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如此江山-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过头来看这支泾原军队,他们本来就很有“骄兵”的风气。面对这些粗茶淡饭,自然很是失望,并迅速变成了怒火。一干将士当场就踢翻了案桌,嚷道:“我们就要上前线去送死,居然还吃这等猪食!”越说越恼火,一点愤怒的情绪来回激荡,很快就成了熊熊烈火,整个军队一下变成了红眼的公牛。恶从胆边生,干脆,打到长安城去,打到皇宫去,亲自去要钱!于是乎,一大彪人马,转换方向,朝长安城奔去。
城里的姚令言听说后,急忙跑出来制止,但已经完全指挥不了愤怒的军队了,反而被裹挟着去攻城。德宗皇帝急忙又派中使(宦官使者)来赏赐他们,每人两匹绢!打发叫花子呢吧?将士们被气得发笑,纷纷拿箭射中使。
其实德宗皇帝此时除了金钱,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了。禁军主力早就派往前线,剩下的都是些无赖市井之徒。因为当时禁军收入特别高,所以有大量长安人贿赂取得禁军“正式工”名额,领一份工资,却完全没有军人素质。所以一旦事情危急,皇帝急召禁军,居然无人听命,整个地人间蒸发了!*真是害死人啊。
就这样,德宗皇帝仓皇逃往奉天,而叛军异常轻松地进入皇宫,然后开始大肆劫掠宫中库藏。当他们抢饱了之后,才回过神来。这下闹大了,怎么收场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奉天救难(2)
姚令言自己就是被胁迫者,他也没有主张。不过他知道该找谁——朱泚,朱泚原来做过泾原节度使,但更重要的是,朱泚的弟弟朱滔,现在正是河北的叛军首领。显然,朱泚的叛乱资格和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的。
姚令言劝朱泚说一道反了吧。朱泚一开始也颇为犹豫,但很快,他手下那些幽州兵纷纷叛乱,从各处投奔于他,给他吃了定心丸。八日,朱泚开始称帝,而且就在第三天,也就是十日,朱泚亲自率军猛攻奉天。要干就干个彻底,拿下唐朝皇帝,那就好办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此时唐德宗及其朝廷,可谓是内外交困,岌岌可危。近的朱泚,他已经打出了称帝的旗号,这显然是要取唐而代之;远的还有朱滔和李希烈,幽州镇的朱滔已经与河北诸藩镇联结,眼看就要南下河南,目标是东都洛阳,而淮西李希烈的军队连打胜仗,非常嚣张,一方面是阻挡了东南漕运,另一方面也导致东南一带的藩镇们都各自固守本镇,按兵观望。
而关中的诸藩镇,虽然也有部分勤王,但大多出工不出力,徘徊观望为主,几乎没有全力以赴的。甚至就连神策军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神策军中最早赶回来的一支,就是刘德信军,他在十月十九日就从汝州赶回来,一直就驻扎在东渭桥,当时的物资转输都集中在这里,算是守住了军资。但对十万火急的奉天之围,显然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以刘德信的军队数量直接对抗朱泚军队是必败无疑。甚至就是神策军主力军的李晟,也是不敢。实际上,李晟的军队是最迟到达战场的。他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才“赶到”。这离收到救驾的命令,已经足足过去了四十多天,也比李怀光的军队到达时间晚了九天之多。
朱泚的军队从十月十日开始,猛攻奉天小县城,一直打到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有四十天之久。在这一最困难的阶段,奉天城内军队的全权指挥是浑挠⒂峦缜亢椭腔郏崾刈》钐炝⑾铝说谝徽焦Α
但朱泚军队的进攻无疑也是凶猛无比,最后的一次进攻,甚至箭都射到了德宗皇帝身前三步之地,让皇帝大惊失色。
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李怀光拍马赶到。虽然用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但他的军队一路上招兵买马,等出现在战场上时,已经达五万之众,实际上,加上子弟军,居然达十五万之多,可谓声势浩大。据说朱泚听到李怀光军的战鼓声,不觉从榻上滚落。他意识到大势已去,立刻收军,退回长安。
当时人都认定,如果李怀光再迟到三天,奉天必然失陷。李怀光这次立下的功劳,可谓高比泰山。李怀光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长安地区战场的态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全国的政治态势。之前一直在观望的很多藩镇,一下子都改变了嘴脸,特别是东南藩镇,纷纷运输物资,“贡赋山积,争功效死,如百川之赴沧海”,唯恐落后。岌岌可危的唐朝,显然已经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就在第二年的元旦,德宗皇帝改了年号为“兴元”,并对全国下了一个罪己诏,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并宣布免除了朱泚之外的所有敌手的罪过。这个罪己诏的政治作用非常之大,一下子就把全国局势给扭转了,同时也把朱泚给孤立起来了。据后来的李抱真入朝说:“此诏一下,我就知道山东不足平也。”从此,战事转入第三阶段。
六、奉天救难(3)
第三阶段的战争,才真正进入高潮。李晟也才算真正登台,开始焕发光彩。
这一阶段最让人意外和不可理解的是,已经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李怀光,居然也开始叛乱。他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时奉送给了李晟一份超级大功勋。
