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天堂-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敢砸一下我们的机器,我们就砸谁的脑壳!”那个时候恰逢全国纺织行业大调整,国家下达了“砸”几万万锭纺织机械设备的指令,苏州的乡镇企业又多数是纺织企业,是“砸”纺机首当其冲的地区。某乡镇的几百名工人手持铁铲和锄头,堵在厂门口,死守三天三夜,欲与前来砸锭的干部拼个你死我活,并声言“愿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社会主义成果”!
纺机仍然要砸,而且砸得稀巴烂……
工人们嚎啕大哭。
又一个工人痛哭流涕的现场:一群工人们愤怒地撕碎手中的新工作证,高喊着“要当社会主义企业的工人阶级,不当资本家皮鞭下的臭苦力”的口号。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转制,想不通自己用几十年心血建设起来的工厂一夜之间会成为某某个人名下的企业,尤其是想不通昨天还是“共产党的厂长”,却转眼成为掌握许多股份的“资本家”……苏州人民对“集体经济”所怀有的深刻感情太强烈,而不少人当时还没有全面意识到由于产权不明晰,粗放型的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道路上已经接近走向末路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些百姓是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彻底地砸了,于是他们心怀痛苦。
“转制!”
“必须定时间、定任务地转制!”市委的死命令,县政府的死命令,镇上的死命令,企业和工厂关上门也要完成的死任务!
呵,那岁月,苏州像一艘飘荡在海上的大船,突然间断了桅杆与篷帆,不知驶向何方,在风起浪滚的海面上打转悠……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7)
“来,你们看看,看看这条小河还可不可以下去游泳了……”
“来,你们闻闻这江水为什么是臭的,看看水里还有没有游动的鱼儿……”
“来,你们瞧瞧这桃花为什么不再是红粉色的而像是涂了灰似的……”
干部们耐心地将原来是种地的农民现在是乡镇企业工人的群众引到河边、领到江堤,让他们自己体会发展和致富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污染的河可以治,涂了灰的桃花可以在雨后重显芬芳,江湖清了小鱼还会欢游,可是产品不对路,资金周转不了,工厂就会关门,这才是真正的自取灭亡啊!
苏州全市的干部群众不得不放下头上的光环,开始痛苦地反省……
“浙江的私营企业火得很,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越来越成问题?人家的企业越办越红火·到底奥妙在哪·”
“没啥奥妙。人家姓私,我们姓公:一字之差,效益和效率差十倍百倍。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我们不败才怪!”
有人已在私底下“悄悄革命”——把僵板的企业分配制度和产权制慢慢分解成集体的、个人的,还有企业主的,甚至是彻底的私人承包制的、部分出租式的……
那股风从东南角吹来,越吹越猛。那风里夹着浓浓的“温州味道”,最先吹到了苏州乡镇企业走在最前面的丝绸之乡——盛泽。
“一河之隔,人家的原材料,人家的销售成本低而又低,利润高出我们几倍,而且老板可以当场兑现,甚至十万、百万的现钞出手也没违规、违纪一说。可我们呢,厂长请客商吃一顿饭因为没有发票却弄不好被说成是贪污!别无选择,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浙江人俘虏过去了……”一位在苏州地面上当了15年乡镇企业的厂长经受不起浙江人5万元的年薪诱惑,带着10多名骨干跨过一道十来米的小河,在浙江嘉兴的一家私营纺织厂安家扎寨。不到半年,这个厂长获得20万元“分红”,那10多个骨干每年也有4万元“红利”。
一条小河可以隔成两种经营制度,却隔不断老百姓的耳朵。于是又有十个、百个盛泽人跨过那条十来米宽的省界小河,来到浙江嘉兴和湖州地盘,或加入当地的私营业主的行列,或干脆租下几间房子自己开始干了起来……
“怎么样·跟这边集体的效益哪个好·”
“还用说!过去我们是为‘大家’干,现在是为自己干。干多干好除了缴税全归自己,你说哪个好·”过河的人对河这边的人如此说。
于是,又有一批批人过河去了。这回不再只是盛泽人,还有震泽人,甚至是吴江以外的昆山人、常熟人,还有张家港和老吴县人。
苏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反映在内部出现了分裂,更有外界机枪扫射式的对乡镇企业发展实质的抨击与争议。
彻底的否定是唯心主义的。苏州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直至成为“半壁江山”,一切实事求是的人谁也无法否定它对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巨大的积累与贡献——那些年农民们盖的小洋楼、昔日泥泞的乡村土埂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还有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等公益事业的大改观,难道是天上掉下黄金白银后才换得的吗·
不,没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硕果丰实的乡镇企业经济,一切都不可能!
