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如此江山-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天宝五载(746),727年出生的李晟,这年才十九岁。正是一个刚刚从军的新兵蛋子。
  就是这个新兵蛋子,在此后的岁月中为唐代一次次立下战功,最后居然成了唐朝的救难功臣,被视为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旧唐书》就夸他是:“一清宫掖,德比伊、周;再殄凶渠,功超卫、霍。”后代也是将他和“再造唐室、平定安史”的郭子仪相媲美。
  事实上,他最关键的功劳只不过是平定了一次由哗变引起的叛乱,这个功劳多少有点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对他评价极高,而在后代名声却不够大的原因。相反地,他有个儿子,比他的名头可大得多,那就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算得上是“父亲英雄儿好汉”的典型了。
  唐前期,薛仁贵开创了一个“薛家将”;唐后期,可与之媲美的大概就只有“李家将”了。论后代的名气,薛家将要大得多,但如果要说功劳的话,李家将可就比薛家将要大得多了。
  

二、出身军人之家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洮州又称临洮郡,秦朝长城的西端就在这儿。这是秦的西境尽头。
  所谓临洮,就是临着洮河——黄河的一条支流。洮河,就从吐蕃地域流出高原,流入唐朝界内,接入黄河。
  沿着洮河上溯一点点,就在唐蕃边境上,是著名的神策军最初的驻地所在。后来,李晟在神策军杀出一片天地,率神策军立下不世功勋。他和神策军的缘分,可真不是一般的深厚。也许早在他出生的时候,这缘分就注定了。
  临洮属于陇右。陇右——陇山之西,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省。玄宗的时候,有一个节度使就叫陇右节度使,还有一个河西节度使,都分布在河西走廊这块,共同遏制吐蕃的东北方向。
  实际上,陇右从汉代就是出将才的地方。汉武帝时候的禁军大部分出自这里。可见此地民风剽悍,自古尚武。再加上这里是长期争战之地,从军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李晟的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都只是陇右的裨将。所谓裨将,就是小将、副将。估计是功劳不大。
  但有人根据一块流传至今的《李晟碑》说,李晟的祖上做过不小的官。碑文上记载,李晟的曾祖父、祖父都曾当过刺史、都督之类的官员。如果真是如此,那级别确实不低。但仔细看这些官名,却都是“岷州刺史”、“叠州都督”,岷州、叠州都是洮州邻州,是李晟本乡土。显然,这些官衔,都是因为李晟发达了之后,朝廷给予其祖先的赠官,用以彰显荣耀而已。
  而且就在李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个孤儿。除了世代习武从军的传统,大概也帮不到他太多。不过正是这个孤儿,却让这个李姓家族从此翻身,一跃而成为唐后期最出名的武将世家。
  实际上,李晟家隔壁,就是李唐皇家名义上的老家——陇西成纪。所以,后来皇帝为了表示恩赏,就让李晟家加入皇家属籍,也就是说,承认李晟家和皇家是本家。这可是当时莫大的荣誉啊!这至高荣誉着实让李家风光无限,以至于今天在临潭还有很多姓李的都自称是李晟的后裔呢。李晟确实是他们家族荣誉的源头。
  李晟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善于骑射。而且他长大之后,身高六尺,合算下来,就是今天的一米八还多,端的是威武雄壮。
  史书上说他性格“雄烈”,所谓雄烈,就是说性格刚烈,但不是鲁莽的那种,而是很有英雄气概。还说他“有才”。所谓有才,当然不会是有文才,而是指他比较有头脑。
  总之,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是一个出色的武将坯子。
  李晟才十八岁,刚刚成人,就去投军了。不过有点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在陇右当兵,而是到了河西。他刚投军,就遇到了好机会。就在这一年的九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大败而归。玄宗很生气,将皇甫惟明贬官至死。
  唐朝要对吐蕃进行一次军事报复。于是重新换上了一个靠谱的指挥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忠嗣。当时王忠嗣在北方战线上表现出色,被认为是四十多年来最出色的边防将领。王忠嗣被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同时他原来的朔方、河东节度使也没有解除。一时身兼四个节度使,控地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非常风光。
  很快,王忠嗣发动了一次战役。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两地,皆大捷。
  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李晟一战成名。开头“万人敌”这一幕,就是出现在这个时候。被主帅王忠嗣大大夸奖,似乎预示着李晟将前途无量。
  不幸的是,王忠嗣自己很快倒霉了。就在第二年,天宝六载(747),王忠嗣被李林甫暗算,给撤了职。哥舒翰被任命为新的陇右节度使,而安思顺则接任河西节度使。此后的十多年内,李晟似乎失去了踪迹。要知道,这段时间,正是哥舒翰任节度使期间,也是唐朝和吐蕃打仗打得火热的十年。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晟没有被重用。可能是受到了哥舒翰的排挤吧。
