也开始“绑架”诸葛亮,诸葛亮又非常离奇地变成了“奸臣贼子”。
  当我们试图从史书原典中了解孔明真相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历史学家们竟然也参与了“绑架”诸葛亮的行动。再深入下去,我们又会发现,正是由于历史学家们巧妙地玩弄了历史,才使得诸葛亮的真实面目扑朔迷离了起来。
  陈寿的《三国志》,是史学界公认的“信史”。但这部“信史”在记载诸葛亮时,却大大地“失信”于天下。陈寿对其他三国人物的评论,一般都只不过是寥寥数语,可他对诸葛亮的主观评论却多达千字以上。这些出现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主观评论,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史料,但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地把这一千多字的内容当成了史料。就这样,后人对诸葛亮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歧路。
  一代历史名家陈寿,为什么要在《诸葛亮传》中加入一千多字的史料“水分”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西晋时期,武帝司马炎想让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为了避免强臣欺主的事情在易世后发生,司马炎决定以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故事来教育大臣。于是一些蜀汉旧臣被请到了幕前,如果有谁会讲几段诸葛亮的故事,不仅会得到众多的掌声,而且更容易得到重用。
  陈寿就是一个特别会讲诸葛亮故事的人。陈寿在任著作郎时,他的上司荀勖、和峤就命令他编写诸葛亮的故事。结果陈寿非常感动,他说当朝政府能歌颂一个曾经的敌人,不愧是“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寿虽想好好歌颂一番诸葛亮,但由于蜀汉政权一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后主传》),他能找到的材料实在是少之又少。无奈之下,陈寿只好在诸葛亮的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评论。为了迎合司马炎的政治需要,这些评论基本上是以赞美为主。
  陈寿编写诸葛亮故事有功,于是得到了撰写魏、吴、蜀三国志的机会。他将自己所编写的诸葛亮故事大量穿插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造成了《诸葛亮传》与《三国志》全书文法的格格不入。可以说,《诸葛亮传》是《三国志》中的另类体例。
  继陈寿的《三国志》后,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裴松芝所著《三国志注》也成为后世研究诸葛亮的重要史料。遗憾的是,后两部著作的史料“水分”更多,习、裴两位史家不仅随意发表主观评论,还把相当数量的野史资料收入了自己的著作中。
  后世常有人对习、裴二人进行清算和批判,但人们对陈寿却从来都是深信不疑。一千七百多年以来,没有人发现《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史料“水分”,没有人识破陈寿的春秋笔法。在陈寿《诸葛亮传》的引导下,人们一代代地误读着诸葛亮,一代代地“绑架”着诸葛亮。而世人所认识的诸葛亮,也离真实的诸葛亮越来越远了。
  近来有学者扬言,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但他们一出手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有人说诸葛亮借刀杀人害了关羽,还有人说诸葛亮一直想做皇帝,甚至有人给诸葛亮戴了个“一代奸相”的帽子。这些学者看似是要挤去史料的“水分”,实际上却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绑架”诸葛亮,他们根本就没有把真实的史料放在眼里。
  回望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神化”的历程,再目睹当前诸葛亮被“妖魔化”的现象。我们不禁感慨不已:历史是多么容易被人扭曲。于是,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便成为本书的最大宗旨。
   。。

第一篇  卧龙之志(1)
年轻时的诸葛亮,胸怀远大志向,梦想建功立业。但经过长期的为官生涯后,他开始向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只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经欲罢不能。他只能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名利之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是无数中国人借以勉励自己的名言。这八个字,取材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乍一看,诸葛亮似乎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但当我们考察诸葛亮事迹时,就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恰恰是与功名相缠绕的一生。从游学荆州,到陇亩高歌;从结交于望族,到娶妇于名门;从亲友争相推荐,到刘备“三顾茅庐”;从担任军事中郎将,到登上丞相之位;从平定南中,到北伐曹魏……这一切都说明,诸葛亮与功名之间,具有着躲不掉的关系。即使他想品味“淡薄”,享受“宁静”,又焉能做到呢?
  那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告诫儿子去做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饱尝了被名利所累的痛苦,他不愿意再看到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由于连年征伐却总是无功而返,蜀汉国力消耗严重,诸葛亮身体也越来越差。他想罢手,但又谈何容易?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经是欲罢不能了。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足足准备了三年。但他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次北伐几乎是他的孤注一掷,也是他最后的名誉之战。此时的他没有豪迈,没有风光,有的只是几分悲凉。人生的感悟在那一刻突然闪现,于是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那份《诫子书》。
  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真可谓语重心长,又可以说是金玉良言。它饱凝聚了诸葛亮对自己人生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啊,追逐功名的人,必定会为功名所累。做人还是平淡一些好啊。
  只可惜啊,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些点领悟到这一点呢?
  游学荆州
  诸葛亮14岁那年开始在荆州游学。与他一起游学的还有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和汝南孟公威。那时的诸葛亮有个很奇怪的习惯:抱膝长啸。放到今天,谁要是动不动当众抱膝长啸,肯定会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但在诸葛亮那个圈子里,人们认为这是孤高冷傲的表现。
  但孤高冷傲的“抱膝长啸”并不意味着“淡泊名利”,相反那正是一种欲求功名而不得的心情泄漏。
  诸葛亮对他的三个游学同伴说“你们三人如果做官,肯定能做到刺史郡守。”三人便问诸葛亮,那么你能做到什么官呢?诸葛亮笑而不答,但那意思是很明白的了:比刺史郡守还要大的官是什么呢?
  从诸葛亮的这个“笑而不答”,我们看不出丝毫他的“淡泊名利”。
  后来孟公威思乡心切,打算到曹操那里做官。诸葛亮便说:“中原有那么多士大夫,你何必非要回家乡呢?”一句话便暴露了诸葛亮游学荆州的目的:做官。
  (《魏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