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天堂-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仓港和洋山港之间开辟了‘水上巴士’,使我国进出口重地的长江三角洲众多出出进进的货物都能通过我们太仓港与洋山港之间的‘水上巴士’获得最便宜、最快捷的服务。太仓港近年吞吐量翻倍地增加,一跃成为世界级大港口就是靠的自觉自愿承接洋山港的风和日丽与惊涛骇浪……”
  太仓人的这一着,使得他们获益匪浅。上海人也很满意,因为在区域和土地面积受到很大局限的地方要想把“文章”做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没有舒展本领的空间是万不可能的。如今上海洋山港和原有的吴淞港口加起来已经达到年吞吐量5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上海人笑眯眯,太仓人跟着也笑眯眯。
  “上海可以没有太仓,太仓绝不能没有上海。”这话是浦荣皋说的。太仓人说它是“浦氏名言”。浦荣皋自当太仓市长及后来当书记后,这话一直挂在他嘴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3)
“昆山如今发展走在苏州各市县的前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吴克铨等领导同志率先认识到依托上海做文章的战略思路。太仓的发展靠什么·说白了,还是要走昆山之路。但同样走依托上海发展自我的道路,我们比昆山更具优势,因为太仓有昆山没有的港口,有比昆山更肥沃的土地和与上海更贴近的邻居关系。2003年之前,我们太仓与上海也有接轨的行为,但那时基本上属于自然接轨,靠的是地理位置上的邻居关系。之后我们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接轨上海领导小组’,我亲自任过组长。这一小组的成立,使得‘接轨上海’成了全市工作的一种战略行为,同时在具体操作上成为政府部门的一种职能,大大增强了它的执行力度。从此开始进入了由自然接轨到自觉接轨的崭新阶段。”我发现,浦荣皋谈起这一问题时,眼睛是发亮的。
  “这是高水平、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对接。”他的声调高出几个分贝。
  上海是什么·上海对于太仓来说何止是邻居,那是天,大到你能想象得到的东西那里都有;那是地,傍在它身上就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太仓人这么看待上海。
  “我们这儿到上海的人民广场40公里,到虹桥机场是40分钟。我们到上海办事,不会住在那里。常常是我们找上海人办事,办完事我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而上海人自己却还没有到家。过去太仓人受‘左’的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这块宝地奉献出来给上海人一起享用,现在我们愿意主动奉献出来给大上海作后花园,作卫星城。
  “上海人在城里住久了,喜欢到乡下来吸点清新空气;上海人住惯了拥挤的弄堂和摩天大楼,喜欢到乡下住一住面积宽敞、宅前宅后有竹园、有花园、有小桥流水的平房、别墅;上海市区的房价很贵,想便宜一些的房子在城里难买到,我们太仓有。浏河镇与上海的嘉定一河之隔,房价却便宜一半。于是我们就在浏河镇上兴建适合上海人居住的房子,而且连电话号码也可以用上海区号(昆山花桥开发区也用上了上海电话区号——笔者注)。总之,现在我们的太仓既是苏州和江苏的太仓,又是上海和上海人的太仓……”
  浦荣皋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如果在二三十年前太仓的书记敢说这样的话,那么他的乌纱帽肯定不会戴太久。如今不一样,苏州市和江苏省的领导听这话后不仅表情没有尴尬,反而露出了欣慰,道:“你太仓能够跟上海搞得热乎,我们高兴!”
