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自己动笔所写的书里边最得力的两部书。《云门宗史话》是应佛源老和尚之嘱而写的,对整个禅宗云门一脉的盛衰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对云门禅法的切身体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则是应净慧老和尚之嘱而作,算得上是我对赵州禅法的纯个人式的禅悟体验。
  史:对了,传说您在上世纪90年代差一点就出家当了一个寺庙的方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冯学成 君子以正位凝命(6)
冯:这个事情很有传奇色彩。我在1988年编修《四川省宗教志》的时候,认识了乐至报国寺的离欲老和尚。离欲老和尚的一生非常传奇,他的师父思摩上人,人称“摩师爷”,行事怪异,说话颠三倒四,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是一个类似于济公和尚的人物,传说年寿高达两百余岁。我见到离欲老和尚时,他已经一百多岁高龄了,平时精神内敛,深不可测,偶尔抬眼看人,目光如电光一样射过来,令人不敢正视。每当有人去问佛法,老和尚都说:“莫妄想!”弄得问话者不知所措。我胆子大,爱东问西问,对老和尚只感到亲切,不感到害怕,老和尚对我也很好。1992年4月的一天晚上,108岁的离欲老和尚一切作息如常,却突然要求口述电报发往省佛协:“成都文殊院省佛协志编室张妙首:我欲病危,有寺庙经济重大事情商计,希你与冯学成速来。乐至报国寺离欲电。”我们一大早匆匆赶到报国寺,但老和尚已经坐化了。老和尚的弟子说要我们其中的一位来接他的班。当然首推张妙首。但他以年纪太大而一再推辞,要让我出家接班。那时候我刚结婚没几年,上有老下有小,而张妙首已经75岁了,没有任何家庭负累,结果我就跟县上的领导和老和尚的弟子们一起,不由分说硬把张妙首推上禅座,剃度出家,当了报国寺住持。他就是现在的昌臻法师,今年也已经九十多岁了。
  孜孜不倦的国学行者
  史:在2000年以前,您的影响几乎都是在佛学尤其是禅宗领域,但近年将重心转移到国学上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国学书院——龙江书院,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冯:按照佛教的说法,这也是时节因缘所至。其实我参学过的那么多老先生,尤其是本光法师,本身在国学上的功力就异常深厚,他的儒学是得了北大那一批老夫子的亲传。他常跟我们说儒家的“正心诚意”,就是禅宗的“###见性”。他当时教我们,是把儒、释、道打通了来讲的,着眼点就是要我们把国学的精华之处传承下来,说二三十年以后,国学肯定是要靠我们这批人继续发扬的。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学也的确有了复兴的迹象。这两年,复兴国学的呼声更是得到了从主流思想到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2000年的时候,成都一些教授办了一个经理学院,请我去讲国学经典,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后来在这批学员的鼓动下,我牵头办了个儒商学院。2004年初,我们把儒商学院的理念进行了修正,正式创建了成都龙江书院,我也就一头扎进传播国学中来了。
  史:龙江书院这几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它的教学特点和内容是怎样的呢?
  冯:我在龙江书院的宗旨中,就明确了创办书院的目的,“是欲以三千年中华优秀之文化,陶铸当代社会精英,亦祈其能自觉运用和弘扬我中华文化”。凡是来书院听课的朋友,一概不收取任何费用,来去自由,日常事务除了两个专职的工作人员,都是由义工打理。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书院系统地讲解了《论语》《易经》《大学》《中庸》《通书》《菜根谭》《老子》《庄子》《六祖坛经》等儒、释、道典籍。整理成文字已经有数百万字了,正由南方日报出版社陆续出版。同时,我给学员们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国学的学修次第,第一是立志,第二是炼性,第三是开眼,第四就是致用。
  史:您能详细谈谈这个学修次第吗?
