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如此江山-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宫嫔”,正是古代两个严格执行军法的著名例子。司马穰苴是齐国名将,曾将阅军迟到的监军同时也是国君宠臣的庄贾依法处斩。孙武同样以军法名义斩杀了吴王宠妃,使吴国军威大振。张九龄的意思很明显,要军法从事——斩!
  但是,李隆基不舍得杀。张九龄坚持,并提出了第二个理由:“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张九龄认为安禄山有造反的相貌,以后肯定会是心腹大患!这个说法后来广为流传,并有不同的版本。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张九龄又不是看相的。他要有这先见之明,就不会败在李林甫手里了。
  不过,张九龄要严惩安禄山,甚至主张军法从事,则是事实。奈何李隆基不听。后来安禄山造反,李隆基逃到成都后,还特地派使者去祭奠了张九龄,表示后悔当年没有听张九龄的意见,把安禄山一刀解决,以至于现在江山危殆——肠子都悔青了。
  且说当时的处理结果是,安禄山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且停旧官,令白衣将领”。撤职,一撤到底,只能作为一个“白衣”身份。不过他仍可以继续在军中任职。这样的处罚,看似严重,其实是留下了很多空间。
  唐代君主,从李渊开始,都喜欢这句话——“使功不如使过”。意思是,用人的时候,用一个有罪的人,比用一个有功的人,要更好。让人戴罪立功,会更大地激发他的潜力。在这样的原则下,受到过戴罪立功待遇的将领就层出不穷,比如李靖,比如刘仁轨,比如薛讷,比如朱可夫……这些人都曾经以“戴罪”之身,立下了赫赫功绩。
  只不过,这次轮到了安禄山。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又一次发挥“使功不如使过”的原则。所以,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安禄山的东山再起,会很快。
  果然,三年之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安禄山的机会来了:张守珪部将假传张守珪的命令进攻奚人,大败。张守珪隐瞒真情,谎报胜利,结果被告发遭贬。第二年,740年,安禄山被重新起用,担任平卢兵马使。可能玄宗提拔他上来,就是为了取代张守珪留下的空缺吧。总之,从此之后,安禄山开始时速二百码的一路狂飙。
   。 想看书来

六、一路狂飙的安禄山(1)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重新被起用,当上了平卢兵马使。此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从这年开始,安禄山的升官速度和得到的宠幸之大,绝对令人惊讶。
  也许可以提一下另外一个事情,这一年,玄宗笑纳了杨玉环。
  过了两年,天宝元年(742),玄宗将此前一直隶属于幽州节度使的营州独立出来,并升格为节度使,称平卢节度使,然后让安禄山做了节度使,并兼柳城太守,押两蕃(契丹、奚)、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安禄山终于做了老家的最高长官。玄宗这显然是为了荣宠安禄山,他一直希望有个名将替他一手解决东北问题,现在他把这个希望选放在了安禄山身上。
  这次提拔,也和安禄山自己的努力经营有关。他经营的手法其实很老套,就是贿赂钦差。就在安禄山当上平卢兵马使的时候,当时的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相当于中央纪委副书记当了河北的钦差大臣。安禄山不失时机,“百计谀媚”,拼命拍马屁。甚至还拿大量的金钱贿赂张利贞的手下。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啊。结果很有效,张利贞回去后极力美言。玄宗皇帝本来就对安禄山有好感,两下一合,升官就顺理成章了。
  此后,几乎所有的钦差、巡查、特使,没有不被安禄山的拉拢贿赂拉下水的。于是,这些本来应该是皇帝耳目的官员,却主动地扮演起了烟幕弹的角色,以致最后玄宗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太迟了。玄宗甚至只敢悄悄处理掉最后那个被拉下水的宦官钦差。一个帝国被腐蚀到了这个份上,不出问题才怪。
  但安禄山真正飞黄腾达,还要等到他直接拍玄宗马屁之后。这是在天宝二年(743)。这一年,安禄山亲自前往长安,朝见皇帝。并且,俘获了皇帝的心。
  安禄山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甚至编造故事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我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愿使虫散。”结果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玄宗听得津津有味。
  安禄山还扮演了一回“正义使者”的角色。就在他入朝期间,这年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舞弊情况。有人就通过安禄山的路子来向皇帝告发,安禄山也就很直率地报告给了玄宗,结果一调查,果然有猫腻。不仅吏部侍郎被贬官,作为吏部尚书的李林甫也很失面子。可以说,安禄山是败坏了一次“潜规则”。我们当然不能理解为是安禄山有正义感。实际上,他不惜站在文官集团的对立面,实在是向玄宗表达一个政治姿态:他唯一忠心的是皇帝陛下,自宰相李林甫以下的官员,他都不惮冒犯!
