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将军刘永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钦州市委副书记黄道伟等题词(组图)

  钦州市委副书记黄道伟为本书题词
  
  邵华泽为本书题词
  
  邵玉凤为本书作画
  
  邵子懿为本书题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长方子翼为本书题词
  
  张惠臣为本书题词
  
  朱敏、刘铮为本书题词
  

铁血将军刘永福一生事迹(1)
土地者,祖宗之留遗也,镇军者,天子之臣民也,
  天子不能守土地以与人,镇军不敢背祖宗以资敌。
  刘永福(1837…1917)——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本名刘义,号渊亭,生于现广西钦州。少年时因家贫而做过佣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一个好身体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为他的传奇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永福当时所处的社会,正是中国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他出生后的第三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朝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割地赔款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侵略者和清政府的压榨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尤其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将无数分散的农民起义汇聚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加之天灾人祸的打击(刘永福16岁那年,父母及叔父因贫病交加先后不幸去世),刘永福的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火种。也正在此时,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永福开始寻找自己可以投奔的起义队伍。
  1857年,二十岁的刘永福投奔天地会旗头郑三领导的起义队伍。以后,刘永福又先后投奔吴二、王士林、黄思宏、吴亚忠等农民起义队伍。在吴亚忠领导的起义军中,刘永福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永福创建了“黑旗军”,他们以七星黑旗为军旗,并举行了祭旗仪式。黑旗军初创时有200多人,基本成员是贫困的农民。在刘永福的带领下,黑旗军屡战屡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坐卧不宁。虽然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屡建奇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日趋成熟,但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全国的农民革命正从高潮走向低潮。清政府为了乘势将仍在全国各地不屈不挠坚持反清斗争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以消除心腹之患,下令对农民起义尽绝根株,“不令余烬复炽”。与此同时,派出数倍于起义军的清兵,采取堡垒合围战术,步步为营,四面进攻,围追堵截,务求斩尽杀绝。在这种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形势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向中越边境实行战略转移,最后抵达越南的六安。
  在六安,刘永福为黑旗军制定了严密的军事编制和严明的纪律。黑旗军铲除了横行霸道于中越边境一带的封建割据势力和土匪势力,稳定社会治安,维护百姓利益,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民间正常贸易,并实行税收制度以解决军饷。刘永福在中越边境所做的一切获得了越南人民和政府的信任,这为他以后赴越抗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边疆及邻国的侵略,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法国觊觎越南已久,企图将越南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政府签订了《西贡条约》,强占了越南南部,接着又准备出兵侵占越南北部。1873年,河内、海阳、宁平、南定北方四省陷落,越南政府恳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前往协助抗法。
  刘永福率领1000多名英勇骠悍的黑旗军战士,组成一支抗法突击队,从保胜出发,日夜兼程,疾驰千里,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河内郊外,与越南军队1万多人会合,列阵对敌。他们采取诱敌出城,伏击歼敌的战术,一举拿下河内城,并将法军将领、驸马安邺斩于马下。这一仗,黑旗军旗开得胜,歼敌数百名,缴获大批枪械,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并最终不得不从越南北部撤退。越南政府为表彰刘永福的战功,任命他为“三宣副提督”。
  1882年,法军乘刘永福“请假回广东钦州原籍修墓”,黑旗军退守保胜之机,再一次侵入越南北部。法国交趾###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校李威利,率领侵略军再次攻占河内,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中国境内。河内失陷后,越南政府再次请求刘永福率黑旗军协助抗法。刘永福率领3000将士进抵越南,在越南军民的配合下,挥师东进,对法军发起猛烈的战略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李威利被迫龟缩在河内,不敢出动。刘永福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慎重的思考,再一次采用诱敌出城、设伏歼灭的扬长避短的打法,经过三个小时的奋战,除当场击毙不可一世的法军司令官李威利外,还斩杀了法军军官30多人、土兵200余人,缴获了不可胜计的洋枪洋炮、望远镜及军马等军用物资。越南政府任命刘永福为“一等义勇男”、“三宣正提督”。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于1885年4月到6月,连颁九道上谕,以“赏给依博德恩巴图鲁名号,并赏给三代一品封典”为诱饵,迫使刘永福回国。10月,刘永福率3000黑旗军入关回国,清政府下令将黑旗军裁减大半,只留1200人。
  1886年4月,刘永福出任南澳镇总兵;此后,黑旗兵屡遭裁撤,最后只剩300余人。刘永福回到广州后,在沙河建起“刘氏家庙”,并出面调停附近村民因争水而引起的纷争,并多次保护当地百姓,村民们为了感谢刘永福,就把石人窿改名永福村。
  三宣堂位于钦州镇板桂街十号。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被迫回国,定居钦州,于光绪十七年(1891)营建公馆,取名三宣堂,以纪念他远越抗法的光荣历史。
   txt小说上传分享

