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恰
张叔驯最要好的好朋友之一王荫嘉先生,在他的钱币拓本的空当里,记下了他们那段忙碌而精彩的生活。王荫嘉先生住在苏州,常常要到上海钱币朋友的家里看藏品,买钱币,张叔驯家是必到之处。有一则他记道:“元贞至泰定,驯之复品。杨廷康(张叔驯的钱币拓工)来访,携以借摹。言拟寄往日本。二十九日晨,予到沪访驯未遇,晤廷康,赠我结圣圣宋,旋遗失。十月初三,与驯在程云硶寓中长谈,夜饭于一枝香,遂同到驯家观其藏品,至二句钟(深夜两点),倦极,思归。以素泰同三试范小平钱,易此铙兼新坑,黑色古腐处红绿,惜键字不清。近日予价约百二十元。”又有一则记道:“保大以叔驯所得为最早亦最精,此乃第二品。象几、西罗、伯昭又得其第三品。足斋(戴葆庭)宝爱甚切,二千金尚不甘让云。”6……可知他们常常是一钱如命,一定要仔细审定,近乎锱铢必较的。
著名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在1936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南张北方也推崇备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吾国藏泉最富者,首推天津方药雨、上海张叔驯。方张两氏,俱竭毕生精力,为之耗费巨万,宜乎名闻中外。”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4)
著名泉学家张絅伯先生介绍得更具体了,他说:“自光绪中叶至近今约四五十年,为古泉集大成时期,当以方药雨、张叔驯为中心人物。方氏好泉之始,在戊戌庚子之交,时老辈凋谢,鲍李云亡,乘泉界中衰之余,居北方冲要之地,嗜好既笃,经济又裕,大力搜求,嘉道以来数十钱币精英,萃于一筪,益以出土之品,洋洋大观,蔚成当代巨室,著有《古化集咏》、《言钱别录》、《言钱补录》诸书,古化全稿犹未杀青。差足与之匹敌者,张叔驯耳,时有北方南张之称。张氏年最幼,好泉最晚,然嗜深力强,近自江浙,远及蛮荒,东南旧藏,西北新出,匪不罗而致之。若百川汇海,万流朝宗,不及二十年,竟与方氏分庭抗礼,同辈敛手叹服。二氏所藏奇珍异品,繁复伙颐,不胜枚举,向使鲍李诸公见之,将舌矫不下,谓为空前可,谓为绝后亦无不可。洵集古化之大成矣。晚近古物外流,每深慨叹,独古泉犹克保存,斯则方张二氏中流砥柱之功,不可没也。斯项泉币,稀世之珍,可不视同国宝乎哉!张氏年富力强,异日成就,未可限量。”又云:“民国以来,钱家辈出,钱学风行。言乎收藏,首推方张。南北对峙,互争雄长,百十年来各家菁英,尽量搜括,益以出土之品,往往朝发墟垅,夕登几案,空前绝后,集其大成。”7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公允的评断。
马定祥先生在1946年于天平路40号(现为文艺医院),曾经参观过张叔驯的全部藏品。据马定祥说可谓洋洋大观,总数大约有3万枚,内中孤品、珍稀之品枚不胜举。关于“铁母”钱,一般藏家能拿出几枚就算是了不起了,而张叔驯随手就可拿出好几串给你看,令人惊讶不已。
马定祥在198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张叔驯收藏靖康钱的情况作了一些描绘:“余见齐斋(张叔驯)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二、折三、元宝、通宝,篆、隶、楷(真)书,铜、钱铁,以及铁母,几乎赅备。”泉界极稀罕这种北宋最后一年铸的靖康钱。因这种钱仅铸造一年,铸量极少而成了珍贵品种,版式却又非常繁杂,有元宝与通宝两种,而元宝又以篆、隶二书为钱文;通宝以篆、真二书为钱文,其中通宝小平又有真、隶二书合书于一钱者。除了铜、铁鼓铸外,还有银质通宝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式,很能反映北宋末年“乱世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的窘况。而张叔驯正是这种珍贵古钱的收藏大家,是民国间集藏靖康钱的冠军。
难怪著名钱币收藏家、20世纪40年代的钱币学会的发起人罗伯昭先生曾感慨地说:“民国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吾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张叔驯)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叹,宜其有大王之称也!”8
神秘的“大齐通宝”
张叔驯有几个重要的钱币商朋友,如绍兴的戴葆庭、戴葆湘昆仲,宁波的董彛В贾莸闹毂η臁⒅毂Χɡブ俚鹊龋嵌际钦攀逖钡闹饕徘┯ι蹋渲写鬏嵬ザ运毕鬃畲蟆D敲毒偈牢琶摹按笃胪ūΑ保ㄊ莱啤八难鄞笃搿保┚褪谴鬏嵬ノ峁┑摹
戴葆庭年轻时就非常刻苦勤奋,打着旗号周游列国,在江南各个大小城市和村镇收集古钱,甚至到穷乡僻壤闯荡。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乡下,看到几个小姑娘在踢毽子,他反正无事就在一边看,他知道农村小孩子们踢的毽子的底座都是用铜钱做的。那天他正在看着,突然一只毽子飞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毽子,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让他吓了一跳,原来那毽子的底座竟钉着一枚“大齐通宝”铜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花了不多的钱就弄到手了。这就是后来被泉币界称之为“四眼大齐”的稀世珍宝。戴葆庭回沪后以500大洋之价卖给了张叔驯。500块大洋,在那年头是一个中等水准的小康之家一年多的生活开支,张叔驯一挥手就出去了。那“大齐通宝”因曾被拿去制作毽子的缘故,四周被钻了四个小洞,因而有“四眼”之称。张叔驯得之视为铭心之品,奉若拱璧,秘不示人,因而取斋名曰“齐斋”。9
。 想看书来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5)
