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史上的大流氓们-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位几年中渐渐失去了对抗的能力,反而没有后来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对清朝廷打击更大。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彻底结束了清王朝的鼎盛时代,而洪门这一片天的力量为什么会消失呢?

  洪门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主流说法,一种说法是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那洪字来起名,这个说法有些牵强,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本一家,这是在当时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红就是洪门,绿就是青帮,白莲藕就是白莲教,在江西抚州保留得洪门分堂里保留着与白莲教一模一样的图腾标志。明太祖曾经大肆屠杀过白莲众人,借他老人家的名号,加上老人家的子孙们没几个争气的,弄得老百姓生活困苦,估计也没什么号召力,所以洪门最初给自己定的口号并不是反清复明,而是更有广泛意义的汉留,也就是汉人兄弟要团结起来,直到郑成功成为了洪门中的主要力量,才有了“明大复心一”,也就是一心复大明的中心思想。为了迅速集合力量,洪门的入会方式是横向的,以兄弟结义的形式发展队伍,不象青帮以纵向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有洪门并没有明显得所谓辈分说。和金庸先生中的丐帮一样,四海皆兄弟。这样容易迅速在各地建立洪门的组织,计划在满人还未立足前,迅速集合力量反击。

  第二种说法是:“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这个和最初汉留的中心思想比较契合,不过多少有些诗意传奇的味道。和洪门的切口如背公事(洪门中字号大爷秘密收人之谓)、拉拐子(行礼)、小喷筒(手枪)、大片子(大刀)、小片子(小刀)、烘天(炮)、春点(又曰切口,即是暗号。江湖中,巾、皮、李、瓜各门均称之)、种三节竹(洪门三合会收人之谓)等比起来风格相差甚远,仿佛一个学贯五车的大学者突然敞开长衫,拿把斧子那样造作,后人们经常用火星上的语言包装历史,常常让历史变得矫情。

  我更认同第三种说法,洪是一个人的名字,洪门的基础来自于被八旗打散的明朝散兵游勇们,然后融合了白莲教的一些教义和力量渐渐成了气候。这个洪,应该就是那位史可法的幕僚洪英。洪英先生字启盛,是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崇祯四年的进士,入史可法幕的时候,史可法正领兵部尚书衔督师扬州。历史上都把这位老兄称作为民族英雄,我觉得还是有些汉人独尊的狭隘思想在这里。这位史先生先是以第一权臣的名义扶起了不堪一用的福王锯长江天堑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拥兵超过三十万,而清朝入关的总兵力不过十四万左右,包围扬州的多铎不过带了二万余骑,要知道当时清兵还要对付逃回陕西并分散到各省的数十万李自成的大顺军,军力对比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后勤供应和财力方面了。

  丢了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权,放着河山不去收复,拥兵自重的各个将军们开始互相残杀,吞并土地,东林党和宦官之间还在搞了内部斗争,这位掌握明朝命运的史将军却拿不出一点办法。到是为了打击南下的李自成,又树起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学究思想,企图联合清兵,借他们的力量先剿灭李自成,然后再来个划江而治,二分天下,最后清兵的二万骑就这样轻松地渡过长江,史可法终于以一死换取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讲,这个汉人明朝统治真得是那么让人留念,如果真是这样,区区清兵十四万,其中还有汉军一万余就能轻易地打败李自成和明朝两股力量,史可法这个民族英雄究竟对于民族做了哪些贡献?我是很有疑惑的。

  史可法死后,洪英带着散兵游勇们逃出扬州,这就是汉留的第一批人,洪英探知左良玉的老部下黄得功驻扎在芜湖附近,便领众人前去投奔。不久,黄得功兵败自刎而亡,洪英以汉留的名义召集余卒两万余人,继续抗战清兵。于顺治二年(一###五)年五月十三日被清兵围困在离芜湖西南六十余里的三汊河口,汉留几乎全军覆灭。他的儿子洪旭与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色开、突出重围离开三汊河后,来到浙江抗洲,投奔明璐王,不久明璐王降清,洪旭等人便又离开杭洲投奔郑成功而去。其他的人散落在南方各地,渐渐形成了一些组织如活动在两广为主的三合会、江南的红花会、大刀会、小刀会、父母、三点、等等。这些组织都默认自己是汉留的一份子,也就是洪门中人。这些组织的成员是以战败的明朝流兵、因为战祸失去工作的无业游民和破产的农民为主体,各成一体,名义上都属洪门,实际上都是一盘散沙,白莲教还有统一的信仰体系,而这些组织,时合时分,分多于合,所以很难成气候。