铁血将军刘永福一生事迹(2)
三宣堂占地2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大小楼房119间,四周有高达四米的围墙,头门临江向东,顶上灰批大匾写有“三宣堂”红底黑字,左右对联“枝栖古越、派衍彭城”。整个建筑规模雄伟,布局严谨,屋内壁画木雕一百多幅,有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彩凤仙鹤;还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圣贤豪杰,武将文仕。全都金描彩绘,富丽堂皇,既有晚清风格,又有民族特点。
  三宣堂内有一排10间占地1500平方米的谷仓,据介绍常用于救济饥民,群众称它为“济民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刘大人”和“年冬失收毋须慌,肚饿去找三宣堂”的民谣一直流传至今。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刘永福奉命赴台帮办军务。8月,刘永福率黑旗军移驻台南。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张之洞致电刘永福,激励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济,建立奇功”。
  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抵达台湾后,驻守于台南地区。为加强防备力量,他从台湾游勇中招募四营军士,将黑旗军扩充到八营,近2000兵力。当时台湾岛上有清正规守军二十余营,分散地驻守于台北、台中、台南和台东各地,由于一向战备松弛,军务涣散,所以台湾防务犹如一盘散沙。而接任台湾巡抚兼主理台湾军务的唐景崧虽以“儒将”自称,但实际上并无军事指挥能力。而且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在台湾防务的部署上一筹莫展,无所改进,仍如以前一样将台湾防务划分为台北、台中、台南三个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的独立防区。除台南由刘永福率领八营黑旗军把守外,台中防区由道员林朝栋率领十营台勇把守,台北则由唐景崧本人率领十二营把守,三个防区的正规守军合兵力只有3万余人。
  如此分散的防务体系,既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又不利于各防区间的协调行动,很难集中优势兵力变被动为主动。刘永福对此深为忧虑,他电奏清廷,指出台湾防务“势处孤悬,四面受敌”,提出了“必南北联络一气,临时堵御,呼应方灵”的改进台湾防务体系的方略。可是,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并没有给予重视。刘永福又亲往台北面见唐景崧,力陈分散防守弊之所在,以及对台北实行重点防卫之必要。从全局利益考虑,刘永福主动提出将黑旗军移驻台北,并自请协助唐景崧指挥全台防务。可是,唐景崧并无决心坚守台湾,对刘永福的建议拒不采纳。刘永福见劝说无效,只得慨然长叹,返回台南加固阵地,构筑炮台,操练军土,做好迎击来犯之敌的一切准备。
  1895年3月,清军在辽东决战中惨败,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除赔款二万万两外,还将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人民的莫大愤慨。台湾更是全省悲愤,人们奔走相告,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并“鸣锣罢市”,拥围抚署,誓不降倭,愿与台湾共存亡。在爱国绅士丘逢甲的倡议下,台湾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保台的斗争。
  五月底,日军分两路进犯台湾,相继攻陷基隆、台北,唐景崧仓惶逃回厦门。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义军,他们共推驻守在台南的刘永福为大总统,却被刘永福拒绝。刘永福公开表示:自己快60岁了,如能够保卫同胞利益,万死不辞。同时他指出,要守住台湾,最重要的是军民要气味相投,大家精诚合作,互相援助,杀敌争先。他宣布自己的军队一定放在最主要的战场上,带头作战。刘永福誓死保台,坚决不让台湾从祖国版图分裂出去的凛然大义和大无畏气节,大大激励了台湾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日本侵略者早已耳闻刘永福的声威,所以以重金为诱饵,想诱使刘永福弃台内渡。对此,刘永福毫不动摇,当即发回了义正辞严的《驳降书》,申明了誓死抗战的决心。
  当时,台湾各地纷纷创办抗日义军,少则三四百,多则七八百以至千余众。他们云集于刘永福抗日保台的旗下,英勇作战,共御外侮。
  侵台日军在攻陷台北后,即以台北为基地,出动大批军队兵分两路,直扑台中。另出动大批战舰,从海路包抄台南,妄图实行水陆夹击,一举歼灭台中、台南的抗日武装力量。面对强敌压境,刘永福镇定而迅速地组织台湾人民进行英勇的抵抗。6月,日本侵略者派出两艘战舰偷袭台南的海港安平口,企图从这里登陆。刘永福亲自发炮轰击,日寇见台湾沿海军民严阵以待,无隙可乘,被迫暂时放弃从海上包抄的打算,而加强对台中的陆路进犯。
  台中是台南的陆路门户,台中失陷,台南便无险可守。根据台中一带山高地险,利于据守的地理形势,刘永福决定派重兵死守台中,尽力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其乘势南下的计划。刘永福团结各部义军,紧密配合,在保卫台中的战斗中,分别于新竹、大甲溪、彰化、嘉义等地与日本侵略军作战数十次,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由于种种原因,刘永福领导的抗日保台斗争陷入了困境,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政府的横加阻挠和无耻叛卖。
  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台湾抗日武装面临着严重的军饷短缺问题,台北库存的巨款已被唐景崧卷走。刘永福以台湾省台南官银钱票总局的名义发行的台南官银票却被英、法等国银行拒用。
  