  “苏州发展离不开上海呵!”苏州领导说。
  “江苏发展同样需要上海!”江苏领导说。
  “太仓发展更不能没有上海。”太仓干部现在都这么说。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太仓完成五大基地的构建,即:一是上海制造业的转移基地,二是自主创新的扩散基地,三是国际航行中心的配套基地,四是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五是上海服务业的转移基地。这五大基地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接轨和服务于上海而确定的战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和航运、海运中心,它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太仓正在利用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努力使自己的城市转变角色,使其成为上海的‘第二办公室’,也就是让那些总部设在上海的国内外大公司、大机构搬到太仓来办公,从而省去一半甚至更多的商务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外包业务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仓作为上海的卫星城和后花园,我们正在承接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可以预料的是:太仓的未来将真正成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并与之一起腾飞……”浦荣皋肯定地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4)
“太仓、太仓,它必须是人和仓满,风平浪静,景色迷人。我们正是按着这一目标和方向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所以太仓才形成了今天后来居上、小船载黄金、富足又和谐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格局。”浦荣皋再三邀我有空在他的地盘上“多住住”。
  说实话,一旦在太仓住下,我就不会再想回北京了……因为那是真正的天堂,连爱挑剔的上海人都无法挑出毛病的天堂。“人间天堂”史第四部
  苏州人的哲学……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谁都说自己的家乡美。然而我在言说苏州时却常常感到笔力不足,这是因为当代苏州的变迁难用几句话、几个篇章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这一点连生活和战斗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们也认同我观点。
  当代的苏州是什么·有人说苏州是一种模式,有人说苏州是一种精神,也有人说苏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向。其实,苏州从伍子胥建“阖闾城”那天起,注定了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一个镌刻着中国独特文化与奋进追求的精神家园。
  人们所言及的“天堂”之意,大概就是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独特文化与奋进追求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吧。
  “天堂”一语自古就有,这是东方人追求的最高生活境界。我们现在用“小康社会”作为现生现世的一种追求目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话出自《诗经》之中,可见“小康”概念在几千年前的东方哲学思想里就有了。“小康”是东方人对现生现世生活的一种向往目标,“天堂”则是东方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梦想追求。“小康”与“天堂”,蕴含了东方人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理想化世界的一种人生哲学追求。
  苏州古今被称做“人间天堂”,当代的苏州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下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典范和样板。我确实有些感到笔力不足。因为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哪个方面去讲述近30年的苏州发展史都可能是一部鸿篇巨著。
  有人对我说:你应该写一写苏州的教育发展史。我稍作涉猎,就发现这块领域的苏州,在昨天和今天都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昨天的苏州教育可以说是星光灿烂,有远古的军事教育家孙武,他的十三篇《兵法》流播千秋。传说当时的吴王想试孙武的兵法是否管用,于是令他操训宫女,结果孙武令旗一出,吴王的两位爱妃嬉笑乱阵,孙武当即杀之,没半点军事知识的宫女们顿时肃然操练,军容整齐。孙武兵法从此名扬天下,直至今天,仍为中外军事学界奉为经典。昨天的苏州人,另一位令我敬佩的重教育者是宋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人们先天下、后个人,成为千古座右铭。他在苏州为官时选了个地方准备安家,结果风水先生一看,说“此乃龙头宝地,范氏后裔必世代大官”。范仲淹一听,立即改变主意,自己出资造了一座孔庙和一所学府,开创了当时中国的第一个培养高等人才的郡学。“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范仲淹在《苏郡儒学兴修记》中如此赞叹道。苏州学风从此“甲天下”,故而带来苏州才子层出不穷,成为中华优秀人才的摇篮。后来的苏州教育之风更是大盛,光有名有姓的教育家如明初的况钟,北京故宫的设计者、建筑教育学家蒯祥,文学教育家冯梦龙,清代的医学教育家叶桂,文字教育家俞樾,苏绣教育家沈寿。近现代的教育家就更多了,如顾颉刚、叶圣陶、颜文梁、夏坚伯、谈家桢、时钧、钱伟长、张光斗……他们的存在,使得苏州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始终学风蔚然成风。在我小时候就常听大人常说“书包翻身”,意思是只有上学念书才能解放自己,改变穷困和卑微的地位,成就理想。重教和重人才是苏州人一以贯之的理念,也是苏州能够几千年常盛不衰的真经。近年在异乡采访,总听到一句豪言壮语: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苏州人不是这样说的,苏州人说:再富你也得苦读书,你穷就穷在不念书。过去历朝历代,苏州念书人出名当官的自然不用多说。旧时的状元,苏州一直居全国之首,甚至还有像翁同龢等一族出了两个、三个状元的也有好几个家门。在当代,苏州也是院士最多的地区;而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数不胜数,像大名鼎鼎的中国无线电创始人李强、“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王大珩、程开甲和化学专家张青莲、物理学家何泽慧、水利专家陆佑楣、电子学家韦钰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朱棣文及大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等都是苏州人。据苏州有关部门2005年时作过的调研,发现当时的近百名苏州籍院士中,绝大部分家境并不好,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但由于他们的家风好、族辈重视教育,所以成了“书包翻身”的典范。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5)
