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小史-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个人的效忠是赖朝控制其封臣的主要因素。他可能没有特别令人钟爱的性格,但他似乎拥有强烈的领袖魅力吸引人至他身边。然而,依赖效忠个人作为控制手段不是很成功,它不具一贯性,难以制度化,且随岁月褪色。
一方面因为他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因为他生性多疑,赖朝对其权力可能受到挑战的任何微小暗示都十分警觉。这使得他甚至对亲友都会怀疑,并因此对他们采取决定性行动。他对待同父异母的弟弟义经的方式是个好例子。赖朝嫉妒义经的名气与英勇,因此怀疑他谋反,竟派刺客谋杀他。最后,在亡命四年后,1189年,义经被赖朝的武士包围,他和妻儿一起自杀。他之后在日本文学与传奇之中成为悲剧英雄。
那些追杀义经的人不久之后也被赖朝杀害。更多赖朝的亲人与伙伴也被视为潜在威胁而被铲除。
赖朝铲除亲人可能并不符合其家庭的最佳利益。1199年当他从马背摔下致死时(不是在战斗中,但情况有点儿可疑),源家没有真正适合的继承人。他留下两个儿子,赖家(1182~1204)与实朝(1192~1219),两人名义上都成为将军。然而,在赖朝死后的谋杀与阴谋的混乱形势中,两人都不够强大、不够成熟而无法实行真正的控制。
第三节 武士国家(2)
对家族中较为敏锐的人而言,没有任何犹豫或摇摆的空间。赖家与实朝都被家人控制且最后都被谋杀。在许多阴谋背后是他们的母亲,赖朝###北条政子(1157~1225)。她实际上控制政府,后来被人称为“尼将军”(意指在赖朝死后她曾宣誓当尼姑)。
政子使用的一个手段是将军摄政制度。此制度使得将军职位成为名义上的职位,容易受操纵的朝廷贵族通常被任命为将军,而北条行使真正的控制。
1221年,太上皇后鸟羽(1180~1239,1183~1198在位)挑战北条将军摄政失败后,北条的势力变得更加巩固。后鸟羽在安德天皇死后继位时只是幼童,但他记得当时的源平之战,并且长久以来反对源氏与北条氏。他挑战将军失败后,将军派遣一位管领驻在首都监督朝廷。后鸟羽被放逐至偏远的隐岐岛(位于今日岛根县外海),后来也死在那儿。他是日本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的悲剧人物。
虽然明显地国内多事,北条时期最重要事件的其中两件源自国外。这是1274年与1281年的两度元寇来袭。这些外国威胁可能协助了北条在全国保持权力,因为在元寇来袭前后的全国警戒时期,它们创造了一种紧急状态,使国内异议沉寂了约30年。
当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1215~1294)在1260年即大蒙古皇帝位时,蒙古帝国已经涵盖朝鲜、华北以及欧亚大陆的大片地域。忽必烈的下一个主要目标是宋军根据地华南。然而,他也把注意力转向日本。1268年,他派使者送信给“日本国王”,声称假如日本不承认蒙古宗主地位并朝贡,将派兵攻打日本。日本当局——朝廷与幕府对这封信与后来的信函都一概不加理会,但将军把预期敌人可能登陆的九州西北海岸置于军事警戒状态下。
第一次攻击在1274年11月来临。正如预料,敌人企图在九州西北部海岸登陆。忽必烈从朝鲜派遣约900艘船只,载运约4万兵员。他们在博多登陆,而入侵者立即迫使日本守军向内陆撤退。然而,那晚蒙古军没向前挺进,反而回到船上。不久后台风来袭,船只受到严重损害,船上许多人丧命。入侵者撤回朝鲜,兵员损失1/3。
日本人对自己的武器与骑兵战术的劣势感到震惊,并为敌人可能再度来袭加强准备。
