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龙头、镂空细花叶形玉刀柄、镂空龙纹花圆片玉等等。
这当然只是他的古玉收藏的一部分,无疑是国家级的文物。尽管张叔驯没有留下全部的目录,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无法看清他古玉收藏的全貌。但是从那次著名的展览会留下的记录上,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张叔驯的这一部分古玉收藏的质量。那是一批雕琢精细、形制华美的上古时代的玉器,有的是挂件,有的是摆设,有的可能还有实用功能。外观多为生动的动物造型,有张牙舞爪的龙,有鼻勾变形的老鹰,有羽翼丰满、长尾如云的凤凰,从中可以窥见古代贵族高雅的审美意趣,和刻工高超的雕刻技艺,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就是拿到现在来看,其造型的创意也不比那些获奖作品差。
后来这批古玉被欧美几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其中有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州博物馆、克里夫兰州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些古玉的价格自然是不菲的。抗战中,当他们一家侨居美国的时候,张叔驯曾用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轿车,这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许是抗战的缘故,身在异域的张叔驯失去了国内产业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情况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得靠出卖他的部分收藏维持一家的生活。
他对中国古玉作过系统的研究,写过心得。他原先计划写一部《张氏玉谱》,已经写好了自序,可惜我们目前只能看到这篇自序,而没能看到全稿。全稿或许在美国哪个收藏了他的宝贝古玉的博物馆里;或许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他根本无法写完。那篇序言他写得很用心,记叙了玉石在古代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沿革过程,文笔优雅酣畅,亦可见其古文功底之深。他在《张氏玉谱·自序》中说:
玉于人类,上承石器,下启金属。其产处本少,沿用者遂寡。世界各国,仅我国用此最广且久,故治玉说,必自我国始。“因史籍推究沿革,凭制作确定年代,据实物引为绳墨,庶免皮相之讥。”当部落疆域未分之际,战争方盛,各以武力相尚,利玉坚固,可造兵器,而珍贵难得,惟矢簇斧钺之属,间有引用。此其类一。迨人类演进,金属发明,玉石不足与比利,军旅武器,金质是替。时承久战之后,人心厌乱已极,据一地、王一国者,倡偃武修文,以迎合当时社会人民心理,所趋为建树社稷基础。礼天瑞人之器,纪胜表功之物,黄琮苍璧、青圭赤璋,皆时所珍贵,咸琢自宝玉。此其类二。及文化渐趋昌盛,社会渐趋繁复,人日就奢华,凡所以美观瞻充装饰者,惟玉是用。穷工巧琢,精益求精,自君王贵族,逮妇孺庶人,相以怀玉为宝,多佩为荣。珩璜??,秩名弥多。此其类三。古代人死时,俗以物以殉,就死者生时日用所喜,百物俱举,甚之则特选专器,若涂车刍灵之彩,凡此各器,名曰明器,玉与非玉掺杂互用。此其类四。综兹四类,独分三期,兵器最古,属第一期。礼器次之,属第二期。配饰又次之,属第三期。明器为古今俱有,三期兼备。考我国行用玉器,期间自三代迄汉初,以战国而最盛行,何故焉?此汉后而渐废损,其厥实以汉前交通未便,玉?求原不易,精工多而美玉少,故成器必精。质美者,工尤佞屣,尤为时所重。待传之今日者,得母不为今所更重!及秦大火焚书,古技书,数千年艺术精华殆。汉初流传上落辰星,坠凤轫璋,何不啻什一。而时又交通渐开,玉之原料开发日多,但已乏巧工,遂失精雕。玉而弗琢,诚何异南山之圆石?以工拙见弃人用,理所当然。是为我国用玉沿革之事,实历史治玉说者,若再能藉史籍掺定名称,???确定时代,据实物引为绳墨,依出处断定产原,庶几优劣斯分,用度可范,而定名立说,不致有皮相之讥乎!”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8)
从中可知他对古玉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不仅指出了古人使用玉器的起源,古玉的四大门类(四种用途),还分析了汉代以后古玉精品渐少的原因,结论是很有见地的。可见他每收藏一类藏品,都是很用心研究的,并不是随便玩玩而已。
