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天堂-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此,常委们十分赞同,并认为把抓外向型经济、调整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苏州经济的“牛鼻子”,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完全正确,非常及时。
如何衡量外向型经济·外贸收购无疑是一个风向性的标志。1986年,苏州全市的外贸收购额为1286亿元。有关部门在确定1987年全市外贸收购计划时定的是16亿元。
“16亿元是苏州的实际水平吗·”高德正到各县(市)、区调查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干部们讨论。
“16亿有点低了,20亿完全有可能。”大家反映说。
“那为什么就定了16亿·”高德正问。
“多保留点余地稳当些嘛!”回答道。
高德正笑了,说,保留些余地是对的,但过分的“保留”,反而可能会影响应有的工作成果和发展速度。在市委、市政府班子商量此事时,大家的意见一致:当年度全市的外贸收购计划确定为19亿元,给可能实现的20亿元留一定的余地。
“结果这一年我们实现了1997亿元的外贸收购额!老实说,如果不是市委及时调整计划和鼓劲,也许我们只能完成16亿元的水平。”一位外贸部门的老同志告诉我当年的这件事。
1987年底,党的十三大胜利召开,中央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沿海地区积极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先富之地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精神如一场及时雨,苏州干部好比喝了一帖清凉剂。尤其是这一年尝到了解放思想鼓干劲外贸收购额从16亿元一跃上到近升20亿元的甜头,大家感到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巨大,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
“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缺乏进出口权,这个制约因素如果克服掉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定能实现跳跃性前进。”苏州市外贸公司的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市委领导面前,并进而解释道:当下我们的苏州市外贸公司实际上只是省外贸公司的一个“收购站”,既没有直接的客户,更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一年12个月辛辛苦苦为省公司“打工”,没有主动权,因此也就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与更大的积极性。
第7章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5)
“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们认为我们苏州外向型经济还能有更大的发展·”高德正书记和俞兴德市长问。
“这是板上钉钉子的事!”外贸部门的人回答得很肯定。
“那我们到省里去争取到这个‘外贸进出口权’。”高德正和俞兴德说。
到了省里一谈,书记韩培信和省长顾秀莲听后感觉苏州提出的建议有道理,便立即召开了全省几大市的书记、市长会议,并郑重其事地同各路“诸侯”商量此事,指出省外贸公司将向无锡、常州、南通和苏州四个基础比较好的下放进出口权,条件是相应承担省外贸公司的债权。没想到这四个“兄弟”除苏州外没有一家愿意接受省里的这个方案,并形成四种结果:常州坚持原来的体制,无锡认为外贸不如内贸,实际上也维持了原来的做法,南通说:“你们三市的做法我们一家也不学,南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多少就做多少。”
江苏省领导开明,说省里尊重大家的意见。这给苏州带来巨大压力,因为他们一方面得到了进出口的自营权,同时也必须承担省外贸公司的债权——那债权老实说很沉重。但两年以后的结果是:拿到进出口自营权的苏州虽然花了高价“买”得政策,外贸却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并且一跃成为了全省外贸第一名且将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是后话。
这个时候的苏州还遇到了一个很鼓劲的“机遇”——党的十三大后,中央领导来到苏州视察,并在调研苏州的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后,亲自主持了在苏州南园宾馆召开的华东片外向型经济的相关省市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高德正代表苏州在会上作了发言,他在汇报中提出了一个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即着力解放思想,实施外贸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央领导对苏州的经验和思考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苏州的外贸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外向型经济正“悄悄拉开序幕,好戏即将连台”。
苏州的干部们精神大振,尤其是处在徘徊之中的众多乡镇企业家如被打了一针强心剂,纷纷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市场……这其中,素有“老外贸”之称的张家港西张镇更是一马当先,他们在70年代时就开始做外贸出口产品,先是出口工艺鞋,后来是乳胶手套,年创外汇四五十万美金。西张镇有个“贝贝”公司做得最出色。开始的时候有人讽刺说“老农”搞外贸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贝贝”的总经理奚也频不服气,盯住国际市场不松眼,结果生意越做越好,尤其是在苏州市委提出要把外向型经济当做“牛鼻子”抓住不放的精神鼓励下,企业产品和海外销路不断更新、扩大,一直做到胶鞋销售额达4亿多元。西张镇的双龙村专为外国市场做乳胶手套,年销售量也一直做到了55亿美元!