在骑兵战术方面,日本人没多少甚至没有经验,因为他们的骑士跟敌人打斗时,通常一对一,而非群体对群体。武器的事使我联想到日本史上一件有趣但被忽视的问题。同时代的卷轴画明白地显示,蒙古兵配备原始的大炮。然而,我一直未能找到何以日本人不企图制造自己的大炮的任何解释。大多数历史书仅单纯地叙述火器在16世纪中期首次被葡萄牙人带到日本。日本人在葡萄牙人带火器来日本后立即加以仿制,而在元寇第一次来袭后,他们预期元寇会再度来袭,我想不通何以日本人似乎并未尝试仿制蒙古兵的火器。
1281年6月的蒙古入侵军规模大得多,这次也是在博多登陆,不下4400艘战船与兵员14万人。至此阶段,忽必烈已经在1279年对宋作战中胜出,成为中国一个新朝代的创立人。他也尝到他在1275年与1279年两度派去日本的使臣被砍头的屈辱。这次他是认真的。
但蒙古军虽然规模大,他们遭遇顽强抵抗,无法获得真正的据点。几星期后援军从华南抵达,但正当入侵者准备大举联合攻击时,突然刮起台风,摧毁了他们的大部分战船。他们再度被迫撤退,这次损失的兵员超过半数。
蒙古军的两次失败,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人顽强抵抗,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依赖最近征服的汉人兵与朝鲜兵,这些兵没有为蒙古作战的热情。然而,两次台风也对结果有不可否认的重大影响。这台风被称为“神风”(kamikaze),反映出日本人的一种信仰:日本是神国且受到神的保护。“神风”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用来形容那些牺牲生命保护国家的自杀飞行员。
忽必烈没有放弃入侵日本的意图,后来策划了许多攻击计划,每次他都因帝国其他地域不稳而转移注意力。日本人知道他的意图,且维持警戒状态直至他在1294年死去,之后蒙古人对日本的兴趣似乎消退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节 武士国家(3)
日本的胜利起因于他们的顽强抵抗、敌人的拙劣组织与低落士气,再加上好运。这说法无疑也适用于古今中外大多数的战争胜利,但日本特别好运。
外敌的威胁可能有助于防止内乱,但也助长对北条幕府日益高升的不满。国防与长期军事警戒状态的经费很高,严重耗尽幕府的财源。幕府无法履约支付奖金给武士家族,甚至付不起武士对国防所做贡献的基本补偿金。对于那些感觉不是北条而是他们自己才是打胜仗者的家族,这是特别难堪的。而北条决定在九州设置将军代表并集中更多职位于自己手中,这些举动更进一步引发不满。
尽管幕府与许多武士家族有财政问题,全国经济形势在这时期整体来说改善了,部分原因是在地头—守护体制下社会相当和平与稳定。庄园变得较有生产力,虽然它们仍然不是很有效率。批发食米及其他货品的海上商人因生产力的增加而更昌盛。同业工会也变得较强大。
佛教新宗派的出现是镰仓时代庶民生活的特色,与通常隐秘且局限于统治阶级圈子流传的平安时代佛教相反,这些新宗派的最大特色是诉求一般民众。法然(1133~1212)创立的净土宗,相信信徒可依靠念阿弥陀佛而得救。法然弟子亲鸾(1173~1263)创立的净土真宗,将此简化成只要诚心念阿弥陀佛一次就可得救。日莲(1222~1282)提倡的宗派也同样单纯,但重点放在《法华经》而非阿弥陀佛上面。
然而,并非镰仓时代建立的所有新宗派都以一般民众作为诉求对象。强调简朴与自律的禅宗,对当时的武士较有吸引力。禅宗的某些成分当时在日本已存在几百年,但在僧侣荣西(1141~1215)两度前往中国求法后才特别扎根下来,并很快发展成为若干宗派。
异常专断的后醍醐天皇(1288~1339)对北条将军摄政的不满达到顶点。1318年即位后,他决心重建天皇直接统治。在这方面他受到后鸟羽天皇的启发。后鸟羽一百年前也显示过同样的决心,但没成功。