抗战中他到美国后,参加了美国钱币学会,并积极参加对中国珍钱的考证。1944年,该会还给他印了一本小册子,书名是AN INSCRIBED CHINESE INGOT OF THE XII CENTURY ,是对一枚北宋年间的银铤的考证,那银铤上有字两行:“怀安军金堂县免夫钱 折纳银每铤重五十两”。
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古代字画收藏,仅在他的侄子张葱玉的日记中提到的就有:宋人睢阳五老图题跋册、梵隆白描罗汉卷、唐人草书写经卷、文徵明寒林钟馗轴、文嘉山水轴、文伯仁云山待隠轴、陈沂山水轴、石溪山水轴、罗两峰佛像轴、卞文瑜山水轴和汤雨生、瞿木夫合作竹石轴,很能说明他的字画收藏的质量和品味,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收,题材上似是以山水和佛教题材为主。13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0。钱币大王的前卫理念和海派生活(1)
霞飞路上一座占地二十七亩的大花园
1932年上半年,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一带原本为外国人聚集的“花园部落”里,出现了一处属于中国人的大花园。
这个花园绝大部分是草地、树林和菜园,在绿地的中心,静立着两栋通体灰白、线条洁净的小楼。小楼一东一西,并列在同一横线上。楼高三层,样式新颖,两楼之间的前方有个漂亮的荷花池……在那几乎清一色的红顶黄墙、欧式别墅的街区里,这样的布局无疑是个大胆的挑战。
楼前的草坪都是特意从意大利进口的牛毛细草,又细又软,翠绿可亲,从东到西,足可以安排下四个网球场。那草地绿茸茸地一直铺到房子的墙根,然后绕过小楼伸向园子北部的一条小河。小河北部是一片树林、花圃和菜地,再往北,就是福开森路了。也就是说,这处花园豪宅处于霞飞路和福开森路的一个大三角之间,前门开在霞飞路,后门开在福开森路,总面积达英亩,即中国概念的市亩(17838平方米)。如果可以从高处俯视的话,那两栋绿茵中的漂亮房子,定像是浮在海面上的两艘舰船……
这是张叔驯的杰作,是他迁出石路大宅门后的第一道大手笔。东边的一栋住着他的一家,西边的一栋归他的侄子张葱玉。
在他家搬来之前,这个地方原先住着一个英国人,大概是个房地产巨商,在上海西区拥有大量地皮,后来不知为什么,逐步一块一块地卖掉了。张叔驯买下的这块地皮,原是这个英国人自己的住宅,其中有一栋老式洋房,在这个大花园中靠近福开森路的一侧。但是张叔驯只看中了他的花园,而看不中他那老式洋楼,就在买地时,把这栋小楼从版图中“切”出去了。后来那栋小洋楼被张叔驯的同父异母弟弟张景裴买去。
张叔驯获得遗产后,首先决定建造一座新宅。他为建自己的新宅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到处看房子看地,最后才找到了这片符合他的审美意趣的、颇具诗情画意的绿色王国。
这个花园之所以如此大,是因为这是那位英国佬的一个模型收藏园地,是个铁路模型的游弋世界!他铺设的小铁路仅有三四英寸宽,但是能沿这个大花园的边缘走一圈。那个仿真的、可爱的小火车头有两英尺(大约米)长,能像真的火车那样隆隆行驶!每段铁轨大约也有二三英尺长,形制跟真的火车铁轨一模一样,拼接起来就是一条长长的铁路。不知此人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他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火车模型,竟花这么大的代价来伺候这个宝贝玩具!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收藏品里,那时似乎还没有模型一类,外国人总有别出心裁的地方。总之,在霞飞路日益成为黄金地段的20世纪30年代,让一个火车模型继续“住”这么大的一个花园,大概是没多大必要了。
新来的主人非常理解花园旧主的爱好,因为张家祖孙三代都是收藏家。刚搬进来的时候,张叔驯全家大小都看到了那堆模型,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张叔驯的儿子张南琛和张泽琏清楚地记得,拆下来的铁轨堆满了整整一间房间,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他们曾经力争把这套巨大的玩具留下来,连同花园一起买下来,显然花园的旧主人不舍得,他最终还是卖了花园而不卖火车,这让张家人至今想起来,仍是极大的遗憾。
有趣的是,花园的新主人也不乏模型细胞,而且是两代人一脉相承地热衷模型!但是他们热衷的最初不是铁路模型,而是船模。他们甚至比那个英国人在模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玩得更为煞根。他们没有长久地停留在船模的“玩具阶段”,而是最终买来了一艘真正的船,一艘80英尺长的进口高级游艇!那是张家孩子们的骄傲,每逢假日有空,张叔驯就高高兴兴地带领全家乘上去,从黄浦江一直开到太湖!
