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如此江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耀元年(681),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最后的一场人生舞台表演。这年,开始重新崛起的*厥不断壮大,姓阿史那的一拨人再次聚集在大漠上,蠢蠢欲动。他们开始将触角碰及大漠以南,进犯并州北境,杀了岚州刺史王德茂。
  682年冬,六十九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进击,在云州,即今大同一带,截住了突厥军队。还没开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军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被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依然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猛将薛仁贵,虽然看起来沧桑了一些。
  薛仁贵在大漠的威名实在太大了,三箭定天山,那是一个神话。突厥人看到传说中的人物,都不由得翻身下马跪拜,然后偷偷地要撤退。薛仁贵并没有跟人家客气,立即追击。突厥完全没有斗志,薛仁贵轻松地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善战的草原民族,在薛仁贵面前,几乎就是惊弓之鸟。真是让人感慨。
  人们都说“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可薛仁贵把自己的神话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确实称得上是英雄人物。
  第二年,薛仁贵死了,再神勇的英雄也挡不住死神。在民间传说中,薛仁贵是被儿子薛丁山一箭射死的,因为薛丁山也是*星附体,正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交接仪式。回想薛仁贵百步穿杨、三箭定天山的神话故事,真是如在梦中。
  

八、薛仁贵之子
后代评书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而且是*星的下任主人。他的功绩,最重要的是征伐西方番邦,所以后来就有了《薛丁山征西》。
  历史上薛仁贵的儿子虽然有大破吐蕃的事迹,但名字并不叫薛丁山,而是叫薛讷,当是取自《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他字慎言,正与“讷于言”相合。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既反映了薛仁贵的文化修养,也说明他希望后代“由武转文”的心愿。事实上,薛讷一开始做过县令,看来正是朝文官路子走的。这很可能就是薛仁贵的意思。不过薛讷秉性刚直,在当县令时就敢拒绝酷吏来俊臣的要求。看来颇有家门武将之风。
  后来突厥入侵河北地区,武则天到处搜求将才,就把他给提拔起来了,就因为他是名将之后,想来家学不错。在武则天朝,薛讷一直在边境军中任职,也立有些战功,但没什么大功。据史书评价是“其用兵,临大敌益壮”。就是说,遇到大场面的时候,他会更加沉稳。看来确实很有家风。薛讷可能并没有如他父亲那般的武艺和勇猛,但在军队管理方面,还是很出色的。
  据说在开元初年,玄宗在新丰进行军事阅兵加演习,薛讷被任命为左军的司令。当时很多队伍都比较混乱,但薛讷的军队很整齐。玄宗又派使者到左军的军门,结果进不去。这一招,明显是模仿当年周亚夫的。所以演习结束,很得玄宗欣赏。——君臣都要制造历史佳话,配合默契。
  因为受赏识,所以薛讷也就动了立功的心,于是积极请战。结果在率军攻打东北的契丹和奚的战争中,大败而归。不过后来东山再起,到西部任职,抵御吐蕃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刚好和父亲薛仁贵相反,薛仁贵是胜在东边,败在西边;而薛讷则败在东边,胜在西边。难怪后来人们要编《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那是有道理的,都要拣好的说呗。
  总的说来,薛讷是中规中矩,远没有传说中的薛丁山那么多姿多彩,说他是个武官尚可,说名将,那就远不够格了。不过他们家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九、薛仁贵之孙
薛仁贵的另一个儿子叫薛楚玉,也是在军中任职,后来还做过范阳节度使,职位不低。不过后来居然“以不职废”,也就是说他因为不能胜任职务,后来给罢了官——真是丢人的不肖子。薛楚玉有个儿子,那就更加“不肖”了,居然参加了安史叛军,要反唐。
  这个反唐的薛家子弟,并不叫薛刚,而是叫薛嵩。
  薛楚玉因为曾经做过范阳节度使,大概罢官后也就定居在范阳了。所以薛嵩是生在范阳,长在范阳,成了地道的范阳人。是哪里人,这本来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但此时此地,却偏偏有了问题。
  因为范阳(又称幽州)此地,在唐朝,逐渐变成了一个“胡化区域”。这个区域,本来是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但唐代,大量的胡人在这里定居,各种种族都有,五花八门,可以说这个地区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区”。现在我们都知道,唐代首都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老外”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相比较而言,除了规模上不够一点,范阳地区“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风俗方面,都已经“胡化”了,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尚武,不喜汉文化。陈寅恪就说过,都已经开始不像一个汉族王朝地区了。