  投奔到郑成功的一派逐渐成为了汉留们的中心,为了明确以台湾为基地,团结在大陆的汉留们的力量,洪旭在郑成功的帮助下,开始完善洪门的组织,并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台湾创立“金台山”、“明远堂”,“汉馨香”、“挽澜水”,与大臣将帅结义为异姓兄弟,部卒也同时宣誓,同时也正式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为洪门开始定了各种的规矩。这些规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意识流的帮派内部管理文档。洪门组织以弟兄相称,讲求平等。帮中职位分内八堂、外八堂,下设各种名目,等级森严。开山立堂或###,要依职位在堂上排夹道,仪式隆重。这一派就是洪门中赫赫有名的天地会,洪门的中心思想都是以义字当头的。

  比如有种叫作三把半香的礼节:“三把半香”是拿手指来代表的,小指是第一把香,无名指是第二把香,三指是第三把香,食指和大指接连成了一个圈,这一个圈,是代表在圆,食指和三个指头成为平行的便只有半截,所以只能说是半把香。

  三把半香突出洪门弟子的义字,第一把香纪念着羊角哀和左伯桃,这把香,叫做仁义香。第二把香纪念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把香,叫做忠义香。第三把香纪念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这把香,叫做侠义香。半把香纪念秦叔宝和单雄信,这把半把香,叫做有仁无义香。这种理解用洪门中另外一句著名的话可以诠释有一片忠心方可结拜,无半点义气莫入此门。没半点义气的确不行,在清朝,只要和洪门沾上一点边的人,灭门是经常的事情。韦小宝的江湖义气也来自于此,不过他对康熙和天地会同讲义气,清朝酷刑中有凌迟,天地会对于叛徒也有一百零八刀鱼鳞刮,韦小宝能够周旋其中还能安然脱身实在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洪门要发展的成员对象是九流:一流举子(知识分子),二流医(内外科大夫),三流地理(阴阳勘舆),四流推(算命卜课),五流丹青(书画家),六流相(麻衣柳庄相师),七流僧,八流道,九流琴棋(清客音乐师)。崇三教,三教是儒、释、道。这是为了弥补当初完全有散兵游勇组织起来所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台湾的重组让天地会成为了洪门的主要力量,而且也弥补了完全由游勇和无业游民们松散状态,天地会的确组织了几起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可惜洪门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当时已经失了天时、失去了地利、失了人心。天时,天地会的成立已经是满人们站稳了自己的脚跟,马上要进入康乾盛世的时候,地利就是作为基地的台湾是座孤岛,根本做不到策应和支援的作用,其实最重要的是人心,经历过明后期宦官当道的暴虐统治,又彻底对于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的失望,老百姓觉得梳着辫子的日子并不难过,加入天地会的成员多非民间精英份子,洪门众人难起波澜,内部叛徒纷纷与清朝里应外合,造成对组织的几次毁灭性打击,使得洪门渐渐成为了一个秘密社团,其中有些人干脆成为了当地的地痞流氓,或者干起了走私和贩卖鸦片的勾当,所谓反清复明就成了一句空空的口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节 洪兴之人
自汉留们有了自己的组织洪门,有了自己的口号反清复明,也就是“明大复兴一”,他们就象梦魇般进入了清朝每个皇帝的梦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被重重地打击。虽然并没有最后成事,但也让满人的皇帝们寝食难安,洪门中人孙中山也终于通过种种方式赶走了清朝的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

  洪门在清朝几乎灭绝式的打击下,却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洪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洪兴在安徽芜湖集结的2万汉留被清军包围消灭后,当时其它地区的汉留们虽已满地开花,却彻底没了根据地和军事后盾,除了在台湾还有郑成功的一片小根据地和唯一的明朝正规武装,清军基本肃清了大陆上所有的明朝遗留政权和军事力量,汉留们因为分散各地,缺乏统一指挥,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这时候洪旭开始体现其的个人才华,我们先不描述他是如何把汉留们组织成更有战斗力的洪门,且看他在郑成功手下的作为。公元1654年,老郑在厦门和金门站住了脚跟,设了六官,洪旭先执掌了户部,后开始做了水师右军的将军,老郑开始北伐的时候,也是这位老兄统管着金、厦两地的后防,能文能武,又足够让人信任,当然马上得到重用。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人之后,做了台湾王之后,洪旭又升官了,做到了中提督,封太子太師忠振伯。大概就相当与周瑜在孙吴中的地位,诸葛亮在刘蜀中的作用。

  洪旭此人据说对于郑家是忠心无二的,中国人评价英雄人物,功绩往往是第三位的,忠和义是放在第一和第二的。不过和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不同,洪旭比诸葛老兄更有自己的主见。郑成功到了后期,因为被人捧得太高,完全是捧杀似的把复明的重任全放在他的身上,那些人把复兴明朝、光复汉室的重任全放在他一个人身上,反正明朝能不能光复是郑成功个人的事情,因为他是英雄吗?这种捧杀真得和暗箭伤人一样威力无穷,很多人就是倒在这种光环下。