李怀光的“叛乱”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李怀光和朝廷对立的开始,来自他和宰相卢杞等人的对立。李怀光在救驾途中,就表示了对卢杞等人*无能误国的不满。尽管他立下大功,但德宗在卢杞等人的谗言之下,居然没有接见李怀光,而是让他立即投入收复长安城的战斗,这让李怀光非常之失望不满。他屯兵咸阳,根本不打算进攻,并且连章上书,痛斥卢杞等人。最后德宗不得已为他贬逐了好多位大臣,包括德宗一直信任的宰相卢杞。李怀光暂时得到满足,但双方的矛盾和猜忌已经无可挽回。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则是来自军队之间的对立。这就是李怀光的朔方军和李晟的神策军的对立。当时唐军开始围攻长安的朱泚,李怀光算是总指挥,但实际上各支军队各自驻扎,各自为政。其中李怀光军在咸阳,而李晟军在东渭桥。后来李怀光要求双方联营,于是李晟军从东渭桥转移到陈涛斜,与李怀光军相连。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军矛盾加深。主要原因在于“同工不同酬”。李晟军是神策军,属于中央禁军,所以历来待遇优厚,将士工资比地方藩镇的高很多,这本来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现在双方都同样在攻打长安,干的是同一件事情。况且,作为藩镇军队的朔方军,战功赫赫,不久之前还解了奉天之围呢。可待遇还是远不如李晟军,这就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双方出军的时候,李怀光军总是军纪很差,掳掠抢劫不止;而李晟军总是纪律严明,不干这种事情。而且,李怀光军常常要将劫掠的物品分给李晟军——分赃!但李晟军从不接受。史书中记载了这个细节,自然是想说明李晟比李怀光来得纪律严明。这大概也是事实,但问题是,两军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是和他们待遇不同有密切关系的。李怀光军的这种表现,尤其反映了他们微妙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两军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军下水,大家同流合污。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德宗也是看在眼里。他曾经让大臣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是希望各军都得到与神策军同样的待遇,可这完全无法做到,因为财政根本不能支持如此巨大的支出!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神策军的待遇是非常之优厚,实在超过藩镇诸军太多。
李怀光则提出另一个方案:削减神策军的待遇。可见,李怀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这样大家也可以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给朔方将士一个交代。但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形下,李怀光及其军队消极怠工,一连几个月下来,攻打长安几乎没有进展。李怀光与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时李晟不停向朝廷进奏,认为李怀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后,李怀光公开声称,说自己已经和朱泚联兵,让德宗圣驾远避。虽说如此,可哪有这样的叛乱呢?既然造反,那就干到底,居然一边造反,还一边让“圣驾远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怀光怎么想的,他造反的事实已经被认定。德宗在仓皇之中,从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顺利,一直来到梁州。
此时,处境最危险的要数李晟的军队。当时李晟军驻扎在东渭桥,正好处于李怀光的咸阳和朱泚的长安中间,所以,如果双方真的联手合击李晟,那么神策军必将全军覆没。
后来史书对于此时此境下的李晟,都过多地夸大了其英雄气概,认为他孤军在两强之间,坚强不屈,力挽狂澜。李晟的忠心孤胆,固然有可夸之处,但真实情形,恐怕并非如此。有记载表明,当时李晟卑词厚币,向李怀光示好。显然李晟是采取了低声下气的讨好姿态。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解读为李晟采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么说,和“坚强不屈”的描写还是有差距的。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李怀光摇摆不定,他其实并没有彻底和朝廷撕破脸,而是存心“坐山观虎斗”的。所以,李怀光一直没有采取什么举动,没有真的和朱泚联兵。一个月之后,他主动退出关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过一劫。
李怀光退出之后,关中地区就成了李晟和朱泚两军的决战战场。此时,对李晟来说,是大大地占优:关中地区各支军队,已经全面包围了长安,现在都受李晟节制,统一指挥。而朱泚军队基本龟缩在长安一城。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如此,唐军的进攻还是很困难,于是德宗拍板引进了“强援”——吐蕃军队。五月,在河北战场上,朱滔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与此同时,李晟发起了最后总攻,一举攻破长安城。
战争过程非常顺利,以至于攻下长安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相当平静,较远的坊人过了一天才知道官军已经入城了。史书描写说:“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胜利的消息传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这真是一场非常漂亮的胜利。
至此,泾原之变的一场大戏算是基本收场了。李晟虽然登台晚了点,却是收网的人,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辉煌之后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怀光的失败之上的。李怀光的军事功劳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较幼稚,犯了错误。这点无可推诿。但李怀光“叛乱”这个“事实”,是值得推敲的。
李怀光及其军队的不满是真实的,但说到要造反叛乱,实在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李怀光在反与不反之间,称之为“跋扈”更确当。首先他没有对德宗怎么样,他只是公开宣称“吾今与朱泚连和,车驾且当远避”,但是一个真心要叛乱的人,怎么会如此宣称呢?也有资料说他曾经派了一支军队追击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这也有点不可思议。其次,与朱泚联兵之举,应该不是事实。可能李怀光曾经和朱泚沟通过,但很明显双方并没有合作。
