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孔明真相-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鋈魏谓ㄒ槔础
  诸葛亮为什么不对荆州之事发表看法?这可能和他的军事、外交意见总被刘备否决有关。诸葛亮投靠刘备以后,共在荆州之事上发表过两次意见。第一次是刘琮投降曹操,刘备过襄阳时诸葛亮建议攻击襄阳,夺取荆州,但被刘备以“吾不忍也”为由拒绝了。第二次是刘备赴京口向孙权借土地,诸葛亮说此行危险,有可能遭到东吴人的陷害,结果刘备也没听他的,而且还从孙权那里得到了获取荆州之地的许可。两次献计失败,这让诸葛亮感觉到了战争局面的复杂性,也让他打消了继续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努力计划,转而一门心思地考虑政治问题。所以,他也无法表现出像司马懿那样的聪明才智。
  依笔者来看,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刘备,而“谋主”法正和“股肱”诸葛亮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不过诸葛亮所负的责任更间接一些。
  刘备急着自封汉中王,诸葛亮则忙着为刘备肃清内部的“不忠”之徒,甚至搞起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过多的内耗使得刘备方面失去了外交政治方面的敏锐性,所以才使得敌人有机可乘。
   。。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1)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备指责刘封不救关羽,而且还逼反了大将孟达。诸葛亮提醒刘备:刘封性格刚猛,恐怕易世后难以制服。于是,刘封被杀了。
  刘备早年无子,在荆州时收养了一个叫刘封的孩子。刘封原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封自幼习武,气力过人,性格刚猛。刘备一开始非常喜欢他,并打算重点培养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刘备入蜀,由葭萌南下而进攻成都时,刘封才二十岁刚出头。刘封与诸葛亮、张飞一起溯江西进,而且每战必胜,显然出很强的战斗能力。益州平定后,刘封升为副军中郎将。
  (《三国志。刘封传》: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五年以后,刘封又被刘备委以重任,奉命去统管孟达的军队。于是,刘封的悲剧便开始上演了。
  孟达,原本是刘璋手下的一名将领,他也是法正的副手。刘璋命令孟达和法正各率二千人马迎接刘备。刘备便令孟达和他的人马留驻在了江陵。平蜀以后,刘备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奉刘备之命由秭归出发,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战死,房陵被孟达轻松攻破。
  初战告捷,孟达兴奋异常,决定一鼓作气,拿下上庸郡。就在这个时候,刘备给孟达派去了一只援军,这只援军的首领便是刘封。孟达并没有要求增援,刘备为什么还要派来援军?原因大概有两个:
  原因一,孟达是刘璋旧将,投靠刘备后一直留在江陵,并没有得到刘备集团的政治教化,其是否忠心还有待验证。派刘封过去进行统领,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部队的政治方向。
  原因二,自从刘备生下刘禅以后,刘封便失去了做王太子的机会。为了安慰刘封,刘备命他统领孟达的军队,算是给他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刘封与孟达在上庸会合后,上庸太守申耽率众投降,申耽还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质押在成都,以表示自己对蜀汉的忠信。申耽的举动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刘备加封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之职。刘备同时还加封了申耽的弟弟申仪,任命其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
  从申耽投降一事来看,即便刘封不来,孟达也能攻克上庸。刘封的到来,纯粹是一种政治需要。
  (《三国志。刘封传》: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军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
  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迁松为副军将军。)
  事实证明,刘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员。尽管他武艺精湛,作战勇敢,但他却不善于和孟达、申耽处理好关系,结果弄得几个人在一起总是不愉快,部队的军心也根本无法稳定。当然,这也可能跟刘封年轻气盛而且又缺乏经验有关。
  房陵、上庸攻破不久,关羽也发起了对樊城和襄阳的围攻战。关羽要求刘封、孟达派兵援助,但却遭到了刘封和孟达的拒绝,他们的理由是:刚刚占领的山郡还没有安顿好,若分兵出行,恐怕会造成###。
  (《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刘封和孟达的理由也是可以成立的。毕竟他二人的关系还未理顺,而申耽、申仪兄弟也居心难测,这里的情况已经够乱的了,哪能有心思去管关羽的事情呢?另外,此二人也不属于关羽管辖,若没有刘备的命令,他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关羽。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2)
荆州丢失以后,刘封、孟达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便加剧了。而且刘封还找借口夺走了孟达的权力象征——鼓吹。
  其实,如果此二人仍然坚持当初的理由,也许谁也不会把关羽败亡这笔账算在他们头上。但后来他们却互相推诿起来。孟达心想,刘备是刘封的养父,到时候肯定会把责任都推到我头上,看来我不能在这里呆下去了。于是他给刘备写了封信,然后就投降了曹丕。
  (《三国志。刘封传》: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假如刘备能和孟达多相处一段时间,也许他就不会派刘封去夺孟达的兵权。因为孟达的文韬武略要比刘封强出很多。只要看看孟达留给刘备的那封信,就能发现孟达这个人实在是太有才华了。
  孟达的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孟达深知,殿下建立的必将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在创业初期,您巧借吴、楚之地而拥有了自己的根基,有志之士都为此而赞叹不已。我孟达投靠您以后,身上也犯了不少错误,这个我自己都明白,何况殿下你呢。自您建立汉中政权后,天下英雄纷纷归附,而我孟达却是文不成,武不就,被您列入功臣榜,实在是让我惭愧的很呐。值此风云际会,我还是请求离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纷和麻烦呀。再说我也不是个崇高之人,也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我只是羡慕先贤,提前考虑一下未来的结局而已。当年申生孝顺之极却被亲人怀疑,伍子胥忠诚之极却被君主诛死,蒙恬开拓疆土却被施以大刑,乐毅大破齐国却遭谗言陷害。我每次读到他们的故事,都忍不住涕泪俱下。这次我竟然亲身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这真让我伤痛欲绝啊!