  老郑变得偏激、忧虑过重,整日失眠,处理事情也开始有些失了分寸。特别当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时,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赫赫有名的人物。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福建南安人,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是最早以台湾为根据地,慢慢发展成为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号称横行于闽海。这位老兄在澳门接受过正规洗礼,教名Nicolas,还是个天主教徒,还娶了个日本人作了老婆。

  郑家是彻彻底底地商贾人家,做事投机性强,一向以实际利益为重。郑芝龙前期一直在日本活动,做着东南亚与日本的商品贸易生意,1623年,日本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他又和一批日本商人在台湾建立的基地,很遗憾,这些日本商人其实和倭寇是一个性质,除了走私以外,就干些劫掠的事情,是当时东南沿海出了名的海盗群。

  荷兰人要把台湾岛建成东亚的贸易中转站,于是把台湾岛上的武装份子全部驱逐,郑芝龙带着日本老婆回到了福建。同一时间,刚登位立志中兴明室的崇祯皇帝开始了登位三把火,其中有一项就是让让福建总督招安海盗,让招安来的海盗守备沿海治倭乱,郑芝龙奉招归附明朝政府,1628年接受福建巡抚招安,败海盗刘香,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和荷人进攻,官至都督总兵官。即当了官,又保全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财富,然后又能通过名正言顺的理由把那些不听话的同党各个消灭,郑芝龙是名利双收,当官没过几年,福建大旱,他的生意脑子这时候发挥了极大作用,他先是指挥自己手上的海军,到处劫掠各地海运的粮食,然后通过米诱的方式招募饥民,使自己控制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加强。

  拥有了在福建沿海决定性的海军实力和资金,郑芝龙又开始想起了他的台湾山寨,当时在台湾的荷兰守备军不超过2000人,只能长期龟缩在城中,台湾岛其实大部分地区荷兰人是完全失控的。邓芝龙便有了新的主意,他以移民垦荒的口号,并给予每位移民“三金一牛”的资助,这是台湾第一次沐浴在开发的春风中,那里肥沃的土地,养活了数万难民。而每位难民又要向郑大恩人交纳各种名目的税,就这样,利用大荒之年的契机,郑芝龙一跃成为了福建首富,而且训练出当时东亚最好的海军,从半倭寇的海盗没几年就转变成肃清海盗、救民与饥荒的朝廷大功臣,而且自己的腰包和手足越来越多,可见这位先生的手腕。

  清兵的入关,让郑老先生的一生达到了颠峰。顺治元年南明永历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顺治二年润六月,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成为拯救汉家王朝最后的希望,民族的顶梁。

  可惜商人加海盗出身,做了多年福建的海上皇的郑芝龙根本没把逃到福建的旧明官吏甚至那个落魄南明皇帝放在眼里。他看着就官吏对自己点头哈腰了没几天,就开始背地里想夺取他在福建的势力,皇帝也暗自扶持黄道周为首的文官集团,这样可以对郑芝龙的武官势力治横。也难怪本来拥有半壁江山的南明朝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台,这些通过当地军阀扶持起来的政权,都忙着内部的争斗,还没等清朝的兵到家门口,自己就先打个头破血流,清朝用了大概不到十万的清兵就彻底统一了长江以南,非八旗子弟有多凶悍,其实是自己不争气罢了。

  郑芝龙一核计,觉得扶持南明小朝廷,自己这笔生意做亏了,看着南明的皇帝和身边的宦官、文官,自己要成为郭子仪是不大可能了。商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一看生意作亏,马上掉转枪头,这里只有实际的好处,没有黑与白的界限。就一个晚上的功夫,郑芝龙就学了前辈吴三桂的招,撤了福建的防守要塞仙霞岭的兵防,清军又是毫发无损地进入了福建,时为1646年。吴三桂、左良玉、郑芝龙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历史上喜欢称他们作叛徒,被千刀万剐,被北京老百姓当作福利吃下的袁崇涣就是英雄,我不认为吴三桂、左良玉、郑芝龙的道德水准有多高,如果这些人被认为是丑角世代被人唾弃的话,那些逼着他们造反的家伙们是不是更应该让我们鄙视一下呢。

  郑芝龙这次又打错了算盘,没有总赢的生意,输的时候总会有的,有时候赢了九九回,只输了一回,照样让你前面所赚得全都赔进去,然后弄个血本无归。这次让他破产的恰恰是他儿子郑成功,这个叛逆的孩子非常鄙视父亲的投降行为,他率部出海,彻底摆脱了父亲,他高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立志毕生要和父亲对着干了。满人们现在有些吃不准郑家的投降行为了,于是干脆把郑芝龙当作人质押往北京,编入汉军正黄旗,再转镶红旗,1648年赐三等子爵,1653年晋封同安伯,给了些空头支票,却把他当作了手上的牌,随时准备向郑成功亮出来。

  历代朝廷对投降的官员特别是手上带着重兵的将领都是优待加优待的,满人朝廷自然也是如此,可偏偏就是最会打算盘的郑芝龙倒了大霉。郑成功在厦门和金门打得越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