李怀光的行为颇有奇怪和矛盾之处。大概一方面他对朝廷很不满,这个不满,有他自己的不满,也有他部下军队的不满。实际上,他的属下有很多胡人,他们对唐皇帝的忠诚度是相当可疑的。李怀光自己也不是汉人,而是靺鞨渤海人。显然,李怀光有这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个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声不好,下场也很可担忧。总之,李怀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李怀光往东退却的路线,是走向并占据山西的河中地区——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节度使的头衔。他这也算是“回归本镇”。大概李怀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镇,占据一块地盘后,自立为王,成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军阀。这倒不失为一条退路。
李怀光之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其实德宗也颇知李怀光的苦衷和无奈,因此,在后来也一直对李怀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怀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后来德宗曾经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怀光联系,想赦免他。
结果事情暴露后,李晟公开弹劾宦官尹元贞“矫使”,将德宗的这个企图给阻住了。李晟的功劳都是在与李怀光对比之下才显得光辉。如果李怀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驾之功,恐怕还在李晟收复长安之上呢。这一步,那是非争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称“赦怀光有五不可”,这些道理都没什么错。这个时候,李怀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则中央权威更是丧失殆尽。但从李晟的角度来说,总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实上,李怀光的“叛乱”,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怀光军和李晟军联营期间,双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来说,固然属于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积极弥合双方矛盾,没有促进朝廷和李怀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发说李怀光要反。李晟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自己推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诬告。
说到吞并军队,反而是李晟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当他进军东渭桥的时候,这里本来驻扎着刘德信军,率领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军。李晟到来之后,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德信,合并了这支军队。当时,李晟身为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是所有神策军的上司,指挥刘德信军本来也是合情合理,但他为什么要杀了刘德信呢?恐怕还是有抢夺功劳之嫌。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刘德信也算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随便就杀了,实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为。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李怀光并没有反叛中央的决心,那么李晟力抗李怀光军这项功劳,其实也就一笔勾销了。这样,属于李晟的军功,其实就是收复长安一项。收复长安固然重要,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个将领,肯定也能拿下。而且就这种情形下,李晟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定。当时李怀光屯兵八旬,也不到三个月。后来李晟在接驾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收复长安时间太迟了,有罪。当然,从为人处世角度讲,他这个态度,就是李怀光远远赶不上的地方。
李晟军收复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干了很多坏事。当时朱泚的伪朝官员的所有家产,都被将士们吞并了。这明显属于擅自做主的行为。与李怀光军的公开劫掠,其实也相差不远。
总的来说,李晟和李怀光相比,功劳不及李怀光,就罪过而言,除了没有公开不服朝廷之外,其他诸如杀将并军等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李晟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朝廷一直表现出顺服姿态。从结果来看,李晟是一步登天,而李怀光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何止天壤之别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不公平。
但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关键之处,不能犯错。李怀光是不懂政治啊。李晟更懂政治,所以他成功了。
在此后每次宴会及赏赐时,排第一的总是李晟,而第二的总是浑渌慕喽家沃U飧鲎危匀皇欠钐於压Τ嫉淖瘟恕6耸保罨彻庠蚧乖诤又校嗫嗨朗刈潘囊荒度值兀獾茸危前敫鲆裁挥辛恕
尽管李晟非常成功,非常风光,但有趣的是,德宗很快就剥夺了他的大权,将他派往节镇去镇守边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