在50年代就以民间工艺品“花边”作为我国出口产品著称的常熟更是在“牛鼻子”精神的鼓舞下,发挥“老外贸”的优势,上下齐动员,许多乡镇企业家开始“脱掉布鞋着皮鞋”,“从跑田岸到跑口岸”,“中装换西装”,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外向型经济的大潮之中,尤其抓住“切块承包”的政策利好,大举开展“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经济活动,以外贸、外资、外向型经济为代表的“三外”风起云涌,频频出击,而且积极向海外进发,并在泰国创办了全苏州、也是全中国第一家县级海外企业。 。 想看书来
第7章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6)
值得一提的是,常熟在这期间有一家外贸做得特别好的企业,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通润集团”。
最早的“通润”只是一家做些家具和竹器的小作坊式的小厂,因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而改做汽车的千斤顶,而且专做出口千斤顶产品。
1984年顾雄斌当了厂长,他率先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将权责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少增人、多功能、满负荷、高效益”的口号,使得企业蒸蒸日上。
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他在苏州市大力倡导“三外”政策的影响下,顾雄斌又一次率先将企业转为中外合资企业。这一来,“通润”的海外市场更通畅了,企业一方面利用赢得国际市场后所创造的效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另一方面在内部又通过“一主多副、以副养主、以内养外、发展外贸”的调整策略,不断扩大出口权。之后又将企业生产调整为“内外并重、主副并举、工贸结合、发展贸易”的方向,使得企业如虎添翼,一直到后来在国外办自己的跨国公司。
“通润”千斤顶后来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占有重要份额,而且也成为了世界“驰名产品”,深得欧美汽车厂商的欢迎。“通润”每年的外贸出口额一直保持在5000万美元左右,成为苏州市乃至全国机械行业的“出口大户”。“通润”现有的企业资产已达15亿元,是常熟和苏州工业战线的“常青树”。
用老百姓的话说,当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上下以抓“牛鼻子”的方式,不仅使已处“半壁江山”的苏州乡镇企业有了重新大发展的突破口,而且也给整个苏州经济掀开了一个新天地。
历史正是如此。
常言道,开拓创新的第一步最珍贵也是最难的。苏州市在全国地级市中,其进出口总额一直是第一名,而且这个第一名的水平是许多省市都远远不及的。2008年,苏州外贸进出口达到228526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0%,占江苏省的60%。苏州海关2008年上缴国家的关税是36080亿元。然而当年的苏州却为参加一个“广交会”竟然被人骂得狗血喷头……
那一年苏州市外经贸委根据高德正书记的指示组团到广州,准备参加“广交会”。这是苏州第一次组团参加“广交会”,团里有不少乡镇企业代表。本来大家怀着一片热情想到“广交会”上露一下苏州乡镇企业的身手,并欲与“老外”们较量较量。哪知一到广州,交易会的负责人很生气地责问苏州人:“你们来这么多人干吗·”
领头的苏州外经贸委负责人徐进回答说:“我们苏州是外贸货源地,想多派些人来参加“广交会”,与‘老外’们有更多的交易机会。”
广州人说:“这事我们不管。总之你们不该来这么多人。你们只能在馆外活动。至于吃住也由你们自己负责。”
苏州人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自己找宾馆住下,然后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在宾馆与“老外”交换名片、洽谈商务,最后还通过变通的办法“混”进了展馆。
“干得好!”高德正书记在苏州听说这事后,对徐进大加赞赏和鼓励。
苏州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便成交了6000万美元,这让国家对外经贸部和“广交会”主办方大为震惊。于是苏州一下成了中国外贸的“新星”而被各方重视起来,苏州也从此成为中国内地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做得最为突出、成果最为辉煌的一个城市。 。。
第7章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7)
阿
婆
茶
和
虎
头
鞋
1983年前,苏州还没有一家外资企业,而到了1988年,外资企业已达202家。1989年则在这个数字上又翻了一倍。到1991年,全苏州的外资企业超过600家。这些外向型企业的崛起,使得苏州的乡镇企业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至1991年,苏州全市的乡镇企业完成产值44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实现309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555%。而仅隔一年的1992年,苏州乡镇企业在*“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和影响下,再次发力,这一年全苏州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91年翻了一番,达887亿元。这种罕见的超常增速,一方面体现了苏州人思想大解放后获得生产力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乡镇企业有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一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人数达123万,也就是说,有近五分之二的农民从事非农业的经济活动,而他们创造的工业经济价值又支撑着苏州经济的大半个天下。
1992年之后的苏州乡镇企业仍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到了1997、1998年,苏州的乡镇企业进入了全面的转制阶段。这一过程中的苏州乡镇企业是痛苦的,他们必须面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面对全球化经济的融合与冲击,必须作出生与死的重新选择……这是一次质的蜕变,这也是苏州从“乡镇经济”形式,走向“县、区经济”形式、“市级经济”形式的重大历史性转变。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相继持续了十余年,而这十年,苏州的发展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演绎了一场气壮山河、震惊世界的时代史诗。
历史学家在考察苏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史时这样指出: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苏州乡镇企业所积累的财富和人力资源,为20世纪末苏州的飞速发展及新世纪之后的富裕强大,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
苏州之后的辉煌因此也是必然的了。“人间天堂”史第二部
园区革命
2004年6月的一天,古城苏州居民打开早市的塘泾和观前街上的店面时,突然发现大街上来了许多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这里举行。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城内城外,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盛装,以特有的风情和热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
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期间,苏州市政府安排了多场活动,其中最让宾客欣喜若狂的是游览小桥流水的古城风貌和园林胜景,而另一个让外宾惊叹不已的活动是参观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太美丽了!”