  但是战乱之中,英雄必然会有用武之地。他的崛起,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崭露头角(1)
石破天惊,安禄山叛乱!唐朝西北的大批精兵都东赴前线,参与了平息叛乱的战斗。可是李晟并没有出现在东赴的队伍中。他再次失去大显身手的机会。他属于留守的部队。
  但是,在失去大部主力的情况下,陇右、河西的留守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吐蕃的进攻。所以,不久之后,李晟随河西、陇右的留守军队,撤出了河西走廊。
  虽然军队撤回关中了,但编制依然保留。如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等节度使仍然没有取消,不过现在都只能暂时侨寄在西线附近的州县中。其中陇右军队就驻扎在凤翔的地盘上。
  凤翔是长安西部最重要的战略城市,包括今宝鸡一带。此时的凤翔已经成为西部面对吐蕃的最前线,而身后就是长安,凤翔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凤翔节度使一度兼任了三个节度使。因为其他两个节度使的军队都在凤翔的地盘上了。所以,陇右军都归凤翔节度使管辖。
  当时的凤翔节度使高升,慧眼识人,看中了李晟的能力,将他放入了囊中,终于让李晟脱颖而出。
  最初阶段,唐朝在西线遇到的主要麻烦反倒不是吐蕃——吐蕃此时还在消化刚刚占领的大片地盘呢。唐朝的麻烦来自原来的羌人和党项人,他们本来是夹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
  羌、党项,集中在唐朝西境的陇右一带,原来都臣服于唐朝,建了很多羁縻府州——自治性很强的一种地方政府,政府首领和官员都世袭,但头衔受唐朝封赐,政治军事上要受中央朝廷指挥。
  安史之乱这个时候,天下大乱,唐朝失去统治力,而吐蕃一时也还没来得及杀过来,于是党项、羌就趁机开始四处活动,对唐朝西线的骚扰相当严重,一度甚至攻入凤翔境内。
  李晟就是通过*党项、羌的战争崭露头角的。
  李晟先后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宕(dàng)州连狂羌于罕山,破之。叠州、宕州,都是原属于陇右道的州,有一条羌水流经这两个州,从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羌人聚居区。其地理位置正在李晟老家洮州的南面。可以推想,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民族情况,李晟是相当熟悉的。派他领兵攻打这个地区的羌人,算是用得恰到好处。
  这些战功并不显眼,但作用却相当不小。所以,李晟很快就升到了左羽林大将军。这个官位,在品级上是正三品了。在唐前期的话,那起码得是战功很显赫的资深将领了。不过当时正是非常时期,战功奖励非常之多,所以军人提升到“大将军”这种头衔的,相当普遍。
  官至大将军,在武官的序列中,已经基本升到头了。接下来怎么奖赏呢?所以,只能接着到文官序列来升迁。因此到了代宗的广德初年,约763年,李晟又因为击党项有功,授特进,试太常卿。“特进”是文散官,而“试太常卿”则属于试官,所带的“太常卿”则是三品文官。因为是“试官”,所以并不能实际上任,而纯粹属于虚衔。当然,这个虚衔的品级地位都算比较高了,相当于享受部长级别的待遇。
  虽然还是不够显赫,但李晟已经算是一个有地位的将领了。当然,他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战功。
  代宗时期,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可还没等唐朝喘口气,吐蕃再次压过来了,再度成为唐王朝最大的劲敌。
  之前吐蕃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一是内部调整,就在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之年,吐蕃旧的赞普死了,而新任赞普赤松德赞上台;二是要将唐朝河西、陇右乃至安西、北庭等大片地盘都消化掉。当时虽然唐朝从河西走廊撤军,但是在安西、北庭还有一部分唐军继续坚守岗位,对吐蕃的进攻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唐军据点还一直坚持到了德宗的贞元时期。这些完全与唐朝本土隔绝而孤军奋战的唐军实在是一个军事奇迹。

三、崭露头角(2)
代宗初年,唐蕃分界线已经重新确定。
  这条边线,差不多是今天陕西和甘肃的分界线再往西一点。北边基本沿着黄河一线,主要据点是灵州,即朔方节度使的总部所在,在今宁夏银川一带;中间线则是从今固原到今天水一线,有三个节度使的地盘接境,一是庆州、宁州,属于邠宁节度使;二是泾州、原州,属于泾原节度使;三是陇州,属于凤翔节度使,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南边线与吐蕃接境的有凤州(今汉中凤县)、文州(今甘肃文县),属于山南西道节度使。再往南就是川西节度使,属于唐蕃的西南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上,可以分割成五个节度使辖区。特别是中间三个节度使防区,后面就是长安。如果防线被突破,那就能直接威胁到长安。
  在代宗广德元年(763),曾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吐蕃攻入了唐首都长安城!原来,这一年,吐蕃在进攻泾州的时候,意外俘获了刺史高晖,高晖为了活命,投降了吐蕃,更麻烦的是,他当上了吐蕃军的向导。结果吐蕃一路顺利地突破防线,直逼长安。长安城根本就没有可靠的军队。仓皇之中,代宗出逃,一路逃到了陕州。当时在陕州驻扎的就是神策军。之后,代宗就是在神策军的保护下回到长安的,就这样,神策军摇身一变,成了禁军,而且成了禁军的主力。