后醍醐两度尝试向幕府挑战,分别在1324年与1331年,但两次都失败了。跟他之前的后鸟羽一样,他被放逐到隐岐岛。然而,跟后鸟羽不同,后醍醐很快设法逃走,并成功地在本州西部集结了大量的支持者。
1333年,镰仓幕府派能干的武官足利尊氏(1305~1358)去处理这形势。尊氏是源氏家族的一个分支的年轻族长,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知道他与后醍醐拥有大量武力,因此他背叛幕府,宣布支持后醍醐,攻击幕府在京都的机构。在几周内,另一位源氏后代的强大的年轻武官新田义贞(1301~1338),也背叛幕府并摧毁幕府在镰仓的据点。
新时代即将来临。
。 想看书来
第四节 内战(1)
室町时代(1333~1568)
1333年,在足利尊氏与新田义贞的支持下,后醍醐返回京都。他希望重建天皇的直接统治。然而,这企图仅是昙花一现,因为他很快失去尊氏的支持。尊氏要后醍醐授将军头衔给他,后醍醐拒绝了,因为他想避免天皇的直接统治被将军、摄政或太上皇削弱。因此尊氏不理后醍醐的中央政府,在他返回镰仓敉平北条势力的短暂复兴后,他宁愿留在东部。
后醍醐认为尊氏蔑视他,因此立即派新田义贞(有时是尊氏的盟友,有时是他的对手)去教训尊氏。然而,尊氏击败义贞,义贞败逃。义贞后来在1338年被尊氏的一名盟友杀死。然后尊氏占领京都,迫使后醍醐逃至京都南方约100公里的吉野的茂密山林里。在京都,尊氏迅速安排皇室家族一个对立分支的成员光明(1322~1380,1336~1348在位)即位。两年后在1338年,光明天皇终于授予尊氏他觊觎已久的将军头衔。
无可否认,尊氏是一位机会主义者,随时准备临机应变转变结盟对象。但除了成功的程度外,在这方面他一点儿也不例外。今日的人们相信武士是绝对忠诚的。许多武士无疑地忠于主人,并为主人牺牲生命。然而,中世纪的武士转换效忠对象是很平常的事。14世纪中期的战记文学《太平记》的部队数字显示,在发生于箱根对抗尊氏的一场战役中,新田义贞的7万兵员减少至仅仅100人,尽管他的兵力在数目上比尊氏的6万人多。即使这数字有被歪曲的成分,也只能以大量武士变节投敌来解释。
这明显地显示效忠个人的限度,们是否是世袭家臣。
实际的效忠程度由武士的地位以及他们与主人的关系决定,比如他而且,日文中的“忠诚”一词在那个时代似乎更具有专业服务的感觉,而非无条件的顺从之意。
且再次是务实胜过原则。实际与流传的武士形象形成强烈对比。而典型的中世纪武士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军人也形成强烈对比,后者比起武士似乎更愿意战斗至死,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军人有几分误认为武士都是这样为主人牺牲生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日本军人对天皇的狂热效忠反映出下列事实:近代以来日本领导者对教化价值的重新学习——在中古世界狂热效忠没那么明显,恐惧与自利似乎才是决定行为的较大因素。
《太平记》不仅告诉我们有关武士的价值,也让我们看到战争中的中古农民的生活。本书显示,农民被征战中的部队抓去服劳役,或者他们的物品被强制拿走充当军事用途。农民无缘无故被不守纪律的武士杀死。武士们争夺战利品,或抢劫败逃的敌人,因为他们也是机会主义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醍醐逃离京都去吉野。在此他设立一个流亡朝廷,因此现在同时有两位“天皇”。南北朝持续至1392年北朝(京都)与南朝(吉野)“和解”时为止。较正确地说,第三任足利将军——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1358~1408,1369~1395统治)答应南朝的人可以跟北朝的人轮流继位。但义满将不会遵守其承诺,而南朝家系不久将断绝。