苏州人清楚,苏州以外的人后来也清楚——“人间天堂”并非上帝给的,天堂同样得靠人的奋斗与辛勤的劳动。 。。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8)
但此时的苏州人更清楚另一点:任何一种本来属于创新的事物早晚都会僵化,早晚都会走向反面;只有继续不断地创新才能永葆生命活力。思想解放的成果只有在继续思想解放中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苏南模式”是如此,其他模式也是如此。一切模式都不过是发展途中的一个路标。现实的自我否定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全部否定,而恰恰是对历史更加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
“乡镇企业到了该脱胎换骨的时刻!那种政企不分、不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和不注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是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阻力。我们需要调整,需要继续创新。”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清醒地意识到:90年代之后世界工业革命已呈明显的全球化经济特点,开放型是它的主要特征;顺其规律而行则昌盛,逆势而走则消亡。
既然是开放型,我们的发展方向就不能是单一的一种“灵丹妙药”。也就是说,我们要浙江的私营经济模式,但我们更要大量吸取外资企业,走外向型经济之路!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这样说。聪明的苏州人在严峻的历史转折关头,他们又比别人更清醒和高出一筹:一方面派出数千名干部全力以赴帮助乡镇企业全面转制,一方面花大力气左冲右突抓外向型经济项目……如此握紧两个拳头,以万钧雷霆之势,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了98%以上的乡镇企业的转制,并将一定规模的企业又集中到乡镇以上的工业园区,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苏州人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深刻总结出的一条血的经验教训,也是曾经被人在“苏南模式”的光环上涂黑漆的一处隐痛——有痛,才会痛定思痛。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土地资源:这是苏州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巨大的经济总量,洪流股的劳力涌入,使得苏州人越发“虽富难安”。为这,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条铁律:38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是谁也不能碰的红线。随之他们提出了后来传遍全省乃至全国的经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于是,招商引资中有了一条“土地投资强度”硬性指标:每亩土地上的投资必须达到500万元以上,否则入门无路。
“绿色苏州”、“生态苏州”、“文化苏州”、“平安苏州”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被一个个地提出来,并且一个个实实在在地做了出来。
造绿、造园是苏州人的传统与专长。苏州人以其特有的聪明和智慧,再一次用建造古典园林的技巧,勾画出现代经济的新版图。
这一苏州新版图在2004年、2005年全面形成。
2001年,苏州入选当年“全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之首并获得唯一的年度大奖。到这一年年底,苏州市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化地达86平方米。古城区内的居民出行350米即有一处小游园。全市建成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个县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5个县级以上森林公园。受保护地区占全市面积的10%,整个苏州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4分,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苏州老百姓的眼里是另一种发展的新景象:楼房改成了小别墅、小庄园,河水开始能见底,鱼儿又在水面上嬉戏,白鹭飞满了湖塘……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9)
那一年,美国《新闻周刊》刊发一篇文章,推介了世界上9个被认为是信息时代重要的新兴科技城市。它们分别是美国的奥克兰、奥马哈、塔尔萨、汉茨维尔、阿克伦,巴西的大坎皮纳,西班牙的巴塞罗纳和中国的苏州与法国的蓝色海岸。无独有偶,其后不久的《纽约时报》也评出世界最具竞争力和最佳投资的10大城市,苏州也赫然在列。
海外众多媒体此时都把苏州评价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第一名。
到了2005年的苏州更了不得:全市生产总值等于1982年时的全国总量。这一年生产总值统计一出,使得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一下从第七位跃升为第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全国第六名跃升为全国第二名(仅次于上海),农民纯收入全国第一……
“苏南模式”似乎仍未消温,“苏州现象”则又再次成为全国焦点,并引起世界瞩目。
“苏州发展好,应当率先在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任总书记分别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向苏州发出号令。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得令后,两年中为指导苏州的“两个率先”,光到昆山就跑了不下七次。“苏州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应当负起这个使命!”李源潮每到一次苏州,总要反复强调这句话。
江苏省委和李源潮是讲实话、干实事的,“两个率先”到了他们手里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硬邦邦的“4大类18项25个综合指标”。其中第一大类就是经济发展指标,它具体包括人均产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几项。“全面实现小康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以富民优先,以老百姓切身感受为依据,以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省委的文件上这样明确规定。李源潮说得更直白和坚决:“农民纯收入不到8000元的,一票否决!”