  您可能会问,你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这样伤心?我不能不伤心呀!想当初荆州覆灭,大臣们或投降或逃跑,没有一个忠心可鉴的。只有我自己多事,还想着如何做好房陵、上庸两郡的管理工作。如今我却要远离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流放于他乡。想想殿下你过去对我的恩情,我简直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小人哪。我信奉“绝交不发恶言,辞职不出怨辞”的理念,我愿意象君子那样离开。在此祝殿下您好运长存!
  笔者在读这封信的时候,都不由为孟达信中所看似真挚情感的表达而感动,何况当事人刘备呢?实际上,孟达通过一番自责,把责任巧妙地推到了刘封的头上。可以想象得出,刘备当时一定对刘封有点怀恨在心了。尽管错误的根源不在刘封,而在于刘备本人的调度有误。
  (《三国志。刘封传》: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间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达投降曹魏,其容貌才华立刻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赏。曹丕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封他为平阳亭侯。与此同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一郡,起名为新都郡,让孟达领新都郡郡守。接下来的事,当然就是用武力得到新都郡了。为了保证进攻顺畅,曹丕派了征南将军夏侯尚和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道杀向刘封。
   。。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3)
(《三国志。刘封传》: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都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在与刘封交战之前,孟达又表现了一次自己的好文采。他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古人有言:“疏远分不开亲情;亲人会影响旧人”,这是古今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你面对的是圣君明主、贤父慈亲,还值得去赴汤蹈火,英勇赴难。问题是,你和刘备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亲生骨肉之情,也不存在什么乐患与共的誓约。或许刘备早就不把你当回事了,也可能早有人向刘备说了你的坏话。那么你的忠臣就根本无法让君主感受到,你的孝心也根本无法让父亲察觉到。从目前形式看,改亲为仇的可能性很大,何况你和刘备之间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呢。像申生、卫伋、御寇、楚建这样的古人,和自己亲身的父王之间都出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再看看你和汉中王刘备之间的关系,你们也就是陌路相逢之人而已。你们没有骨肉之亲,也没于君臣之义。你出征率领的是偏军,驻扎时获得的是副军中郎的职位,这都是因为亲疏有别,远近不同啊。自从刘备立阿斗为太子后,有识之士无不为之而寒心。申生、卫伋、小白、重耳他们都是因为太子之位的争纷而避祸于外,结果都获得了不错的结果,今天你不妨可效仿他们。
  (《三国志。刘封传》:达与封书曰:“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智者才能免祸,聪明人方可实现自己的夙愿。可是汉中王他心意已定且疑心太重,这样的人必然固执己见,但又敏感恐惧。大凡祸端之泛起,无不由废立之事引起。对于人情之私怨,你决不能熟视无睹。恐怕早有人在汉中王那里挑拨离间了。如今你远离刘备,尚可安定一时,若我大军开进,你失地而还,恐怕日子就不好过了。昔日微子离开殷商,果然命运好转,告别了磨难,躲避了灾祸,今天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离开自己的亲身父母而甘做别人的后代,这是非礼的表现;明知大祸临头还要留在危墙之下,这是弱智的表现;看见正道你不走,这是非义的表现。你既然自称是大丈夫,难道不知这三条才是最珍贵的吗?以足下的才干,弃身来东,与自己的罗氏家族相认,不算是背亲;北面事奉我曹魏君主,不算弃旧。你就是愤怒,也不能方寸大乱;你千万不要一味徒步行走,否则难免危亡。我曹丕陛下最近刚刚受禅,他虚怀若谷,德高望重,若足下能幡然悔悟,转投我曹魏,必然受封三百户侯,继统罗侯家族,还能成为第一批受封之人。我陛下的大军早晚会出宛、邓二地,如果吴、蜀二敌没有被平定,我们就誓不还朝。所以足下你应该慎时度势。正如《周易》所说的“利见大人”,又如《诗经》所说的“自求多福”。好了,我不多说了,足下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三国志。刘封传》:“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间,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4)
面对夏侯尚、徐晃、孟达的联合进攻,申仪首先投降,刘封也战败而退走成都。申耽一看无法再战,也只好投降曹魏,根本顾不得自己的妻儿还做着刘备的人质。
  (《三国志。刘封传》: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
  逃回成都以后,刘封遭到了刘备的两项指责。一是说他欺负孟达,二是说他不救关羽。其实这两项错误都不能完全怨刘封。统领孟达的部队,原本就是刘备对刘封下达的命令,这样的举措怎能不让孟达感觉委屈?而不救关羽这件事,则是因为此二人不受关羽管辖,他们只负责房陵、上庸战区的防务,加上又没有得到刘备的命令,完全可以不听关羽的调度。
  只不过孟达那封信写得太巧妙,让刘备把气都撒到了刘封的头上。可以说,孟达给刘备的书信相当于一个反间计,而刘备果真就上当了。
  刘封虽然有罪,但罪不当诛。但诸葛亮却提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