20世纪30年代,是苏州河里充斥着运输货物的小木船和帆船的年代,即便是租界里的高等华人,也是很少人家玩得起进口游船的。南浔“四象八牛”之中,只有一个张叔驯。宁波籍的成筐成篓的上海富商中,只有一个周纯卿(华人房地产大王周湘云的弟弟)。安徽籍的诸多晚清旧僚的后代中,也只有一个周今觉(晚清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
。。
10。钱币大王的前卫理念和海派生活(2)
更有甚者,张叔驯对进口的高级游船并不绝对满意,过了几年,他嫌不够过瘾了,觉得速度太慢,就通过在江南造船厂任总工程师的好朋友,美国人摩根(Morgan),在该厂定做一艘设备更先进的游艇。尽管这艘预定的游艇不知何故最终没有造出来,但是艇上最主要的部件、有着12个汽缸的引擎已经交付了,放在一只巨大的木箱子里等待安装,这是张家孩子们都看到过的。或许因为后来抗战爆发,张叔驯的两个孩子张南琛和张泽琏比他们的父母早一年离沪,赴香港读书,那只等待安装的新游艇,就只能是个永远的梦了。
作为张叔驯的好朋友摩根,很理解张家人对船模的热爱,曾制作了一只帆船模型送给张叔驯的儿子。两个儿子如获至宝,常在课余时间把船模拿到花园里的荷花池里放行,还在周日捧着它到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的湖泊里放行。那船设计得很精巧,桅杆很活络,只要有风就可以开得很快。
后来这个船模被张静江的儿子张乃昌看见了,他的胃口也大大地调动起来。因为张乃昌也是个船模迷,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他家在杭州葛岭5号的房子落成以后,他父亲专门给他布置了一个“车间”,里面小型的车床、刨床都有,培养了他对机械制作的终生爱好。张叔驯见张乃昌对船模如此着迷,就请摩根先生也为他定制一艘,于是,摩根先生很绅士地又送来了一艘帆船船模(有一米半高),成了张乃昌的上好玩伴。
1937年“八一三”以后,张南琛、张乃昌、张泽琏、张乃琛等避难香港时,张乃昌还不忘带上这个心爱的船模。一年后他们一行到了日内瓦,过了些日子又转到美国,他都没忘记带上这个船模同行。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张乃昌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居住了,行李太多,只好把这个跟随了他四十多年的宝贝,交给张南琛,请他继续保存下去。而这时,他和张南琛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船模之情,仍未稍减。这个船模到了张南琛手里,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是两鬓飘白的八十老者了,仍旧对这个船模宝爱有加!
现在,张南琛一提起这个船模就在琢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船模,记载了中外两代人的友谊,也反映了1930年代上海租界里的生活的某些风貌,是不是应当把它送到江南造船厂的厂史陈列室里去呢?这可能是该厂有史以来造的最小的一只船了吧?或许是该厂出品的唯一一个帆船船模也说不定。
“齐斋”藏品的最后归宿
1938年,张叔驯全家因日本人侵华而去了美国,临走时把他的所有的钱币收藏及生意上的事务,全都委托他的姐姐张智哉代管。在美国,他曾经有一段非常发达、红火的时代,这主要是投资股票带来巨大的收益,他们夫妇住进了纽约非常高档的住宅区:花园大道。但是脱离了华夏文化的生活土壤,加上生活境遇后来的巨大变化,尤其不幸的是遭遇了美国二战之后那场令人胆寒的股灾,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无法再继续他的收藏生活。而且因生活所迫,他出让了他的古玉,但他始终舍不得出让他的宝贝古钱。
抗战胜利后,张叔驯曾于1946年回到上海处理他的许多账务和财产,四个月后返美,临走时把他的最好的古钱(约2000枚)带去了美国。这2000枚古钱是他收藏中的至精品,著名的孤品“大齐通宝”也在其中。他的这些心肝宝贝,伴随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他曾受朋友之托,在纽约曼哈顿东57街125号料理一家东方艺术品公司(那片街区是艺术品公司的集中区),可是由于健康原因,生意还未及很好地展开,他就先已病倒了。这是他在来美国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
张叔驯的钱币收藏虽未印过钱谱或目录,但是据他的长子张南琛先生提供的权威资料和线索,使人们仍能基本看清“齐斋”旧藏的面貌,以及大致的流向——
最好的2000枚古钱现在仍在美国,但是已经易手,是张叔驯去世若干年后由其夫人徐氏卖给了当时已经成为大收藏家了的(读音:戴吉涛)先生。
10。钱币大王的前卫理念和海派生活(3)
这位戴先生是位60年前闯荡美利坚的传奇人物,山东人,他原先在上海时就与张叔驯认识,那时他还只是一个身背古董包袱,在上海走街串巷地做小本生意的小古玩商,张叔驯为照顾他的生意,经常象征性地买他一些小玩意儿。抗战爆发后他到了香港,抗战胜利之后到了美国,在美国先是做古董生意,后来做房地产生意,发了大财。张叔驯的夫人徐懋倩与他的妻子常在一起打麻将消遣,彼此间非常熟悉。
不幸的是,这位戴先生后来去世了,近些年来,他的夫人、儿子和女儿也相继去世了,没有第三代人。戴先生身后留下了近3000万元美金的巨额遗产,就组成了一个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这是一个著名的慈善事业基金会,该基金会曾经多次向中国的医疗机构和大学捐款。张叔驯的这批“精锐部队”,包括“大齐通宝”、“应天元宝”、“中丝元宝”、“应圣元宝”、“咸平元宝”、“天庆元宝”、“ 乹德元宝”在内的2000枚珍贵古钱,现在理应都还在这个基金会中。至于这批珍贵的古钱现今究竟收藏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是个谜。估计这个基金会不会拆散这个有顶级意义的专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某个大博物馆里隆重展出。
值得庆幸的是,张叔驯还是有不少的藏品留在了上海,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这个过程颇具戏剧性,是由好几个渠道汇拢到该馆的。
张叔驯有个内兄叫徐懋斋,是其夫人徐懋倩的哥哥,也很喜欢古物,于古字画也很有研究,跟张葱玉非常熟悉。在一个特殊的时候,他曾获得过一批张叔驯的钱币藏品。后来他生活发生困难,就把这批古钱的一部分,拿去卖给了上海博物馆。剩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