跟之前的源氏与北条氏不同,尊氏较喜欢在京都建立幕府,而幕府被设在该市的室町区域。行政上,他使用许多现有的结构,诸如“守护”与“地头”。
然而,他与守护的关系问题重重,因为他既没有土地分封作为奖赏,也没有源赖朝的领袖魅力。这样一来,他既不能收买也不能驾驭他们,使他们效忠。有些守护跟尊氏一样强大。尊氏与他的大多数继承人也是差劲儿的领导人,没有获致多少真正的控制。争端很多,甚至于在幕府内部本身也是这样。在一场这样的争端中,尊氏派人谋杀他的亲弟弟直义(1306~1352),在铲除敌人方面继续“家庭第一”的传统。
除了极少数例外之外,幕府的实际权力随着岁月持续衰退。强大的“守护”家族,诸如时常占据管领职位(将军在京都的代表)的细川氏,对幕府有强大影响力。山名氏守护家族控制当时66国(地方单位)中的至少11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节 内战(2)
义满可能是一大例外,他不是弱势将军。他不仅“重新统一”两个朝廷,也企图抑制守护的权力,他使用的手段是利用古代大和国家授朝廷官职给许多守护的方法,迫使守护必须居住在京都,因此他能监视他们。为了加强他自己的个人权力,他创立“太政大臣”职位,他本人在1395年把将军职位让给他的9岁儿子义持后当起太政大臣。然后,他模仿古代太上皇的宫殿的豪华风格,耗巨资在京都兴建举世闻名的金阁寺。
另一个有趣的举动是他向中国明朝皇帝朝贡。在1403年致明朝的国书中,他自称“日本国王臣源道义”。这样的自称可能对日本主权造成了伤害,但也建立起幕府不经由本国朝廷直接跟外国打交道的基础。
然而,义满在1408年死后,幕府权力衰退尤为明显。将军的命令常被忽视,且在某些情况中甚至被本身弱势的朝廷有效地否决。例如,1443年幕府禁止某剧团在新年元旦表演,但朝廷许可表演,该剧团也依据朝廷的许可进行表演。
地方守护家族继续扩大势力,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大名(诸侯)的前驱。当守护势力扩大之际,理论上属于不在地主朝廷贵族的庄园实际上被瓜分。庄园收入不再被支付给不在地主。然而,农民仍然付税。事实上,税负加重导致叛乱频繁,尽管农业生产因为工具、肥料和稻米品种的改善而有所提高。
在不受幕府权力拘束的情况下,地方守护家族有时结盟,有时对抗。应仁之乱(1467~1477)使京都大片地区为之荒芜,并暴露出幕府平乱无能。在其后一百年的战国时代,内乱频繁。
在这武士统治的时代,禅宗继续对武士发挥吸引力。禅宗的理想,诸如简朴、克制、纪律及冥想跟全国的失序与混乱形成强烈对比。它是一个诸如寂静(侘び,wabi)、枯萎(枯れ,kare,字面意义是“枯萎”或“干燥”,但有“严厉”、“未装饰的”、“自然的”等含义)、古雅(寂び,sabi)、幽玄(yugen)等唯美理想的时代,这些理想仍是今日日本文化的特色。这些理想之中有许多,尤其克制与幽玄,也是本时期发展的能剧的著名特色。能剧常以悲剧性的武斗作为题材,且常带有来世报应的主题。
与能剧的来世性质平行的是若干隐士诗人与作家逃避现实世界。他们表现出一种比起较早时代的诗人西行甚至更深刻的厌世观。例如,佛僧绝海中津(1336~1405)写道:
闭门千峰顶
往返惟雀云
终日看群山
清风满竹牖
夜餐有松花
僧衣染栗色
红尘宁有梦
唤我出山阿?
在一本葬礼登记簿上发现的一首匿名诗(写成于战国时代公元1500年左右)是全国性内乱的暗喻:
有一雀
单体
双喙
互啄
至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