  正是经过这次惊吓,代宗开始大力发展禁军力量,以便自己手里也能掌握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军队。这种思路一直延续到宋朝。当然,宋朝的禁军比唐朝又有很大发展。
  话说惊魂稍定的代宗重新部署了西线的防守,其中凤翔节度使一职,由李抱玉担任。李抱玉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员名将,战功显赫,忠心耿耿。所以代宗让他坐镇在长安西边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上。
  李抱玉刚上任,就任命李晟为右将军,使之成为军中的主要将领。在大历三年(768)的时候,吐蕃再次大规模进攻,这次主攻的方向是北面的朔方灵武,有十万之众;另外,还有两万人马进攻邠州,来势汹汹,形势紧张,京师一度*。
  作为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自然要出兵协防。不过他没有直接向前线派兵,而是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的巧计。他看准的进攻目标乃是吐蕃在洮州的定秦堡。定秦堡是吐蕃吞并了唐朝土地之后新建的一个堡垒,所谓的“秦”就是指唐朝,定秦堡,就是有“志吞秦土”的含义,显示了吐蕃的野心。这个定秦堡,显然是吐蕃军事上一个很重要的据点。因为这里是洮河流域,吐蕃可以从青藏高原下来,利用洮河,顺河而下。而洮河中游离渭河上游是很近的。这样,就可以把通过洮河运输下来的军粮、物资等先转到陆地上,经过一小段距离的陆路运输,转入渭河,再顺渭河东下,直达前线。实际上,这条路线也就是唐蕃古道。根据这个分析,我们很可以断定,这个定秦堡就是一个军粮、物资的中转站——是从洮河的水运到渭河水运的一个中转站。
  好思路还得有强劲的执行力。
  李抱玉计策定好,发现需要一员可靠的猛将付诸实行。毫无疑问,最佳人选就是李晟。李晟是洮州本土人,而且此前他领兵打击羌、党项人,转战于叠州、宕州,对这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而这些正是长途奔袭的必备条件。李晟可谓是知己知彼。
  李抱玉一开始给李晟五千人,李晟却回答说:“这次任务,如果要靠人数来力取的话,那五千人就不够了;如果用计谋巧夺,那五千人就太多了。”他请求只要一千人。显然,李晟是打算来一次灵活机动的“巧取”。
  李晟的偷袭是从过大震关开始的。大震关是唐蕃之间一个战略性的关隘,是唐蕃古道上的必经之路。位置在今陕西、甘肃的交界线上。
  出大震关;是清水县;再向西南行一百二十里;便到了天水。然后沿着渭河河谷一路向上。渭河源头离洮河咫尺之遥。这一路上所经路线,都是唐蕃古道,但可能是因为吐蕃大军倾巢出动,留守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吐蕃没有料到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唐朝还能派出奇兵突袭,所以李晟得以一路顺利地行军,成功到达了定秦堡。
  在激烈而短暂的交战之后,李晟攻克了定秦堡,并俘获了首领慕容谷种。从“慕容”这个姓氏上看,他很可能是吐谷浑人。那么这支镇守定秦堡的后方军队,也很可能不是吐蕃军队,而是吐谷浑的军队。
  另外,更重要的是,李晟一把火将定秦堡的积聚都给焚烧得干干净净。前面分析过,定秦堡是吐蕃从后方向前方运输的一个储存点和转运中心,非常重要。一旦这些积聚被焚烧,吐蕃前线的后勤供给就会成问题。因此,当吐蕃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当即解围,从灵州撤兵。不久,京师也解严。唐朝又渡过一次危机。
  这一战,可以说是打得非常精彩。孤军深入敌后,打击战略目标,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袭之作。这一役之后,李晟完全可以进入名将之列了。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李晟的儿子李愬的经典之作——雪夜入蔡州。从重要性而言,自然是李愬的这次更加经典。但李愬的这次经典之作,会不会有他父亲李晟的影子在呢?真是很值得让人做此联想啊。
  经过这次战功,李晟又升官了,迁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从一品的文散官,不过已经是散官最高品级了。正一品的只有三师三公这样的官位。也就是说,李晟至此,在官衔上几乎也升到头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进入神策军(1)
立下这次战功不久,李晟换防了,从凤翔节度使转到了泾原节度使。因为当时安西四镇、北庭两节度使的编制被安置在泾原,所以,李晟到了泾原,以右金吾卫大将军的身份,担任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
  之所以要调李晟到泾原,可能是想调和安西四镇、北庭的这批军队。在大历三年(768)的时候,马璘被任命为泾原节度使,他要求加强泾原的军队实力,于是中央将安西四镇和北庭两支军队从其他方镇调拨过去。这两支军队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万里远征,来到中原。作为客军,他们本来就无定居之所,已经被来来回回地调拨了好多地方,将士们辛苦疲惫,早已牢骚满腹。等这次再换防到泾州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