  安禄山在长安待了整整一年,也做足了一年的功课。天宝三年(744),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玄宗下令让文武百官都去送行。虽然,这时候安禄山已经被任命兼领了范阳(幽州即范阳郡)节度使。但这样的高级荣宠,完全不应该是一个地方将领相配的。
  玄宗的这个姿态说明,安禄山在他的心目中,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地方节度使,而是一个社稷重臣了。史书上说“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显然,朝廷百官也都已经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现在对安禄山有足够的充分的信任。
  皇帝的恩宠远没有到头,天宝六载(747),安禄山兼了御史大夫一职;三年之后,赐爵东平郡王,将帅封郡王,这在唐代是头一回;又下令给他修建豪华的住宅和别墅;到天宝十载(751),再兼领河东节度使的时候,安禄山的宠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一路狂飙的安禄山(2)
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安禄山的军功并不是那么显眼。虽有些小斩获,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战绩。甚至在天宝十一载(752)安禄山亲自出征契丹,还吃了一个大败仗,他自己都差点当了俘虏。而次年的复仇行动也不了了之。如果我们还要拿西北方向的名将哥舒翰、高仙芝们耀眼的赫赫战功来比较一下的话,安禄山应当会更加羞愧的。
  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诡异”的现象:一方面是安禄山星星点点、拿不出手的战绩,一方面则是唐玄宗如火如荼、无人可及的恩宠。这显然不合情理,但这一切又都是活生生的现实。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玄宗已经把他视为一颗重要的政治棋子,一个社稷重臣,而不单单是个普通将领。所以,战功已经不是首要的问题,甚至不是问题。唐玄宗用他的首先不是军事才能,而更多的是政治才能和政治资源。
  天宝时代的唐玄宗,固然还有些开拓的野心,但已经比较怠政,他更希望能够垂拱而治,而不是事必躬亲。
  如果说这时候,玄宗在文的方面有了李林甫,那么武的方面,则想倚重安禄山。李林甫其实是个小心谨慎、忠心有加的人,玄宗虽然比较放心他做宰相,但毕竟还需要有个力量平衡,而安禄山则是他认为的最佳人选——安禄山的作用不在边疆,而在于庙堂。
  李林甫在内,安禄山在外;李林甫是文官,安禄山是武将。此外,李隆基以为安禄山有足够的忠心,也有足够的政治才能。这是政治平衡。
  很多人对天宝三年到天宝十年安禄山身兼三镇,大唐的东部,甚至北部的一大部分军事势力,都控制在安禄山手里这个异常现象,都从军事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当时的军事需要大军团的联合作战,所以兼领不同节度使正是战争发展的需要。这个解释,固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则更有说服力。
  天宝时期,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出现了一种失衡状态,边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直接掌控的军队,所谓强枝弱干。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有经验的政治家不可能不产生警惕。玄宗肯定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潜在威胁。但是要彻底扭转,似乎很困难,可能玄宗也是过分迷信自己的权威,他没有彻底改革,而是采取了一个搞平衡的策略来对应。
  当时最强的边军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集团——西北系和东北系。西北系以朔方节度使为中心,东北则以幽州节度使为中心。除了安禄山占据了幽州等三镇外,西北系的节度使如王忠嗣、哥舒翰、安思顺、高仙芝等名将,都与安禄山关系不佳,尤其是哥舒翰,两人的矛盾是公开化的。据说有次宴会中,安禄山想和哥舒翰拉近关系,结果反而造成了误解,双方矛盾恶化。当时,高力士是亲见其过程的,而且他有意无意地造就了矛盾的不可化解。高力士的行为,很显然是代表了玄宗的意思。
  玄宗用关系恶劣的将领来掌握不同的边军,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政策。万一有一方造反,另外一方肯定会反对。这样一来,造反成功的机会大大减少,那有谁敢去冒险?实际上,这个政策在后来确实起到了作用。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主要就是依靠朔方军等西北系的力量。
  但这种政策显然是一种走钢丝的危险行为。一旦失衡,大唐帝国就要堕入深渊。平衡掌握得一时,掌握不了永久。可以想象,钢丝一路走下去,即使在玄宗时代不爆发叛乱,到他的后代手里,也肯定会问题丛生。此举看似高明,实则贻祸子孙。从这个角度来说,玄宗实在不是个足够好的政治家。
  到了安禄山有些跋扈不臣的苗头之后,玄宗发现问题已经很严重,他甚至已经没有太好的法子控制安禄山了。人君控制臣下的手段,无非是生杀予夺、富贵贫贱。但是此时玄宗发现问题麻烦了,如果他翻脸,杀了安禄山,那么这个巨大的空缺由谁来顶替呢?所以,节约成本的做法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不断宠任安禄山,不断给他好的、更好的待遇。