  冯:学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立志啊。立志就是我们价值观念的确立。在现在这样的物欲社会里,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所以立什么志?立圣贤之志。中国传统文化号称五千年文明,这个文明有一个道统,有一个法统。这个道统、法统,就是孔夫子说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历代圣贤一脉相承下来的。人的志向不高,作为就不行,志向的半径就决定了你智慧的半径,也决定了你道德的半径。炼性呢,我经常谈身心性命的修养和锻炼,本光法师就经常说要“随所在处,建立学处;随所在处,坚持学处”。这个学处是什么?就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就是调理好自己的心弦,使自己的心性优化、美化、强化。“炼性”这两个字是从道家中来的,佛家叫做修行,儒家叫做修养。炼性就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像孙悟空一样炼成火眼金睛、铜头铁臂,这样就有力量了。“开眼”,在道家叫做悟道,在佛家叫做开悟、见道、###见性,就是要洞开智慧之眼。开眼就是要我们把看见的虚幻的、不实的、引起误会的那些东西统统地去掉。在万法纷纭的这么一个状态下,要别具心眼,见人之所不能见,知人之所不能知,使我们高明起来,最后能够见道,也就是###见性。最后是“致用”。我们要遵循《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么一个原则,逐渐扩大自己致用的半径,多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致用也是要建立在立志的基础上,离不开立志,离不开炼性,离不开开眼。志向高旷、性格优化、智慧透出,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就是一个“大人”。

冯学成 君子以正位凝命(7)
史:今年上半年您到北大、清华等中国一流高校作了一次巡回讲演,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有什么体会呢?
  冯:这次去北京高校巡回讲演,虽然感到近几年教育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但程度还远远不够。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孔孟老庄一定要看,如果不看,那就够不上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按照古代社会,在汉唐宋明清,能够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帝国学院”——太学里读书学习的,起码都是孝廉或举人出身。这次前来听我讲演的学生当中,除了文科生,搞数学、物理以及研究前沿科学的都有。我认为,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学生们的文凭,无论是学士也好、硕士也好、博士也好,最好还要有一个国学文凭,这个文凭就是孔孟老庄的。我们需要把国学里面的精品,儒释道三家的精品,好好地学一学,体会体会,那么自己的身心性命就一定会得到滋养。如果有人觉得学孔孟老庄还不够,还有余力,比如学中文的、历史的,本身就是玩这个的,那就应该好好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历代圣贤的精神之中去畅游,去好好地体会和发挥。同时还要承担传播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分享,要让整个社会分享,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多作自己的贡献。
  史:多年以来,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上,挑了这么重的担子,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呢?
  冯:自己找的,也就谈不上什么压力了。我常说自己是“三无人员”嘛,既无官帽子,也无学位头衔,更无票子。2006年以前,我名义上都还是成都市最大的商场——人民商场的营业员;2006年人民商场改制,一次性买断了工龄,彻底了断了一切关系,真的就成了赤条条、无牵无挂的“三无人员”了。这很好,不会有什么妄想好打。我从青年时代就是如此,上学无路可走、发财无路可走、升官无路可走。这个没法子选择,就是自己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因缘,老天注定了我只能走这条民间办学之路,没有别的妄想。多年以来,甚至可以说我这一生,都是在从事国学的学修和传播。我给自己定了位,就是做一个国学行者。有一些朋友爱吹捧,把谁都叫大师,把我也叫大师。我不敢当。我一听到别人叫我大师就恐惧。我就当个行者,《水浒传》里行者武松多可爱啊,《西游记》里的孙行者也很可爱啊。人人喜欢,我也喜欢,这样就很舒服。现在,我的老师一辈差不多都走了,能把我从老一辈人手里接过来的传统文化的薪火接续下去,我也就满足了。
  ⊙
  采访手记
  跟冯学成先生认识是在2005年春节刚过,那时,成都龙江书院刚刚诞生一年。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有这么一个讲国学的地方,然后悄悄前往,坐到龙江书院讲堂最后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座位上。那天听课的人很多,正好是冯先生开讲老子《道德经》的第一课。从此以后,我便经常到龙江书院听讲。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对冯先生作过多次采访,每一次采访下来,对冯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了解便深了一层,内心的钦敬也随之增加。虽然冯先生一直不收弟子,但听过冯先生讲课的许多朋友,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心里都暗暗把冯先生当做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冯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必归于养,无养,虽学何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实乃因养而生悦也。今治学者多,或学而不化,或学而益骄,或学而迂腐,皆不得其养之致也。”在冯先生近四十年的国学修养中,其为学,其践行,其立言立德,无不是这一段话的生动体现。