“即使在欧洲,它也是第一流的!”
“苏州人好幸福——既能享受古苏州的东方情调,又能享受西方式‘洋苏州’的浪漫!”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宾朋的盛赞,苏州人的脸上漾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那是这个城市的创造者和这个城市的主人翁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其实,如果时间往前推移30年,连苏州人自己都不敢想象今天的苏州会有如此美丽,而且竟然出现了风格迥异却又融为一体的大苏州城,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对苏州来说是一场并不亚于当年伍子胥创建“阖闾城”那样的伟大壮举——
第8章浦东开发冲击波(1)
1990年4月,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浦东要大开发了,我们苏州会更了不得的。
浦东·浦东开发跟我家乡苏州有什么关系·
我们离上海那么近,浦东要变成“深圳”,我们不是跟着一起发财了!我当时感觉远离政治中心的父亲,其意识里就是离不开“乡下人”的本质。但这回我小看了父亲,更小看了苏州老乡们对浦东的认识。
在少年时代,我就认识了浦东。但它对我而言,是个恐怖的地方。我曾在它的怀抱里丧胆失志过……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上中学的我,在寒假里为挣生产队的工分,跟成人们再次划船到上海运输氨水。三吨小木船要过黄浦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水宽流急的黄浦江面,出了外白渡桥后,我在后船板上双脚就是站不稳,更不可能去帮大人们摇橹——其实在黄浦江里行船,只能随流而进。我们的小船在江里像一叶飘荡的竹片,后来一艘汽轮经过时,我们的小船整个儿失去控制,顺其颠簸坠落。“进水了!进水了,快逃命——”突然,当船老大的民兵连长一声尖叫,揪着我的后衣领,一起跳进江里……魂散胆裂之际,我下意识地张开双手在刺骨的江面上划动,后来隐约看到有一条救生汽艇朝我开来……等我醒来时,我发现自己被扔在一片泥滩上。我不知那是什么地方,只见江的对面是那座我见过的哥特式的海关钟楼。大人们后来告诉我:我活命的那片泥滩就是浦东的陆家嘴。现在那个地方是国际会议中心,离它不远的地方是今天的“东方明珠”和高入云霄、晶莹剔透的金茂大厦。
几年之后,我从部队第一次探亲回家路过上海时,特意到外滩,隔着黄浦江,看到江对面的陆家嘴还是一片农田和一些稀零破落的房子。
然而再过若干年后,当我再次站在外滩遥望对岸的陆家嘴时,我惊骇了:那个曾经令我魂飞胆丧的地方竟然成为又一个中国的“曼哈顿”!
浦东的开发史是随着两位当代巨人在上海的“一来一去”而迅速推进和掀起的——来的是*,去的是*。
*最先也是从北京来到上海的。他任上海市长时,就接过老市长汪道涵的重托,开始谋划起“浦东开发”的大略来。1987年北京又来了大员,他就是后任上海市长的*。*、*搭档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开发的推进是历史性的。
1989年中,*“北上”赴任中国最高领导,浦东开发更有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推进浦东开发的最重要人物还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1990年4月18日,大上海的一则新闻对近在咫尺的苏州人震动很大:中国的又一个特区——浦东开发区正式宣告成立。
那时,全国都在羡慕南边的深圳特区,谁也无法与之相比——那里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会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