  有一次安禄山入朝觐见,唐玄宗下令给他在昭应(高官别墅区)修建一个别墅时说:“材料啊,设施啊,都给我尽量往好的用。这小子眼孔大,别让他笑话了咱。”这哪像一个皇帝说的话,都有点拍安禄山马屁的意思了。
  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就是“不臣”了。你让安禄山不产生点歪心思,恐怕都不容易了。可以说,安禄山的野心,很大程度上,是唐玄宗给培养出来的。
  有个有趣的故事,大概可以反映玄宗对安禄山的心态。有一次玄宗在皇宫中夜宴安禄山,安禄山大醉之后,呼呼大睡。左右服侍的人很恐惧地发现安禄山化身为一个巨大的黑猪,但他的头则是龙头。大家跑去报告玄宗,玄宗轻松地说:“这叫猪龙,不是真龙。没什么问题的。”
  要说玄宗对安禄山完全不猜疑,那也是不可能的。但玄宗的问题是,他确确实实太小看了安禄山的贼心和贼胆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贼心从何时开始(1)
那么,安禄山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贼心的呢?恐怕这个问题,玄宗最想知道。
  按照传统士人的看法,安禄山那是杂胡,是异种,野心是天生就有的。这种看法太过简单,不够有说服力,而且有种族歧视的嫌疑。
  最早提出安禄山要造反的,大概要算张九龄。但他并没有什么根据,按史籍上的说法,他是靠看相看出安禄山会造反,那属于超自然的内容,不能算数。而张九龄的心理,大概就是典型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所导致的。
  较早提出安禄山有造反野心的,还有王忠嗣,他是玄宗朝最著名的汉族名将,曾经一度领四个节度使,控地万里,威震军中。天宝六年(747),安禄山提出要在边防线上建筑一个雄武城,并请王忠嗣出军队来协助筑城。王忠嗣提前跑去当地看了看情况,没等见到安禄山就回来了。然后他先后几次上书,力称安禄山必反。王忠嗣是名将,他又亲自去看过筑城之地,大概是能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来的。
  另外,《安禄山事迹》中记载过一段故事,也是披露安禄山的野心萌发问题。故事说安禄山每次上朝的时候,经过龙尾道,“未尝不南北睥睨,久而方进”。龙尾道是大明宫中含元殿前面的阶梯。因为含元殿高耸在高大的台基之上,所以前面列有两条石阶,供上朝官员拾级而上。远望石阶,宛如龙升而垂其尾,极为壮观。而含元殿则是大明宫的中心所在,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地位。含元殿也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象征,其巍峨雄伟,壮丽华美,自不待言。安禄山在这个地方“南北睥睨”,绝对是一种不臣之心的表现。很可能是当时朝臣们发现了安禄山这个特别的举动,在事后回忆起来,自然就成了安禄山野心萌发的表露证据了,所以判断说“即凶逆之萌,常在心矣”。
  这段故事记载时间也恰好在天宝六载(747)。而正是在这一年,安禄山第二次入朝,这次他得到了更加特殊的待遇。
  玄宗下令让杨铦、杨锜、贵妃三姊妹皆与禄山叙兄弟。而且安禄山得以出入禁中,并请成为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在长安城中,和杨贵妃家族的人日夜一起游玩。杨贵妃家族的人此时都富贵无比,正值杨贵妃最为宠幸的时候,所谓鸡犬升天。这种外戚贵族,最擅长的就是骄奢淫逸。他们本身没有太大的才能,也没有什么大的抱负,肆无忌惮地享受,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这是统治阶层中最腐烂的一部分。安禄山跟他们整日厮混在一起,一来让他滋生了对朝廷的轻慢之心,正是在和皇帝、百官、后妃、贵戚这些人的周旋之中,他逐渐地得心应手,占据了上风。所谓知己知彼,在心理上,他已经占据了优势。这就很难不引发他的觊觎之心。二则,此时的大唐帝国正是烈火烹油般的繁华。贵妃家族,乃至公卿官僚们的穷奢极欲,也大大刺激了他的欲望。他的豪奢程度,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连皇帝给他造房子,都生怕被他瞧不上。但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他如果还想进一步,那现在只剩下一个目标了,那就是皇位。也就是说,他如果要满足,只能是自己来做这个花花世界的主人!
  所以,如果说安禄山可能在天宝六载产生了邪念,那是可以想象的。
  玄宗对安禄山的宠遇是如此异乎寻常。甚至有一次,玄宗在勤政楼宴请百官,所有官员都列坐在楼下,而单独为安禄山设了一个座位在御座旁边。作为一个臣子,这种待遇简直是骇人听闻的。玄宗为什么这么做,颇耐人寻味。 。 想看书来

七、贼心从何时开始(2)
针对这个事情,后人编造了一些解释。比如有笔记记载了一则故事,说太子曾经力谏:“自古正殿,无人臣坐之礼,陛下宠之太甚,必将骄也。”意思是您这种行为不是对待人臣之礼,这会滋长他的傲慢不臣之心。而玄宗则悄悄地告诉太子说:“此胡骨状怪异,欲以此厌胜之耳。”——我知道这是个过分的举动,但安禄山的骨骼奇特,有异相啊。其实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厌胜他。所谓“厌胜”,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或物品,来压制另外一种邪恶而强大的力量,相当于“做法压邪”。
  这个故事,倒是很符合普通百姓的口味,有玄异色彩。另外,这个故事也很和谐地替玄宗做了辩护,同时还掩盖了当时玄宗和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