我知道,在我老家人的眼里,口袋里有钱并不能炫耀,但若家里出了一个学习好的孩子是可以大大炫耀的。在干部的嘴里,你的地区生产总值并非是最值得夸耀的资本,可你的学校建得好、“状元”出得多、高考分数在省里、市里排名居前,却尽可炫耀。还有一件事在苏州干部中是可以炫耀的,那就是家中的藏书。苏州每年有一次民间自发组织的藏书展活动,并有“书会”评委进行点评。苏州市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同志们一说起这件事,可以跟我聊几个小时,而且手舞足蹈,因为他们都是藏书“状元”。苏州人崇尚读书和藏书,给这个古老而现代城市的文明建设增色不少,同时也给市民百姓的素质注入了许多知识养分。
  有人对我说,你还应该写写苏州的城市建设改变。其实这是根本用不着争议的问题。借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话说:“苏州的老城外形没有变,但内容变了。苏州老城的外面是苏州新城,苏州的新城是苏州老城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苏州城外的苏州也早已是美丽无比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有些绕口,可丁教授说出了今日苏州的城市概貌。
  现在的苏州城与2500多年前伍子胥建造的“阖闾城”相比,无论从面积和风格上都已经有了极大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值得庆幸的是苏州这些年在保护老城上所下的功夫和资金的投入是空前的。你若有机会到苏州一游,你就会发现这一点。对待古城的保护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像苏州这样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她是国务院发文明文规定的一座整体风貌需要保护的城市;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需要与现代文明社会接轨。保护和改造古城是摆在苏州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聪明的苏州人采取的态度为:老的不动,不动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原样,要保持原样就得在“动”的时候下功夫。为了这“动”与“不动”,苏州近几届政府领导就没少动脑筋,甚至没少受各种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带来的效果是让世人看到了苏州古城里的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创新之间流动着的那种美观、深刻和韵味——当然是具有东方水城特色的那种畅流着文化和民风的韵味、深刻与美观。它们仍然是我们记忆中的观前街、干将路、沧浪亭、狮子林、虎丘塔和粉墙黛瓦的民居、花木飘香的小巷及亭园斜塔和小桥流水……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有一日我站在苏州西门的老城与新城交汇处的立交桥上,不由想起元代名僧惟则写的这首诗,一下觉得很奇怪:几百年前的老僧怎知几百年后的苏州人会有“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感受·
  现在的苏州城已经成为一城三体,即原有的古城,以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为中心的“新苏州”和东边与上海接壤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洋苏州”。它们以古、中、洋三个不同特色构成了今日苏州城的风貌,其面积已比“阖闾城”大了几百倍,与二三十年前的苏州城相比也完全变了样。今天生活在苏州城内的居民特别地幸福,他们既可享受古典风物的韵味,又可呼吸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更可与当今世界上最完美的物质文明融合。如果你想重温姑苏的市井旧景,你可搭乘公交车上人民路,然后到观前街漫步;如果你想换换空气和观赏蓝天白云、鸟语溪流,你就或骑车或驾车到孙武亭旁的太湖岸堤上,那里既可朝来暮归,也可享受半时、一午间的浪漫情调;当然,如果你是年轻人,最好上东边的金鸡湖,那岸头的时代广场和湖中的水上游艇,尽可让你激情澎湃……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6)
在这二十多年里苏州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对古城的保护。为此,苏州人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因为历史和现实、保护和重建,其实充满着矛盾与对立。有位苏州官员告诉我,苏州百姓对旧城的感情和保护意识强到你若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为什么要动一块砖、一块瓦时,他会直接向北京中南海写信告状。我听说有一任苏州市市长在任三年,被老百姓骂了三年“大拆”。后来这位市长调走了,他力主改造的老城老街改造好后,老百姓又经常念叨他的好。这事让我深切体会到“苏州干部不好当”的真实含义。
  “苏州干部不好当”的后一句话应该是:苏州干部必须当好。
  前者不易,后者更难。
  然而苏州的干部们依靠*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几十年来完美地完成了一棒接一棒、一棒更比一棒强的执政任务。
  从上世纪70年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苏州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大飞跃,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温州模式”出现后,苏州的乡镇企业经济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阶段的苏州人异常地痛苦。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或继续固守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形式并作最后的挣扎,或摒弃它重走一条腾飞新路子。固守老路显然要准备接受落伍的现实,重闯新路同样将可能面临“死亡”的命运,因为在这之前的苏州一直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并已经形成响当当的“苏南模式”。
  那是一场蜕变。一场意味着必须自我否定的蜕变,一场意味着从头重来、另起炉灶的蜕变。
  凤凰能否涅槃,姑苏城内城外顿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谁敢砸一下我们的机器,我们就砸谁的脑壳!”那个时候恰逢全国纺织行业大调整,国家下达了“砸”几万万锭纺织机械设备的指令,苏州的乡镇企业又多数是纺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