关于“大齐通宝”钱币,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币的拓图最早见于清朝道光朝代的名士戴醇士的《古泉丛话》,后又被转载于清同治时李竹朋的《古泉汇》,又见于唐与毗《泉币汇考》等。近代著名泉家的著述中如方药雨(若)的《言钱别录》、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及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古钱学纲要》诸书,都有该钱的图拓和介绍。10但是近代以来除了戴醇士以外,大家看的都是拓片,真钱谁也没见过,而且,原先大家都认为,该钱是黄巢所铸,因为黄巢建立的农民政权号为大齐。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考证后,才以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翻前说,证明“大齐通宝”的确是南唐前期的铸钱。
物以稀为贵,这种“大齐通宝”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两枚。道光年间戴醇士所藏的那枚因残缺左角,故世称“缺角大齐”,那是他家中的祖传之物。但是后来就失踪了,据说在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的时候,戴氏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从此世间再也不见“缺角大齐”踪影。
时至七十多年后1925年,却被戴葆庭偶然从江西乡下又逮着一枚。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顿时身价百倍。又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可以想见,故长期秘不示人。他为防别人根据拓片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那期《古泉杂志》上,也没有透出消息。古钱的魅力,真能“横扫”一代人。
但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亲朋至好总想一睹该钱的风采。张叔驯想了一个办法,请翻铸高手仿制了一枚,以代真品,偶尔示人,足炫法眼,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张叔驯后来带到美国去的珍钱中,为什么会有两枚“大齐通宝”的原因。这个谜底直到1980年代,才被马定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揭开。11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张叔驯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是那种只知道把藏品深藏秘锁的传统藏家。他性格活泼,喜欢与外界交往,除了极个别藏品外,他并不保守。他不仅朋友多,还是泉币组织的发起人和积极组织者。
早在1926年9月,张叔驯就邀请泉币收藏爱好者程文龙等人,创办过一个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钱币学研究团体,同时还创办了《古泉杂志》(1927年),是我国正式出版的最早的钱币专业杂志。
这个古泉学社以阐明古泉学识,订正旧说,鉴定真赝,辨别时代,参考制作,启人好尚之心为宗旨,凡有志古泉学者,不分国界,经社员二人以上介绍均可入会。
这个学社拥有绝对强大的阵容,囊括了当时中国泉学研究的所有权威人士,其中有不少都是名重一时的大收藏家和大学问家,他们是:龚心钊、张叔驯、邓秋枚、张絅伯、程文龙、郑家相(以上是鉴定员);方若、周仲芬、宝熙、陶心如、罗振玉、杨肃谷、陈叔通、张丹斧、朱峻夫、王朴全、宣愚公、蒋坚志、李国松、范兆经、范兆昌、方地山、余艇生、翁友三、郑希亮、周书、刘晦之、蒋伯埙、顾震福、朗悟、袁克文(以上是评议员);董康、王荫嘉、邓秋枚、张翼成、程文龙(以上是编辑员)。学社的理事是张叔驯和程文龙。这个名单并不是张叔驯邀请和指定的,而是学社的社员选举出来的,可知学社社员的范围还远不止这些。
他们这个团体中,博学鸿儒大有人在。宝熙是满清皇族之后,在晚清朝廷中任过职,素以收藏古物出名,是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劝业场的常客,还是上海博物馆老馆长徐森玉先生的老师;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儿子,世称“皇二子”,清末四大公子之一,以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著名,其收藏古钱、古书和邮票久负盛名;龚心钊、刘晦之、李国松都是安徽籍的银行家兼大收藏家,李国松是李鸿章的侄孙(李鹤章的孙子),刘晦之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龚心钊是合肥望族之后,他们的收藏在民国收藏史上很有名气,也都出版过各种收藏目录;方地山、罗振玉、董康、邓秋枚、陈叔通等人不仅收藏古钱,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张絅伯、郑家相、王荫嘉、张翼成、张丹斧、程文龙都是泉界著名人士……这样一个阵容,无疑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泉学学术团体,代表了当时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6)
学社的社址在上海贝勒路口蒲柏路(今黄陂南路口太仓路)鸿仪里2号(现在旧房已拆,变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了)。他们于每个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日下午来此聚会,共同欣赏和研究各自新的藏品,切磋学问,考证真伪。该社在每月的第一周周日还召开展览会,将各家提供的藏品分卖品和非卖品两类陈列,为大家相互间的交换提供方便。
该社出版的《古泉杂志》于1927年5月刊行,分为两种印刷版本,一种是宣纸印制的线装本,一种是普通的平装本。第一期上除了刊载了一些“空手布”、“尖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和圆钱的珍品拓片外,还刊载了翁宜泉《校洪志》、金砚云的《古泉考》、刘燕庭的《嘉荫槪姹省贰⒊涛馊摹豆湃蟆贰⑼跻窦蔚摹度!贰⒌饲锩兜摹斗缬曷ヒ烊悸肌返任恼拢褂姓攀逖钡摹镀胝恕罚ǘ颍