  2008年伊始,冯先生数百万言的“国学普及丛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陆续推出,冯先生也随之到南方讲学,待在成都的时间很少。这篇访谈录原计划在5月之内完成,但因为冯先生上半年为了推动整套“国学普及丛书”的出版工作,又到北京等地巡回演讲。成都的朋友们很难见到冯先生。
  最近,冯先生正巧从南方回来,在成都休养数日,笔者有幸再与冯先生晤谈,终于完成了这篇“蓄谋已久”的访谈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多苓:享受着绘画、诗意以及边缘(1)
何多苓近照  人物简介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画家,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此前在四川凉山州当知青。1979年考上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入油画班学习。以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成名。毕业后在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1985年应美国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邀请赴美讲学。1987年,何多苓的重要作品《小翟》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获得赞誉无数。1990年,何多苓再度到美国纽约,参观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受到触动与启发。回国后,重新调整技法与画风。整个90年代,画“迷楼”和“春宫”系列,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2000年,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以及“中国油画百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两大展览。
  2000年后,画大量女人体与婴儿,杂糅着国画意境与西画技法,风格几年一变。作品关注的对象始终是个体的神态与内在情感。2007年,与翟永明游历墨西哥,画《青春2007》《小翟和龙舌兰——向弗里达?卡洛致敬》,与有着近20年跨度的《青春》《小翟》作了呼应。
  先后出版《2005何多苓新作》(环碧堂画廊)、《带阁楼的房子》(吉林美术出版社)、《雪雁》(吉林美术出版社)、《何多苓2007》(吉林美术出版社)等画册。
  诗意年代:从知青到画家
  牛黄(以下简称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文化、艺术到经济领域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你是当过知青的,也是第一批上美院的,一直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前进。你认为,时代怎样影响我们,而我们又如何影响时代?
  何多苓(以下简称何):首先是时代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是1977年上的川美(四川美术学院),那会儿不叫油画班,叫油画专业。1979年读研究生,因为当时在校生就可以直接考研究生。
  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可以算是你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你当时的代表作《春风已经苏醒》引起了轰动,也奠定了你在国内油画界的地位。那个时代,其实是对整个“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不正常的社会状态进行全面反思的时代,不论是绘画、文学、音乐,还是思想。《春风已经苏醒》这个作品在当时也是典型的代表作,对个人是,对时代也是。当时是怎么样一种创作背景?
  何:《春风已经苏醒》是我研究生毕业时创作的。当时本身就准备创作与知青生活有关的题材,主题定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时国外的油画开始进入中国,我们也在找寻国外大师的作品。我在《世界美术》杂志上第一次看到安德鲁?怀斯的画,震撼!立刻就决定用他的技法来画,画法和主题都定了,就把知青的形象改成了农民娃娃的形象,加上动物,加上一片草地。因为觉得怀斯的草画得很好。其实也不知道怀斯到底是怎么画的,就按自己的想象来画。这是我用怀斯的方法画的第一幅画。后来用这种方法画了差不多十年。
  牛:这基本上形成了你最初的风格?
  何:是的。整个80年代我基本都用这种技法在画。主要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理解的自然的神秘性。其中很多结合了我下乡时候的印象,后来(主角)就变成了彝族人,背景很多都是大凉山的风景。
  牛:在当时的美术界看来,你画中的技法胜过了所表达的意义。是这样吗?
  何:我觉得画面效果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的画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子的。没有那种情节性的主题,或者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我关注的是绘画本身的东西。
  牛:80年代,思想与物质的禁锢陡然打开,很多思潮在翻涌,很多观念在创立。你在这十年之中都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和立场,为什么?
  何:我始终是一个不喜欢跟潮流的人,只想照自己的想法画,主要是这样画自己很愉快,我想这也不算是坚持。
  牛:有人把你80年代的作品称为“伤痕美术”的一个代表,你认不认同这种说法?
  何:可能有点误解。当时“伤痕美术”在国内的兴起,也算是一种时代的潮流,是最前卫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一批人的看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何多苓:享受着绘画、诗意以及边缘(2)
我的作品跟他们的只是形似,我的画并不是以社会批判为题材,也不是以社会批判为目的,主要是想表现内心的一些感受,跟政治背景没有大的联系。当然画的人物都是现实的人,但在题材上不带有批判性质。那是一种诗意的东西,个人化的表达。有某种文学性,这种文学性可以解释为诗意。不是故事性的,也没有情节。我一开始就与“伤痕美术”有很大的距离,跟罗中立的《父亲》这种类型有很大的距离,相似仅仅在于“乡土”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