昆山泾河村村民黄泉宝这方面体会最深切。2003年新年刚过,黄泉宝家里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那天李书记在老黄的引领下,楼上楼下、宅前宅后走了好一阵。然后李书记与他促膝倾谈,问老黄到底感受到多少“小康水平”。老黄便像与自家兄弟聊家常一样,跟省委书记谈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感觉“收入还少了一点”,“乡村道路还不够好”,“尤其是树少了一点”……李源潮听得认真,频频点头,并不时在小本本上记下老黄的话。三年后的2006年2月10日,黄泉宝又在自己家接待了李源潮书记。这回李书记见面就认真地问:“你认为现在的生活算不算小康?树是不是比3年前多了?”黄泉宝没有想到李书记会把自己3年前“聊家常”的话记得这么清,便连连点头道:“收入高了,树更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正可以称小康了!”随后他扳着手指跟李书记说:我家开了一个包装用品公司,年收入10万元左右;房屋出租年收入3万元;加上富民合作社分红等其他收入,一年大约18万元左右。“有收入保障,又有社会保障,所以我感到自家的生活是真正小康了!”老黄开心的笑,也使李源潮书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实,在此间三年的“两个率先”建设中,绝大多数的苏州人是与黄泉宝一样的感受。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王荣书记为班长的苏州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苏州各项工作、各条战线以更高昂的革命热情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扬了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争先的传统,尤其是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们没有辜负党的领袖和上级的期望。到2008年,全市的生产总值2230302亿元,财政总收入1500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2章金太仓之光(20)
这样的一串数字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许并不感觉什么,但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执政者、领导者,你就知道它的分量。首先是苏州与自己相比。2008年的GDP是1978年的45倍多(全国同比是15倍),30年间苏州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4%,高于同期全国速度的4点多个百分比。苏州以占全国不足01%的国土面积和不足0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24%财政收入和近10%的进出口总额。其次是人均生产总值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只高于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今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跨入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苏州仅用了6年时间,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平均用了10年左右。第三是富裕水平领先于全国,收入差距低于全国。苏州目前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全国水平的50%和150%左右。苏州的城乡收入差距为2∶1,全国目前的这项指标是333∶1,这意味着苏州地区在创造了惊人数量的社会财富的同时,最大多数的人民较为充分地分享了这些财富。
这就是今天的苏州!
什么叫富民强国·什么叫对民族的创造·什么叫伟大的时代精神·
苏州便是。苏州的发展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标志。
苏州的贡献、苏州的创造、苏州的精神便如今天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一样,你无法忽视,也无法不被它的光芒与伟大所折服。然而,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苏州,或者并不真正认识“苏州精神”是什么。他们只把苏州简单地看做是“好地方”——自然条件好、人聪明、机会多。他们并不知道苏州的这些“自然条件好”、“人聪明”、“机会多”并非天生的,而是苏州人的汗珠、甚至是流血牺牲以及千百年、千百回磨砺与挫折之后所换来的,是在这样的千百年、千百回的磨砺与挫折中熏陶出的超越于他人的修养、灵性、文化与哲学。
其实苏州人所拥有的这种超越于他人的修养、灵性、文化与哲学从他们的远古祖先那里就已经开始显现——
很难想象,假如泰伯、仲雍兄弟二人不是因为谦让和忍辱负重,来到当时的江南湿地,“断发文身”,开发蛮荒,何来吴国的伟*?何谓“断发文身”·就是因为当时吴地到处是荒芜的水域之地,长发飘飘不利于劳作,于是只能“断发”。而当时近靠大海的吴地水害常发,处在蒙昧时代的人们以为是“水怪”,于是在自己身上刺花纹,打扮得像个怪物,企图以毒攻毒抵挡水怪的侵袭。传说仲雍有个小孙女叫女红,那一日恰在隔壁内房缝衣,听爷爷仲雍在与乡亲们商议如何减少因“文身”而引发感染的对策时,不慎一针扎破了手指,血滴在衣料上。为了遮掩血迹,女红用丝线在血迹上绣了一朵梅花。岂料这一偶然事件使她顿生灵感:为什么不把刺在身上的花纹刺在衣裳上呢·女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