  薛嵩生于斯,长于斯,虽然血统上是汉人,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些“胡化”,史书上说他“性豪迈,不肯事产利,以膂力骑射自将”,整天喜欢骑马射箭。本来骑马射箭也是他家学,薛仁贵的骑射功夫那是超一流的。可是薛仁贵已经开始逐渐“由武转文”了,即使从军,那也是要求如薛讷那样,做个管理人才,而不是冲冲杀杀的角色。因此薛嵩之善骑射这点,应该更多的是“胡化”影响,而非家学。
  更要紧的是,“胡化”区域对中央王朝缺乏向心力。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这一区域的人民,相对缺乏对唐朝廷和皇帝的认同感。所以,虽然名义上还处于唐朝统治范围内,但实质上却潜伏着反叛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与冒险家,反叛就成了可能。
  有趣的是,薛嵩这样出身将门的人——他的爷爷是大唐名将,伯父、父亲也是朝廷重臣,而他却毫不犹豫地起来反叛这个朝廷。这应该归因于他经过“胡化”,因而缺乏对朝廷的认同感。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廷一时消灭不了河北地区的安史群将,只能采取妥协政策,承认了这些将领在当地的统治权力,而他们只在名义上依然臣属朝廷。于是薛嵩摇身一变,成为藩镇节度使,成了一个军阀。他占据的地盘有相、卫、洺、邢诸州,在今天的河北南部一带。
  薛嵩成了土皇帝,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原先的同事,现在的邻居,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对他的地盘虎视眈眈。薛嵩只能整天忧心忡忡,他没法求助于谁。求其他节度使?那无异于与虎谋皮;求朝廷出面,那也说不出口啊。这个时候,小说家站了出来,替他写了一篇传奇小说《红线传》,说薛嵩有个侍女叫红线,不仅剑术超强,而且会乘风驾云,居然是半仙之体。她很大方地要替主子解决问题。于是一夜之间便盗来田承嗣的枕边金盒,然后由薛嵩得意洋洋地送回去,以此表明,俺取你首级易如反掌!这下果然把老田吓坏了,不敢动歪脑筋。
  这个故事很具有讽刺意味。一个堂堂军阀,居然要靠一个侍女来保护,简直是堕落。
  历史事实要更残酷些。后来薛嵩的地盘还是被军阀们瓜分了。田承嗣获得了其中的两个州。
  十、薛仁贵之曾孙及其他
  大概是厌烦了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薛嵩的儿子薛平开始走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放弃割据,回归朝廷。这时,他才十二岁。薛平的归顺让朝廷很满意,被任命为宿卫将领。薛平一口气就做了三十年,和他的曾祖薛仁贵一样,站在了皇帝身边。拐了一道弯,薛家子弟回归到了当年的轨迹。
  薛平后来又出任藩镇节度使数十年,功绩显赫。退休的时候,已经做到司徒。死时赠太傅(正一品,最高品级),比起薛仁贵死的时候赠官太常卿(正三品),整整高了五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至此,我们讲了薛仁贵家族的四代人物故事,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构成了非常传奇的一个家族史。而这个家族史,也几乎是唐朝前半期军事政治史的一个缩影。恐怕除了薛氏家族,没有另外一个家族史能与唐王朝历史如此密切贴近了吧?
  大概正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在选取一个家族创作评书系列故事的时候,唐朝部分,首先就选中了薛仁贵家族。从此这个家族获得了另外一种生命,存活在人们心目中。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桃李满门的宰相
狄仁杰并不是老师。但他在武则天朝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原来是说狄仁杰提拔了很多官员,几乎遍布朝野。这是恭维他呢。狄仁杰则正色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武则天一生好杀,宰相都杀了一箩筐,但她却对狄仁杰另眼相看,称为“国老”,极为信任,几乎言听计从,特别对他推荐的人才,一概加以重用。所以狄仁杰才能够在短短四年的宰相任上就能做到“桃李满天下”的局面。
  这,绝对是个奇迹。武则天为什么这么信任他?
  宋太祖赵匡胤曾这样评价武则天:“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这个看法倒是很有意思,赵匡胤认为,没有杀狄仁杰,是武则天后来还能被唐代供祭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案在《新唐书》里,在《狄仁杰本传》后,宋祁评价:“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就是说,武则天将唐政权给灭了,而狄仁杰通过提拔张柬之等人,最终完成了匡复唐室的丰功伟业。
  武则天一生英明,居然信任了一个处心积虑的掘墓者。这难道是真的吗?
  要说中国人心目中,最出名的审案子的官员,那是包公。但在老外的眼里,狄仁杰这个名字远比包公来得著名多了,他被称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就像很多老外通过李小龙知道了中国功夫一样,很多人通过狄仁杰知道了中国式判案。而近年来,通过电视连续剧,狄仁杰作为断案如神的传奇人物也同样为中国百姓所熟悉。
  狄仁杰是怎么成为老外和今人心目中的神探的呢?