但是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份印制考究、内容扎实、在国内属于填补空白的泉学杂志,仅出版了一期就没有声息了(上海图书馆编目部大概犯了一个错误,只因为该刊是线装形式,就归入了线装书,其实这是一份期刊,应当归类在期刊类,尽管只出版了一期)。
10年后,到了1936年,随着中国泉学热潮的逐渐高涨,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泉币组织,并出版定期刊物。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等人又蠢蠢欲动了,于是重起炉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张叔驯任副会长,第二年改选为会长,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可惜这次寿命又不长,杂志只出版了5期又没有声息了。
1937年春天,张叔驯、陈仁涛、王荫嘉等人心犹不死,又要成立泉币学会了。为此张叔驯曾亲到苏州王荫嘉先生家里访谈,请其出山,常驻上海,由其专管泉币学社和刊物的出版之事,所有费用,由张叔驯和陈仁涛二人包揽。他们计划由两人各出一万大洋,重新开张,而且,连学社的房子也准备好了,就在张叔驯淮海中路1726号的花园里,是他家主楼旁边的一个小楼。
这个新的泉学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会议都开过了,有丁福保、叶恭绰、王荫嘉等人参加。不料正在他积极为这第三个泉币学社的诞生积极奔走时,抗战爆发了。“八一三”战火冲天而起,打破了文人学子的尚古美梦。很快,张叔驯一家与他的堂叔张静江一家,都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去了瑞士和美国,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诞生的新的泉币学会,只能半途夭折了。
另外,他的钱币活动不仅在国内,1935~1936年间,他还加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并担任了组织委员,同时还是美国钱币学会的会员。据上海《晶报》载,20世纪20年代末张叔驯还曾应日本古泉界的朋友邀请出访日本,并在日本作学术交流,在当时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凡响。他还是日本东洋货币协会特别赞助会员。3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来沪访问,如平尾聚泉、三香上哉,在沪期间都与张叔驯作了愉快的交流。
可见张叔驯在中国泉币收藏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自己收罗宏富,而且注重考证和交流,前两个泉币学组织,他都是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1940年,中国第三个泉币学组织“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时,尽管他人在美国,还是作为赞助会员,为学会出了力。
他曾著有《齐斋泉乘》一书,记载了他对他的宝贝钱币的考证功夫,可惜未及出版,仅在《古泉杂志》和《古泉学》杂志上刊出数则。抗战爆发后,他们全家避往海外了,这部书稿不知最终流落何方。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
跟他的父亲一样,张叔驯的收藏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古钱以外,古玉、铜镜、古籍善本书也都是他的收藏门类,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可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其他方面的收藏一直不被国人所知。直到2001年,他的儿子张南琛先生重返上海,向人们谈及诸多往事,并在朋友的要求下,带来了其父有关生平资料和部分藏品照片,其父作为大收藏家的全貌,才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 想看书来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7)
1935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伦敦皇家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综合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展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家具等文物,参办的单位包括国内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古物陈列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可是这些单位的古玉收藏都不能跟张叔驯相比,在这个时候,展览筹备委员会就向张叔驯个人商借了65件古玉藏品,还有两件琥珀藏品。他是当时唯一一位被故宫博物院借用藏品的个人。
据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筹备委员会编辑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一书介绍,展览会借用张叔驯的藏品中有:河南彰德府安阳出土的玉箭头、玉刀头、玉象头、戴面具玉人、玉螳螂、玉盘兽、圆身玉虎、圆身玉兽头等;河南洛阳出土的玉龟、玉雁、玉鸟、玉龙璜、玉人头、玉镜等;洛阳金村出土的镂空花龙头玉带钩、满花玉剑把、玉盘龙佩、阴文花玉蝉等,以及安徽寿州和老虎山出土的八字玉璜、细花玉蝉、玉全形立人、玉绞丝双龙头、镂空细花叶形玉刀柄、镂空龙纹花圆片玉等等。
这当然只是他的古玉收藏的一部分,无疑是国家级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