铁血将军刘永福一生事迹(3)
在财政陷入极端困难之际,刘永福曾派人赴大陆请求援助和接济,清政府百般阻挠,派李鸿章坐镇上海,将一大批大陆官民援助台湾抗战的军械和粮饷截留下来。清政府还诏令沿海各处:“台事无从过问,所有粮械,自不宜再解,致生枝节。”并严令闽浙总督谭钟麟“着海口、官弁严行禁止”,千方百计封锁和断绝了大陆对台湾抗战的一切联系和援助。刘永福目睹此情形,不得不发出锥心泣血的悲鸣:“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
  10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相继占领台中、新竹、彰化、嘉义等地后,又集中兵力南北夹攻台南。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刘永福组织抗日义军进行最后抵抗,与日寇决一死战。这时,台湾军民坚持抗日已四个多月了,缺粮饷、少军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部属要求刘永福接济,但他已无能为力。10月15日,日军进攻台南城,刘永福驻安平炮台,策应台南城中守军。当时,各军士都已饥饿得不能起立,无力应战。17日,日军攻安平炮台,刘永福亲自发炮,歼敌数十人。18日,台南城中弹尽粮绝,守军溃散。在这种情况下,刘永福深感回天无力,便听从众部将的建议,于19日晚带领十多名部将乘英国商船退回大陆。而其他仍在台的黑旗军将士则坚持与日军血战到底,最后绝大部分光荣殉国。
  刘永福所领导的抗日保台斗争终因清政府的无耻出卖和弱不敌强而告失败。但是,历史从不以胜败论英雄。在台湾危难的严重关头,刘永福从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大义立场出发,顶住了清政府的压力,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肩负起领导台湾爱国军民开展抗日保台斗争的历史重任,成为台湾军民进行抗战的希望所在和重要支柱。
  在整整五个月的艰辛斗争中,他身先士卒,领导台湾爱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共杀死杀伤日寇官兵3万多人,并击毙了侵台主力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日本侵略者在侵台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超过其在整个甲午战争海陆主战场上所付代价的一倍以上。
  刘永福领导的抗日保台斗争,也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篇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