  

二、少年老成
贞观四年(630),大唐名相杜如晦去世。也就在这一年,未来的名相狄仁杰,刚刚出生。
  狄仁杰,字怀英。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梁国公”,所以常见称呼有“狄梁公”。唐朝还有两个著名的梁公,一是房玄龄,称“房梁公”;二是姚崇。三位“梁公”分别是太宗、武则天、玄宗朝的重臣,真可谓国之栋梁。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曾做过贞观朝尚书左丞——这是一个很要害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他和尚书右丞(办公厅副主任)一起掌管尚书都省(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尚书省各个部门颁行天下的文件,都要经过他们两个的检查审核。可以说是整个尚书省的枢纽。不过狄孝绪的事迹可考的极少,可能因为他做尚书左丞时间很短,政绩不显,所以泯然众人矣。
  狄仁杰之父狄知逊,官位不如狄孝绪。明经及第,然后做过东宫内直郎,掌管太子东宫的符玺、伞扇、几案、服饰等事。对于刚出道的官来说,这是个很好的起点。可惜狄知逊此后官运很一般,一辈子都只在地方做官,郑州(今河南郑州)、梁州(今陕西汉中)、越州(今浙江绍兴)、华州(今陕西华县)、夔州(今重庆奉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一直没能做到刺史。虽然当时全国刺史有三百多,但刺史品级也是相当高的,上州刺史入了三品,算高级官员;普通刺史也有四品。狄知逊最后做过夔州长史。长史,当时称“上佐”,就是一州的高级佐官。虽然品级地位都不错,一州之内,也仅次于刺史,但没有实权,如一定要拿现在的官做个对比,就类似于市人大主任。
  不过,狄知逊在大江南北的四处宦游,对青少年时代的狄仁杰而言却是个很好的经历。他因此增长了见识,了解了民间疾苦,这对他以后做官总是关心民情,坚持为民造福,有着很深的影响。
  狄仁杰是家中长子,自然会被寄予殷切期望。而狄仁杰也没让父母失望,从小就表现出了不俗气质。据说有一次,他家门人被害,当地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全家老小都出门来接受讯问,只有狄仁杰安然不动,一个人专心读书。官吏就责问他,狄仁杰昂然回答:“我在书中,忙着和古代圣贤交接,哪有空来见你们这些俗人,管这些俗事!”这个事情被两唐书的本传都记载了。大概是想反映狄仁杰从小就有崇高志向,追慕古人吧。此外,从这个故事能看到少年狄仁杰确有很多不凡之处:一般小孩遇到这种难得的“大事”,大概早就跑出去看热闹了,他却不爱搭理,颇为特立独行,有个性;还有,对于官吏的责问,一般孩子估计都汗不敢出,他不仅对答如流,还敢于讽刺对方,可见他有见识,胆子大,嘴巴快。总的来看,狄仁杰比较早熟。
  除博览群书之外,狄仁杰还有个特点——对医术很有兴趣。这也是有别于一般官宦子弟的特长。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精通针灸之术了。他去长安赶考的时候,路过华州,看到有人贴出巨幅广告:“能疗此儿,酬绢千匹。”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富家少年,鼻子下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瘤子,稍微碰一下,就酸痛刺骨,两眼翻白,几乎奄奄一息。狄仁杰很同情,于是上前揭榜。孩子父母亲属激动得立刻叩头下拜,还马上把千匹绢拉了过来。狄仁杰先让少年坐起来,取出针,从后脑刺进去。然后问,是否针气已经达到患处?病人点点头,狄仁杰手一抖,迅速抽针。那个瘤子应声落地,少年一下子痊愈,一点病态都没有了。孩子父母亲属都哭着拜谢,送上绢匹。狄仁杰笑着摇手:“我只是为了帮病人解脱痛苦,并不是要靠这个赚钱的。”转身扬长而去。
  未成良相,先成良医。不过,这种医术太过夸张,故事也许并不真实。但从此之后,狄仁杰却真正开始了替天下百姓医治苦难的道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起步坎坷
显庆元年(656),二十七岁的狄仁杰踌躇满志来到长安赶考,和他父亲一样,顺利地明经科考及第。明经科,和进士科一样,是唐代科举的一个科目,类似于今天的文科、理科的区别,考试内容有别,但及第之后都是一样做官。一般人都知道,唐代有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明经很容易,三十岁考中就算老的;而相对地,进士科很难,五十岁考中,也算年轻的。这是因为进士出身的人一旦做官,以后官途就顺畅了,所以有才之士一般都不屑于明经出身。但这是唐代中后期的情形。事实上,唐朝初年的时候,明经科比进士科更热门,更受重视。因为唐初规定:明经出身的人,名列前茅的,可以获得“从八品下”的散官;而进士出身,名列前茅的,授予“从九品上”的散官。两者相差了三阶呢。所以,狄仁杰选择考明经科,绝对不是“技不如人”而想剑走偏锋的意思。
  就在此前一年,永徽六年(655)十一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也刚踏上她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台阶。说起来,他们俩还是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